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

合集下载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教学目标: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启发学生思考性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论语·里仁》注释及译文。

2. 学生收集与《论语·里仁》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介绍《论语》及《论语·里仁》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幻灯片展示《论语·里仁》篇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义与利的关系、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这些内容有什么现实意义?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讲解《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讲解此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里仁为美”。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1. 分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有何实际意义?2. 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论语·里仁》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1. 背诵《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 以“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 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 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 “仁”。“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 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也罢,“施人” 也罢,以“仁”、“道”为衡量标准,“仁”、“道”的标准,具 体为“立人”、“达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 准,这标准便是“时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 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
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 “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 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 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 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 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 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 (引杨伯峻注)。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 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 远了。”
谢 谢
观 看
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 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 (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怀:思念。(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 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 惠。”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 (2)。”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 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1)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 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 更多的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 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 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 么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 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 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 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 他谈论道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 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 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 亲近、相近、靠近。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的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的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小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谁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坏人。

可是后来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人生的轨迹就大不一样。

有的人优点得到了发展,越来越多缺点得到改正,越来越少;反之,则优点越来越少,而缺点越来越多。

如果每个人能以善为师,向先进看齐,就会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倘若放纵自己,甚至向坏人去学,那么问题自然会越来越多。

《论语·里仁第四》中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总是想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就总是反省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贤者,有的不是贤者。

遇到贤人,以贤者为榜样,汲取人家的优点。

这样向贤者看齐,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就能不断提升。

而对于不贤的人,我们也要对照,反省,使自己或者改正,或者引为借鉴。

西晋时期有个叫戴渊的青年,他喜好游侠,放纵自己,常常带着一些年轻人在长江、淮河一带抢劫过往的商人和旅客。

有一次,很有名望的学者陆机从家乡吴地乘船返回洛阳时,遭到了戴渊的抢劫。

戴渊没上船而在岸上指挥。

指挥得有条有理,气度很不一般。

陆机觉得这是个人才,很为他可惜。

便大声对着岸上喊道:“年轻人,有如此卓越的才能,难道要永远做劫匪吗?”戴渊听说这是陆机后,又激动,又羞愧,他立即上船,投奔陆机,表示今后一定改过自新。

陆机很看重他,写信向朝廷推荐。

后来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可见,只要向贤者学习,即使再有毛病,也是能改好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以贤者为榜样,使自己接近他们,学习他们,赶上他们,你不也贤能了吗?所以我们今天依然要树立先进的典型。

每年各行各业的“十佳”人物的评选,道德模范的树立,先进人物的表彰等,都是让我们向贤者看齐。

当然,社会上提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见贤思齐”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会自觉地吸收人家的优点。

我们常常从媒体上,或是从生活中看到一些好人好事,也曾为之感动,在感动之余,自己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哪些要付诸行动?如果只停留在感动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修养,显然还是不够的。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yuēlǐrén wéi měi zébùchǔrén yān dé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yuēbùrén zhěbùkěyǐjiǔchùyuēbùkěyǐcháng chǔ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zhělì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yuēwéi rén zhě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yuēgǒu zhìyúrén yǐwúwù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yuēfùyǔguìshìrén zhīsuǒyùyěbùyǐqíd ào dézh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chùyěpín yǔjiàn shìrén zhīsuǒwùyěbùyǐqídào dézhī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qùyějūn zǐqùrén wùhūchéng míng jūn zǐwúzhōng shízhījiān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wéi rén zào cìbìyúshìdiān pèi bìyúshì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文/范滋财《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咱们挑房子,要是周围邻居都特别友善、充满仁爱,那这个居住环境得多棒啊。

要是不选择这样充满仁爱的地方住,那可真有点傻。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交朋友、选择工作环境也是这个理儿。

要是身边都是些充满正能量、心地善良的朋友,工作环境也是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包容的,那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要是整天跟那些斤斤计较、心怀恶意的人混在一起,自己也得被带偏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话说得可真犀利。

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了,而是说君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把义放在首位。

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事儿,是选择为了钱坑蒙拐骗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真正有修养的人肯定会选后者。

可现在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就把道德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人在孔子眼里,那就是小人啦。

这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得有点长远眼光,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就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把自己变得跟人家一样好。

看到那些不怎么样的人呢,可别光在那嘲笑人家,而是得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我就经常这样,看到别人文章写得好,就琢磨人家的写作方法,看到别人脾气不好乱发火,就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时候,有的话就得赶紧改改。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自我纠错和提升的小雷达,时刻提醒自己进步。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里:邻里。

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这里用作动词,作居住讲。

仁:仁德之风纯厚的地方;一说,有仁德的人。

处:居住,相处。

焉(yān):怎么,哪里。

知:同“智”,明智。

【大意】孔子说:“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好。

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明智呢?”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穷困,俭约。

乐:富裕,安乐。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过俭约的生活,也不能长久地过富足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能安心于行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利用仁德。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hào):动词,喜欢,喜爱。

恶(wù):厌恶,讨厌。

【大意】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有志于。

恶(è):做坏事。

【大意】孔子说:“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好比说,住在一个充满仁爱氛围的地方才是好的呀。

要是你选居住的地儿都没有仁德的风气,那能算聪明吗?这让我联想到现在选房子,大家都看重周边的环境、邻居素质啥的。

要是周围都是些冷漠自私的人,估计住着也糟心。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早早地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

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话就把君子和小人分得门儿清。

君子啊,满脑子想的是大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道义的角度出发。

而小人呢,就只看到利益,眼睛里全是钱啊、好处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利益。

只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君子会把义放在前面。

就像有时候做生意,有那种赚快钱但是不道德的法子,君子就不会去做,而小人可能就扑上去了。

这也提醒我自己,在生活里可不能光盯着好处,还得有点道德准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变得和人家一样好。

要是看到那些不咋地的人,可别光在那儿嘲笑人家,得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就好比在公司里,看到同事业务能力超强,就去讨教学习;看到有人因为爱占小便宜而被大家讨厌,就得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小心思。

这一篇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智慧的话,感觉每一句都能展开来讲好多故事。

读的时候就像在挖掘宝藏,越挖越觉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真的是把人生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

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千年,但一点都不过时,还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很多指导呢。

读完就想把这些话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几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仁德、懂道义、会自省的人。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yuēlǐrén wéi měi zébùchǔrén yān dé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yuēbùrén zhěbùkěyǐjiǔchùyuēbùkěyǐcháng chǔ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zhělì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yuēwéi rén zhě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yuēgǒu zhìyúrén yǐwúwù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yuēfùyǔguìshìrén zhīsuǒyùyěbùyǐqíd ào dézh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chùyěpín yǔjiàn shìrén zhīsuǒwùyěbùyǐqídào dézhī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qùyějūn zǐqùrén wùhūchéng míng jūn zǐwúzhōng shízhījiān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wéi rén zào cìbìyúshìdiān pèi bìyúshì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论语 里仁篇第四》-【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4《论语 里仁篇第四》-【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所立,有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拓展链接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 风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国 风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君子做事想的最多的是是否

合乎法度和规则,小人做事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占点小便 中



宜,得点小恩小惠。

• 君子和小人的关注点不同,反映了他们在对待精神生命
和物质生命关系问题上的不同。
4.12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放:同“仿”,依据
中 国
PS:依据私利而行势必招致怨恨,招来怨恨是最大的不
• 君子被义说服,小人被利打动。
中 • 君子懂得以义为标准取舍,见利思义,不取不义之财; 中


风 小人则只知有利,不知利的取舍还有对不对,该不该的 风
问题。我们应当以义要求责难君子,以利鼓励诱导小人。
• PS:见利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都要求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服从于社会的公共利益。
中 国
参:曾参

一以贯之:宾前,“以一贯之”;贯穿,贯通
中 国

唯:“诺”,表示恭敬的应答词。“唯唯诺诺”
门人:弟子 何谓:即“谓何”,宾前,说的什么

古文经典《论语里仁篇》原文名言名句

古文经典《论语里仁篇》原文名言名句

古文经典《论语里仁篇》原文|名言名句《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又名《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论语》里仁篇的相关介绍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论语翻译习题

论语翻译习题

论语翻译习题1.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这篇讲的是里仁。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爱人,这就是他一辈子奔走呼号的政治理想。

可见孔子诸侯能否采纳他的仁政很是看重。

Lau: The Master said, “He has not lived in vain who dies in the evening, having been told about the Way in the morning.”Gu: Confucius remarked, “When a man h as learnt wisdom in the morning, 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s.”Legge: The Master said, "If a man in the morning hear the right way, he may die in the evening hear regret."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Lau: The Master said, “The gentleman is versed in what is moral. The small man is versed in what is profitable.”Gu: 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sees what is right in a question; a fool, what is advanta geous to himself.”Legge: The Master said, "The mind of the superior man is conversant with righteousness; the mind of the mean man is conversant with gain."3.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第四章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第四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四章读后感篇一《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论语》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错误 的,这种事情是很少的。”
[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 (沉默是金?)]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 。 【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②小 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
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 孔子并不反对)]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 的毛病。)”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 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 ,不可以 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观规律。]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 ; 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 。”
【注释】 ①君子:指在位者。 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
乡土。解为田土,亦通。 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 “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 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 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 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 什么样的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这一段是讲敬父母的问题,侍奉父母,这是应该 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 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 纲常名教。
十八、【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 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 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译文】孔子说:“跟有道德的人住 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 处不是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 说你是明智的呢?”
二、【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 仁。”
【译文】(1)约:穷困,困窘。(2)安仁、利仁:安 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自己才去行仁。
三、【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
【译文】(1)好:喜爱的意思。(2)恶: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 的人,才能(恰当地)喜爱某人,憎 恨某人。”
【赏析】人都有好恶之心,有喜欢的人,有所不喜欢的人; 惟有大公无私的仁者,有能好恶得其当,不会有偏爱的差 错: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表示敬重,向他们看齐。向身边 的坏人坏事,表示憎恶,真心反对,并进行规劝,使之改 过,这也是一种对有过恶的人的一种真正的爱护。爱憎分 明,是仁者的风范,也是仁者切己的功课。
十、【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 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恵。”
【注释】(1)怀:关心。(2)土:乡土。(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度典范。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 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 的是实惠。”
【赏析】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内心活动和行为操守是两 样的,不可同日而语、等量齐观。。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 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 土地就看了。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这里孔子是说 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的修养却很难做到。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 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 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赏析】孔子认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当具有安贫乐道 的自觉性,如果讲究口体之奉,不能过平淡甚至刻苦的生 活。以粗食布衣为苦,这种人不会为真理而奉献自己的精 力、才能和智慧。对这种人,很难和他切磋学行,互相探 索人生的真谛。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 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 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 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 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候背离仁德, 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 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赏析】孔子这席话符合现代流行观念:“物以类聚,人 乃群分”,“欲知其塔测其影,欲知其人,观其所与。” 孔子认为人的过失、过错,乃至过恶,跟他的社会关系密 切相关。追究其过错之由,可以从社会根源入手(当然还 有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
七、【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真理,就是当天晚 上死去也心甘。”
九、【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1)适: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 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 靠近。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 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合理的去做。”
【赏析】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 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 要发多大的财,做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 样样都可以。“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 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的就不做,以义 对比,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人 的修养条件。
二十、【原文】子曰:“以约失之鲜矣。”
【注释】(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在犯错误的 人就少了。”
【赏析】约就是约束、小心,谨慎,意思是常常约束自己。 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 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 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认 为说出却做不到是可耻的。”
【赏析】这是讲到用仁之重要。生活中往往有两种类型的 人,一种是做了才说,另一种是只说不做。只说不做的, 是又有其言而无其实;做了才说的不是因讲话困难,而是 要去实行起来很艰难,所以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 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 不到。所以有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 轻易发言。
十二、【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 思。(2)如礼何:把礼怎样办?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原则来治理国家,怎 样能实行礼呢?”
【赏析】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 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 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处于动乱的春秋末季,对唐尧、 虞舜时代的政权转移的一种“禅让”方式十分向往。孔子 认为,以礼为国,必须具有谦让的思想基础,这就是礼让 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实行礼治就不难了。
【赏析】孔子在这里所指的道,用“真理”来诠释是再恰 当不过的。所谓真理,即真实的道理,也就是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在人的思想意识中的正确反映。道有天道、地道、 人道之分,在这一章,孔子具体讲的是人道,既人生的真 谛。孔子毕生东颠西踬、朝斯夕斯,他把追求人生的真谛 作为他终生的理想。
八、【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 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里仁篇》主要内容
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 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 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 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 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一、【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 仁,焉得知?”
【译文】(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 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2)处:居住。(3):知:同 智。
十三、【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 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 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 只求自己成为真才实学值得成为人们知道的人。”
【赏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 掇 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在栗子看来,一个立志从政的 人,不要眼睛盯在职位上,担心自己捞不到一官半职,而 是要认真掂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胜任的才具。
十四、【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 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中恕而己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 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 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意思,就是忠恕罢了。”
四、【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 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 就不会做坏事了。”
【赏析】孔子认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个思想支持 力量,积极地面向人生世相,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却不会去干坏事。
五、【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二十一、【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 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 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赏析】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能享受,就难讲真学问 真到得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 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君子为善,必 有吉人。
【赏析】孔子极言一个人只要有了仁民爱物的崇高思想, 就能正确对待富贵贫贱以及其他一切遭遇。没有仁德思想, 就不能成为君子。
六、【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 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的错误,总是与他同一类的 人所犯错误性质一样,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 误,就可以知道他是哪一类人了。”
十一、【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 怨。”
【注释】(1)放: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 别人的怨恨。
【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 更多的怨恨。”
【赏析】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 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认 为功利思想严重的人,见利忘义,结果败事招怨。
【赏析】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 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强 调孝。孔子说叮嘱为人子者,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在心。 并且抱以喜忧参半心理。喜的是父母健在,享受了人生的 寿考;忧的是人生的大限总是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 儿女报答父母的深恩日少一日。
十九、【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赏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 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十五、【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 利。”
【赏析】“喻于义”和“喻于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 线。喻于义就会他人着想,就会见得思义;喻于利只有自 己,不知有人,利字当头,不惜损人利己,可见两者之间 做人的境界真是天壤之别。
十七、【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 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1)几: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忧愁、 劳烦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 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 见父母心中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 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