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泻下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泻下剂》ppt课件

《方剂学》泻下剂》ppt课件

温脾汤
❖ 主证病机分析:阳虚寒积证。
脾阳不足 阴寒内盛 寒积中阻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 绕脐不止。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28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方解:
大附芒干人当甘
黄子硝姜参归草
君臣
佐使
29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 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30
运用:
20
大黄附子汤--主证病机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发热,手足厥冷 证
寒实佐证—— 苔白腻,脉弦紧。
21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
附大细
子黄辛


22
❖ 本方用药特点: 1、大黄、附子同用,属去性取用之法。 2、附子用量较大,体现以温为主,属温下
❖ 本方配伍特点: 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攻润结合。
❖ 本方剂型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
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
36

运用:
❖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 使用注意: 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以及孕妇应慎
用或忌用。
37
❖ 随证加减: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 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
38
济川煎
《景岳全书》
39
济川煎
主证病机分析: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

脉沉迟。
便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40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解:

《泻下剂》PPT课件

《泻下剂》PPT课件
• 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 温 下
泻下剂
大黄附子汤 Ⅱ类
《金匮要略》
温下剂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发热,手足厥冷 证
寒实佐证—— 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
附大细
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温脾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 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温脾汤
第三节 润 下
泻下剂
麻子仁丸 Ⅱ类
《伤寒论》
润下剂
病机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甘草
阳明腑实
气血不足
黄龙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攻补兼施的代表方,又是治疗阳
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
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 黑,脉虚为辨证要点。
黄龙汤
阴肾 津阳 不虚 足衰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 脉沉迟。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济川煎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解
肉当牛枳泽升








炒 )



济川煎
配伍特点 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济川煎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在这种情况,你用寒下的办法,能够一下子就把 热顿然而解,大便一通,热就顿然而解,不是逐 渐的下降。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它虽然肚子里面有很多 的有形之积,看上去肚子并不高起,跟气胀,水 都不同,但是它有一点:肚子硬,所以这个问题, 有时候讲到“痞满燥实,腹大满痛”,如果是初 上临床,或对这个情况少见的时候,往往产生怀 疑:它肚子有东西,怎么肚子是这样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舌苔。
我们刚才非常强调颜色,强调上面津液的多少,但是我们 现在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些病人往往在医院里经过输液了, 输液以后,舌苔就改变了,从上面看是白滑,你透过白苔, 可以看到黄苔,还有一些透过白苔看不到黄苔,是寒凉药 用的太多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可以验证:辨舌验齿,有句话叫 “前板枯燥”,就是门牙,因为嘴一张开,就看到前面的 牙齿,比里边的牙齿清楚,而且前面的牙齿是平的,好看。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急下存阴”,因为到了 这个时候,所存的阴液很少了,不赶快急救的话, 就要阴竭阳亡,这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泻下剂

泻下剂
君: 大黄12 ——泻下热结,荡涤胃肠邪热积滞
臣: 芒硝9 ——软坚泻热,助大黄泻下燥结
两者相须为用,其力倍增,为攻下之峻剂,
以峻下热结
佐: 厚朴24 ——下气除满 消痞除满,以助泻下 枳实12 ——行气消痞 热结,为破气之猛药
泻下以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泻下则胃气下 降,腑气通,则痞满消;行气则燥屎去,大便通而 积滞除,二者相辅相承。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虚阴亏、燥 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 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
【附方】
1.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12g)君 ―泻下热结(同煮,泻下力缓) 枳实三枚(9g) 臣
―散结消痞
厚朴二两(6g) 佐 ―行气除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神昏谵语不甚,大便秘结,脘腹 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
泻 热 通 便
黄枳朴
轻下
缓下
调胃承气汤
硝黄草
大承气汤
攻下热结治 阳明腑实证
峻下热结,痞满燥实 俱重,先煮枳朴后下 大黄,芒硝烊化 轻下热结,痞满实而 不燥,三物同煮
缓下热结,燥实而不 痞满,先煮二物,芒 硝烊化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主治
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
证 候
右下腹疼痛拒按 甚或局部肿痞 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痛剧 小便自调 或时时发热 恶寒 自汗 苔薄黄腻 脉滑数
十枣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论》
【主治】
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 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 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 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2、水肿
方解
甘遂 大戟

第二章 泻下剂 参考答案

第二章 泻下剂 参考答案

第二章泻下剂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寒下温下润下逐水2.里热积滞实3.厚朴枳实大黄芒硝4.泻热破瘀散结消肿5.肠痈初起湿热壅滞6.附子大黄7.甘遂佐8.泻下逐水悬饮及阳水实证9.附子大黄细辛10.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11.小承气杏仁芍药白蜜12.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13.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桔梗甘草14.桔梗15.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16.温脾汤17.阳虚寒积证18.大黄芒硝甘草二、选择题(-)A1型题1.B。

答案分析:大承气汤以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为君药;配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为臣药;更配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消痞除满为佐药。

故功能峻下热结。

2.B。

答案分析:大承气汤的组成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3.B。

答案分析:大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的阳明腑实证。

大黄荡涤实热,泻热通便,以泻其“实”为君,芒硝咸寒润降,软坚以润其“燥”为臣。

4.A。

答案分析:此为热结旁流证是因“旁流”是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旁流”可止5.B。

答案分析:小承气汤与厚朴物汤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只因两方中各药的用量不同而致各方的君、佐药发生改变,主治证亦不同。

6.C。

答案分析:此为阳明腑实轻证故当用小承气汤7.A。

答案分析:大黄牡丹汤所治之肠痈,多由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当为君药8.B。

答案分析:大黄牡丹汤的组成是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复元活血汤的组成是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9.D。

答案分析:此证为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当用阑尾清解汤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

10.A。

答案分析:温脾汤功能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

其辨证要点当为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11.C。

答案分析:温脾汤的组成是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二章 泻下剂
❖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水热互结,气机不通—心下疼痛,拒按,按之 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
里热成实,腑气不通—短气烦躁,大便秘结。 津液不得上承—舌上燥而渴。 热陷阳明—。里实—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2020/7/15
方剂学
大陷胸汤
❖ 方解: 甘遂——功逐水饮,泻热破结——君药。 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 结泄热,润燥软坚——臣药
2020/7/15
方剂学
大陷胸汤
❖ 组成: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 (1克)。
❖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 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 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 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2020/7/15
方剂学
大陷胸汤
❖ 功用:泻热逐水
三、注意事项:
1、应用原则:表邪已解,里实已成。 2、有兼挟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积滞→气滞→血瘀 3、泻下剂中除了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
他的均属于峻烈之品,易耗伤人体的正 气,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 之人、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 —如需应用,应考虑攻补兼施。
4、泻下剂易伤胃气,应得效即止,慎勿 过剂,同时服药后应调节饮食,忌油腻 和不消化得食物。
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
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 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 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病 因 病
大承气汤的主治证概括为: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机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苔黄燥。
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 [重点,难点] • 1,病机: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攻补兼施的代表方。 • 又是治疗阳明腑实证兼气血不足证的常用方。 • 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
神倦少气,
• 舌苔焦黄,脉虚。
• 3,加减法: • 老年,去芒硝,增参,归量。 • 4,黄龙汤是泻下剂,为何用桔梗? • 5,比较黄龙汤与新加黄龙汤。
•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畏寒喜热,苔白,脉 沉弦,迟。
• 3,配伍特点: • 攻下与温里并用,攻补兼施。 • 4,加减: • 腹胀痛加——厚朴,木香。 • 腹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 5,温下的常用方剂
方名 同
功效 异 病理
病症 病情 特点
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温散寒凝,攻下冷积,治寒积阻滞肠中 便秘腹痛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胃热肠燥,脾津不足。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
证的常用方。
• 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 •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
• 3,脾约: • 4,加减法: •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 痔疮出血,加——地榆,槐花 • 燥热伤津,加——生地,玄参,石斛。 • 5,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方名 同
麻子仁丸
五仁丸
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肠道失润之便秘证
功效 异
病理
特点
泄热行气 气滞热结 功偏泄热结
润燥滑肠 津枯燥结 功专润肠燥
济川煎(2)
• [组成]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 升麻,枳壳
•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主治]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 [方解]
• 君: 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精选课件
51
精选课件
38
第二节
温下
精选课件
39
适应证
里寒积滞实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 脉沉实等。 组方结构
1.泻下药:如大黄、巴豆等; 2.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 3.兼气虚者,配补气药:如人参、炙甘草等。
精选课件
40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精选课件
41
重点:温脾汤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意义
精选课件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精选课件
47
•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 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 伤正之特点。
精选课件
48
温脾汤
运用
• 1.辨证要点: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脉沉弦。 • 2.临证加减:
·腹痛甚者(寒凝气滞)+ 厚朴、木香; ·呕吐者 + 半夏、砂仁。 • 3. 现代运用: ·肝硬化腹水、蛔虫性腹痛、幽门梗阻属于中阳 虚寒,冷积内结者。
轻证。
精选课件
燥、实为主 单纯性肠梗阻, 而无痞满之 痞满燥实俱重、 阳明轻缓证。气胀明显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硬,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红 苔黄燥起刺,脉沉实。(痞、满、燥、实)
•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 之坚硬有块。
•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主证病机分析:
阳 热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实 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腑结
实 于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第二节 温下
适应证: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 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药物配伍: 温里散寒与通下并用。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 主治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或胁下偏痛,发热,手足 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 病机 寒实内结,阳气不通,肠腑传化 失职 •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 佐 细辛——辛散温通,既助附子温里散寒 而止痛,又可宣通阳气而除郁热。
• 本方用药特点: 1、大黄、附子同用,属“去性取用”之法。 2、附子用量较大,体现以温为主,属温下
之法。
临床应用:
• 用方要点: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 脉弦紧。
• 使用注意:大黄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 临证加减: •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 • 腹胀痛,加厚朴、木香; • 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 • 体虚气血弱者,加党参、当归。
温 脾 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附子大者一枚 大黄四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 二两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舌 淡苔白,脉沉迟。
主证病机分析:
寒积阻于肠道——腹痛(脐下)便秘机:脾阳不足,冷积内阻,虚中夹实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 功效:缓下热结。 •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
渴心烦,蒸蒸发热,舌苔正黄,脉滑数; 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 肿痛等。
• 三承气汤比较(组成、用法、功用、主治)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逐水药+扶正药 攻补兼施→里实积滞正虚证 ●泻下药+补益药
注意事项:
• 1、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若表证未解,里实不甚, 应根据先表后里的原则,先解表邪,待表解里实已成 ,方可纯用泻下。若表证未除,里实较甚,宜用表里 双解之法。
• 2、年老体弱,新产血亏,经期,病后津伤者,虽有 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 ;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方解:
君: 附子——温壮脾阳以散寒凝 大黄——泻下通便以荡积滞 二药配伍,去性取用(去大黄寒凉
之性,取大黄攻下之用),温下冷积。
臣: 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温阳散寒。 佐:人参——补脾益气,合附子、干姜温补阳气
以扶脾阳(助阳先须补气,气旺促阳复)。
佐使:甘草——助人参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 中,调和诸药。
痉病: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病机 实热积滞内结肠胃, 腑气闭阻,热盛伤津。
功效:峻下热结。 方解:
君 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
臣 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佐 厚朴:下气除满。
枳实:行气消痞。
特点:
配伍:泻下与行气并重
煎法: 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 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 下剂。
适应证:(便结不通与水饮内停)里实证。
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寒下药+行气药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通下药+温里药(辛热/
甘温)
润下→肠燥便秘证 ●润下药(寒下 /温肾 )+行 气或开降肺气 药

胃 肠 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 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 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 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通因通用”治 法。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 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 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先煎枳、 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泻下与行气并重, 为峻下。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 实重证。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量减。三味同煎。 泻下与行气并轻,为轻下。主治痞、满、实 而燥证不明显的阳明腑实轻证。
•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大黄与甘 草同煮,芒硝溶服。泻下与甘缓配伍,为缓 下。主治阳明燥实内结而无痞满之证。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痞满燥实俱全,舌红苔老黄,甚黑 起芒刺,脉沉实。
使用注意: 1、热结不甚、年老体弱及孕妇不宜用
。 2、中病即止。
临证加减: • 气虚,加人参适量; • 津亏,加玄参、生地。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 功效: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 3、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 4、服泻下剂后,不宜早进油腻或不消化食物,以免 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
• 5、孕妇当慎用泻下剂,以防堕胎。
第一节 寒 下
大 承 气 汤(《伤寒论》)
• 组成 大黄四两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 主治 阳明腑实证。 •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主证病机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发热,手足厥冷 证
寒实佐证—— 苔白腻,脉弦紧。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
• 君 附子—— 温阳祛寒 • 臣 大黄—— 泻下通便攻积
大黄借附子之大热,其寒性去而走泻之用 存,荡涤胃肠,攻下寒积。
特点:
温补(辛热与甘温)与泻下(苦泻与甘缓) 二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 下不伤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 附子、干姜的量大于大黄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之比较: 温脾汤 虚中夹实 手足不温 脉沉迟
温下+甘温补气 大黄附子汤 实 发热 脉弦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