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行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015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真题解读】

这是文艺气质类考题,材料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是“作品”和“人品”。人品决定文品,文品体现人品,文品来源于人品,而又高于人品。考生可以选择“统一”或“背离”行文,也可以选择中间路线入笔。行文时,可从文品谈起,再落到人品,亦可从人品入笔,再说到文品。不主张延伸到真与假、

字品、球品等其他品格上。但只谈或泛泛而谈“人品”或“文品”,也没有说服力,必须有材料,会思考,能亮出自己的人生观。

【备考提示】

有关“作品与人品”的关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进行议论,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备考时,可以从文学、写作这类基础角度出发积累素材;多问自己“为什么”,提高思考的深度与广读,以精妙绝伦的说理赢得阅卷者青睐。

【高分作文一】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之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然后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欠债者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从作品中无法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

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

品也会销蚀不见,但只要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后世。对于作品,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点评】

该文得以在几十万篇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60分,首先在于观点的新颖独特。作者跳出“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或背离”的观点,强调忽略背后的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在论题的内涵上有所推进,在视觉的选择上很巧妙。虽有唯作品论之嫌,但作者能够自圆其说,使读者信服。莎士比亚是考生最爱用的人物素材之一,但能将莎士比亚“敛财如命”的人物性格与其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内在矛盾深刻剖析的考生寥寥无几。想要将经典人物写出新意,本文值得借鉴。

【高分作文二】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的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

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展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淹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发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齐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也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显出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的山巅。龙应台年轻时如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如“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并肩,她向着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几经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时光的磨蚀下肆意成长,我们得以从一方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做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地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