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药物药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治疗药物药理 一·化学治疗概念
1. 作用对象:病原体
肿瘤
微生物、寄生虫、
2. 相互作用规律:两者→三者
药物、机体、病原 体
3. 化疗药物:抗生素, 抗菌药…
4. 抗菌作用: 抑菌, 杀菌作用




加药


时间
对照 + 抑菌药(氯霉素)
+ 杀菌药(青霉素)
抗菌作用: 抑菌, 杀菌
抗菌谱: 作用范围 抗菌活性:作用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 MIC ) 最低杀菌浓度 ( MBC )
3.激活自溶酶 4.抗药性: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
PBPs结构改变
(二).抗菌谱与用途: G+菌首选
G+ 球菌: 链、肺炎、金葡菌
杆菌: 白喉、炭疽、破伤风
G- 球菌: 淋、 脑膜炎 其他: 螺旋体(钩端,梅毒),放线菌
应用:1.败血症,肺炎,扁桃体炎… 2.淋病,脑膜炎 3.白喉,破伤风…(抗毒素) 4.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5.心内膜炎(链、肠球菌)
2. 造成渗透障碍: 通透性改变:微孔蛋白, 阻塞蛋白
3. 改变作用靶位结构: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核糖体30S亚基 二氢叶酸合成酶
4. 增加代谢拮抗物: 磺胺药 二氢叶酸合成酶 对氨基苯甲酸(PABA)
P 294病原微生物:
球菌:G+ :金葡菌、链球菌、
肺炎球菌、肠球菌
G- :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杆菌:G+ :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
2.肠道感染: 3.局部感染: 烧伤(绿脓杆菌),眼科
六.不良反应:
泌尿系统损害,过敏反应 造血、神经系统反应 致畸,局部刺激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泌尿道感染,
酸性尿活性 呋喃唑酮:肠道感染
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有β内酰胺环:三大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及其他
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两大类: 天然与半
5. 化疗指数:治疗指数 LD50/ED50、LD5 /ED95
6. 抗菌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 PAE):
定义:血药浓度降至MIC以下,
细菌仍受抑的时间
过程:抗菌药物引起细菌生长受抑 药物浓度下降后: (
MIC )
细菌恢复生长 菌继续受抑
A. B. 细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1.影响叶酸代谢:
5.不良反应:
消化道、神经系统、过敏反应 影响软骨生长,中枢神经,结晶尿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TMP):
一. 磺胺分类: 口服:吸收: 磺胺嘧啶,
磺胺甲噁唑 不吸收: 酞磺胺噻唑 外用: 磺胺醋酰
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
二.作用机制与抗药性:
磺胺类
TMP,乙胺嘧啶
砜类
甲氨蝶呤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4.作用于G-菌: 美、替莫西林
第二节 头孢菌素 一.与青霉素相似之处:
1.有β内酰胺环 2.与PBPs结合,抑制细胞壁合成
作用点不同,合用有协同作用 3.部分交叉耐药 4.少数病人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二.药物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代 第二代
抗G+菌 最好 两者之间 最差
抗G-菌 最差 两者之间 最好
(三).药动学:
口服吸收差(不耐酸)
脑脊液浓度低,炎症时可用
肾排泄(分泌,滤过),T1/2短 (四).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 预防: 过敏史,皮试 抢救: 肾上腺素
2.局部刺激,脑毒性,高血钾
二.半合成青霉素:与天然青霉素相比较
相似: 药动学,机制,交叉过敏
不同: 耐酸,耐酶,谱及活性增加
合成 一.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苄青霉素
(一).抗菌作用机制与抗药性 1.抑制细胞壁合成: 繁殖期杀菌
细胞壁的成分: 粘肽,网状结构
特点: 胞浆膜外, D丙氨酸,转肽酶 G+含量多,G-含量少,并有外膜保护
2.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结合 PBPS有多种亚型: PBP1 ,PBP2 ,PBP3 … 含多种代谢酶: 转肽酶
G- :流感、鼠疫、百日咳、
绿脓、痢疾、伤寒杆菌、
大肠、肺炎、产气、变形(肠杆菌)
其他: 螺旋体(钩端,梅毒),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衣原体 结核、麻风杆菌,真菌,军团菌
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吡哌酸 第三代:氟喹诺酮为主:…沙星
诺氟、培氟、依诺、氧氟 环丙、洛美、左氟… 第四代:
分类及特点
1.耐酸耐酶:苯唑,氯唑,甲氧西林 可口服,耐药金葡菌有效
2.广谱青霉素类:耐酸,可口服,氨苄西林 G+ 有效,但 青霉素(肠球菌例外) G-杆菌有效,但绿脓无效 治疗G-杆菌感染
阿莫西林:耐酸,血浓高,下呼吸道感染
3.对绿脓杆菌有活性的广谱青霉素 羧苄,哌拉西林:氨苄相似,但不耐酸 绿脓有效, 用于绿脓杆菌感染
1.作用机制与抗药性: 抑制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
2.抗菌作用: G-:肠杆菌科、流感、绿脓杆菌
淋球菌,脑膜炎球菌 G+:产酶金葡萄 厌氧菌,支、衣原体, 多种耐药菌 3.口服,T1/2 较长,分布广, 肝肾排泄
4.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及呼吸系统:氧氟沙星 肠道:诺氟沙星 其它:氧氟,环丙
药物: 氨基甙类, 四环素, 氯、红、林可霉素
5.影响核酸代谢:
DNA回旋酶: 喹诺酮类 RNA多聚酶: 利福平,放线菌
素D DNA转录酶: 灰黄霉素
抗药性(耐药)及其产生机制:
定义: 固有或获得
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
钝化酶: 氨基甙类
转移酶
乙酰, 磷酸和核苷
水解酶: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头孢菌素酶
PABA→二氢叶酸 → 四氢叶酸 合成酶: 磺胺类,氨苯砜 还原酶: 甲氧苄啶,乙胺嘧啶,甲氨蝶呤 2.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胞浆内: 磷霉素; 胞浆膜: 万古霉素 胞浆外: 内酰胺类, 转肽酶
3.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 磷脂, 二性霉素B: 麦角固醇(甾醇)
4.抑制蛋白质合成:核糖体(核蛋白体) 起始介段: 始动复合物 肽链延长介段: 翻译,转肽,移位 终止介段: 终止因子,释放,解离
PABA等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1.特点: 磺胺类亲和力比PABA弱
2.复方制剂的组成及意义: 磺胺与TMP合用:抑菌杀菌 SD、SMZ与TMP复方: 血药浓度
三.抗菌谱:
G+:肺炎、链球菌 G-:脑膜炎、淋球菌 鼠疫、流感杆菌
四.药动学:
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T1/2
五.临床应用:
1.全身性感染: 单用或合用TMP源自文库泌尿系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它:鼠疫,伤寒,呼吸道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