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_常珊珊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_常珊珊
关于全面深化 2 0 1 4年4 月, 教 育 部 颁 布 《 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 以下 简称 《 意 见》 ) 。该文件深入回答了 “ 培养什么 学生发展 人 、 如何培养人 ” 的问题 , 并提出将 “ 核心素养体系 ” 的研制与构建作为着实推进课程 改革深 化 发 展 的 关 键 环 节 , 以 此 来 推 动 教 育 发 展。 《 意 见》 的 出 台,为 我 们 指 明 了 方 向。 落 实 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和根本任务 , 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 , 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 养来设计和实施课程 , 如何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
收稿日期 :2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5 2 6 0 1 5 0 7 1 0 - - - -
准 , 如何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问题就成为我 们不能回避的议题 。 本 文 通 过 梳 理 “ 核 心 素 养” 的时代发展历程 , 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 价值取向 , 尝试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核心 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 。 一 、 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教育一直是 提 升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的 重 要 议 题 。 从2 0 世纪 8 0 年代开始 , 我国开始进行素质教育 思想和实践的探索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
基本素养 , 指向能以整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应 用于工作情 境 中 , 并 提 出 了 七 大 核 心 素 养 分 支 : 收集 、 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交流思想和信息 的能力 ; 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 与他人合作的 能力 ; 运用数学方法与数学技术的能力 ; 解决问
[ 3] 题的能力 ; 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 。
指出这些素养的 培 育 应 该 在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完 成 ,
浅谈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新疆内高班化学教学策略
浅谈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新疆内高班化学教学策略作者:原林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7期摘要:自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在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在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各个层面上全面开展积极的实践。
以此为背景的新疆内高班化学教学策略也务必遵循“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等原则进行制定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内高班化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涌现出很多民族地区的内高班,内高班的学生群体在学业背景上与本地学生具有不一样的属性特点,相应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也有很多特殊的地方,如何结合教育部门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与新疆内高班学生的客观实际实施有效的教育,高效地进行化学教学是新时代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坚持科学性的实践化学学科使用特定的概念和原理,并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语言,具有内在的整体性、科学性,其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科学原则,“化学核心素养包含了‘化学’的素养、‘核心’的素养、‘人’的素养三重意蕴”。
同时,受限于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大部分内高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低,部分学生是以民族语言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教学中以普通话为媒介的交流相对较难,其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对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影响,学生对于高中化学中的一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模型,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化学平衡的模型理解起来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对于新疆内高班的教学应该扬长避短,回避学生的语言短板,结合化学本身学科特点,更多地采用具体可见的模型、图像进行教学,使用规范的化学符号、公式这些对语言模型依赖较低的方法进行教学,尽量少地使用大段抽象语言进行论述,避免内高班学生因为语言基础的差距造成化学学习障碍。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意义及其构建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改革的历程,分析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背景与必要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特征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阐述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与路径,以及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我们将总结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二、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核心素养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持久且可迁移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这与教育心理学中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变迁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问题。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正是对这些要求的回应,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关于人类认知过程、思维模式、学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核心素养的确定和培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理论基础上,核心素养体系还吸收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组合和发展潜力,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旨在发现并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成功教育理论则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学习动力,核心素养体系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理念,这些理论为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指导。
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作者:李家清常珊珊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课程改革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关键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设想,并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教育式回答。
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目前,素质教育步向核心素养培养新阶段,认识和厘清“地理核心素养”这一新范畴、探索并阐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将成为推动和深化发展地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据考证,“素养”最初涵义是指基本的修养,包括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具体指个体平时修养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1]。
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将素养分门别类。
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作者:李淑姣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24期摘要: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是培养新时代“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
当前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被确定为推进学科教学提供了战略指引,为进一步阐释其基本内涵提供了重要抓手。
文章从理论演绎和现实发生两条主线揭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对进一步深化学科课程教学以及深入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56“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迎来了一个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即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新阶段。
因此,近年来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我国关于中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研究勃然兴起。
2020年1月19日,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教材[2020]2号)(以下简称《通知》),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策文件。
这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提供了重要抓手。
一、理论逻辑: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演绎1.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提出发端于工业社会职业教育与培训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发展的产物。
它与劳力市场需求及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特定知识技能与态度有关,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逐渐应用于教育中。
具体来讲,“能力”可以看作是“素养”的前身,而“素养”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及未来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了的“能力”,由此基于素养的教育则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代表性的观点有:素养是成功素养,是指人们走向成功所需要的知情意、技能与经验、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对素养的理解应该和一定的具体情境相结合,任何素养所涵盖的能力、技术知识、技术经验以及社会认知都是对情境的反映,都折射出人们在一定情境之下的种种表现,而且这种表现可以将已有和新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延伸到新的情境之中。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研究论文:核心素养课程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研究论文:核心素养课程构建一、核心素养与双基关系:核心素养是人类为迎接21世纪信息文明的挑战而确立的观念。
信息文明具有全球化、知识本位、创新驱动等特点。
在信息文明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我国主要按照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的缺陷日益突出,因此我国提出核心素养这一观念,试图实现我国教育与信息文明时代的转型。
知识本位与创新驱动的特点,要求人必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全球化的特点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复杂交往能力。
核心素养即人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确定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张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它是一种高级能力,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附带交往能力为核心;其次,它具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负责任的创新创造与批判;第三、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对信息文明的召唤。
那么,教学中如何超越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特征的“双基”教育,走向素养教育。
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转变课程知识观。
知识其本质在于探索,揭示世界。
课程知识本质上是帮助学生探索揭示世界,以持续产生并发展自己的思想或理解。
那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建课程知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由核心观念构成的,而不是由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事实构成的。
每一门学科都要基于“少而精”的原则选择最有价值的学科知识,都要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拥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核心观念。
其次,学科探究与实践是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将学科探究与实践基于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化进行转化,由此成为具有发展连续性和进阶性的课程内容。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探究与实践学科核心观念,由此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教师与学生个人的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教师需要将学科内容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学科知识,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科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进行着对话和互动,共同构建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agree的用法你能“同意”吗?
- 132-校园英语 / 基础教育研究agree的用法你能“同意”吗?甘肃省秦安五中/宋平平在英语作文写作中,学生经常会用到agree来表达同意,但它的用法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棘手问题,尤其涉及到后面接不同的介词时,更是令部分学生一筹莫展。
下面分别就agree组成的短语通过实例做一说明,以期达到理解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的目的。
1. agree with 指出自主观愿望的“同意、赞同”1) agree with sb. 同意,指同意某人的意见。
I can’t agree with you on that point. 在那一点上,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Do you agree with me about the need for more schools? 关于多建一些学校的事,你同意我的意见吗?2) agree with what sb say 同意某人说过的话I quite agree with what you say. 我很同意你所说的。
I agree with most of what you said,but I don’t agree with everything. 我同意你说的大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3) agree with sth. 同意某事(尤接表主意、意见、看法、观点的词)She agreed with this idea. 她赞成这个主意。
I agree with his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我同意他对情况的分析。
另外agree with还可以构成以下结构:4) agree with sb (食物、气候等)与…相一致;适应The climate here agrees very well with me. 此地的气候与我甚是相宜。
You look well. The air and the sea foods in Sanya must agree with you,I suppose. 你看起来很健康,我想三亚的空气和海鲜一定适合你。
以育人为导向,不断创新思维,培养文化自信
以育人为导向,不断创新思维,培养文化自信发布时间:2023-02-17T06:27:26.68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0月总第423期作者:迟瑶[导读] 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以育人为导向,与时俱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注重学科间融合;也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黑龙江省汤原县云阶学校154700摘要: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以育人为导向,与时俱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注重学科间融合;也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思维文化自信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一、立德树人2022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我们不仅要开阔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培养跨文化意识,还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教师是学生接触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英语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学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语言的实用性。
比如,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提供帮助可以说“Can I help you?”或“Let me help you”,在接受帮助之后要说“Thank you”,打扰别人的时候要先说“Excuse me”,做错事的时候要说“I'm sorry”,尤其是在学生面前,要为他们树立良好的典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们。
论思政教育进入音乐课堂的意义_1
论思政教育进入音乐课堂的意义发布时间:2023-02-07T02:39:41.029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9月第17期作者:郝慧慧[导读] 面向学生开展音乐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心素养之外,郝慧慧河南省永城市实验中学 476600摘要:面向学生开展音乐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心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发挥音乐学科具有的育人价值,通过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方法形成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向引领,以此促进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
由于在以往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也不高,因此缺少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探讨。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本文的分析重点在于思政教育进入音乐课堂的意义,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学音乐;思政教育;探索实践受到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地影响核心素养培育,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之下音乐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是因为音乐教育具有极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身心素养的重要作用,这些都属于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发挥音乐教育具有的育人功能,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必要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思政教学理念,这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让学生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收获审美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获得政治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一、深度开发思政教育元素,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1.深度挖掘视唱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首要任务是针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深度开发,用于补充音乐课堂,使得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一般而言,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视唱部分,教学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相对较为丰富,因此是开展思政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
例如一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能够起到显著的育人效果,也是在音乐课堂上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能够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所经历的磨难以及时代变迁所追寻的精神内涵。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综述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综述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1. 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人类的经济模式正快速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替代。
2. 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3. 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无穷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职业等诸如此类的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对于社会变化的适应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二)世界知名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界定“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优“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直译为“能力”,但从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为把握“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让我们先来分析几个世界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界定。
1. OECD核心素养框架——实现成功社会与发展健全社会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最早启动对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以实现个人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为基础。
OECD确立了三类核心素养:(1)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2)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3)自主行动能力。
三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2.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指向终身学习该核心素养框架主要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和科技基本素养、数字(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文化意识和表现,并且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
该框架还指出,基本的语言、文字、数学、信息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习如何学习”支持个体所有学习活动。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加剧,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共同关注点。
而且,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使得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统一。
国际上自20世纪末以来的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热度未减,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也紧随国际步伐,从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到如今致力于探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时期所需要的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的知识教育已经超出一定的范围,出现过度教育,让知识教育充斥着学生的全部生活,违背了教育的本身意义,学生需要的不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各种硬塞的、生硬的知识,而是一副副桨,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观念的时候能够自行处理。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DNA,必然引起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转型等。
基于此,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因为,地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对人们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有极大的作用,引起了地理教育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注重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对地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改革、课堂表现形式等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地理教育变革、如何实现地理核心育人价值、对先进理念与经验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让地理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性探究。
二、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1.对核心素养内涵及其体系建构的研究1997年底,DeSeCo项目邀请全球各个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提交了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的研究报告,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基于各个学科进行概念界定,用指标体系进行二级、三级界定。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精准教学中的实施
2019年49期总第489期ENGLISH ON CAMPUS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精准教学中的实施文/章小荣 江龙红一、引言2019年3月21-22日,丽水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丽水中学举行。
笔者有幸全程观看了此次评比活动,并亲眼看见了来自全市9位优秀选手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他们的课堂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代表了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高中英语精准教学的发展方向,基本达成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本次课堂评比活动所用文本均选自课外,两则材料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选手对文本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后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其中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语言能力构成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品格、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取向。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课堂精准教学中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课堂精准教学是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其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将英语课堂从传统的传递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课堂变为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潜移默化、智慧飞扬与言传身教的育人课堂。
1.创设真实情境,聚焦主题意义,培养语言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述评曹占良李雪含王金媛(吉林省汪清县第四中学吉林·延边133200)摘要在中国知网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代表性文章仅有20多篇。
显示了目前学术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核心素养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裴新宁、刘新阳(2013)在《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中指出: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方面,核心素养必须为人们追求个人生活目标提供支持,为个人兴趣、梦想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动力;柳夕浪(2014)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钟启泉(2015)在《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中指出: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成尚荣(2015)在《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中指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
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
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常珊珊,李家清(2015)在《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特定学科,而是个体发展、适应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学科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共性素养;褚宏启,张咏梅,田一(2015)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中指出,我们在开发课程时,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2015)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中指出,梳理好现有内容标准后,则可对那些同时具有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性质的条目做进一步调整,而对那些只具内容标准性质的课程标准条目还需要研制相应的表现标准;王烨晖,辛涛(2015)在《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中提到,对于学生的培养,终将要落到课程体系,落到教师的教学之中;窦桂梅、胡兰(2015)在《“1+X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原事物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状态,使原来学科本位的多个知识纵横联系,聚合裂变,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世界、整体考察、系统思考、全面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钟启泉(2016)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指出,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篇一」暑假中,在x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过后,我收获颇多。
这段时间的再读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经历,也使我对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想法。
一、新课标、新定位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问题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纠结点――“读就是为了写吗”?固然读写结合很重要,读也能促进写,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而且读了就能写吗?显然,对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的位置摆放上,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提出新的考量了。
阅读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
解读新课标,我们不难理解。
阅读,即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重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为此设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新定位、新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因为每个学生的对生活的认知和个人知识建构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完善课程体系 提升核心素养
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核心素养作者: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年第09期一、课程背景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一方面进行基础型课程规划,拓展和创新学科内容,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另一方面丰富和完善GBR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构建起了基础型课程、GBR校本课程共存的新型课程框架。
其中,基础型课程为必修课程,GBR校本课程为选修课程。
GBR校本课程由G、B、R三个模块构成,G、B、R是GREEN、BLUE、RED(绿色、蓝色、红色)三种色彩的英文单词首字母,GREEN象征广袤的自然,BLUE象征广阔的社会空间,RED象征不断发展的自我,分别对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
我校的GBR校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完善和整合,根据课程属性,将其进一步细化为学科拓展课程、自主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二、课程目标设定我校的发展愿景是创建一所高品位、有特色、国际化的教育现代化学校,使学校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松的人际关系、畅通的交流渠道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校园秩序稳定公平,校园文化求真向善,校园环境安全和谐,成为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其中,“高品位”是指学校文化的高品位,即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完善,师生、家长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建成数字化校园,师生德行高尚;“有特色”是指学校的特色发展,即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德育工作形成特色,成为省、市特色学校;“国际化”是指学校教育品牌的国际化,即开设国际知识系列课程,外语教学特别是听力与口语训练得到强化,师生开放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对外交往,与国外机构合作办学等。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在征求全体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履行下列使命:建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师团队;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师素质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摘要:在新的教育浪潮中,更加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所以,在未来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措施和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进行渗透,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对如何更好的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简单概述以及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提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它们分别是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成长、正确学习、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属于文化基础的范围之内;而正确学习以及健康成长属于学生自主开展的范围之内;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又是属于社会参与的范围之内。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质量标准方面,当接收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学生可以较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可以继续接收后续教育教学,接收新的知识;在内容标准方面,需要在科学、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内学生熟练的掌握住相关的知识,具备对应的技能;在具体教学目标方面;要保障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明确突出目标,而且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以便精确的提升学生该项技能。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对于课程内容过于关注,对于整体的知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都有较高的标准。
这种课程标准的基础导向是学科基础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不够密切,和实际学习脱轨,面临那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且也不能够合理的应用于实际,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科的教学过于侧重“纸上谈兵”,这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不符的,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处理好学生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将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浅谈未来教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
浅谈未来教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作者:汪勇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33期摘要:在当前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社会环境下,教师的核心素养在学校改革中不断被提起。
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我觉得,中学教师也要具备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
本文将从未来教师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师一、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这是我国对新时代教师的战略定位。
欧洲联盟和欧盟理事会将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移植,具有多种功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是个体获得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素养”。
依据欧洲联盟和欧盟理事会的概念界定,教师核心素养可认为是教师为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融入教育教学生活,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素养。
[1]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当下,核心素养是教育界最为热门的词。
对于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核心素养,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教师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呢?我认为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应具备五个方面:第一,教师应有执着的信念素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作为一名老师,深知教育是一门良心活,只有有了教育的信仰,才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不仅仅是授课,更多的是和学生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学习。
不只是做“教学的师傅”,而更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陶行知说:“捧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任何职业,其教育对象是具有个性特点的活生生的人。
教师职业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具有大爱情怀和执着精神。
核心素养视野下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
“ 玩美 ” 主题 研究 性学 习课程 —— 动手动 脑 , 其 乐无 穷 。
学校提出了 “ 多学科整合 、主题学习”的教育理念和策略 ,
以“ 美 ”为核 心主线 , 整合 学科 内容 及学生 校 园 、 社 会生 活 , 形 成 主题 ,同 绕 主题 开 展 多学 科 融 合 式教 学 ,让 学 生 开 展 跨 学 科 的综 合研 究 性项 目学 习 。 “ 五 彩缤 纷 足球 梦 ” “ 美 在 春 天 绽放 、黄 葛 树 ( 市 树 )之美 ” “ 我今年十岁” “ 中 华 文 化 国粹 美 ” “ 校 园美 ・ 师 生 情 ” 等主 题 课程 ,使得 综 合性 、 创造性 地 看待 问题 、 研究 问题 和探 究学 习成为 可能 ,
程 内部 的横 向 、纵 向和学 科课 程 之间 三个 维 度进 行课
程的整合与融合 ;第二层面的学校个性化拓展课程既 是在第一层面课程 的引领渗透下的补充与丰富 ,又着
眼于学 生 个性 特 长发 展 的需 要 ,既有 显性 的 以 “ 美”
体验美 、欣赏美 、创造美、传播美的美感启蒙过程 。
- 拓 展 性 课 程
’ ( 个性化发展 )
情感 、习惯 、 知识 、 技 能等 同步 发展 :上 学期 的 “ 戏 剧美 、
家 国情 ”主 题 研 究性 学 习 课 程 ,所 有学 科 教 师 和全 校 学 生
围绕 该 主题 ,在探 究学 习 “ 戏 剧 、戏 曲” 发 展 历 史之 后 ,
最终为生命成长打下新而美的底色 , 正是 “ 新美教育”
的 旨归 。
学校研制出台 《 新村实验小学美丽行动纲领 》,
明确 提 出 “ 新 美教 育 ”六个 板块 的内容 ,即 以美 育美 、
小学语文论文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
[标签:标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摘要:本文首先对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介绍了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变化性、相对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最后以地理概念教学为视角,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分析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三方面探析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实例,进而更好地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实例;地理核心素养在当前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中地理学科中存在大量非良构领域知识,结合“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等热点问题,如何对这些知识加以理解并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本文以地理概念教学为实例进行探析。
一、非良构领域知识的特征非良构领域知识起源于认知弹性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等人提出,他们认为认知弹性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1]。
斯皮罗等人认为人类的学习非常复杂,其中涉及的内容是良构领域和非良构领域。
良构领域知识是学习目标和学习条件都明确的知识。
非良构领域知识是学习目标和学习条件有一方明确或双方均不明确的知识。
非良构领域知识的解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与跨越案例的变化性,能够运用已有概念分析、揣摩问题并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2]。
本文认为非良构领域知识是指对地理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等进行综合运用的知识。
1.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变化性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变化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构成或解决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无所适从。
其次表现在问题本身有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不明确,由于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异,不同个体看待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且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分别。
如在能源的合理利用这一问题上,有些学生可能会从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即开源的角度思考,也有些学生会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节流的途径看待这一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常珊珊a, 李家清b
( 华中师范大学 a. 教育学院 ;b.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4 ) 3 0 0 7 9
摘要 : 核心素养是我国 实 现 学 校 教 育 价 值 和 确 立 人 才 质 量 标 准 的 基 础 与 核 心 , 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应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 。 本文通过梳 理 “ 核心素养 ” 的发展历程 , 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价值取向 , 尝试提出学 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 : 横向整合 , 融会贯通学科素养 ; 纵向衔接 , 构建垂直 教育体系 ; 整体推进 , 同步实施课程改革 ; 分级测评 , 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 课程改革 ; 核心素养 ; 体系构建 关键词 : ( ) G 4 2 3 . 0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0 1 8 6 2 0 1 5 0 9 0 0 2 9 0 7 中图分类号 : - - -
作者简介 : 常珊珊 ,1 9 8 6 年生 , 河南焦作人 , 华中师范大学教 育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研 究 ; 李 家 清 ,1 9 5 2 年生 , 湖,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 ( 地理 ) 研究 。
1 9 9 2 年, 澳 大 利 亚 梅 耶 委 员 会 ( M a e r y ) 致力于研 制 核 心 素 养 体 系 , 在 核 心 C o mm i t t e e 素养的内涵 、 构成 、 评价准则等方面的研究都取 得了显著的成果 。 梅耶委员会认为 , 核心素养是 个体高效率的参与工作与融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关于全面深化 2 0 1 4年4 月, 教 育 部 颁 布 《 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 以下 简称 《 意 见》 ) 。该文件深入回答了 “ 培养什么 学生发展 人 、 如何培养人 ” 的问题 , 并提出将 “ 核心素养体系 ” 的研制与构建作为着实推进课程 改革深 化 发 展 的 关 键 环 节 , 以 此 来 推 动 教 育 发 展。 《 意 见》 的 出 台,为 我 们 指 明 了 方 向。 落 实 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和根本任务 , 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 , 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 养来设计和实施课程 , 如何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
第3 5 卷第 9 期 2 0 1 5年9月
核心素养研究
C UR R I C U L UM,T E A CH I NG MAT E R I A L AN D ME THO D
V o l . 3 5,N o . 9 ,2 S e t e m b e r 0 1 5 p
编者按 :2 课程 · 教材 · 教法 》 《 中 0 1 5年4月1 4 日 ,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主办 、《 小学教材教学 》 编辑部承办的首届 “ 小学数学学科高端论坛 — — —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 , 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 。 参加论坛的专家围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 现将其中五位专家的文章与核 心 素 养 研 究 相 关 的 另 两 篇 文 章 编 发 一 组 , 与广大读者分享 。
基本素养 , 指向能以整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应 用于工作情 境 中 , 并 提 出 了 七 大 核 心 素 养 分 支 : 收集 、 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交流思想和信息 的能力 ; 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 与他人合作的 能力 ; 运用数学方法与数学技术的能力 ; 解决问
[ 3] 题的能力 ; 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 。
指出这些素养的 培 育 应 该 在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完 成 ,
[ 6] 且成为终身 教 育 的 基 础 。 在 此 基 础 上, 欧 盟 提
出终身学习八大核心素养 , 见表 2。
表 2 欧洲联盟 “ 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 体系 核心素养类型 核心素养内涵 能够适当地 、 创造性地使 用 口 语 和 书 面 表达来解释概 念 、 想 法 、 感 觉 、 态 度 和 事实 , 且能够运用语言在 不 同 的 社 会 和 文化 情 境 中 进 行 交 往 , 如 教 育 、 工 作 、 休闲和日常生活 。 语言对 他 人 的 影 响 以 及 如 何 通 过 积 极 的 、 对社会负责的方式使 用 语 言 越 来 越 得到人们的关注 。 能够学会口语和书面表 达 , 在 不 同 的 社 会和文化情境中使用外 语 解 释 概 念 、 想 法 、 感觉 、 态度和事实 。 跨文化的理解技能的发展 。 数学素养和 基本的科学 技术素养 能够使用知识和方法来解释自然世界 , 并 能够发现问题 ,进行事实分析得出结论 。 技术素养被认为是应用科 学 知 识 和 科 学 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 。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够 在 工 作 、 个 人 和 社会生活 、 人际交往中能 够 自 信 和 批 判 性地使用 I C T 的一个重要条件 。 基本的I C T 技能 : 能够使用计算机实现 对信息的检 索 、 评 估 、 存 储 、 创 建 、 显 示和互换 , 通过互联网开发合作网络 。 学会坚持学习和管理个 人 学 习 , 包 含 在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高 效 率 地 管 理 学 习时间和学习信息 。 在人际交往和互相合作方面的素养 。 个体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的 能 力 , 包 括 创 造力 、 创新 、 敢于冒 险 , 规 划 和 管 理 项 目的能力 。 管理个体工作 、 社会生活 和 日 常 生 活 的 能力基础 。 创造性 地 表 达 在 艺 术 和 媒 体 方 面 的 想 法 、 经验和情 感 , 包 含 音 乐 、 舞 蹈 、 喜 剧 、 文学和视觉艺术 。 这里的文化包含当地以及 国 家 的 知 识 和 意识 , 欧洲文化遗产以及 个 人 在 世 界 中 的地位 。
[ 2] 术 ; 创新发展 ; 操作技能 ; 问题解决 。
展的重要途径 。 从1 9 5 7 年开始 , 到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这 二 十 年的时间里 , 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停滞不前 , 学 校教育也沦为重灾区 。 改革开放后 , 邓小平同志 直接领导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 他敏锐看到了人 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 开始思考如何将 素质教育” 理念由此萌 素质纳入教育发展中 , “ 芽 。1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 9 9 3年, 国 务 院 颁 发 《 , 明确指 出 中 小 学 要 从 应 试 教 育 转 向 全 展纲要 》 面提高 国 民 素 质 的 轨 道 。1 9 9 4 年 8 月, 中 共 中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 央发布 《 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 ,第一次正式使用 “ 素质教 育 ” 的概 念 , 并 以 此 指 导 德 育 工 作 的 开 展 , 至 此 , 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式步入素质教育时代 。 关 1 9 9 9年6 月,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印 发 的 《 于深化教育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 》 中 规定 : “ 实施素质教育 ,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 ,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 以培养学生 ” 在政府主导下 ,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实施 , 给学校课程设 置 、 教学实践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 也为新一 轮基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奠 定 基 础 。2 0 0 1 年, 教 育 部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 以素质教育的宗旨与内 涵为指导思想 , 进一步分析研究教育实践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 , 旨在建立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 课程体系 , 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的一系列 变革 。 十余年的课改实践 , 是素质教育取得突破 性进展的 关 键 阶 段 , 使 得 课 程 建 设 、 教 材 改 革 、 教学创新等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 。 《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中将 “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推 进 2 0 1 0—2 0 2 0年) 素质教育 ”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 重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着力提高 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 勇于探索的创 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 同时要做到 “ 坚 持 德 育 为 先、 坚 持 能 力 为 重 和 坚 持 全 面 发 展” 。 为了进 一 步 提 高 国 民 综 合 素 质 , 培 养 时 代 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 充分地发挥课程 在人才培 养 中 的 核 心 地 位 , 《 意 见》 明 确 要 求: “ 教育部将组织研 究 提 出 各 学 段 学 生 发 展 核 心 素 ·3 0·
收稿日期 :2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5 2 6 0 1 5 0 7 1 0 - - - -
准 , 如何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问题就成为我 们不能回避的议题 。 本 文 通 过 梳 理 “ 核 心 素 养” 的时代发展历程 , 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 价值取向 , 尝试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核心 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 。 一 、 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教育一直是 提 升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的 重 要 议 题 。 从2 0 世纪 8 0 年代开始 , 我国开始进行素质教育 思想和实践的探索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
·2 9·
完善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 场深刻变革 , 其 中 课 程 改 革 是 落 实 素 质 教 育 发
[ 1]
养体系 ,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突出强调个人 修养 、 社会 关 爱 、 家 国 情 怀 , 更 加 注 重 自 主 发 展 、 合作参与 、 创 新 实 践 。 ”此文件为全面推进 课程改革 提 出 新 要 求 、 新 指 向 , 并 从 指 导 思 想 、 基本原则 、 工作目标 、 主要任务给予新指示 。 至 此 , 我们迎来了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 段— — — 核心素养的培育 。 素质教育发展至今 , 已经硕果累累 , 得到教 育界内外的普遍认可 ,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 如 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 ,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 够强 , 迫于升 学 压 力 , 身 心 发 展 受 到 一 定 损 害 , 学习能力 、 创新能力 、 生存能力 、 心理素质等不 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 , 不能很好满足 国际竞争的需求等 。 因此 , 只有改变思路 , 才能 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 , 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 系应以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基础 , 通过丰富和完善 素质教育命题 , 将教育改革推向一个高质量发展 阶段 。 二 、 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价值取向 ( 一 )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提出 , 是我国教育变革时期对人 才质量标准的重新定位 , 也是教育发展赋予改革 的重要使命 。 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阶段 , 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尚未有一个精准 定义 , 国外关于 核 心 素 养 的 研 究 成 果 较 为 丰 富 , 理论架构较为成熟 。 英国继 续 教 育 联 盟 ( F u r t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U- ,F n i t E U) 是最早 使 用 核 心 素 养 进 行 课 程 设 计 的组织 , 曾列出 1 0 0 多个关键能力 , 这些能力被 描述为经验和素养 ( 包含技能 , 知识和态度 ) 的 术语系列 , 对于帮助个体获得幸福生活和增加工 作机 会 是 必 备 的 。 这 些 核 心 素 养 被 分 成 1 0个领 域 : 个人和职 业 发 展 ; 工 业 、 社 会 和 环 境 研 究 ; 交往 ; 社 会 技 能 ; 计 算 ; 科 学 和 技 术 ; 信 息 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