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诏书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词目:诏书 基本解释 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衣带诏书 详细解释 皇帝颁发的命令。《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南朝 梁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不一日, 哲宗皇帝 晏驾,新天子即位,颁下诏书,大赦天下。”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吕雉 冷笑道:‘ 陈平 、 周勃 是奉先皇帝诏书前去斩 樊哙 ,三妹今日进宫,究竟是来吊丧,还是向先皇帝算帐?’”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解释“诏”:“告也,从言从召。”郑玄为“诏”作注,谓“诏,告也”。诏书有一定的格式,比如清朝时的诏书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清朝时,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後,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後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注:“奉天承运皇帝”为一个词,奉天承运为皇帝的修饰定语。以下为中国历代的诏书简历:
编辑本段诏书的历史
西周 诏书在西周时分为「诰命」和「敕命」两种,原是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 秦汉 秦始皇于前221年一统天下后,自以为功绩胜过以往三皇五帝,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秦亡后,汉朝继起,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制度。而其中诏旨的写作格式,汉代的开头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麼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

,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但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每几十年便更替一次,使皇帝都强调其统治乃天意,他人不得违天。 隋唐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其中有严格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事中」条)。所以在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与魏晋南北朝时略同。而西周时的「诰命」与「敕命」在此时专指帝王授官、封赠的命令。 宋 宋代的诏令虽继承唐代,但有所变化。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但此处二府系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 元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蒙文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中「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文,意为「天眷命」。 明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天命」之说亦广加利用。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 另外,明朝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天眷命,统驭万方」或是「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字样等等,都认为明朝政权的统治出自天意。此时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

有“诰命夫人”之说。 而对于民间的祭拜天地行为则视为亵渎神明,须杖七十,真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清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为多。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清代诏书多用大幅染黄纸书写制成。所谓染黄纸,是将纸放入黄柏树汁浸染至灭白为止,以达到防虫灭菌的效果。诏书纸高约八九十厘米,横宽视文字内容长短而定,长者可达五六米,表裏二层成长卷式样,虽大却十分坚固,不容易破损。 诏书文字为墨笔楷书,均为满汉合壁,汉文位於右方,竖行往左书写;满文位於左方,竖行往右书写,多用朱圈句读,与一般文书不加标点不同。纸张接缝处正面正中位置盖有骑缝印,印用『皇帝之宝』,正文之後另起一行偏上位置书写年号及年月日期,并骑年盖月铃用『皇帝之宝』。
编辑本段诏书的拟写
诏书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後,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後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征著布告天下。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注:“奉天承运皇帝”为一个词,奉天承运为皇帝的修饰定语。 注:以上为清代诏书格式,清代之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格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开头是从明朝才开始使用的。 古代的诏书又称为圣旨 当太监拿着皇帝的诏书(圣旨)到大臣家宣读的时候,大臣及家人、奴仆等都要跪下接旨。接完旨后还得念出“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编辑本段退位诏书
中国历史上除十六国之外,通过皇帝退位改朝换代,并由官方正史可查的退位诏书,谨见这十份。之所以在此归纳总结,是因为这是在世袭制社会中,一个特殊存在的禅让制度。集中存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个较长的大分裂时期以及改时期前前后后的时间内。 在权臣当朝,皇室暗弱的年代,处于弱势的君王不得已把皇位禅让给大臣。一般禅让诏书应有三份,第一份是由皇帝在禅位前首发退位诏书,

自责罪过,宣布退位,然后在禅让大典上由主持仪式的大臣拟定一份禅让宝册(就是祷告祭文、史称奉册、或宝书等),而且是必须的一个程序。新的皇帝登基后,再下一道诏书,宣布登基,内容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自谦,然后册封百官,大赦天下一类。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