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认识天气和气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天气和气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园大班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探究自然界的规律和变化。
3.培养幼儿园大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4.激发幼儿园大班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初步引入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园大班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借助图片和视频,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引起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学习天气的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学生了解各种天气状况,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等。
可以让孩子们观察窗外的天气状况,以照片、视频和大型模型为例,来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可以邀请孩子们来描述不同天气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穿着。
3.学习气候的变化在孩子们对天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气候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以将课程中的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在图表上,并给孩子们简要介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相关现象。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习气候变化的原因,如温室气体、森林砍伐、能源使用等等。
4.学习季节的变化季节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此部分,教师将带幼儿园大班学生进入季节的世界。
可以以大型模型或图片、颜色板和孩子们熟悉的自然景观为例,展示季节变化的特征。
此外,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四季分别对应的墨西哥玉米、洛杉矶橙子、中国南瓜等特殊特征,从而打开孩子们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1.互动游戏可以让孩子们穿上相对应的季节性衣物、放歌、跳舞、模仿季节性声音和标志食物,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季节性环境中。
2.探究实验让幼儿园大班学生通过小型实验来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云和暴雨,让孩子们观察、探究和分析云和雨的产生原因。
3.观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内或校外进行观察活动,比如观察变化的天空、山川、湖泊、草原等。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案15天气和气候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5天气和气候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天气和气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天气和气候,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为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课程中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案进行详细解析和说明。
一、教案概述教材版本: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章节标题: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一些常见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常见天气现象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教学时间:2节课,每节课45分钟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导他们回忆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例如,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学习天气(15分钟)讲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等。
可以让学生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3. 学习气候(15分钟)介绍气候的概念,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可以通过课堂地理书籍或多媒体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带(如寒带、温带、热带)和对应的气候特点。
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温度、降水和季节变化。
4.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0分钟)通过对比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清楚它们的区别。
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天气如何影响气候。
5.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10分钟)讲解气候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和养殖业、出行方式的不同等。
可以通过实例和故事,向学生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
让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常见现象进行梳理和复习。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气与气候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讲解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资料,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7. 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流程。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天气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
4.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4. 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 使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各种天气和气候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并运用英语表达。
3.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交际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weather and climate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天气预报模板和气候统计数据。
3.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英语天气预报。
4. 准备教学PPT,展示课程内容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内容: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讲解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为期一周。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并用英语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坚持性。
3. 评价学生在英语汇报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4.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在家庭环境中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天气和气候的短文,介绍其特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3. 观察家人或周围人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探讨其原因。
气候与天气教案
气候与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2. 掌握气候与天气之间的关系;3. 能够辨别不同气候类型和天气现象;4. 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候与天气的定义与区别;2. 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3.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4. 常见天气现象的描述和判断;5.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从而引入气候与天气的学习主题。
2.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并强调其区别。
气候是指在长时间内(一般为30年以上)某地区的平均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量、气压等;而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内(一般为几天到几周)某地的气象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3. 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介绍气候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量、气压等,以及气候因素,如纬度、海洋性/大陆性气候、海陆分布等。
4. 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介绍世界上常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并通过地图或图表展示它们的分布情况。
5. 天气现象的描述和判断教授学生如何描述和判断天气现象,如晴朗、多云、阴天、雨天、大风等,并举例说明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和对人们的影响。
6.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作物收成、自然灾害等。
7. 小结与延伸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供延伸阅读或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气候与天气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能够辨别不同气候类型和天气现象等。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状况,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2. 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有关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进行汇报和交流;3. 分组进行气候类型研究,通过制作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展示各自所研究的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影响。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气候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 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多年来的平均大气状况;天气多变,气候相对稳定。
4. 学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它们分别分布在哪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气候类型分布图。
总结: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寒带气候。
5. 探讨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问:“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和气候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也关系到人们的穿着、饮食等方面。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天气与气候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提问、分析、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象工具,实际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气温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气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降水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
2. 讲解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降水量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课时:风力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风力变化。
2. 讲解风力的测量工具(风力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五课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教案、教材。
2. 气象工具(温度计、雨量器、风力计)。
天气与气候说课教案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天气对人们生活活动的影响到判读卫星云图,以及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家乡天气情况的查找和预报,加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读懂卫星云图和识记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难点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说教法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
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
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和辩解,使学生的智力相互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3)学会运用weather 和climate 描述天气和气候,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3)气温、降水、风力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2)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3)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观测天气的工具(如温度计、雨量器等);(3)完成相关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3. 观测天气要素:(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如气温、降水、风力等;(2)引导学生记录观测数据,并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的]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阅读简单的天气图2、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3、能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4、能收看不同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状况。
5、通过对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天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环保意识。
,pd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能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难点:理解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主要天气符号(自制卡片)、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今天是10月26日。
天气怎样?气温怎样?昨天天气怎样?我们常德地区的夏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一、天气
(过渡)如果你清晨上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天气状况了。
那么,什么是天气呢?
1、学生通过预习回答,教师小结
2、提问:我们如果要知道明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呢?如
果有可能的话,你师否经常收听天气预报。
(学生回答)
3、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我们今天上午的天气和下
午的天气相同吗?这说明了天气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过渡)多变的天气特点,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你能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吗?
(过渡)由于天气具有的多变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关注天气预报,那么,我们该怎样收看和收听天气预报呢?我们首先得学会看卫星云图。
4、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22卫星云图,说明卫星云图的几种颜色代表的含
义,重点突出:卫星云图上的黄色代表了沙尘暴天气,近来,这种天气在我国北方的天气预报次数有所增加,表明了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严重。
5、读图提问:根据卫星云图,判断:我国的东北地区大部分是什么天气?我
国的西南地区是什么天气状况?学校所在地又是什么天气状况?
6、设问:在卫星云图上,能较全面的看出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吗?
(过渡)卫星云图只能大致的反映出某地的阴晴状况。
要想教全面的反映某的的天气状况,还需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图。
在天气预报图上,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天气符号,我们要学会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号
1、结合实际谈谈:电视台在拨报某地的天气预报时,往往包含了哪些方面
的内容。
2、展示小黑板上的常用天气符号,学生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天气符号。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识别风向和风力大小
4、学生记忆2分钟,而后教师出示自制的卡片,学生分组抢答
5、学生两人一组,拨报活动1城市天气预报,而后上台表演。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气候,那么什么是气候?气候有什么特点?
三、天气和气候
1、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气候的含义和特点
2、教师展示表格,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含义特点
含义特点
多变性
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
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
相对的稳定性
况
3、展示相关语句,学生判断哪些说的天气?哪些说的气候?
4、指导学生阅读“大气环境监测”了解关心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5、设问:表中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最差?为什么?如果你是该市的环保局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号
1、卫星云图
2、常用天气符号图
三、气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