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

合集下载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7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7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700字《童年的消逝》读后感700字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7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读《童年的消逝》有感1500字读《童年的消逝》有感1500字国之微言《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尼尔。

波兹曼, 1982年出版。

书中的许多观点当前并不落后,读罢此书,童年的消逝牢牢印在心里。

重读这本书仍然感觉有难度,作者经常旁逸斜出,谈一些与童年关系不大的话题,如印刷术等等。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童年的起源,童年的危机,丰富了历史文化。

写这篇读后感需要勇气,一直想放弃,昨天又打开这本书,简单地梳理一下书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感悟,名著读起来真不容易。

"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畴。

"童年的存在不超过二百年。

童年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就不复存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是如此,人与人的交流凭口头语言,人的读写能力消失,教育消失,羞耻心消失,最后导致童年消失。

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必要明确区分,成人的言行在儿童面前没有掩饰,原始资料表明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因为7岁时儿童可以驾驭语言,可以说或明白成人所说和做的一切。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大的原因所在。

"从这一点看中世纪确实是黑暗和愚蠢的,相比之下我国古代有条件的儿童接受私塾教育,幸福多了。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印刷术。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童年的定义为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童年与成年有了明确的分别。

童年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经过了约200年的时间,才成为西方文明史上的不可逆转的特征。

自从有了印刷术成人需要努力才能挣来,因为他们需要读书学习才能掌握文化和以之为生的技能。

"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世界才能变成成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

"因此,欧洲创新定义学校,童年得以诞生。

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而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即未发展成形的成人。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最近读到的是美国媒介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

在书中,尼尔全方位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他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品读着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回想着我们的电视文化,试图找寻能够与作者所论不尽相同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无论我如何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相悖的实例。

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电视文化中诸多因素不但与作者所论极为吻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两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童年的消逝无疑又将更为迅速和势不可挡。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最后的呐喊和叩问。

是啊,童年正在消逝,尼尔的悲伤正蔓延整个世界,但作为师者的我们除了悲哀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呢?我想,我们既为人师,就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我们要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尼尔说:“学校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的社会公共机构。

”“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无论是校长、主任还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我们应时刻记住“孩子需要童年”,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要关注童年,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这是上次发过的《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另一本代表作品,成书1982年,比《娱乐至死》还要早3年。

从书名来看,很像讲儿童教育的,其实依然是波兹曼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反思和批判,只不过视角在媒介对成人与儿童的影响。

这里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仅就概念而言,并非指实体。

所以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童年”?“童年”是自然存在的,还是被发明的?如果是被发明的,何时、因何被发明,又因何面临消亡?这本书基本就是回答了以上问题。

当然,和《娱乐至死》一样,尼尔·波兹曼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他见证了从印刷到电视媒介转换的强大力量,看出人类生活、文化、思想,甚至政治、经济、宗教全方位将受到的巨大影响,但他也不知道,技术还将为我们带来什么,当绝大部分人欢呼跳跃着迎接一个科技新时代时,如何才能劝说他们别高兴得太早了,因为有些东西丢失了,就很难再找回。

在书的第一部分里,尼尔·波兹曼厘清了“童年”这一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又面临着从有到无的。

古希腊没有童年的概念,古罗马也没有,漫长的中世纪更加没有。

波兹曼认为,那时的儿童,只被看作“微型的成人”。

希腊人很少关注儿童;罗马人刚刚认识到,有些话不该在儿童面前说,有些事不该在儿童面前做;中世纪又基本是个群氓的时代,人民失去读书认字的权利,“不论年龄大小,其行为都以幼稚为特征”。

让“童年”这一概念产生的巨大分水岭,是印刷术的诞生,它让“童年”紧跟着文艺复兴在16世纪接踵而来。

印刷术带来了什么?识字文化、教育的观念和羞耻的观念。

与其说这一时期创造了“童年”,不如说它先创造了“成年”。

“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印刷术发明之后,很快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印刷使人的自恋情结获得解放。

“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1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

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也许称为童年与印刷更为贴切,书名只是一个噱头,更讽刺点说,作者何尝不是娱乐时代的一员,娱乐精神丝毫不亚于旁人。

童年是一个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阶段,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似乎也不太恰当,姑且说几近白纸的状态,但人毕竟是有立体视觉,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触觉、听觉、嗅觉等。

现代社会一方面寄希望于儿童多学知识,认识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导解放孩子天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我们既想要压抑和升华,又渴望洒脱和浪漫主义情怀,就像我们想要告诉发展经济,又寄希望于不破坏环境,这甚至都是可笑的。

作者并不是极力反对电子时代的发展,只是给人们提醒一下,让我们对电子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很缅怀印刷时代,这是表达怀念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比。

电视的信息,是呈现给每个人的,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

在以画像和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萧伯纳曾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甚至我会极端地认为法森的主张是有一定意义的,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既然我们终将踏入成人的行列,何不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来决定是快进还是倒带呢?提到步入成人行列未尝是坏事,但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童年的消逝》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七卷,共计3000多页,是一部心理自传和怀旧小说。

该书以主人公马塞尔的视角,回忆了他在19世纪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以及与父亲、外祖母、朋友等人的种种互动和故事,描绘了他对美好童年的渴望和对成长带来的痛苦和失落。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普鲁斯特对于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和描绘。

作者把主人公的回忆变成了一种多重时空的交错,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笔触细腻而又富有感染力,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情感的牵动。

此外,普鲁斯特在书中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写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人性世界。

他对于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刻,令我对文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感悟。

《童年的消逝》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和想象力,更在于它所呈现的生命的真实与意义。

阅读这部名著,我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尤其是我们经过了繁华与苦难后,漫漫长夜终究要面对逝去的青春和光阴。

我们无法掌控时间和命运,但可以把握现在,积极面对生活,珍惜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对于读者来说,《童年的消逝》启示我们反思我们的人生,思考我们的成长和回忆,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感悟生命的真谛。

这部小说的阅读过程也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启示和课程,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文学观赏力和认识水平,更能提供一种深刻和绵长的内部感知,给人以巨大的启迪和心灵的愉悦。

在阅读之后,我也对普鲁斯特提出了一些关于他的思想和作品的创新思考。

作为一位天才文学家,他深刻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因此他的小说风格独特,才情过人。

但是,我们也可以批判性地思考他的一些局限和问题,如他过于理想化的思想和脱离现实的视角,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加以思考和辩证。

总之,《童年的消逝》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名著,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是对我们人生的启示和警示。

阅读之后,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文学的乐趣,更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美好。

童年的消逝作文300字3篇

童年的消逝作文300字3篇

童年的消逝作文300字童年的消逝作文300字3篇童年的消逝作文300字篇1忘了有多久,妈妈不再亲吻我的脸颊;忘了有多久,爸爸那有力的肩膀不再抱起我;忘了有多久哥哥已不再像小孩子那样陪我玩耍。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消逝。

童年是美好的,可是回头望去却有那么多的错事。

数不清,跟你顶过多少次嘴;数不清,我怨过你多少次;数不清,看过多少次你离去的背影。

望着妈妈脸上的皱纹;望着爸爸头上的白发;望着我跟哥哥渐渐长高的身体。

我们越来越高,你们却越来越矮,回月眸望去:时光消逝的好快。

小时候发生的事,就像是昨天一样,只是昨天已然逝去不肯再回来。

就像一句名言一样:Time lost cannot be won again。

(时光流逝,不可复得)。

妈妈告诉我:你长大了,许多事情要自己做。

爸爸告诉我:你长大了,要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

哥哥告诉我:你长大了,不能再惹妈妈生气了。

别人说:呀!冰冰长这么大了。

是啊!长大了不能再像原来那样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拉着爸爸那强壮有力的大手一起去散步,黏着哥哥一起出去玩。

如今,我不再依偎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不再拉着爸爸那强壮有力的大手,不再黏着哥哥出去玩。

永远也回不到原来。

童年真的消逝了吗?是啊!童年再见了童年的消逝作文300字篇2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会用牙齿把糖果咬的“嘎嘣嘎嘣”响,会在阳光下大声的欢笑,会为了一个玩具熊追着满大街跑。

现在,属于我那糖果色的梦幻童年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灯光下做不完的习题。

无意中,书中抖落出一张落了灰的老旧相片,我轻轻擦拭着上面的灰尘,细细地端详着:一张胖嘟嘟的娃娃脸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那张大大的嘴巴微微张开,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脸上洋溢出幸福的颜色。

那时候,我可以无忧无虑的在阳光下玩耍,在邻家的小院子里与伙伴们“大闹龙宫”,现在只有数不清的寂寞陪伴。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去珍惜属于我的每一分每一秒,从前的灿烂微笑在向我招手,但当我伸出手去触摸时,它,化成了一堆泡影,消逝的无影无踪。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作文.doc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作文.doc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

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作文《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

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

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

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

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篇二】《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作文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

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寒假,竟然读起了这样一本略显沉重的书——《童年的消逝》。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第二部分将人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就童年的消逝提出有建设性的挽救办法,只是通过想象的产生深究其原因,通过对本质世界的剖析给人们以惊醒。

说实在的,这本书读着有些吃力,因为追溯的源头有些久远,因为这方面阅读材料的缺乏,但不得不去面对的是作者确实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童年在消逝。

童年消逝的证据以不同形式出现,毋容置疑:“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
印象特别深的是小时候去上学总要经过一片苗圃,里面有松树,有广玉兰,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树木,我们可以在苗圃里玩捉迷藏,我们还可以晚回家,只是为了在苗圃里挖野生姜,总觉得我们小时候真的很纯粹,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是我们有着大把的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爱上了手机,爱上了手游,甚至大人们都沾沾自喜的觉得孩子太聪明了,没人教如何操作,孩子都可以轻松地掌握手机功能,自如地玩耍,这是一种进步,。

童年的消逝全文

童年的消逝全文

童年的消逝引言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之一。

在童年的世界里,我们无忧无虑,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也逐渐消逝。

本文将探讨童年的消逝,以及这个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影响。

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享受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这是一个没有压力和责任的阶段,我们可以自由地追逐梦想,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无论是在花园里捉迷藏,还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打篮球,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们童年时代的宝贵记忆。

此外,童年时期还适合结交新朋友。

无论是与同学一起玩耍,还是与邻居们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这些友谊都是我们一生中最真挚的。

童年的消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长大,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消逝。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带来了无法抗拒的现实。

我们开始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和责任,我们需要面对学业、事业和家庭等方面的挑战。

童年的消逝还可以从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中看出来。

我们的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开始经历青春期的困扰和烦恼。

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我们开始思考更成熟的问题,对事情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客观。

童年消逝的影响童年的消逝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那份无忧无虑的轻松感。

我们需要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决策。

其次,童年的消逝也可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我们可能会感到对过去的怀念和思念,甚至会感到对现实生活的抵触。

这种情绪上的不适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童年的消逝还可能带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可能会发现与童年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们开始与不同的人群交往。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与童年回忆的断裂感。

总结童年的消逝意味着我们过去的美好时光永远不会回来。

它带来了生活的变化和责任的增加,同时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困扰。

然而,我们也应该珍惜童年留下的美好回忆,它们成为了我们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童年消逝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带着这些宝贵的经历继续向前迈进。

读《童年的消逝》后感

读《童年的消逝》后感

尼尔·波兹曼,一位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

一生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创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等。

其中《童年的消逝》是波兹曼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为此现象提供的理论解释。

在最初读到这本书时我十分惊讶,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到处都有为儿童建设的公共设施、服装玩具专卖区、早期素质教育机构等等,怎么会说“儿童消逝”呢。

随着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才逐渐明白这本书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儿童们已完完全全变了模样。

本书以批判的形式,阐述了技术和媒体对儿童本质上的侵蚀。

童年的消逝其实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如今的80、90后跟00后比较,我们玩过玻璃弹珠、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跳橡皮筋,但现在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00后们的童年,有的是电视剧、电子游戏、网络世界、追星,还有的儿童显得非常的功利性。

这种悲剧性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中,我认为主要是由我们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造成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世界被大人所侵占。

“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

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如今电脑、电视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充斥着儿童的世界。

许多还不是孩子应该了解的成人世界的内容、乱七八糟的信息冲击着孩子们的头脑,逐渐导致他们好奇心的消逝,而成人的知识权威也在孩子们眼中变得不那么厉害,不那么重要。

孩子们的好奇心被世俗的嫉妒所污染,然后演变成无所谓的漠不关心。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有怎样的社会环境就有怎样的儿童。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作者:乔尚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9期摘要: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以“童年”为考察对象,探寻了其在印刷术、电报、电视在内的媒介变迁史中消逝的历程。

进入 21 世纪,“童年”消逝的危机意识被日渐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的内涵,重新面向这一思想所内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童年文化乃至现代文化的命运。

本文通过介绍尼尔波兹曼写的《童年的消逝》梳理了童年的诞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结合相关例子,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儿童;媒介;消逝一、关于《童年的消逝》(一)作者简介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最为著名。

2003年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二)本书简介《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它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的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成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这是一本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示书。

本书共分两部分,分别是“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

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产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媒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

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电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尽知天下事;让我们无聊时可以有很多消遣与寄托;让文化以一种大众所能理解的形式传播;让音乐伴随着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电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但是我从没想过,电视的出现竟会导致童年的消逝……五月,开启了一本新书的旅程——《童年的消逝》。

当了妈妈后,我对一切有育儿、童年、亲子、教育的字眼都极为敏感,这本书便很自然的引起了我的兴趣,书的封面上小女孩落寞的眼神更让我好奇,《童年的消逝》到底在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第一章,从“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说起,这让我在还没有读具体内容时便有了思考,是呀,这个时代,真的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作为小学教师,我在孩子们身上真的见到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表情动作、穿着打扮、行为习惯、甚至是语言……孩子们的游戏也从我们小时候的跳皮筋、丢沙包、过家家、捉迷藏变成了现在的电子游戏、平板游戏。

孩子们和成年人一样熬夜、K歌、打游戏、看电视剧。

很多家长都以“和孩子是朋友”为傲,殊不知,“和孩子成为朋友”并不是让你带他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而是让你回归童真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说,现在的孩子有着不属于她们年纪的的成熟与认知,这和我们成年人不知避讳孩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昆体良在探讨教育时指出: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

他宣称:“我们开化文明的的一个特征就是成年人须承受巨大压力把他们的各种冲动私密化(尤其是性冲动),并且在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对成年人的性欲望和冲动三缄其口,维护保守缄默的密约”。

可是现代社会,弥漫在网络间的各种弹窗广告、各种网络平台中的擦边球视频、各种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敞开的大门、身边趣味低俗的大人同孩子开的不合时宜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顺应着童年的消逝,都在毁灭我们身边的孩子,而这一切,始于电视的发明……最开始是电报,电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新闻事业,这是科技的一大进步,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它也导致了说话者不用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侯新萍初读这本书时,头脑发胀,有点烦躁,完全看不懂,根本看不下去,涉及到太多专业性知识,读这本书的同时还需要读几十甚至上百本的著作,或许才能有点弄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所举实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索性扔在那里。

再读这本书时,翻开目录,隐约感觉到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好像也感受到我心中“童年”意义,因为我的女儿正值童年,我不想像书中所说那样,让她的童年消逝。

尼尔·波滋漫在这本书中诠释了“童年”的含义及其产生,并认为电子传媒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导致了童年的消逝。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要做好把关人,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拟态环境,以帮助儿童在媒介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某日,我打开平板发现女儿在看名叫《毁童年》的短片,恶搞白雪公主的故事,言辞不讳,我很恐惧,很担心女儿,可是我也不知道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孩子的世界竟然被我们成人搞得如此污秽不堪,我有点憎恨这些人,憎恨媒体的传播。

最近又看到新闻上说一个6岁大的日本女孩,被妈妈化浓妆,引起大家一番吐槽,可这又能改变什么;前几日还有媒体报道一名12岁浙江女孩穿比基尼参家哈尔滨选秀比赛呢,女孩起初很害羞不敢走出更衣室,在其他人(不知道是否未成年)的影响下也大胆比赛了,父母都还支持其比赛。

反正我是搞不懂女孩的父母亲是怎么想的,这种行为我不能接受,难道是受美国那些十二三岁女孩做模特儿的影响?试想如果没有媒体的传播,大家或许不会竞相模仿。

“童年”作为纯真年代的代名词,这一概念建立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身边的小孩越来越不想想象中的单纯了,小小的年级差不多懂得了成人的全部秘密。

不知从何时起,捉迷藏,过家家。

抛石子,跳格子等游戏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游戏机,动画片成为了他们的新宠。

在电子世界中,孩子似乎比我们大人更懂得规则,掌握的更快更好。

上网时,他们总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浏览网页和要玩的游戏,甚至有些游戏的得分比我们成人还高,是他们都比我们聪明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造成这种新新人群的,是这一整个“娱乐时代”。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_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_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_3000字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失。

Neil Postman所讲的童年,是一种文化概念。

它出现在需要进行复杂的语言学习之后。

一、口语时代在中世纪,文化传播为口语。

在这样的世界内,成人个体的概念都不存在的,更不用提童年的概念了。

原始资料显示,中世纪认为儿童在七岁就结束了。

为什么是七岁。

因为儿童在七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了。

他们会说而且明白成人所说的一切,并知晓成人的一切秘密。

所以,它解释了三个问题:一是中世纪为什么没有羞耻的概念?因为羞耻的概念,一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的存在。

二是为何天主教会指定七岁为理性年龄?因为人长到七岁,便可以知晓是非了。

三是中世纪为什么没有学校?不需要理性教育。

当时只有学徒和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职教育”。

二、印刷术时代印刷术发明后,文化得已迅速、大量传播并促成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的喷涌而出。

与此同时,个人概念产生。

在新的文化传播环境中,在有能力读书的人和没有能力读书的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明确的界限。

<blockquote> 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

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成就。

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成为“成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须的了。

——Neil Postman《童年的消逝》</blockquote>在新的文化传播环境中,成年的定义被改写,即成年是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应,儿童便是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三、教育的目的因此,本书引出一个重要概念,即教育的目的。

婴儿走向儿童只需要掌握语言技能,而儿童走向成年不仅需要学习阅读修辞与逻辑理解能力,还需要培养众多品质,才能进行良好的阅读,成为一个好的“读者”。

比如,有活跃的个性意识,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能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能操控高层次的抽象概念能力和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文本学解读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文本学解读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文本学解读
付彦松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9
【摘要】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世界知名的批评家和媒
体文化研究者,媒体生态学专业的首创者。

他在媒体文化批判领域有着很深的研究,
享誉海内外,生前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一生致力于对后工业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深
入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深刻的预见和尖锐的批评,去世之后得到各大媒体的高度评价。

《童年的消逝》从历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维视角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展示
童年概念的萌芽、形成和逐渐消逝的过程。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付彦松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媒介变迁视角下的童年r——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为中心
2.媒介变迁视域下的童年r——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说开去
3.媒介变迁中的“童年”
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4.童年危机还是重生——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辩证分析5.中国当下童年的消逝\r——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
消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是可悲的,没有儿童就意味着没有童年,儿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时代,也是一人最宝贵的记忆。

而越发*化的儿童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儿童的思维或者说其他方面越来越早熟,这点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都认为儿童应该是天真无邪的,以前我们都会有很多适合小孩玩的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而即使是这样的小游戏,我们还是玩的不亦乐乎。

当然各方有各方不同文化,总之我们小时候是那样的。

不像现在,由于信息越来越数字化,孩子们不再热衷于这类游戏,而是沉迷于电视网络,游戏或者其他的*节目。

而这些*已经涉及到孩子的身上去了,年纪小小,穿很*感的衣服上电视台,其实也不单只是这些方面的体现,对于*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包括*之类的东西。

首先,据弗洛伊德声称,儿童有*能力,富有各种情结和本能的心理冲动。

*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引火线。

如果不对还处于*器官及其心理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加管教,而任其向坏处发展的话,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犯罪。

(当然,弗洛伊德是不赞成遏制人类的正常欲望的发展)我想这点也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的比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以往的儿童游戏言简意赅地说,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

而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成为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

儿童游戏的品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少,这也是童年的消逝的一种原因。

但是有什么方法能够挽回呢,我想这点还是要依靠学校的等的教育帮助,学校一词在雅典的意思是“闲暇”,这也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雅典式的信仰: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

在这里应该要穿*儿童游戏进去,游戏有时候是益智的,也是必要的。

而在探讨童年在在现代社会衰退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知道,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而童年的消逝就有一下四点的表现,第一、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第二、教育的消失;第三、羞耻心的消失,然后就引发了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的事件是可以阻止的,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是容易成为高危险民族的,没有童年的人群,就好像是没有了翅膀的鸟儿,是残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消逝》1.关于题目后的反应与思考反应一:什么是童年呢?联想一下,在我的脑子的模糊定义里,童年好像就是小学和初中时的时光,而初中毕业了,也就渐渐的进入了青春的日子,进入了让人爱让人恼的高中时光。

童年大概是代表的纯真,无忧无虑,抛却一切世俗烦恼,生活在自我发现和人际发展的过程中,而这两者中坏的方面被大人保护着。

童年时光里,大部分的孩子得到长辈无私的爱和关怀,即使是困顿的家庭,孩子也总是尽力的吮吸着爱,完成成长。

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想到的春日里登山游玩,是夏日午后烈日下奔跑,傍晚的火烧云里捉迷藏,是雨后捕蜻蜓,是秋天操场边打乒乓球,骑自行车,是冬日里堆雪人,打雪仗,滑冰。

当然,除了玩,还有其他。

比如第一次在黑夜里行走,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自己睡觉,生活里种种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个美好的年代里生发。

那个时候也是孩子和家长情感上依赖度最高的时候,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我学会了三字经,劝学篇,知道了小熊买糖果的故事。

反应二:真的是消逝?!作者说的消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假若童年时年龄上的区分,那么只要我们拿着刀去割,童年总是有的,消逝不了。

可是我们拿刀割,总得有理由,得区分特征。

而一旦我们以往对于童年的定义中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有没有新的特征来表明成年和童年的区别,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切的说,童年在消逝。

可是作者说的消逝到底指的那些方面呢?生理上吗?确实是有很多的新闻报道说是因为激素的原因,许多小孩子早熟,本应该是青苹果的时候成了红苹果。

性?小学生模仿大人?看多了少儿不宜,跃跃欲试?但是古人十三四岁也结婚生子了,有性行为也不坏事吧?还是说,小孩子拥有了某些能够跟权威的成年人“分庭抗礼”的能力,从而童年和成年开始重合,抵消了两个概念的差异?这两个反应基本上和作者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作者也是从两个部分来说的,一是童年的产生,一个是童年的消逝。

2.童年所指和概念本身的产生*“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实际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目录摘抄,童年的发明: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印刷术和新成人→童年的摇篮期→童年的旅程。

)这一段话告诉我两个观念:一,任何观念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构建的(至少高中时历史老师讲到民族国家的产生的时候,我才震惊的发现爱国主义的思想也不是一个多世纪的事情,但凡执念,只能让自己变得狭隘);二,我们很容易堕入不爱反省,不爱思考的境地,从而认为自己的观念理所应当,没有什么错误,而这是极为危险的。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童年概念在人们脑海中的出现,取决于人们对于孩子的态度,以及对于成人的特殊要求。

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要求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我们总是苦恼于找不到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因为社会是个整体,各方因素相互影响,而当我们去探寻时,往往会陷入这张各种因素织成的大网中,忘记了原本的方向。

但是作者还是试图厘清并提出几个缘由:教育落后,没有识字的要求,大人小孩子都保持这一样的状态,没有大人特有的羞耻观念。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尽管在传统的学徒制度下,童年实际上七岁就结束了……但是有组织的正式教育的结果是延长了儿童不必承担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责任的时间。

其实,童年远不是只有些许重要性的生物需求;它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

”在口语阶段,孩子能够学会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童年就已经停止,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在于长辈交谈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或者就如电影中的古代场面,人们并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守着一份事做就很满足。

而当对于印刷品大量的出现,知识的流通日益方便快捷,小土坝再也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击,我们得学习写字,阅读,学会用语言文字来思考,这个需要一定时间来习得的任务,开始拉大孩子和成人的距离。

*“英尼斯强调说,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即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即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即思想起源的地方。

”传播技术对于传播这个行为具有这决定的作用。

人类的发展往往建立在工具完善的基础上,技术决定我们的生存,也决定我们的眼界。

技术的完善不单单保证我们能够度过寒冬,对抗旱涝,而且还让我们能够翻山越岭,驶过大洋,飞向太空。

在人类的扩张上,技术总是第一位的。

而对于技术的批判,也在于“扩张”。

英尼斯的观点点出了技术变化对于人们思考的体系更迭来说,是决定性的。

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个单独的行为,技术对人的改变中,伴随、掺杂着种种其他的环境因素,包括人本身所展现的特性。

*“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加强儿童观念和使儿童在社会上更加引人注目上起了作用”*“中产阶级:多余的钱使他们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似乎总是一个社会中最中坚的价值观。

可是多余的钱,到底是推动了观念的加强还是消逝,毕竟中产阶级对于孩子的投资是自始至终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来解释,那就是,当其他的孩子还在做通过的时候,中产阶级的孩子可以获得童年这样的特权;而当其他的孩子都有童年的时候,中产阶级的孩子反倒提前的进入了成人的竞争里,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资本。

可见,中产阶级的目标不在于童年,而在于与下层群众的区别,和后代对于自身优势的延续保持,纵使挤破头,也要获得贵族们所认可的身份与地位。

*“随着童年这个概念的发展,社会开始收集内容丰富的秘密,不让儿童知道:有关性关系的秘密,也包括有关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

由此,甚至还发展出了语言秘密,亦即大量不能在儿童面前说的话。

”电影分级,小孩子不能够看到黄、暴的反人类、反社会的场面;小孩子不能了解到性爱、死亡,被认为肮脏或者晦气,冲去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抹去了孩子的灵气。

而且,对于孩子,大人们也往往有一套语言系统,除了口语学习阶段的简化语言之外,还有可以规避了的脏话酷语。

*“我们万万不可认定童年是在古登堡的印刷术和校长的分班影响下骤然成熟起来的。

……当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试图理解童年的概念,并将它融入各自的文化时,童年所面临的是与产生低地大不相同的经济、宗教和知识的环境。

”我很喜欢中肯的话,虽然有的时候这样的话很没有魅力,且接近废话,但它往往让我们接近最真实的状态,不浮夸,不渲染。

由于语言和文字上的差异,由于不同媒介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差别,我们的思维,对于事物的理解,都会有所偏差,这需要我们面对不同的概念时,保持警醒,不断地厘清。

*洛克看到了书本学习和童年之间的种种联系,提出了一种教育,主张把儿童视为珍贵的资源,但仍然严格要求主义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洛克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

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

这一观念和200年后弗洛伊德有关心理压抑的学说产生了联系。

(新教派)*卢梭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儿童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另外,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它,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童年时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

(浪漫主义派)3.消逝的理由和提出的六个问题。

作者讲到,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

而且在这个阶段,成规的现代家庭建立起来。

家长开发出了给他们的孩子以无微不至的同情、温柔和责任的心理机制。

童年进而被看做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成为一个超越社会和经济阶级的理想。

然而,使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环境却缓慢地、不易察觉地开始瓦解。

这个瓦解的原因,简单的来说,就是新的传播媒介的改变,引发了社会知识与结构的变动,而开始使得童年这一概念开始脱离原先的语境。

技术是多米诺骨牌般连贯的。

作者认为非要找到开端的话,那就是莫尔斯,电报的发明者。

电报的出现,电子传播的出现,让我们的概念之旅出现了不同。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据说,当梭罗被告知,通过电报一个在缅因州的人可以即刻把信息传递给在德克萨斯州的人时,他问道:“可他们之间说些什么呢?”)“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消逝的理由:第一,信息的可获得性。

象形文字—字母文字—印刷文字—电视图像,自从有了电视,信息登记制度的基础就崩溃了。

(印刷文字看上去易于接近,实际上掌握起来却足够困难,要获得适当的阅读态度也并非易事)第二,电视要求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

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

电视敞开了秘密,也打破了阻碍秘密的障碍。

而且成年人也不再是儿童的知识来源。

第三: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的合二为一了。

作者以自己清晰的语言和逻辑精彩的论证了,电视不可避免的娱乐性。

(电视的图像画面呈现使得严肃变得娱乐,政治家,科学话题等传统的严肃内容开始变质。

电视新闻,总是选择美丽的主播,富有节奏感的切换,离奇劲爆的话题)但是,作者还是反复强调,他并不是在“批评”电视,而是在描述电视的局限以及这些局限带来的后果。

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改变文化的伟大媒介的本质。

作者在服装、游戏运动、性行为、犯罪等等方面论证了儿童和成人的差距缩小,以此来论证童年概念的消逝。

没有看的太懂,例子都是美国的,而且有历史的对比,我并没有具体的时代经验来验证。

作者最后提出六个问题,启发着未来的思考。

*童年时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是生物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童年是不是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是受信息环境的影响?*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普遍衰落吗?*道德多数组织和其他原教旨主义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爆出童年存在的需要?电脑?*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地址童年消亡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在抵制时下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作者的一些观点:*童年的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它不可能实现。

*美国三次伟大实验:one 政治制度革命托马斯·潘恩称作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two 社会革命一个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组成的人口,带着不同的语言、传统和习惯共存发展;three 科技文化革命一个文化能否允许现代科技全面主宰它的命运,同时保留原有的人道价值,并且创造新的价值。

4.关于书中观点本身对于现今状况的意义作者的思路清晰,论证也很简明易懂。

他在历史的维度下,对于童年概念本身进行了建构,并且提出概念消解的理由。

这样做法隐藏的前提就是,观念来自于环境与人类的互动,是人建构在自己大脑中的,以来更好的了解社会和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