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10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春秋决狱”与“引经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

“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

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

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核心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史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①……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②。

——摘编自《春秋繁露》史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③。

“道之
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⑤。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并概括其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1研读:史料1体现了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分层。

第①层信息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第②层信息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史料2研读:充分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第③层信息反映了董仲舒强调“大一统”的特点;第④⑤层信息中的“道”“教化”“法”等词充分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是糅合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思想内涵: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具有“杂家”色彩。

2.继承发展先秦儒学: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同时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3.服务专制集权: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具有神学色彩:强调“君权神授”,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提
出“天人感应”,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核心二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史料1: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①。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②。

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③。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史料探究]根据史料1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

[史料研读]
史料1直接信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第①层信息反映的是“天人合一”思想;第②层信息反映的是“三纲五常”思想;第③层信息反映的是人性具有等级之分的主张。

综合史料可总结其目的是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史料2: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④。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⑤。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⑥。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⑦。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分析儒学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从学官的设置、儒学的推广等方面阐释了汉武帝在崇儒中的措施及影响。

第④层信息可知儒学地位高;第⑤层信息可知新儒学强调以礼教化天下;第⑥层信息可知提高了儒家弟子的政治地位,激励了读书人;第⑦层信息可知允许博士招收弟子,学习儒家的人数不断扩大。

综合前面信息可知儒学思想的发扬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治国思想
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

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

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①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②;后来董仲舒①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③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明素养]本题以西汉初年道家思想和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切入,凸显唯物史观②、时空观念①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素养。

[研题干]西汉初期;董仲舒→时间;“兼采”“吸收”→开放包容;这些特征→注意共性;主要因素→分析原因。

[辨选项]
选项辨析
A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王国势力不甚强大,A项错误
B “兼采”“吸收”强调的是相互吸收,并没有争鸣,B项错误
C 道家学说和董仲舒思想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优势为了顺应形势
变化需要,C项正确
D
文化政策的主体一般是政府,而题干主体“道家学说”“董仲
舒”是民间,D项错误
[深发掘]先秦儒学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
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1.(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材料的主旨是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说明佛像趋向崇尚礼制规范,而礼制规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故选D项。

答案:D
2.(2019·北京卷)《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根据“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A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B项错误;《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D项错误。

答案:C
3.(2017·浙江卷)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B项错误;中央官学的建立不能体现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答案:A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尚书》等“五经”大多成书于春秋儒家思想阐释之前,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论证儒学根植于历史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题干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A项错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并不能说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B项错误;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当时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是为了服务政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C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D项错误。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