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1、文学常识、:明朝闻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爱,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同学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同学。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柔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用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仆人)日再食: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
食,供应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荣刺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艳羡之心。
慕、艳,艳羡。
县官日(每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
辨,通辩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
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世说新语》二则词语解释(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
(5)去后乃至乃:才(6)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7)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8)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9)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10)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11)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词语解释(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文言文知识汇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7.春华秋实华通花8.信口开河河通合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排沙简金简通拣13.受益匪浅匪通非三、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汇总共21页文档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Hale Waihona Puke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古代历史人物传记
总结词
记述人物、以人喻世、史实准确、语言平实
详细描述
历史人物传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成就等进行详细描述,为后人了解 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理 解其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古代游记
总结词
记述游历、描绘山水、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用文言文表达现代生活
总结词:将现代生活场景和事件用文 言文表达出来,提高文言文写作的实
用性和趣味性。
详细描述
1. 选择一个现代生活场景或事件作为 写作素材,如看新闻、逛街、聊天等 。
2. 以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为基础, 将现代场景或事件转化为文言文表述 。
3. 注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成语, 使文章更具古风韵味和表现力。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通假字
•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鹰,即苍鹰。仓和苍,古代同音通用 。仓,黑色。鹰,鸟类的一科,猛禽类。仓鹰击于殿上:苍鹰扑到宫殿上。仓 ,通“苍”,青色。鹰,老鹰。击,扑、啄。于:在。出自《战国策·燕策》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也。夏无且,即夏扶,荆轲为夏扶所杀。且,通“徂”, 往、到。“夏扶”,人名,与荆轲有仇。提:掷击。药囊:药用之囊,即盛药 的口袋。荆轲为夏扶所杀。轲,人名,因刺秦王不中而被杀。夏扶为人所杀。 且与扶皆从又声,双声同部,故夏扶即夏无且。夏扶为人所杀:夏扶被别人杀 了。所:被……所……,表被动。荆轲为夏扶所杀: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 被夏扶杀死了。荆轲:人名,战国时卫国人,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有大略 ,武侠尝游燕赵间,暮宿榆次,易装以千金访勇士。”后刺秦王不中而被杀。 夏扶:人名,与荆轲有仇。且:句末助词,无意。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 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 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 !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 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 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 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 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 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 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 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轲被夏扶杀死了!荆 轲被夏扶杀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答题方法
关于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于归 纳积累,强化记忆。
实词类:
专项,我训练
通 假 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虚词类:
专项,我训练
常见文言虚词:
也 为 何 则 ,而 乃 其 于,以 之 焉 乎 者,且 !
• 爷为河泽,儿乃其鱼,以之淹乎者,切!
探究答题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⑴ 冻风时作( )⑵高柳夹堤( )⑶泉
而茗理者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怎么考? 含义。
2.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夫不能以游堕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4)筛选文中的信息。
文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概括
题目设计及分数配置:(15分)
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 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分) 13.筛选文中的信息。 (2分) 1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 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分)
筛选文章的信息。
3.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 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5分)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 (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2.A(2分。A项 “则”:连词,“就”。B项“之”: 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 “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 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之知也。 译句:(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 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 (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 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回望目标,总结方法
文言文阅读方法
• 1.勤于积累:常用实词、虚词、固定短语、 成语、名句名言等。
• 2.善于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 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 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 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近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 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 “廿二 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 “ 而此地适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 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 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 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 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考什么?我要明白
(1)理解常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达”“雅”。
• 即:要准确表达文句的意思;翻译出 来的文句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
• 关于句子的理解翻译,在对文言实词 虚词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可采用 “切——译——连——读”四字法。
译句四字法
• “切——译——连——读”
• 原句: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
课内课外比较阅读
五柳先生传 (2012年临沂市中考)
游白水书付过(课外) (2013年临沂市中考)
鸟说(课外) (2014年临沂市中考)
满井游记 (2015年临沂市中考)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什么? 2.分析综合
• 3.学会比较:对词语的古今异义的比较,词 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比较等。
• 4.学会运用:如用成语说话、用名言造句, 活学活用,强化记忆。
• 5.巧于迁联:前后勾连,做到有所感悟,有 所引发,有所联想。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
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 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
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 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 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 得。(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 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 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 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探究答题方法 3.提升答题能力
陈涉世家 (2006年临沂市中考)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007年临沂市中考)
醉翁亭记 (2008年临沂市中考)
得到这多助失道者寡助 (2009临沂市中考)
三峡(2010临沂市中考) 课内课外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2011年临沂市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