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教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夸美纽斯的宗教式德育
——读《大教学论》有感
星河小学王南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
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
夸美纽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探讨,主要是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虽然他没有提出严密的德育思想体系,但是他是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并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而感到遗憾:“虔信和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易被忽视。
在很多学校里面,德育只占一个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
一、德育内涵
夸美纽斯的德育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
他的德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终极目标”中。
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
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人的今生就必须为永生作准备,就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
即:“博学;德行;虔信”。
这三种品质是人类的生活的要点,“其余的全是些岔道、障碍或装饰”。
夸美纽斯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解释中,首次提出“德行不仅包括外表的礼仪,它还是我们的内外动作的整个倾向”。
这表明,德育是要兼顾内外两方面的,不仅要塑造道德行为,更要塑造使内外一致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
其次,他提出德行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并且提到德行的良好状态是:人人喜爱和谐,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
“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人是生来具有德行的种子的”,但是他又提到这些种子是天生的在我们的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行动服从于取得的。
”[4]这说明,要使这颗“德行的种子”开花结果,就必须恰当的运用教育的力量,以达到“德行的和谐与融合”,并且“这种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原则,教育者不能用强力来强制儿童”;另外,他又提到“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可以恢复和谐的”,这说明,他认为德育的是使人和德行和情欲达到“和谐”重要途径。
第三,他的德育具有浓厚了宗教色彩。
“宗教信仰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主旋律。
夸美纽斯的思想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如创世说、原罪说、救赎、天国和永生等,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都有很完整的表述”。
首先,他的人性论观点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前面他已经提到,今生只是来生的预备,是为了永生作准备的,而人的德行也只是其中的准备之一,所以他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具有神学色彩的;他认为人是上帝“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所以这三个种子是上帝赐予的;“凭借着圣灵的神恩,使一个人变聪明、变诚实、变正直,较之使他的进步受到偶然的邪恶的阻碍更自然、更容易。
”从这里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有借助宗教的倾向。
二、德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人,促进人更好地完成今生的三个预备阶段,以使其能顺利地进入永生。
夸美纽斯并没有直接的谈论德育的目的,也许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德育只是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而永生的目的是为了“和上帝享受永恒的幸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这一章中,他是这样定义道德的: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
我们可以借用他前面提到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德育的目的:成为“一切造物的主宰”。
“这与中世纪以来以蔑视人性、践踏人类理性为特点的宗教道德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
三、德育内容
(一)幼儿德育教育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强调人出生的头几年就应当奠定良好德行的基础。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奠定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的基础;认为有如旧约箴言所说的:“成年时未受过管理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
”上帝所要应验的话就是要肯定“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9]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节制、爱劳动、尊长、公正和爱人等品质。
他认为节制和简朴是首先应予以培养的品德。
夸美纽斯鄙视懒惰,称之为“撒旦的蒲团”,认为人一旦懒散就会有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要求训练儿童勤快地劳动。
儿童在幼年就应习惯于从事家务和劳动,为此甚至要使学前儿童就能认识家常用品及其应用。
让他们逐年获得劳动技能。
例如,在儿童出生后的起三年,应当学会倒水,把东西从一处移到另一处;学会卷起、展开、弄直、戳穿等。
在儿童4、6岁时应当从事手工劳动,包括各种建造活动。
(二)学校道德教育
在夸美纽斯的思想里,德育是贯穿各级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他说,“虔信与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
……所以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还说,“敬畏救主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也是知识的基础与极致”。
可见,夸美纽斯的思想与封建经院哲学还有一定联系。
夸美纽斯在道德思想上,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
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
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他简明地叙述了这四种主要德行的内容及其意义:
1、持重。
就是“对于事实和问题的健全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他又说:“健全的判断应该在幼年去练习,这样,它到成年时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
一个儿童应当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无价值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正确判断的习惯就可以变成他的第二天性”。
“他认为有了健全的判断,人们就不会追随没有价值的事物,也不会拒绝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责备值得称赞的事,也不会称赞该受责备的事。
他把道德判断失误看成是人生一切错误的根源,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
”[12]因此,它要求学校最先要培养的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也就是他所说的的是非观,只有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儿童才能去做正确的事,做高尚的人。
2、节制。
这是一种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即在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在整个受教的期间以内,实行节制”。
他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
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因为儿童年龄小就纵容他,从小培养一种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坚忍。
是要求儿童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智去作一切事情,“因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应当听从理智的领导,在动作之先应当仔细想想每种作为应该怎样去作,使他自己真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
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会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
夸美纽斯又指出:“凡是想教导儿童的人,开始就应当使他们习惯于服从他的命令。
”他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要服从教师,因为“孩子们的行为
方式是不很能够这么审慎和理性的,所以,强迫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履行别人的意志,再顾到自己的意志”,这种观点既严谨又实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4、正直。
“正直”是人的健康道德精神的表现,“青年人应当不损害人,应当把个人当得的给予别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殷勤随和,这样学习去行正直”。
他认为,正直还表现为“敏于而且乐于替别人服务的态度”,而最令憎恶的恶习是自私自利,表现为只想到自己的幸福,从不想到别人,“这是人生祸乱的最大根源,因为人人只顾自己的事情,就忽视了共同的福利。
四、德育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预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粮食,只会生出最坏的杂草”。
因此,他认为首先要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具体要求在儿童幼小的时候就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待人正直、乐于施舍、廉恭助人、彬彬有礼。
其次,他提出儿童应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之类(因为邪恶的榜样,不论是由眼睛进入或是从耳朵进入的对于心灵都是一种毒害)”。
另外懒惰也应当加以防备。
因为,“由于懒惰,青年人便会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
”预防懒惰的方法莫过于要求勤勉。
儿童总是爱活动的,“儿童只要有事可做,至于做的是什么事,或者为什么要做,那都没有分别”。
因此,应该使他们“不断地工作或游戏”,“同时避免一切过度的压力”,“结果就可以产生一个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
(二)实践
“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
一味叮咛告诫而不要求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他们可以从服从中学会服从,从节制中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假如孩子们在不断地工作或游戏,他们便能学会忍苦耐劳,因为他们只要有事可作,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需要的事,同时身心不断地变化,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
假如我们能让儿童经常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所需要的行为,同时身心也会不断变化,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德行。
(三)榜样
儿童对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都爱去模仿,所以应该给儿童以良好的榜样,“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良好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放到儿童的跟前”。
夸美纽斯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
他认为活生生的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对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给他们树立的榜样反应更强烈,更有模仿的可能性。
“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小心谨慎的保护人,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
既然儿童天性爱模仿,榜样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利用榜样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父母、教师等人以身作则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同时,也要小心地避免不良的影响,否则学生便会受到传染。
(四)择友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经常接触有价值的人”、“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要与品性优秀的学生经常接触,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五)纪律
道德教育中,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
夸美纽斯主张对“各种不信神的情形”,“顽梗和蓄意的恶行”,“骄傲与轻蔑,甚或嫉忌与懒惰”施以严格的纪律。
他主张通过谴责、监视和惩罚来维护纪律。
但是,纪律本身不是为了处罚学生。
“应该让学生知道纪律的真正目的,明白他们之所以受到处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误,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所以,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要将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为的是要建立学生良好的品性,而非憎恶他们,压制他们。
除非学生明白并完全相信这一点,否则他们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并故意违反纪律的。
夸美纽斯虽认为体罚在维护纪律中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他反对滥用体罚。
只有在其它方法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可求助于体罚,“这种极端的方法不可用得太随便、太热心,因为倘若我们滥用了,那么责打应当对付的不服从的极端情形没有发生,我们早已智穷力竭了”。
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邃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践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总结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道德观。
他的德育思想中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人性的张扬,也有对上帝的眷恋”;既充满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也蕴含着强烈的宗教意味。
但他的道德观是与旧势力的道德观相对立的,这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德育理论方面的反映。
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对后代的教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对西方近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他的进步性显然受到时代和宗教的影响,带有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