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零章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完整完全版(新增:全程电子教案)55812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完全版(新增:全程电子教案)55812ppt课件
完全版,附全程电子教案
赵岩
整理版课件
1
❖绪 论 Introduction
整理版课件
2
【目的要求】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
“辨证”、“病案”、“证”、“症”等概 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 整体审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诊法 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 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局部。
整理版课件
16
❖ 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 情资料。
❖ 病证结合 “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 念,中医诊断要辨病,又要辨证。

病为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辨病有利于从全
整理版课件
14
❖ 见微知著 意即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 体的状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 理、病理信息。
❖ 以常达变 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通过观 察比较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 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பைடு நூலகம்整理版课件
15
❖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CM diagnosis
整理版课件
9
❖ 二.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CM diagnostics ❖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 包括望、问、闻、切四方面,合称“四诊”。
❖ 诊病--又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 得出病名的诊断。
整理版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虚实辨证
虚证:指人体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减 退,气血阴阳亏损 的病理状态
实证:指人体邪气 亢盛,脏腑功能亢 进,气血阴阳失调 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虚证和实 证可以相互转化,虚 证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也可以转化为虚 证
虚实夹杂:虚证和 实证可以同时存在 ,称为虚实夹杂证
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中医 理论基础,阐述 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规律
寒热的诊断意义:寒热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汗出部位:头部、躯干、 四肢等
问汗出情况
汗出时间:白天、夜间、 运动后等
汗出性质:热汗、冷汗、 黏汗等
汗出量:多汗、少汗、无 汗等
汗出伴随症状:头晕、乏 力、心悸等
汗出原因:体质、疾病、 环境等
问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 疼痛性质: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如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
表里转化:指表证转化 为里证,或里证转化为 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 、恶寒、腹痛、腹泻等
寒热辨证
寒证:身体寒冷, 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
热证:身体发热, 面色红赤,口渴喜 冷饮,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寒热转化:寒证可 转化为热证,热证 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并用:寒证和 热证同时存在,如 寒热往来,寒热错 杂等
疼痛影响因素: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饮食、活动等
问饮食情况
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询问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和反应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闻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问诊内容与方法探讨•切诊技巧与实践操作演示•八纲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病因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目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定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定义与特点01020304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如何辨识病证、分析病因病机和确定治则治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时需全面考虑。

中医通过辨识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需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诊断学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近现代目前中医诊断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在临床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现状发展历程及现状整体审查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因素。

诊法合参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病证结合:既要辨识病名,又要分析证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判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了解病情。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

切诊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表状况。

02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望神、色、形、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和机体反应情况,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推断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轻重缓急。

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要点头面五官观察头颅大小、形态,眼睛的神采、颜色、形态,口唇的颜色、润燥,以及牙齿、咽喉等情况。

躯体四肢观察胸廓形态、呼吸运动、乳房部位及发育情况,皮肤的色泽、润燥、肿胀等情况,以及四肢的形态、活动情况等。

排出物观察痰、涎、涕、唾、二便、月经、带下等排出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以了解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情况。

中医诊断学-超长完整课件

中医诊断学-超长完整课件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鼻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
(五)望口与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
深红──实热 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赤肿而干──热极
紫暗或暗黑──瘀血
2、形态变化与意义
(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 (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
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二)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三)皮肤病症 1.望水痘 皮肤出现水疱,形椭圆,表浅易破, 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姜薄如水,晶莹剔 透,不结厚痂不留疤痕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 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 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 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急惊风: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抽搐,两目 上视。为高热耗津,引动肝风
慢惊风:见于小儿无热,而时时手足搐搦。 为脾虚肝乘
五色主病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调经止带,通 过调理气血、脏腑功能,改善月经失 调、带下病等症状。
产后调理
中医注重产后调理,通过饮食、药物 等手段,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产 后疾病。
孕育保健
中医对孕育过程有独特的认识,通过 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 女性生殖健康。
中医诊断学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同样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审症求因
根据症状表现,推求病因 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施治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 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 确定治法。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 舌苔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状况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阴阳辨证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总纲领。
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轻 重及预后。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 据。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咳嗽、气喘、 咯血、便秘、泄泻 等证候。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食少、腹胀、 便溏、呕吐、呃逆 等证候。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中医诊断学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 了中医诊断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的防治方面具 有显著优势。
THANKS

《中医诊断学》绪论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  ppt课件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丹溪心法》
望面色
听声音 问二便
病人的外部表现
司外
揣内
切脉象 触肌肤
体内的病理变化
ppt课件
6
见微知著
局部的、微小的变化
生物全息论
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酒糟鼻 肺胃湿热侵入血络
疖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知常达变
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以健康人体的标准或状态去衡量病人 发现病人异常之处及病变之所在
主要内容
辨病
对疾病病种 作出病名诊断
病案书写
病人诊疗情况 的书面记录
ppt课件
4
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ppt课件
5
整体观
司外揣内
念 普遍联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四肢、二阴、皮肤等

望排出物 痰涎、呕吐物、二便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舌
ppt课件
16
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语言、 呼吸、咳嗽等声音,身体及其排泄物、分泌 物的气味,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闻诊
听声音 语声、语言、呼吸、 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
嗅气味 病体之气、病室之气
ppt课件
17
一般情况
例:肝胆湿热证 脾气虚证
ppt课件
20

疾病 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 调所引起的具有自己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 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 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治则治法探讨
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常用治则治法
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调整阴阳平衡等。
治则治法的运用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中医诊断有望与现代医学 技术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如基 因测序、影像学检查等,为中 医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 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 诊断学有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为更多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 呼吸等
分辨病位、病性、病 因等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
问诊
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过等
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等
切诊
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了解局部 冷热、软硬、压痛等
触摸患者脉搏,判断脉象特征
结合望闻问三诊结果,综合分 析病情
03
八纲辨证与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案
患者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分析
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用黄芪建中 汤加减治疗。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咳嗽案
患者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食少, 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理气 止咳。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 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 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 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 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 、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正气失常
寒—六经 主 辨证 要 用 于 温病—卫气 外 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外侵

(四)病案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 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 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 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303P)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303P)  ppt课件

复习思考:
1. 何谓“诊断”? 2. 中医诊断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 何谓诊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5.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有哪三点? 6. 中医诊断的整体审察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7. 为什么司外可以揣内?
第一章


望诊的概念:Δ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气血 经络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变化等以 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的原理及意义:人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 血、经络、的病变。观察人的外部异常表现可诊察内在的病 变。“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以自然光线为好。 2.温度:适宜。

病 全过程本质 先辨病再辨证—— 先辨证再辨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证而忽 视辨病


姓 名
论 著
黄帝内经 难经

为四诊奠定基础

公元五世纪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东汉 西晋 隋代 南宋 元朝 金元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 王叔和 巢元方 施发 敖氏 杜清碧 刘完素 李杲 伤寒杂病论 中藏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察病指南 点点金、金镜录 伤寒金镜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 脾胃论
神乱鉴别表
型 类 表现 主病 病机 性质
焦 虑 恐惧
时时恐惧,焦虑 卑谍、脏躁 不安,心悸气促, 不敢独居。 狂躁妄动,胡言 狂病、外感 乱语,少寐多梦, 热病 打人骂詈,不避 亲疏。
心胆气虚,心神失 养。
虚证
狂 躁 不安
痰火扰心
阳证
淡 漠 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 癫病、痴呆 痴呆,喃喃自语, 哭笑无常,悲观 失望。
春秋战国难经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西汉淳于意创诊籍为后世病案奠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证论脉论防治十分精要西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专著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发展简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论舌第一部专著杜清碧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诊病辨证重视病机李杲脾胃论辨脉重视四诊合参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从外知内朱丹溪格致余论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明清叶天士温热论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病诊疗经验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温疫论简史熟读叔如临证多神象等概念抽象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涉及阴阳五行精神气化等基本理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嗅气味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

ppt课件.
20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二)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黑箱方法)司,察 也;揣,推测也。 通过诊察其反映
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 的变动情况。
从外 部

推测 内部Leabharlann 体ppt课件.黑箱
21
如血虚患者,面部、口唇、爪甲 等可见淡白无华之征象,我们即可 根据此外在的血虚之象,推测到病 变的部位以心血虚、肝血虚为主的 病变,因血之濡之不足故也,足见, 认识了外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 显象于内的征象。
ppt课件.
11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诊断:通过对病人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 康状况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
所患病、证作出概括判断。
诊:诊察了解—运用感官掌握病情资料 断:分析判断—运用思维确定病理种类
ppt课件.
12
2、中医诊断:
• 根据中医理论,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诊察疾病症象,判断疾 病类别的活动过程。
(1)疾病症象:(简称病症、症, 又称病状、病形、病候)。
ppt课件.
13
具体分为:
①症状——主观 、自觉的现象。 ②体征——客观、他觉的现象。 ③病史——时间、过程等现象。 附:排出物——离体实物(汗、涕、
痰、尿、粪、经血……)
ppt课件.
14
(2)疾病类别:包括病名类别和证 候的类别。
(3)症、证、病的关系:
绪论
ppt课件.
8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基本原则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问题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望—神色形态,诊舌 耳、鼻——闻——听声音,嗅气味 口——问——问病史,问病情 手——切——脉诊,按诊 三个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三个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三个方法:熟悉理论;临床实践;辩证思维
切诊-- 触觉 ----- 脉象和身体局部的变
-
5
四 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
诊 和不适(问诊)
收 集
(症
病 形

(

病病

候状
资 体征:指客观能够检测出来的异
料 常征象(闻诊、望诊、切诊)
-
6
(二)诊病: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 判断疾病病种,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辨病
(二)不断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神、象等概念抽象, 真正理解需要临床实际观察、体会。病情千 变万化,需要临床锻炼积累经验。
(三)辩证思维 临床诊断,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
注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修养。
-
19
小 结: 中医诊断学概括为 4 4 3 3 3
四方面内容:诊法;辨证;诊病;病案 四种诊法:
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
论舌第一部专著
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
诊病辨证重视病机
辨脉重视四诊合参
主张从外知内
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病诊疗经验,创立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18
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
(一)掌握理论 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涉及阴阳五行、精神
气化、等基本理论。要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
15
(二)诊法合参
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视觉—望 听觉—闻
言语—问 触觉—切

检查发 现病情
能 代 替
嗅觉—闻
四诊参合,难分先后:问—闻,望— —问、闻,按——望、问诊察排出物—— 望色、形,闻气,问感 觉。腹诊——望色 泽、形状;叩诊听声音;按诊知冷热、软 硬;问喜恶。
-
16
(三)病证结合
现阶段主要矛盾
疟疾、痢疾、肺痈、 痫病、消渴滑胎、 痛经,麻疹、夏季 热红丝疔、乳疬、 脓疱疮、牛皮癣内 痔、股骨骨折、白 喉、聚星障
病 名
病是对该疾病全过 程的特点与规律所
作的概括和抽象
-
7
(三)辨证
中医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 过程中所处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 位、病性、病因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 理概括—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的综合
目诊
教材P50 图2-5眼的五轮分属
“生物全- 息”
12
(三)以常达变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色脉变,揆度 奇恒,道在于一。”
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 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 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望面色 健康面色——失神面色
察 舌 正常舌象——红舌黄苔
-
13


-
14
中医诊断学
云南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制作
-
1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上篇 中篇
下篇
问望 舌 闻 脉 按 八 病 脏 其 诊 病 诊诊 诊 诊 诊 诊 纲 性 腑 他 断 历
辨辨 辨 思书 证证 证 路写
与与
方要
法求
-
2
绪论
望、闻、问、切、检测
分析 判断
诊 诊察 了解

辨证 辨病
治疗
诊断的概念:诊断就是通过多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中藏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察病指南
点点金、金镜录
伤寒金镜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
脾胃论
儒门事亲
格致余论
温热论
温病条辨
温疫论
-


为四诊奠定基础
为诊断方法、辨证学的建立奠基础。
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
创“诊籍”,为后世病案奠基
开创辨证论治先河
论证、论脉、论防治十分精要
第一部脉学专著
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专著
-
9
(四)病案 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诊籍
病 情
+病 史
+诊 断
+治 疗
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司法的重要资料
-
10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人是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因果联 系;局部与整体病理相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 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一)司外揣内
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 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合病变 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 作出概括行判断。
中医诊断学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 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 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 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 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 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 干课程。
从外知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症 状 体 征
推测 人
内部
黑箱
病理本质
-
11
(二)见微知著
通过微小的变化, 明显、整体 可以测知整体的 情况
微小 局部
面部分候 教材P39 面部脏腑分属图
独取寸口 教材P104表5-2寸口与脏腑相应
耳诊
耳廓脏腑反应点P52图2-7
舌诊
教材P72 图3-3 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
包括证名、证型、证候如下
痰热壅肺证 瘀阻脑络证 脾肾阳虚证 卫分证
将疾病当前阶段本质概

括成的诊断名称

据候 辨证
证型 常见、典型
规范的证
证候
-
8
辨证:辨别证候,确定证名
运用 中医 理论
综合分析
四诊收集 的临床资
判断
料(症状
、体征等)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势
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神理 论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以 及发病、病机的理论等
-
3
主要内容 ---- 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
司外揣内

基本原理
见微知著 以常达变

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
发展简史
学习方法
-
4
(一)诊法
望诊---视觉观察---
病人全身及局部神色形 态和排泄物的形色质量
闻诊---听觉和嗅觉-- 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问诊--语言交流---
疾病的发生过程、现在症状 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病 全过程本质
先辨病再辨证—— 先辨证再辨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证而忽
视辨病
-
17
时代 公元五世纪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东汉
发 西晋 展 隋代 简 南宋 史 元朝来自金元明清姓名 论著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 王叔和 巢元方 施发 敖氏 杜清碧 刘完素 李杲 张从正 朱丹溪 叶天士 吴鞠通 吴又可
中医诊断的原则:
(一)整体审察
1.认识论上注意整体观念、相互联系 局部病变→影响全身; 精神刺激→气机及形体变化 脏腑病变→气血阴阳失常、精神活动改变 任何疾病→都有整体性变化 2.病情资料收集全面:
起因,病史,痛苦不适,各种病理改变 精神、饮食、睡眠、二便……习惯 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 3.分析全面,综合判断: 真—假 本质—现象 因—果 主要—次要 局部—整体 身体—环境 人之病—病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