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 话语应该作何理解?
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 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仲由(前542~前480),字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 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 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 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 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 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 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 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 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 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 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 而被杀害。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 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 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 的哀叹。
那最后这两句话是不是意味着 孔子放弃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没有放弃。古人认为凤鸟至、 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 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纷乱的社会 没有重归清明的希望的慨叹。因此, 这两句话的确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 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的 思想主张,也不可能放弃。
第三部分
孔子的自我总结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 图,吾已矣夫!‛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
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 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 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 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3)已矣:“已”,动词,止,完结。“矣” 为语 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 了”,“算了”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 论争
【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
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止:使…停止,留下。 食:使…吃。 明日:第二天。 见:使…见。 至,则行矣:省略句。 反:通‚返‛,返回。 洁:使…清洁。 之:主谓之间,取独。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部分
讨伐弑君者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 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 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 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 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往 可:同意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 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 的无奈与悲凉。
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 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 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 么呢?
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 么说‚果哉!未之难矣‛?
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 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 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 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 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 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 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 孔子才发出此言。
【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 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 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 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 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 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 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 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 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 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 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 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 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 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 不妨傲慢放肆些。
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 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 种拒斥感。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 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 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 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 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 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 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 氏最后夺权的时期。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 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 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 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 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1、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
1、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那些隐士。
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呢?
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 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 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纷乱不堪, ‚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 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 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
思考
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种精神?
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 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 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 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 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 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 为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 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 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 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 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蓄 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孔子可谓是执着,在明知希望不大 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 是遭到拒绝,仍然坚持不放弃。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对事 情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其实这种精神 除了表现在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上, 还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即 ‚仕‛与‚隐‛的问题上。
5、如何理解荷蒉老人的话?
不必过于执著,学会变通。
既然济世之道行不通,不如洁身自好算
了。
赞成隐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 ②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之中不失 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 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你是怎样看待“隐”与“仕”的?
赞成仕的观点。 ①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
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 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 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 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 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 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 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 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宿于石门:于石门宿。于,在。 介词结构后臵。 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 ‚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臵 句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 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 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 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 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 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 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
显示其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家庭团
聚的温馨,希望孔子和子路放弃徒劳无功的 奔走求仕之举。
2: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
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
2、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
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 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故意刁难,试图瓦解其队伍。批评他看不清 形势 挖苦鄙视,善待其弟子。批评他不务实。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 论争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 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 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 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 ‚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 与之言。 而:连词,表修饰 歌:名作动,唱歌 追:补救,挽回。 谏:制止。 下:名作动,下车。 殆:危险。 辟(bì ):躲开,避开。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 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 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 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击磬于卫:子于卫击磬,介词结构 后臵。 既而:不久,过了一会儿。 莫己知也:莫知己也。莫,没有人。 宾语前臵句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而师襄又称为 ‚击磬襄‛,所以,孔子应该也从师襄 那里学过击磬。而‚歌永言‛,既然孔 子能够根据音乐而知人之志,知其为人, 由此可知孔子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寄托 于音乐之中;荷蒉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 其意,亦可谓知音之人。因此荷蒉之人 也是一个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
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 白接舆的意思图,即认为从政岌岌可 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 子及时悔改。但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 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18•6】长沮(jū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 ‚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 (yōu )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 与:同‚欤‛ ,疑问词。 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臵 。 辟:通‚避‛ ,逃避。 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臵。
源自文库
鲁哀公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 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 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 没有实际决断权。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 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 种实权人物,为什么? 体现了孔子遵守礼制的思想。
【评析】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 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 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 怒了,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 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 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 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秩序。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 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