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检验

合集下载

血液学检验33第七章-第2节-血小板的检验

血液学检验33第七章-第2节-血小板的检验

1.是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指标之一 2.是ITP观察疗效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3.有助于研究其他疾病的免疫机制 【应用评价】 1.方法学
2.自身抗体的类型
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
六、血小板生存时间
【实验原理】根据观察单次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后血 小板TXB2和MDA生成量的恢复曲线可以反映血小板 的生存时间。可用ELISA或RIA测定TXB2或MDA的含 量。 【参考区间】TXB2法 7.6~12d,MDA法 9~12d
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
六、血小板生存时间
【临床意义】PST缩短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 、 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应用评价】PST测定主要有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 核素两类方法。放射性核素法测定的准确度较高; TXB2或MDA测定的非放射性核素法可避免使用放射性 核素,操作简便。
第 第一 七章 章 造 血血栓及与造止血血调疾控病 检验技术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
单击目此录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一、血小板黏附试验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三、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四、血小板活化分析 五、血小板自身抗体 六、血小板生存时间 七、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
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
七单、击血小此板处第编3因辑子母有版效标性测题定样(式PF3 )
【实验原理】将健康人和患者的富含血小板血(PRP) 和乏血小板血浆(PPP)交叉混合,以白陶土激活 FⅫ,加钙离子后测定混合血浆的凝固时间,比较各 组血浆凝固时间的差异,从而判断PF3是否有缺陷。 【参考区间】受检者与健康人PRP、PPP交叉混合的 凝固时间延长<5s 。
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是测 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 查最常见的试验之一。
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①不明原因的出血。
②排除出血性疾病。 ③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④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⑤疑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 过多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意义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时为血小板
增多(thrombocytosis),血小板大于
1000×109/L常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在原因未明
的血小板增多的病人中,约有50%为恶性疾病。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及意义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直 径为1.5~3μm、平均体积为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染色后镜下可呈散在或成簇分布,圆形、椭圆或不规 则。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内含较多的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通常每个油镜视 野可见7~25个,分散或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100~300)×109/L
无大量大型血小板;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②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对计数结果。 ◆③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 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
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每天可有6%~10%的变化。
增多见于:午后、冬季、高原居民、月经后、妊 娠中晚期运动、饱餐后静脉血。 减少见于:早晨、春季、平原居民、月经前、 分娩后、休息后、毛细血管血。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 血小板数量检查1.1目测计数法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1.2.1电阻抗法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 血小板功能检查3.1血块收缩试验(CRT)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目的血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

3.3.2剪切诱导测定法不加诱聚剂,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4 注意事项4.1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无污染。

血小板

血小板


形态改变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体积较大,呈圆形,胞膜无丝状“树突”伸出, 胞质蓝色,颗粒缺乏,为未成熟巨核细胞所脱落;
☆正常人见不到。
☆↑:见于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病。
☆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时,尤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出现PLT减少危象和粒细胞性白血病时, 可以见到大量蓝色和巨大的血小扳。
形态改变
方法学评价
优点: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能同时提供血小板 缺点:仪器不能区分PLT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如:RBC碎片、WBC碎片、灰尘等
杂物。因此,有时仍需目视法做校正,
因而国外仍然将目视法(特别是相差显
微镜法)作为参考方法。
目视计数法
目 视 显 微 镜 计 数 法 普 通 显 微 镜 法 直接法
ACD保养液
【质量保证】
原则:避免血小板被激活、破坏,杂物污染。
1.检测前 (1)采血是否顺利:采血时血流不畅可导致血小 板破坏,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2)选用的抗凝剂是否合适:肝素抗凝不能用于 血小板计数;EDTA-2K抗凝血标本取血后1h内 结果不稳定,少数患者可引起血小板聚集; (3)储存时间是否适当:标本保存于室温,低温 可激活血小板,储存时间过久可导致PLT计数 偏低。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原 理:
P P P P P
• 与白细胞计数基 本相同。 • 不同点:计数中 央大方格内5个 中方格的Plt数。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 国内最常用的血小板直接计数法: • 1、草酸铵溶血法(首选) • 2、复方尿素溶血法 (次选) • 无论是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法或显微镜计 数法,多以草酸铵溶血法作为参考方法, 国内将其作为首选方法。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组织细胞,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评估两个方面。

血小板计数是指通过检测单位体积或单位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稀释后的全血进行计数,得出血小板数目。

间接计数法则是先通过稀释血液,使血小板分散在血液中,然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计数,最后通过计算得出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判断出血、出血倾向等疾病。

血小板功能评估是指通过相关实验方法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方法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凝固开始到形成凝块的时间,可以通过添加活化因子或添加促进凝血的物质来测试血小板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凝血酶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也是评估血栓形成能力的指标。

凝血酶原活动度则是通过检测凝血酶原在血液中的水平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能力。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评估两个方面,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判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技术原理

血小板技术原理

血小板技术原理
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原理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阻抗法、光学法和流式法。

1. 阻抗法(PLT-I):在RBC/PLT通道中,用鞘流直流阻抗法计数红细胞和血小板。

稀释后的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检测小孔时,形成脉冲,脉冲振幅越高,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

根据细胞体积大小来区分血小板和红细胞。

2. 光学法:PLT-O:在RET通道中,在对网织红细胞核酸成分的染色过程中,也对血小板进行染色。

PLT-F:在PLT-F通道中,专门对血小板进行荧光染色,并且对血小板进行5倍颗粒分析,同时可检出幼稚血小板。

3. 流式法:CD41/CD61双抗体标记血小板进行计数。

流式细胞仪法是ICSH推荐的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学评价本实验室采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检测血常规,未开展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血小板数量,因此主要就PLT-I、PLT-O、PLT-F这三种通道检测血小板计数进行方法学评价,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血小板计数相关的书籍或咨询医生。

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检查

编辑ppt
9
(二)试剂
1.草酸铵稀释液
草酸铵1.0g, EDTA-Na2 0.012g,蒸馏水 加至100mL。
2.许汝和稀释液(复方尿素稀释液)
尿素10g,枸橼酸钠0.5g,40%甲醛 0.1mL蒸馏水加至100mL。过滤冰箱保 存。
编辑ppt
10
(三)器材
光学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
Hb吸管 试管
采血针等
编辑ppt
29
编辑ppt
30
(二)异常形态
1、大小异常 (1)大血小板:直径4~7μm,巨型血小板直
径>7.5μm。见于ITP、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脾切除等。
(2)小血小板:直径<1.5μm,主要见于缺铁 贫、再障等。
编辑ppt
31
巨大血小板 编辑ppt
32
2.形态异常
(1)幼稚形:颗粒少。 (2)老年形:边缘不规则,颗粒粗,呈
26
形态检查内容
血小板大小
有无巨大血小板或小型血小板
形态
胞质的颜色,颗粒有无、分布、
粗细、空泡
PLT分布
编辑ppt
27
(一)正常形态
1.5~3μm,呈圆形、 椭圆形、逗点形或 不规则形;
胞质呈淡蓝或粉红, 中心有若干细小紫 红色颗粒,无细胞 核
血片上3~5成群。
编辑ppt
28
血小板 (血涂片)
血小板检查
编辑ppt
1
目的要求
掌握 血小板计数的原理、方法、质 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 意义。
重点 血小板计数 难点 血小板形态
编辑ppt
2
一、概述
编辑ppt
3
骨髓 外周血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栓弹力实验
图1 血栓弹力图描绘的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曲线
TEG临床应用
• (一)监测凝血功能 • 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 APTT)只
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 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 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 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 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 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 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TEG临床应用
• (二)指导成分输血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
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
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
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
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
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 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 、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容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成在4小时内完成,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的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二、血栓弹力实验
• 标本采集:与凝血常规管分开单独一管, 全血检测不需要离心,但病人抽血需要空 腹,才能减少食物蛋白的干扰。PS:凝血 常规可以与D2聚体同一管。当另作3P实验 建议单独抽一管。
二、血栓弹力实验
• 临床意义: • 血栓弹力图(TEG)是来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和

临床检验基础-红细胞及血小板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红细胞及血小板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 红细胞及血小板检验红细胞检验目录红细胞检验目的要求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2.掌握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3.掌握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

4.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5.熟悉红细胞检验的质量保证。

6.了解红细胞的生理和血红蛋白的组成。

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原 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 倍数, 充入计数池中, 于显微镜 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RBC数 ,经过 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RBC数量。

器 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检测试剂1. Hayem稀释液:由NaCl 、Na2SO4、HgCl2和蒸馏水组成 。

其中由NaCl和Na2SO4调节渗透压,Na2SO4还可以提高稀释液比重防止细胞粘连,HgCl2为防腐剂。

该稀释液的主要缺点是遇到高球蛋白症患者, R BC易因蛋白沉淀而凝集。

2. 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 由枸橼酸钠、 甲醛、 NaCl及蒸馏水组成。

其中NaCl和枸橼酸钠调节渗透压 ,枸橼酸钠还具有抗凝作用, 甲醛为防腐剂。

配制简单 , 可时RBC 在稀释后较长时间内形态不发生改变且不凝集,应用较广。

3. 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

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计数和计算1. 计数:在2 ml红细胞稀释液中加血10 μl ,混匀后 ,充入计数池 ,静置3~5 min后 ,在高倍镜下 ,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计数时需 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 ,以免重复或遗漏 ,压线细胞 (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

2. 计算公式:红细胞/L=N ×25/5× 10 × 106×200=N/100× 1012N表示5个中方格内数得红细胞数×25/5:由5个中方格红细胞数 ,换算为一个大方格红细胞数× 10:由一个大方格红细胞数 ,换算为1ml稀释血液内红细胞数× 106: 1L= 106ml×200:为血液稀释倍数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注意事项1. 清洁:使用前应擦拭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血小板计数 范围 单位

血小板计数 范围 单位

血小板计数范围单位1.引言1.1 概述血小板计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成分,它们参与了止血和凝血过程,对维持血液正常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结果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内血小板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到450 ×10^9/L之间。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人群的统计数据得出的,能够较好地反映血小板数量的正常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参考范围,因此,在进行具体检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检验科的专业人员。

血小板计数的单位通常以“×10^9/L”来表示,这是指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此单位的选择是为了方便统计和表达血小板的数量,而且它与其他医学检验项目的计量单位相一致。

在临床应用中,血小板计数往往是判断某些疾病和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偏高或偏低,这可能与机体的状况、某些疾病的存在以及服用药物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指导治疗和判断病情进展。

总之,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重要临床指标。

了解血小板计数的范围和单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

对血小板计数的重视和正确理解将对临床工作和患者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血小板计数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中将对血小板计数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血小板计数的定义和意义,包括血小板的基本概念、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和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同时,也会介绍血小板计数的范围和单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数值的含义和参考标准。

最后,在结论中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血小板计数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上述结构,本文将从引言到结论,系统地介绍血小板计数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血小板计数的重要性以及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单位。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关于血小板检验误差

关于血小板检验误差

关于血小板检验误差-指血和静脉查血小板的差别首先我们要了解血小板波动是很大的,正常是10万到30万,这么大一个区间,15万和25万几乎没有区别,但是8万和10万就需要观察,如果发现3万5万了,就要复查了,因为毕竟3万以下是有出血危险的。

血小板检验的误差一直在困扰我们,我相信同样也在困扰医生,大家多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就不会太迷茫了。

1.大血小板变成了红细胞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去医院验血,因为那次刚输过丙球蛋白,所以心里有数,但是结果一出来还是吓了一跳,1万,不可能掉这么快的,我说了自己的情况后,检验科的主任蛮负责,她又抽了一管血给我复查,结果是9万,后她又把我的两次血样拿到北医大总院复查,最后结论是,不同的机器结果不同。

后与我一同分析:我的血小板偏大,有的机器默认大血小板的形态为红细胞了,这时的血小板就会偏低,所以出现了误差。

这只是一种误差因素。

2.还有一种:抗凝剂导致血小板检验误差血小板检查现在有两种方法,一种指血挤压出来的-指血,还有一种是静脉抽血。

静脉抽血的检验中会有种抗凝剂,是防聚集的,某些人对测血小板的这种抗凝剂会有影响,这样静脉血在检验机器读出的血小板会少,因此出现较大误差,所以血小板低的病人用手工计数,会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另这次我生宝宝在协和医院得知,其实在做静脉血化验时还可以避免抗凝剂,那就是不用常人的紫帽管,而改用无抗凝剂的蓝帽的管装血样,或者还可以用肝素的绿帽管,就可以避免因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化验误差。

3.指血挤压出来的-指血也有误差因为有过挤压,导致血小板数值也会有误差,因此一般我们去查指血时都会友好的对医生说,请扎深一点,让血自然流出,不要挤压避免有误差,呵呵。

4.血聚集以后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数值不够精准5.其他干扰因素,女性的月经周期影响,药物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检测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议病友们在检验中,如果觉得血小板指数有异议,在复查的过程当中可以选择多途径,指头血和静脉同时做,还可以做一个血图片,另静脉血要求用无抗凝剂的蓝帽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成:血小板 (platelet,plt,pt) 由产生于 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由胞质脱落而来。 寿命约 7 ~ 14d( 半寿期约 3d)。受血小板生 成素(thrombopoietin,TPO)的调控。 • 分布:全身约有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窦和 脾髓的细胞间,这种血小板在睥内滞留的 现象称为“脾池化”,脾池中的血小板与 循环池中的血小板之间可以自由交换。 • 功能:止血、凝血 • 检验内容:数量、相关参数、形态和功能。
• 药物影响:长期应用地高辛、青素、双 氢克脲塞、硫酸镁等药物均可引起血小 板减少。这些药物与血浆蛋 白结合形成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PLT抗体;这种抗 药源性PLT减少常在停药后15—2d恢复正 常。
• 输血的影响 大量输入血液制品时会引起 PLT减少,这种情况导致的PLT减 少一般 在4—6d后恢复正常,另外,某些患者在 输血后一周左右,突然发生全身性紫癜, PLT计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患者对外源 性 PLT抗原产生同种免疫,再次输入相 应的PLT后产生PLT特异性抗原—抗体复 合物,使输入的受体破坏,也使患者自 身时聚集的血 小板增高,可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糖 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 致血小板不容易解散,常导致血小板偏 低。老年人的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总结
• 抽血不当和EDTA依赖性凝集是假性血小板减 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 • 真空负压管,最好是第二管血做血常规,如果是 注射器抽血最好是第一管做血常规. • 采血后立即充分混匀,可静置1~2分钟后再次 混 匀上机,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减少了很多因 为没有混匀或血小板假性聚集引起的计数少的 结果。 • 血细胞形态仍然是用推好的血片,瑞士染色后 观察形态最好。
• (1)动态观察:MPV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 MPV持续下降,表示造血功能抑制更严重。 • (2)比较观察:MPV越低,越不易止血,越易出血。 • (3)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增加。
• 3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和直方图 • PDW 是血细胞分析仪运算的结果, 单独使用临床价值不大,但结合 MPV 与 PLT 的变化,对评估骨髓造 血功能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判断 具有一定意义。
• 大血小板影响: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原理 设计计数阈值,当血小板体积>30 fl时,血小 板会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计数范 围,当作红细胞计数;当血小板体积<2 fl时, 仪器会把它当作噪音不进行计数,从而使血小 板计数结果偏低。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BernardSoulier综合征),ITP时血小板体积增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血病、败血 症等患者常见小血小板。与长期的化疗以及激 素的使用有关,此时应手工计数血板。
• 抗凝剂 的影响 要获得比较可靠的PLT结果,抗 凝剂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 试验证实采 用EDTA—K2与肝素抗凝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肝素抗凝可使PLT计数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 是:EDTA可使离体后 的PLT离散,成为单个 颗粒通过计数小孔,而肝素可使PLT表面结构 发生改变,形成肝素和PLT复会体,引起PLT 在较短时间内 凝聚,使PLT计数时结果偏低通 过血片观察也看到EDTA抗凝血片中的PLT呈 单个散在分布,肝素抗凝的血片中PLT则大多 数成 聚集状态。
• 血细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血 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小板平均 体积(MPV)MPV升高,血小板体积增 大,活性增强。研究发现MPV与许多疾 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脑梗)的发 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 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
• 正常血小板主要集中在于7~11fl范围内,直方 图是一条呈对数正态分布的光滑曲线
• 1 .血小板计数 (blood platelet count,BPC 或 PLT) • 指测定单位体积(∕L)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 (100~300)×109/L •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指在所分析的血小板群体中,单个血小板体 积的大小。与巨核细胞产生碎片的不均一性; 或巨核细胞倍体不同有关。 • 正常生理状态下, MPV 与 PLT 呈非线性的 负相关,然而在病理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 系并无这种规律。 MPV 直接影响血小板的 止血功能。反映血小板的成熟度
临床意义
• 1.血小板数量的生理变化 • ①一日之内可有6%~10%的波动。早晨 较低,午后高,冬季高于其他季节。 • ②妇女月经早期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 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 l~2d 降低。 • ③新生儿、剧烈运动和饱餐后较高。 • ④动脉血高于静脉血,静脉血血小板计 数比毛细血管血高10%。 • 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本放置时问过短:采集末梢血做血细胞分析时.如 果采血后马上进行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偏低。 其原因就是EDTA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 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 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 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 低随着时间延长。EDTA能使血小板由盘状变为球状, 血小板伪足回缩到胞质内,相互缠绕的血小板解散。 因此应在采血5min后进行血细胞分析以提高结果的准 确性,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
• 由于血小板是与红细胞在同一个通道内 进行分析,仪器根据二者在体积上的差 异,设定了特定的阈值,高于阈值者为 红细胞,反之为血小板。 • 小红细胞或细胞碎片可落在血小板的阈 值内,巨大血小板或聚集的血小板可误 认为红细胞,均可影响血小板直方图的 形状。
影响结果的原因
• 采血因素:采集末梢血穿刺部位皮肤过 冷、针刺过浅,用力挤压使组织凝血因 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 凝块,血液在毛细管中反复吹吸时问过 长。吸取标本 量不足也是造成PLT减少 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既上机测 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 的又一个容易忽 视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