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护理常规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指肠道中的内容物受到机械性阻塞,使肠腔内压力增加,积聚的肠液和气体无法顺利通过,导致消化液、气体和肠道蠕动受到抑制,从而引起严重的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针对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腹部的肿胀、压痛、反跳痛等情况的变化,并记录排气排便情况。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梗阻患者常伴有呕吐、腹泻等情况,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要监测患者的水肿情况,及时给予适量的静脉补液,根据血液检查结果调整液体种类和剂量,维持电解质平衡。
3.维持气道通畅:患者肠梗阻时常会出现呕吐,容易导致误吸和呼吸道阻塞。
护理人员应注意监测患者呼吸情况,及时疏通气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4.控制腹痛:肠梗阻患者常伴有剧烈的腹痛,可采用应对措施缓解疼痛,如采用俯卧位、半卧位等姿势,给予热敷或冷敷,以及使用镇痛药物等。
5.协助排气排便:积聚在肠道的气体和粪便是造成肠梗阻的原因之一,应采取措施帮助患者排气和排便,如胃管抽吸、灌肠等方法。
6.预防并发症:肠梗阻患者常伴有肠梗阻性肺炎、腹腔感染、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期更换体位,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处理感染。
7.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肠梗阻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情况,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通过营养袋或经鼻胃管等途径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8.宣教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和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理解肠梗阻的病情和治疗方案,配合治疗和康复工作。
总之,对于肠梗阻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小儿外科

肠梗阻一、肠梗阻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按小儿外科手术术前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休克表现,无休克者取半卧位,休克者取休克卧位。
3.禁食,胃肠减压,注意胃液的性质和量、颜色。
4.按医嘱静脉输液,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5.严密观察腹痛性质,腹部疼痛未确诊之前,禁用止痛药。
6.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腹痛或呕吐加剧、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及时通知医生进一步检查,以判断有无肠绞窄。
绞窄性肠梗阻需行急诊手术,应立即做好术前准备。
7.做好口腔卫生,呕吐时取坐位或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
(二)术后护理1.按小儿外科手术术后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休克征象,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3.平卧6~8小时,然后取半卧位(休克者例外)。
4.禁食和胃肠减压,直至排气和肠鸣音恢复,按少量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软食过渡。
5.按医嘱静脉输液,注意电解质平衡。
6.鼓励病员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7.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二、肠梗阻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1.腹胀腹痛呕吐脱水观察要点:①腹痛、腹胀的性质、程度、发作规律,是否伴有呕吐,呕吐物的颜色、量、气味②缓解或加重因素③伴随症状④腹壁紧张度、肠鸣音⑤有无镇痛指征⑥皮肤的颜色、干湿度、弹性、光泽度、尿量、尿色、比重等,是否有严重脱水的征象⑦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护理措施:①做好心理护理,告知引起腹痛及呕吐的原因,以取得积极的配合,并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②剧烈呕吐时,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头偏向一侧或给予侧卧位,以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③加强皮肤护理,并保持口腔清洁;如每次呕吐后给予生理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异味,给患者感觉舒适④遵医嘱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有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处理⑤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减压管通畅2.停止排便排气观察要点:①平时排便习惯②肛门形态③有无痔、瘘及肛裂④腹痛、腹胀、肠鸣音护理措施:①告知患者禁饮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正氮平衡②给予胃肠减压、定时抽吸胃液,告知保持胃管通畅、勿折压,在未停止减压之前,每周更换胃管给予重插,保持口、鼻、咽部的清洁,预防并发症③及时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保证治疗的有序进行①根据需要、遵医嘱给予肛门排气或小剂量不保留灌肠或松节油湿热敷腹部,刺激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减轻腹胀、腹痛腹外疝一、腹部疝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按小儿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肠梗阻患者的护理重点与观察方法

肠梗阻患者的护理重点与观察方法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内容物因某种原因导致肠腔丧失正常通畅功能,造成肠道内容物潴留、肠道扩张和肠壁水肿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对于肠梗阻患者,我们需要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包括护理观察、饮食护理、药物治疗和手术护理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肠梗阻患者的护理重点与观察方法。
一、护理重点1. 疼痛管理:肠梗阻患者常常伴有剧烈的腹痛,我们应该及时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疼痛缓解方法包括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热敷、按摩等)和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静脉注射镇痛药物等)。
2. 制备肠道:肠梗阻患者的肠道通常充满气体和液体,需要通过治疗手段来减少肠腔内气体积聚。
我们可以采取胃肠减压和导泻治疗等措施,如胃管的插入和鼻饲管的置入等。
3. 液体管理:由于肠梗阻影响食物和水分的摄入,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的情况。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水分平衡状况,根据情况酌情给予补液。
4. 饮食指导:肠梗阻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选择和控制。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低脂、低纤维和容易消化的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的食物。
5. 休息与卧床护理:肠梗阻患者应尽量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用力或运动。
卧床护理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和减少肠道扩张。
二、观察方法1. 观察病情变化: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腹部肿胀情况、呕吐情况以及排便情况等。
及时反馈患者病情,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2. 观察生命体征: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观察体征的异常变化,如发热、心率增快、血压偏高或偏低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3. 观察尿量及尿色: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色,观察是否出现尿少或尿色深黄等异常情况。
这可以反映患者的水分状况和肾功能情况。
4. 观察并记录排气和排便情况:观察患者是否能够排出气体或便便,其中便便的性状也需要加以观察与记录。
这可以判断肠道的通畅程度。
5. 观察并记录饮食摄入情况:记录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包括摄入量、摄入时间和饮食口感等。
肠梗阻护理查房总结

肠梗阻护理查房总结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肠道肿瘤、肠套叠、肠扭转、肠结核等。
肠梗阻的发生会导致肠道内压力升高,引起肠道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会导致肠道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肠梗阻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护理查房的角度出发,总结肠梗阻患者的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肠梗阻患者的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腹部疼痛、呕吐、腹泻、便秘、腹胀等症状的出现和变化。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二、护理措施1.禁食肠梗阻患者应该禁食,以减轻肠道负担,避免加重病情。
护士应该监测患者的口渴程度,及时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湿润。
2.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是肠梗阻患者的重要护理措施。
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肠道内压力,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
护士应该掌握胃肠减压的方法和技巧,注意观察减压管的引流情况,及时处理减压管的堵塞和脱落等问题。
3.静脉输液肠梗阻患者应该进行静脉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机体正常代谢。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方案,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注意观察患者的静脉通畅情况和输液反应。
4.疼痛管理肠梗阻患者常常伴有剧烈的腹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5.卧床休息肠梗阻患者应该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活动,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的恢复。
护士应该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保持舒适,避免压迫腹部。
三、营养支持肠梗阻患者应该进行营养支持,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要,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剂、肠外营养等。
四、病情教育肠梗阻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肠梗阻的病因、症状、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疾病。
护士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病情教育,包括病情的认识、治疗和护理的注意事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引言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症,指的是肠道因多种原因而导致的通气、通液或通粪受阻的病症。
肠梗阻的发生会导致腹部疼痛、呕吐、呕血、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患有肠梗阻的患者,我们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1. 病情观察在给予护理措施之前,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包括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腹部的触诊,观察压痛、反跳痛、肠鸣音等表现,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 配合医生进行处理肠梗阻的治疗通常需要手术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并按照医嘱进行处理。
护理人员应该做好病历记录,监测治疗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工作。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梗阻的患者常常伴随着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容易造成水电解质的失衡。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液情况,及时补充失水和电解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等方式进行补充,但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液情况和尿量,避免发生液体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4. 疼痛管理肠梗阻会伴随剧烈的腹痛,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常用的方法包括给予疼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剂量,避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方法来缓解疼痛。
5. 应激性溃疡预防肠梗阻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
为了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定期给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饮食调理和口腔护理。
此外,还可以采取药物干预,如给予抗酸药物、降低胃酸分泌的药物等。
6. 监测并预防并发症肠梗阻的患者容易发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肠坏死、腹膜炎等。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肠梗阻护理措施

肠梗阻护理措施引言肠梗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急性腹痛病症,严重的肠梗阻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肠梗阻护理的相关措施和注意事项。
1. 注重监测与观察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观察患者的体征。
首先,护士要用专业设备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常规生命体征,以及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等特殊指标,以发现病情的变化。
同时,护士还要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腹部肿胀情况、呕吐和排便情况等,及时总结相关数据,便于及时处理。
2. 疼痛管理肠梗阻患者常常伴随剧烈的腹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适。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疼痛管理措施:•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等;•提供热敷或冷敷来缓解腹部疼痛;•使用行为方法,如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3. 管理胃肠功能肠梗阻的患者常常伴有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护士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患者的胃肠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措施:•卧床休息,减少身体活动,以减轻腹胀症状;•饮食管理,避免油腻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适量进食,避免过度进食;•做好导泻和通气治疗,如行胃肠减压、使用灌肠液等。
4. 预防感染肠梗阻患者常常因为手术操作或疾病本身的原因容易感染,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感染措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减少感染的风险;•做好患者的个人卫生护理,保持患者干燥、清洁和整洁;•做好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5. 心理支持肠梗阻患者由于长期疼痛和病情影响,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支持措施:•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扰,给予相关帮助;•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如提供适当的音乐、舒适的床位等。
肠梗阻的非手术护理

肠梗阻的非手术护理肠梗阻是指肠道某一部分的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食物、液体和气体不能顺利通过肠道。
非手术护理是指在肠梗阻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期间,提供的护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手术护理措施:1.病情评估和监测: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腹痛程度、腹部肿胀、呕吐、排气和排便情况等。
记录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病情的进展和指导后续处理。
2.协助调整体位:适当的体位可以缓解腹部不适和促进肠道气体和液体的移动。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并鼓励进行适当的活动。
3.管理疼痛:肠梗阻常伴随剧烈的腹痛。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合适的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或使用热敷等方法。
4.气体排出和胃肠减压:肠梗阻患者可能会有胀气和呕吐等症状,这是肠道气体的积聚所致。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胃管或鼻胃管插入胃内,将胃内的液体和气体导出,减轻胃肠压力。
5.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肠梗阻患者容易出现呕吐、腹泻和液体摄入不足等情况,可能导致体液和电解质的失衡。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输出情况,并根据医嘱进行适当的补液和电解质管理。
6.配合营养支持:肠梗阻患者在非手术期间可能需要通过静脉途径接受营养支持。
护理人员应与营养师合作,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并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
7.情绪支持和教育:肠梗阻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解答患者关于病情和治疗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教。
非手术护理对于肠梗阻患者的康复和恢复十分重要。
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应密切与医疗团队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并及时调整和评估疗效。
肠梗阻护理常规

七、健康教育
1.告知病人禁食的目的取得配合。
2.告诫病人胃肠减压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以取得配合。 保持胃肠减压有效引流。
3.指导病人术后早期活动,术后6小时病情稳定适当床上 活动,1天后下床活动,以促进机体和胃肠道机能恢复。
八、出院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宜暴饮暴食。
2、进食易消化,少食刺激性的食物。 3、避免腹部受凉饭后剧烈活动。
性肠梗阻则可排粘液样血便。
四、病情观察要点
1.了解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症状出现的时 间及动态变化;
2.呕吐物、肛门排出物、胃液的色、质及量;
3.腹部体征的出现及动态变化;
4.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脱水征象及休克的表现;
5.了解各项检查化验的结果,判断患者有无水、电解质、酸 碱平衡失常等。
•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 4.按梗阻部位分类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 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三、临床表现
肠梗阻的共有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1、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腹痛特点是阵发性绞痛,多在腹中部。 伴有肠鸣音亢进,有时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剧烈的持续性腹 痛,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肠梗阻护理常规
一、概念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正常运行或顺利通过发生障碍,即 称为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 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 •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可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梗阻护理常规
【定义】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病因与分类】
1.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主要原因包括:肠腔阻塞(如蛔虫阻塞);肠管受压(如肠扭转、粘连性肠梗阻);肠壁病变(如肠套叠)。
(2)动力性肠梗阻——是神经反射/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蠕动消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及痉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肠管血运障碍,引起肠失去蠕动能力,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1)单纯性肠梗阻——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伴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部位高位肠梗阻/ 低位肠梗阻
4.按梗阻的程度完全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
5.按梗阻发展快慢急性肠梗阻/ 慢性肠梗阻
【病理生理】
1.局部
(1)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早期阻以上肠管蠕动增加,肠管膨胀
(2)急性完全性梗阻肠管血运障碍,肠管可缺血坏死而溃破穿孔
2.全身变化
(1)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高位:频繁呕吐、不能进食,酸性胃液丢失
低位:肠管无法吸收胃肠道分泌液体+血浆渗出、积存+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2)感染和中毒以低位肠梗阻表现显著
(3)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低血容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单纯性机械性(阵发性腹部绞痛)、绞窄性(持续性剧烈腹痛)、麻痹性(全腹持续性胀痛或不适)
(2)呕吐
●早期(反射性,呕吐物以胃液及食物为主)
●高位(呕吐早且频繁,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低位(呕吐出现较迟而少,呕吐物可呈粪样)
●麻痹性(呕吐呈溢出性)
●绞窄性(呕吐物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
(3)腹胀高位(腹胀较轻)、低位(腹胀明显)、闭袢性(多不对称)、麻痹性(均匀性全腹胀)
(4)停止排便、排气
完全性(多不再排便排气);不完全性(多次少量排便排气);绞窄性(可排血性黏液样便)
2.体征
(1)局部
–腹部视诊(腹胀,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触诊(绞窄性肠梗阻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性肠梗阻可有移动性浊音)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全身:脱水、中毒和休克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对诊断肠梗阻有很大价值),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襻,肠扭转时可见孤立、突出的胀大肠襻。
【处理原则】
1.基础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
2.解除梗阻
(1)非手术治疗中医中药;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针刺疗法;腹部按摩;低压空气或钡剂灌肠
(2)手术治疗解除病因;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异物、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短路手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局部(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状况,有无腹膜刺激征及其范围);全身(脱水程度,是否休克和中毒);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X 线检查)
(3)心理-社会状况
2.术后评估
(1)术中情况了解病人采取的麻醉、手术方式及术中输血、输液情况。
(2)术后情况神志、生命体征及切口情况;腹腔引流情况;有无发生肠粘
连、腹腔内感染或肠瘘等并发症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急性疼痛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
2.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腹腔及肠腔积液、胃肠减压等有关
3.潜在并发症术后肠粘连、腹腔感染、肠瘘
【护理目标】
1.病人腹痛程度减轻
2.病人体液能维持平衡,能维持重要器官、脏器的有效灌注量
3.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
1.缓解疼痛、腹胀(1)胃肠减压:保持通畅和有效负压、注意观察、记录、胃管注入中药或石蜡油后夹管1 2h;(2)安置体位:低半卧位(3) 应用解痉剂(4)按摩或针刺疗法
2.维持体液与营养平衡
(1) 补液补充液体的量与种类取决于病情
(2)饮食与营养支持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梗阻解除后逐步恢复饮食
3.呕吐护理呕吐时坐起或头偏向一侧;呕吐后给予漱口;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性状和量
4.严密观察,及早发现绞窄性肠梗阻
–腹痛特点:持续性剧痛或伴阵发性加重
–呕吐特点:出现早、剧烈而频繁
–腹胀特点:不对称
–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等为血性液体
–腹部有压痛包块、腹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有异常表现
–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无效
–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善
5.术前准备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需作肠切除手术者应按要求作肠道准备,急诊手术者紧急做好备皮、配血、输液等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体位全麻术后暂时予以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2.饮食术后暂禁食、静脉补液,肠蠕动恢复后可逐步过渡恢复饮食
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 肠梗阻术后早期活动,密切观察有无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2)腹腔内感染及肠瘘术后加强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观察有否感染的发生。
感染者给予全身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局部双套管负压引流,必要时再次手术处理
(三)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少食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等,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饭后忌剧烈活动。
(2)保持排便通畅老年便秘者应注意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方法保持大便通畅,无效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
(3)自我监测指导病人自我监测病情,若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等不适,及时就诊。
【护理评价】
1.腹痛程度是否减轻
2.脱水是否得到纠正,电解质是否维持在正常范围
3.未发生肠粘连、腹腔内感染、肠瘘等术后并发症,若发生,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