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合集下载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 四曰畜气,五曰和沫,立曰窃气,七曰待赢,八曰定倾”。 所谓“七损”,分别为”内闭”、“外泄”、“竭”、 “弗”、“烦”、“绝”、“费”。
七损八益,应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精气的 做法和八种有益于精气的做法。
[原文206]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 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 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 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 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 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 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能:胎之借字.
天地、上下
2. 概括阴阳 之间的关系
血气、男女 左右 水火
阴阳互相 为用,为万 物之本始。
[原文205]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 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 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 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 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也 。
[原文20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伤 伤

• • 味 •




食 化为


伤于
[导读] 1、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气有药食之气 与真气之别。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4阴阳应象

4阴阳应象
马莳认为以气味辛热纯阳者为壮火,辛甘温和者为少火。 气,指人身之精气。
“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 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 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 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张介宾将壮火、少火释为人体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津液
三、五气太过导致阴阳失调
风胜则动:风气太过,损伤肝筋,引起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
火胜则肿:火热太过,血壅肉腐,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燥气太过,耗伤津血,引起人体内外干涩;
寒胜则浮: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或寒
凝津滞);
湿胜则濡泻: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以药物的五味划分阴阳: 辛走气,性主发散,甘入脾,灌溉四旁,均作用于无 形之气,故属阳;
酸主收敛,苦主泻下,二者合用又有上涌作吐,下行 作泻之功用,均作用于有形之物,故属阴。
讨论
少火壮火理论的意义
“热伤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炅则气泄” ——《素问· 举痛论》 “火者,元气之贼”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第一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節選) A型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指出病变处于怎样情况下,可剌而已:A.病之始起也B.病之终期也C.病之盛实也D.病之阳盛也E.病之血结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指出病变处于怎样情况下,可待衰而已:A.其盛B.其实C.其虚D.其寒E.其热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故因其轻而:A.行之B.散之C.汗之D.扬之E.彰之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因其重而:A.攻之B.泻之C.减之D.温之E.补之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因其衰而:A.升之B.温之C.举之D.彰之E.平之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内容,临床应用“彰之”治法,是对:A.因其衰B.因其重C.因其轻D.因其高E.因其实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内容,临床应用“扬之”治法,是对:A.因其衰B.因其重C.因其轻D.因其高E.因其轻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内容,临床应用“减之”治法,是对:A.因其衰B.因其重C.因其轻D.因其高E.因其实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精不足者”的方法是:A.填之以精B.濡之以血C.养之以形D.补之以味E.滋之以阴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形不足者”的方法是:A.益之以精B.温之以气C.补之以形D.填之以味E.养之以阴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高者”的方法是:A.因而越之B.因而汗之C.因而散之D.因而彰之E.因而收之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越之”是指:A.发汗法B.开窍法C.升举法D.涌吐法E.补益法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应用“引而竭之”治疗者的病位是:A.其下者B.其中者C.其下者D.其脏者E.其腑者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中满者”的具体治法是:A.引而竭之B.散而泻之C.按而收之D.泻之于内E.引而越之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实者”的治法是:A.汗而散之B.散而发之C.汗而宣之D.宣而发之E.散而写之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血实”的治法宜:A.泻之B.决之C.散之D.攻之E.行之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气虚”的治法宜:A.掣引之B.和引之C.竭引之D.潜引之E.温引之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掣引之”的“掣引”是:A.气功B.导引C.平肝熄风D.回阳救逆E.升提补气B型题A.汗而发之B.温之以气C.引而竭之D.补之以味E.按而收之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在皮者”的治法是: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慓悍者”的治法是:A.扬之B.彰之C.泻之D.减之E.越之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因其重而”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因其轻而”A.泻之B.决之C.散之D.彰之E.行之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血实”的治法宜: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因其衰”的治法宜:X型题1.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以下的治法是根据邪气的部位施治:A.因其轻而扬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E.因其衰而彰之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以下的治法是根据邪正盛衰而施治:A.因其衰而彰之B.其盛,可待衰而已C.其实者,散而写之D.血实者决之E.气虚宜掣引之3.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以下有关“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治法:A.形不足者,温之以气B.精不足者,补之以味C.其高者,因而越之D.其下者,引而竭之E.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壮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 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
(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 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 ,从 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的相互转化。 酸化木,苦化火,久服酸苦之味,易从木火热 化。
第三段 病因致病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410湿1 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
质。 如津液、气血。
• 清阳发腠理: 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 如卫气。
• 浊阴走五脏: 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 如营血、精血。
• 清阳实四肢:
清阳:能温煦四肢、使其活动自如的 物质。
• 浊阴归六腑:
浊阴:能使六腑功能发挥正常的物质。
小结
1. 阴阳的含义
是天地形成的本源物质。
2. 阴阳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作用 病因致病 论天地人阴阳五行生命系
统 论阴阳理论在医学中的应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1201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
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 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
均指人体的营养物质, 轻清上浮的精微物质为清阳, 重浊下沉的精微物质为浊阴。
第二段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 1204 水為陰,火為作陽。用陽為氣,陰為味。味歸
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 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 為氣,氣傷於味。
7301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二是根据邪正盛衰而择时治疗。尤其是对于某些 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应在其未发病之前治疗,因 为这个阶段的邪气较弱,正气相对旺盛。如能给 以适宜的治疗,则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盛,可待衰而已”。
“待衰”而治只是特指病症具有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特征者而言。
张机对内经治则的运用
“汗而发之” --《伤寒论》51条云:“脉浮者, 病在表,可发汗”。根据病情分别设有麻黄汤、 桂枝汤、葛根汤等方。
2.指导意义--因势利导治疗原则
一是根据邪气的部位施治--实邪为主的病证,应根 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而采取相应措施,使之从最简 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 过多地损伤正气。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 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邪气质轻-扬散之法,如风邪宜散之类; 邪气质重浊者-逐渐衰减之法,如湿邪可淡渗、癜 瘕宜消坚之类; 邪在上焦(高)者,因其在上之势,越而出之,如涌 吐之类; 邪居下焦(下)者,因其在下之势,引而下出,如利 尿、攻逐、导便、灌肠之类; 中脘痞满者,则分消于内而泻之,如仲景泻心汤之 类; 邪气在皮、在表,则因其在外之势,而或用汤渍或 用药物取汗,如发散风寒表邪之类。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一、起源与概念在中医文化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通过对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述说。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对五行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中医学中的病症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本文中,将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深入剖析,以探究其中的奥秘和价值所在。

二、阴阳与五行的内在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通过阐述阴阳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在其中,阴阳代表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性,而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阴阳与五行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构成了宇宙间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

在医学领域中,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互调和是健康的基础,深入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与阴阳的协调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事物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了五行相生的循环。

而在相生的也存在着相克的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克关系形成了五行的相互制约的规律。

而阴阳则在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中起着协调平衡的作用,使得五行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法则。

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中医学中的实践意义在中医学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阴阳的协调平衡进行认真研究和理解,可以为中医医师提供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五行体质特点和阴阳平衡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五、个人的思考与感悟通过研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4-阴阳应象大论(治则)(1)

4-阴阳应象大论(治则)(1)

,精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因其轻而 ,
因其重而
, 因其衰而

判断题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慓悍者,散而泻之;
其实者,按而收之”。
作业题 • “其实者,散而泻之”是何义? • 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A.其在下者,引而竭之 B.中满者,泻之于内
• C.慓悍者,按而收之
D.血实者,宜决之
• E.其高者,因而越之
选择题
• A.除之 B.温而散之 C.汗而发之 D.发之 E.渍形以为汗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在皮者”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有邪者”
填空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
⑵ 因其重而减之
②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下 实邪停滞下焦,指病位所在。 引 因势利导。 竭 尽也,祛除也,指疏利、荡涤的方法。
—— 病位低,邪在下者,用荡涤、疏利之法 使病邪自下而出。
• 症候特点:下腹胀满、疼痛,二便不利 • 病机特点:实邪停滞下焦、腑气不通;或膀
胱气化不行 • 治疗原则:通利二便,祛除实邪(因势利导) • 代表方剂:五苓散、承气汤─下法理论依据
2. 因其衰而彰之
(3)气虚宜掣引之
• 掣 古与“掣”通用。牵引、拽。挽回其气。 • 掣引 指升提补气的方法。 • • —— 对气虚的病证,应当顺其病位以补之。
• 主要是气虚下陷,所以应用升提补气的方法, 补中焦之气,举下陷之阳。
二、调整阴阳
“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因其衰而彰之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金)20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金)2013
①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 ②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 ③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 ④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②运动性(相对稳定状态) ③自我调节性 ( 适应外界变化条件、维持系统 动态平衡) ④相关性(彼此相互联系) ⑤演化性(产生、发展、消亡的周期性)
4、壮火与少火 (1)饮食物的作用 壮火 气衰、食气、散气。 药物饮食物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 少火 气壮、气食、生气。 人体的元气仰饲药物饮食物的温和滋养作用。 (2)后世一些医家的解读 从人体中生理之火为少火;病理之火为壮火。
5、五味的阴阳属性和功用
辛甘 ---- 发散 ---- 阳 ( 桂枝汤,用辛味桂 枝与甘味甘草) 酸苦 ---- 涌泄 ---- 阴 ( 瓜蒂散,用酸味赤 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四)论五行学说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上 的应用 1 、按照五行属性,把自然界的事物和 人体的脏腑组织机能进行系统的联系。 ( 1 )提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外相应 整体观的系统结构,“四时五脏阴阳”。 ( 2 )事物五行属性的两种关系:相生、 相克。
(五) 阐明阴阳的意义及其互根、互用 的关系。
1、阴阳学说运用和意义。 “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水火者,阴 阳之征兆地,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题解及提要]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代表事 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的两方面; 应,指对应、相应; 象,指现象、征象。 阴阳应象,即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有 象相应。
本篇论述了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用, 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阐述了有关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故名篇。 马莳所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 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文解读PPT课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文解读PPT课件

(二)药食气味厚薄性能不同的机理
味(属阴) 厚——阴中之阴:纯阴直降而泄下 (如大黄、黄柏)
薄——阴中之阳:通利、淡渗(如 泽泻、桃仁、茯苓)
气(属阳) 厚——阳中之阳:助阳生热(如附 子、鹿茸)
薄——阳中之阴:发散、外泄(如 银花、麻黄)
第五段(从“壮火之气衰”至“少火 生气”)
内容:少火、壮火的含义及与元气 消长的关系。
• 处方:六一散12克,藿香、葛根各4.5克,茯苓、 大腹皮、炒扁豆各6克,姜厚朴、苏叶各3克。
• 7日后复诊,热退,身微汗,腹胀减轻,不呕吐, 尿量增多,大便每日10次,色质好转,口润,舌 不粘腻,暑湿渐化,脾虚益显,继以健脾止泻之
法而获痊愈出院。(《何世英儿科医案》)

(二).内伤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治疗学:
清阳不出上窍或浊阴上犯清窍的头晕、耳目失 聪证:益气升提法、化痰降浊法 * 清阳不发腠理的肺气不宣证:宣肺发表法
清阳不实四肢的手足厥逆证:温阳通络法
浊气在上的肠胃积滞证:攻下法
浊阴不归六腑的水肿证:利水攻逐法、淡渗利 湿法 *
清阳出上窍
【案例】沈,三月十三日:中气下陷,疲倦无力, 面色萎黄,午后头冷而痛,无非阴霾蒙蔽,脉 沉不起,舌白无华。劳力内伤之候,正合东垣 升清之法。党参一钱五分,细辛三分,全当归 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蔻仁一粒,黄芪一 钱五分,川芎四分,升麻四分,茅竹一钱五分, 炮姜四分,炙甘草四分,柴胡四分,冬术一钱 五分,茵陈三钱。(摘自《张山雷医集 医案部 分》)«
(一)自然界中阴阳清浊升降的运动规律: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二)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 理现象。
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它阐述了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和意义1.1 阴阳概念的起源与内涵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世界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它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包含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事物的平衡和发展。

1.2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与阴阳的平衡或失衡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论治,恢复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2.1 五行学说的概念和意义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五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木、火、土、金、水。

五行代表了具有特定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以生克制化的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2.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阴阳应象大论》中,素问深入探讨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阴阳是五行之本,五行是阴阳之化。

阴阳与五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

在五行中,木属阳,火属阳,土属中和,金属阴,水属阴。

阴阳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素问还通过论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了阴阳调节的重要性。

当五行之间的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健康的受损。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是中医理论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重要而深刻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pt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pt

10
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
清阳 视、听、嗅、味、发声、呼吸等功能 上窍 指耳、目、口、鼻
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下窍 前后阴
清阳 阳气 浊阴 精血
腠理 皮肤、肌肉、脏腑之纹理及间隙 五脏 心、肝、脾、肺、肾
清阳 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四肢 上肢、下肢 浊阴 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 六腑 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理论阐释: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指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的动态属性。阴阳既为万物 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
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 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 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 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由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 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原 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注 释: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 作用产生清阳 2 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食物。 3 ▉胀:▉,胀。▉胀,此指胸膈胀满。
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 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 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 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 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类经·阴阳类一》)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

(八),摄生方面 ),摄生方面 摄生法则:调和阴阳之气. 摄生法则:调和阴阳之气. 方法:七损八益. 方法: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一,指古代房中养生术 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 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认为" 于人体精气的做法.二,认为"七"为 阳数,"八 为阴数; 损为节制, 阳数 八"为阴数 损为节制,益为扶 助,即抑阳扶阴之意. 即抑阳扶阴之意.
思考讨论 思考 讨论 1,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生理现象和病 理变化各是什么? 理变化各是什么?对其中的含义及其有关 机理分别予以说明. 机理分别予以说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来分析药 物气味和功能的? 物气味和功能的? 3,壮火与少火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与 壮火与少火的含义是什么? 元气消长的关系如何? 元气消长的关系如何? 五气偏胜产生什么病变?病机如何? 4,五气偏胜产生什么病变?病机如何?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一步加深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 一步加深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 2,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人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体阴阳请浊升降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 体阴阳请浊升降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五气 偏胜的致病特点, 偏胜的致病特点,药物气味厚薄及其性能的阴 阳分析,壮火与少火的含义, 阳分析,壮火与少火的含义,以阴阳为诊法的 大纲,以阴阳指导针刺等) 大纲,以阴阳指导针刺等)
2,不同病邪所伤不同 喜怒(情志刺激)伤人气机; 喜怒(情志刺激)伤人气机; 寒暑(外感邪气)伤人形体; 寒暑(外感邪气)伤人形体; 大怒伤肝之阴血,大喜伤心之阳气; 大怒伤肝之阴血,大喜伤心之阳气; 六淫之邪,感则伤五脏; 六淫之邪,感则伤五脏; 水谷寒热失调,感则伤害六腑; 水谷寒热失调,感则伤害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伤害皮脉筋肉. 地之湿气,感则伤害皮脉筋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章要点】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

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

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

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

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膩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

谿谷属骨:肉之小会为谿,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谿谷相连的骨节。

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

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

哕:即干呕。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右行,阳左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所以说阳从左右是阴阳的道路。

能始:能与“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

喘粗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难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

烦冤:即心胸烦乱之义。

七损八益: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精气有益的八种情况。

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

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

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

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

【译文】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毀灭的根本。

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

治理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

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

阴的性质为静,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

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

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

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

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

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

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水主阴,火主阳。

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

脏腑功能由精产生。

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

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

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

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

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

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

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

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

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

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

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

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

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

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

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

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

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

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

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

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

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