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的逻辑(一)

合集下载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1. 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最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于1974年《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4个方面:1)本体论层面的空间: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解释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方式:空间本身的生产;3)提出城市空间的理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中的空间(改变空间);4)构建“三元一体”理论框架: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并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

列斐伏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建了“城市空间是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生产逻辑与体育小镇2. 1资本与空间生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推行者哈维将有关资本对空间的影响带进城市实践中,提出“资本的城市化”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实质上是资本控制和作用的结果,以此提出了“资本三重循环”的理论:第一重循环是资本投资向一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投资,形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第二重循环是资本向生产性和消费性环境建设的投资;第三重循环是资本向科教和社会领域的投资。

此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是直接参与和建构资本循环的。

2.2权力与空间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尔提出了权力空间论,认为社会空间在本质上就是权力空间,这种权力空间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场域,可以影响资本的可进人或流动性。

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福柯则认为空间的命运取决于权力,空间是“权力的逞能场所”,是权力发挥的途径和媒介。

从两位学者论述中可知,空间中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要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发生什么样的生产,主要取决于权力行使在空间中的发挥。

2.3城市化发展中的空间生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的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一书,通过对城市中的社会组织运动的研究,对城市领域空间生产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影响。

概述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概述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概述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1)20世纪后半叶著名空间转向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及其著作《空间的生产》。

(2)其主要观点有之一:三元辩证法。

①列斐伏尔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空间有三种:物质空间即自然宇宙、精神空间即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和社会空间。

②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

空间具有它的物质属性,也具有精神属性,但空间的观念形态和社会意义可以抹杀或替代它作为地域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空间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

③列斐伏尔开放和开拓社会空间的无穷潜质将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联合整合论证在一个超学科的三元辩证法之中。

这是他在理解社会空间方面最富有创造性的贡献,④他认为我们要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不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该同时被看做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二元并存而没有一元是天生具有优先权的。

(3)其主要观点有之二:空间生产社会。

①列斐伏尔认为,在物质、精神、社会三个空间中,社会空间是最重要的。

一是因为为打破二元对立而获得平衡建立的三元辩证法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列斐伏尔不得不首先从社会空间理论开始建构。

二是因为社会空间是思考空间的一个长期以来受到漠视的迥然不同的方式,人们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到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纷争上面去而忽略了这一方面。

三是因为社会空间也是界定无限扩展的空间想象领域的一种无所不包、彻底开放的方式。

②社会生产了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反过来也生产社会。

二者联系密切:一是每一种社会空间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模式之中,都是某种社会过程的结果,社会空间不能被明确的划分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二是空间是一切社会活动、相互矛盾冲突的一切社会力量纠葛一体的场所,是社会的第二自然。

空间不是被动的容纳各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充满活力的变数,就是知识和行为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模式,在社会再生产的延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空间的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对“空间生产”这一理论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空间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列斐伏尔、哈维和卡斯特尔。

正式基于这些主要代表人物对空间生产理论进行潜心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在当今形成了初步理论体系,空间生产理论主要还是放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大范畴内进行阐述的。

一、空间生产的基本内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在二战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迅速发展,各种城市问题突显,对此,列斐伏尔开始研究空间问题,从空间的视角对城市化进行解释。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静止的、空洞的场所或容器,而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发展的产物。

空间既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大类型。

空间生产不是指空间中对象的生产,而是空间本身的生产。

由于空间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具有使用价值。

因而,这一资源将会被开发、利用。

空间生产是指不同利益主体借助资本和权力等因素作用于空间对象,对原有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等空间模式进行改造,通过改造自然空间和改善社会空间关系,开展空间实践,从而创造出新型的满足其利益需求的空间模式。

二、影响空间生产的因素空间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空间生产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资本、权力和阶级利益等各种经济政治力量都强烈地影响和塑造着空间。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关键推动作用的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本市场,二是政府权力。

空间生产主要是人利用资本和权力这两大因素对空间进行作用。

资本和权力对空间生产具有不同的作用范围、形式和效果。

资本主要是作用于物质的、社会-经济空间的生产。

而权力则作用于抽象的、政治-制度空间的生产,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交织。

哈维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对空间生产的影响。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

马克思由资本批判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城市空间生产批判是国内外空间生产研究的原点,并在城市社会学、人文经济学、文化地理学等社会学科中得到拓展,经过多年的研究积淀,已有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学者们更深入地探讨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以及它自身演变的逻辑理路,同时更深刻地意识到“空间生产”理论对当代城市社会学的开创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城市学、文化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阐释了‘空间生产’,但在‘空间生产’形态学方面的研究仍较少。

”[1]因此,“空间生产”研究需要采用形态学等新视角,通达“空间生产”与社会变革的关联,显示“空间生产”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语境,确定赞同或否定“空间生产”的论据,才能实现“空间生产”的实践策略。

采用形态学视角研究“空间生产”能够认清资本主义的空间异化,找到消除空间异化的路径。

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的理论发端。

马克思从批判资本过渡到批判日常生活,力求激活日常生活空间的活力、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在他看来,日常生活空间是独立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领域的第三个领域。

在当代,日常生活凭借空间生产已经取代物质劳动成为社会的“中心”,代表着资本运作的目标和利益。

一、“空间生产”批判的起点: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等的空间批判理论马克思对空间生产现象的考察不仅是以往空间理论发展的产物,而且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先验空间批判理论、辩证空间批判理论、资本循环经济批判理论的深刻影响。

收稿日期:2020-10-30投稿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dx_sk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建设研究”(18ZDA02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问题哲学理论前沿与理论创新研究”(18ZDA026)作者简介:孙全胜,男,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孙全胜(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研究中心,北京102249)摘要: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形态的批判中出场的,其中彰显着马克思对社会空间现象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对空间正义的寻求。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一、本文概述《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空间生产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本文将概述空间生产的基本概念,阐述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并分析空间生产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如何成为商品、资本和权力的载体,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本文将首先介绍空间生产的基本概念,包括空间作为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

我们将探讨空间生产如何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空间生产的过程。

接着,我们将分析空间生产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包括空间生产如何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互作用,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

本文还将探讨空间生产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空间生产如何导致城市扩张、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我们希望为未来的空间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这篇文章将全面概述空间生产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如何成为商品、资本和权力的载体,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空间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空间生产的理论基础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对空间理论的深入探讨。

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和舞台,不仅具有物理属性,更承载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空间生产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认为,空间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

空间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空间被商品化,成为资本增殖的新领域。

资本通过对空间的开发、改造和利用,实现了空间的再生产,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城市空间生产_性质_逻辑和意义

城市空间生产_性质_逻辑和意义

39城市空间生产:性质、逻辑和意义孙全胜(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工业化生产与城市空间生产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两个不同过程:工业化生产包含城市空间生产,并促进城市空间生产;城市反映工业化生产,并反作用于工业化生产。

为了克服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就要实行都市革命、变革城市空间结构和生产出差异空间。

城市空间生产是全球化的背景资源与现实语境,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

城市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与分析方法,从空间维度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发达工业社会的城市化趋势和中国城市化问题,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X07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A720004)0引言列斐伏尔①凭借空间生产视角为城市发展研究补充了空间维度。

他将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都市革命结合起来,开启了后现代城市空间批判。

城市空间生产既是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扩张的主要手段,又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空间生产的集中展现和运作逻辑。

城市空间生产让城市空间碎片化,也让城市空间从静止走向流动。

列斐伏尔考察了城市空间成为商品的过程,并对城市化和空间生产的关系做了考察。

研究城市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无论是对继续推动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增强空间意识,还是对深入认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本质,以及促进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指示作用。

1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革命1.1争取城市权利列斐伏尔清晰界定了城市空间生产和工业化生产的关系,揭示了城市化对日常生活的价值,主张争取城市权利和差异空间,以复归日常生活的真正含义。

“城市权利”就是居民能够自主控制城市空间生产过程,而有权拒绝外在力量的专制操控。

城市化让商业集中于市中心,需要哪里的居民迁走,实现城市权利,公民就有权不搬迁。

差异空间就是反对空间生产的同质化,即拒斥空间生产的僵化模式。

游牧中的“媒介空间”生成: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四重逻辑研究

游牧中的“媒介空间”生成: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四重逻辑研究

游牧中的“媒介空间”生成: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四重逻辑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1.4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8)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0)2.1 游牧文化及其影响 (11)2.2 媒介空间理论框架 (13)2.3 数字游民与数字难民 (15)2.4 生成逻辑与研究框架 (16)三、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动因分析 (18)3.1 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 (19)3.2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 (20)3.3 社会多元化与个体自由 (21)3.4 政策环境与制度安排 (23)四、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具体逻辑 (24)4.1 虚拟社群的形成与维系 (25)4.2 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 (27)4.3 创意与创新的激发与实现 (28)4.4 社会认同与情感寄托 (30)五、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效应分析 (31)5.1 正面效应 (32)5.2 负面效应 (34)5.3 间接效应 (35)5.4 长期影响 (36)六、结论与展望 (38)6.1 研究总结 (39)6.2 政策建议与实践指导 (40)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41)一、内容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游牧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数字游牧不仅指个人通过互联网在不同地理空间间自由移动和工作,更涉及到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和空间生产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在游牧背景下,“媒介空间”的生成及其四重逻辑。

数字游牧空间,作为数字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空间,是数字游牧者利用网络技术、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在虚拟世界中构建的多元生活场景。

这种空间既不同于传统的地域性空间,也不同于现代的城市集中式空间,而是以网络为纽带,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灵活的生活空间。

首先是技术逻辑,即数字游牧者通过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处理。

建筑空间的生产与社会逻辑--从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到建筑空间生产的思考

建筑空间的生产与社会逻辑--从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到建筑空间生产的思考
空间在 人类 诞生 之前 就存在 ,根 据列 菲
的规 律 。 自从 有 了哲 学 的思 考 ,人 们 才从 不
塑 了 自己特 定 的 空 间,“ 间性 的 实 践界 定 空 了空 间 , 在辩 证性 的互 动里 指定 了空 间 , 它 又 以空 间 为 其 前 提 条 件 ”…,人 类 社 会正 是在 这 种社 会 与 空 间 的历 史辩 证性 互 动 中不 断 发
展 前进 。社 会 空间 总是 社会 的产 物, 这个 事 但 实却 未获 认知, 会 以为 它们接 受 与转 变的 乃 社 是 自然 空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fgene al pace;e pl esine heo ̄ ofar ie u al pace;dal tcal r s x or n rt cht ct r s i ec i anals he r a i w een t i l c;pon sou fer ntl c y est elton bet hs ogi it tdi e ogi f
的理由。文章根据列菲伏 尔空间生产理论 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对建筑空间生产本身存在各种逻辑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提 出建筑空间有别与一般 空间的本质属 性。探索建筑空间本身的理论 ,辩证分析这些逻辑之间的关系,提 出不同逻辑关系对建筑空间生产的作用,并用以支持建筑空间的再创造。
关键 词 建 筑空 间 逻 辑 生产
Absr tact
Ar iect al pace i a pecf f r ofs cht ur s s s ii 0 m pace.Ispr c t odu i ct on accor ih t e dsw t h gener ul h pr al esoft e oduct fs r i on o pace.W ih t

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

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69期)2024(1)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张诚(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摘要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

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

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权力逻辑;资本逻辑;生活逻辑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4)01‐0153‐11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4.01.014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中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开展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空间,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祠堂、寺庙、公园等,也包括无形的社会空间,如集会、庙会、节日庆典等,还包括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虚拟公共空间,如党群微信群[1]、云社区。

这些类型多样、功能不同的乡村公共空间,在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信任、培育公共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乡村共同体得以形成、发展的纽带和载体。

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乡村公共空间逐渐呈现出萎缩态势,这不仅表现在公共活动、公共场所和公共资源日益减少以及公共权威不断式微[2]等方面,也表现在公共舆论解体、公共议题失语、公共交往排斥[3]等方面。

空间的1生产

空间的1生产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

厄里([2000]2003:505)继续这样写道:“……这种缺失的局面是不可能全面维持的。

时间和空间总会在一个地方冒出来,扰乱某些既存观念,而这些既存观念原本是围绕着一些主要旨在构筑一种无时间和无空间向度的社会学的区分而形成。

”空间确实在社会理论之中“冒出来”了,并构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空间转向或地理学转向,即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Crang & Thrift,2000),这样,地理学想象力就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Gregory,1994)。

一、空间的生产(produetionorspace法国哲学家亨利·列菲弗尔(Hen石b)feb-v。

,1卯1一)男1〕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提出了“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论述“生产”的哲学家,早在1斜5年,青年马克思的哲学建构就赋予了“生产”以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整个社会体系是生产体系:人类的繁衍作为人类的自我生产构成家庭和社会的基础,一般生产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精神生产本身,生产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历史1939年列菲弗尔在分析政治经济学时期的马克思与研究《资本论》的过程中.提出一r他自己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新认识列菲弗尔指出,《资本论》就其核心而言只探讨时间,讨沦剩余价值的榨取和剩余价值的流通。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在“重返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思想的指导下,国内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三种生产理论”、“四种生产理论”、“五种生产理论”、“全面生产理论”等应运而生。

含精神生产之“三种生产理论”,我们可称为“三种生产理论(精神生产)”,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精神生产)”认为,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

一些论著对精神生产做了较全面的研究,例如论文《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在我国兴起的原因、进展和问题》等。

“生产”应当低于“上层建筑”,如果“精神”归入“生产”了,上层建筑的内容是不是减少了呢?不同层次的内容放在一起合适吗?扩大生产类型的做法可以使问题详细化、研究更为深入,但不能顾此失彼,破坏已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解释力。

马克思、恩格斯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

”尽管用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但是此“生产”非彼生产,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链条上讨论问题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涂途研究员在《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一文中对“精神生产”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证。

但是,其文中还是流露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究竟是不能等同的,作为‘一种特殊方式’的生产,精神生产还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

精神生产必须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并最终为后者所制约和决定;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物质生产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1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1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理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①(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

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2000]2003)。

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

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

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

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

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

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

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

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

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

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

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1.空间生产理论概述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首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该理论于1974年正式提出。

介绍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本体论层面的空间:空间的产生与社会实践其次,它解释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空间本身的生产;第三,提出了城市空间理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会议空间(变更空间);4)构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空间分为三种:“感知空间”,“概念空间”和“生活空间”。

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法律和历史以及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确立了以“城市空间是产品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生产逻辑与体育城2.1资本和空间生产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城市空间理论家哈维将资本对空间的影响纳入城市实践,并提出了“首都城市”“转型”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设环境的生产和创造过程实质上是资本控制和功能的结果。

第一个周期是资本投资对一般生产和消费手段的投资,形成了生产和消费的空间。

第二个是第二个周期第三个周期是在科学,教育和社会领域的资本投资。

该理论的介绍它表明,资本在城市化过程中直接参与并构建了资本流通。

2.2电力和空间生产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l提出了权力空间理论,认为社会空间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空间,而这种权力空间形成了一种权力空间。

绑定字段会影响资本的可及性或流动性。

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太空的命运取决于权力,空间是“展示权力的地方”,是权力发挥的方式和媒介。

从两位学者的讨论来看,太空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因素,位置,资源和生产主要取决于空间中的动力。

2.3城市化发展中的空间生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Castel)的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基于城市的社会组织运动研究对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

哈维的社会正义和城市将空间分为绝对的空间和阶段在“s”空间和“联系空间”上,我们认为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反过来又对这些关系起作用。

简论“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

简论“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
文 章 编 号 :1673-9493 (2021) 03-0014-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19830/j .upi.2021.091
简 论 “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Dialectic and Triple Senses Intrinsic to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都市政治经济学来说是一种最终令人失望的行为.而对都市 斐伏尔进一步指出,社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派。 式 只 能 是 一 种 纯 粹 抽 象 物 .它 作 为 “具体抽象物”只有通过
与以上三种片面研究不同,作为英语世界列斐伏尔研究最新 空间的生产才能得以产生与呈现。
其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一种开放的潛用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 的无限再生产过程而进行的扩张过程。这种理解有一定的文
拒斥列斐伏尔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与 “文化研究”二元对 本依据,但更多的是受到了以哈维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唯物主
引 言 :为何、如 何 重 访 《空 间 的 生 产 》?
在空间矛盾与危机中寻找新的可能的社会生活创造与变革的 希望道路与政治实践131。
亨 利 .列 斐 伏 尔 ( Henri Lefebvre) 《空间的生产》(77/e
以上的争执,迫使笔者提出这样一个诉求,即重新回到
Pro办£■//〇«〇/Space) —书的空前影响与激烈争论,实际上导 列斐伏尔这本著作的原初语境中,重新追求列斐伏尔所提出
致了在西方学术界对列斐伏尔思想的不断生产,而不仅仅是 传播.消费与运用 ' 在英语学界,列斐伏尔研究者可以分
的什么是空间的生产.为什么是空间的生产这样一些划时代 的问题之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的三重理论形态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的三重理论形态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的三重理论形态作者:孙全胜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是在批判空间生产的生态异化现象出场的,并呈现出资本批判、政治批判、价值批判三重理论形态。

这三重理论形态是相辅相成、依次递进的。

在资本批判理论形态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增殖下的空间生产引起的生态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扩张带来的空间生态失衡,要求建立合理的空间生产方式;在政治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空间生产导致的政治霸权,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扩张实质上也是一种政治权力扩张,主张清除自然空间中的政治意识;空间生产将政治意识形态渗透进自然空间,让自然空间变得不再纯粹;在价值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倡导空间生态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号召空间生产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伦理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三重理论形态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2015MZD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大国因素研究”( 11BJL015)。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7-0035-016[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ki.css.2020.007.003马克思对空间生态问题的考察,着眼于资本增殖和政治统治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实际阐述的是私有制带来的空间生存困境,其“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蕴含着三重理论形态:一是资本批判,主要批判了资本增殖引起的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情形下人的空间生存困境。

资本是私有制的完成状态,让自然空间产生了分化和隔离,让空间资源成为资本增殖的对象;二是政治批判,主要批判了政治权力宰制下的空间生产引起的空间生态的悖论,揭示了政治意识形态对自然空间的渗透。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异化批判的逻辑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异化批判的逻辑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异化批判的逻辑
孙全胜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5)006
【摘要】在出场逻辑上,列斐伏尔把马克思资本批判方法应用到分析空间异化现象,指出空间异化现象是资本增值的集中展现,从而将空间异化与城市化、政治权力、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展开逻辑上,空间异化批判与马克思社会批判、左派政治学紧密相连,具有反本质主义、主张差异、去中心化的倾向,对苏贾、哈维等人的空间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孙全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下的城市消费空间差异化分析--以磁器口古镇与重庆新天地为例 [J], 贵体进
2.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批判的逻辑 [J], 孙全胜
3.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批判理论的思想谱系及逻辑形态 [J], 孙全胜
4.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城市更新空间异化研究——以广州市恩宁路为例
[J], 茹晓琳;线实;顾忠华
5.日常生活批判宣言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 [J], 杨宇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生产的逻辑(一)
摘要: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

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三个不同的层面。

在列斐伏尔之后,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

关键词:空间;空间的生产;社会空间辩证法;列斐伏尔
一、空间的缺失和凸现:背景与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空间都未能进入社会学思想的核心。

在社会科学等领域里,一种执着的历史决定论掩盖了隐蔽的空间化,使得这种空间化近乎完全处于以后五十年批判性质疑的视野之外。

厄里(Urry)叹息道:“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在历史决定论的现代性视野中,空间似乎比时间遭受更大的不幸,诚如福柯所言:“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在经典社会理论当中,哈维认为,“马克思、马歇尔、韦伯和涂尔干均具有以下的相同点:他们在考虑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的问题时,总是优先考虑前者,而认为后者是无关紧要的,往往视空间和地理为不便的语境和历史行为发生的地点。


但如果说空间问题在三十年前完全受到忽视,那也未免有失公允。

在早期大部分社会学家的著作中,空间虽并不是专门的研究对象,但它却始终在社会学著作中忽隐忽现,从马克思、涂尔干和齐美尔等人的作品里,我们都可以体会到社会理论和空间的联系。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是怎样建立在时间对空间的消除的基础上,而这又如何进一步产生了农业、工业和人口方面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令人惊奇的转型。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指出空间的社会意义,“特定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体现着空间,……各种空间表现会如实折射出主导性的社会组织模式”。

齐美尔是对空间最具有洞察力的经典理论家,他的论文《空间社会学》(1903)是探讨空间议题的最早文献。

在齐美尔看来,空间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人们之间心灵的互动填满了空间,并把空间变得有生机和有意义。

齐美尔还指出空间形式的五个基本品质:空间的排他性、空间的分割性、空间的固定化、空间的接近和远离、空间的制约性和流动性。

然而,到20世纪后半叶,社会理论发生了一个重要的空间转向,空间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议题,学者们开始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

詹明信在讨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说:“我们的历史性在衰退,我们以某种积极方式体验历史的生动可能性正在衰退”;相反,我们的文化成了一种“日益受到空间和空间逻辑支配”的文化。

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空间只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才得到各种详细的发掘和探索?福柯认为,社会理论的空间化可归因于哲学观念的转变、时空体验的转型、学科从分工到整合。

而列斐伏尔的开创性研究,则对空间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二、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
1.社会空间辩证法: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奠基人。

但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转变: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成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

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其核心而言只探讨时间,讨论剩余价值的榨取和流通,而忽略了商品世界既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

进而他宣称,辩证法既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

1974年列斐伏尔发表了《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详细论述了“空间辩证法”的展开过程。

列斐伏尔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将空间和地理的分析带进马克思主义中。

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的一面,使得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纯粹时间的魔力中解放出来。

并不是只有以时间解放为主题的历史神学,空间本身积极地参与了整个商品的生产过程,同时,更重要地也参与了历史进程。

列斐伏尔呼吁:“我们再也不能把空间构想成某种消极被动的东西或空洞无物了,也不能把它构想成类似‘产品’那样的现有之物,……空间这个概念不能被孤立起来或处于静止状。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而空间通常被当作是物质生产的器皿和媒介。

列斐伏尔则认为,“空间作为一种互动性的或者追溯性质的产物,它介入于自我生产之中,……就其生产性地位作用而言,并作为一个生产者,空间(或好或坏地被组织起来的)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一文中,列斐伏尔指出:
空间的生产,在概念上与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是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各方面。

今日。

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productioninspace)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fionofspace)。

2.空间意识形态: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反思
一些评论家认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促使我们思考和探索空间生产的社会因素,并形成了城市空间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列斐伏尔摆脱了空间是空洞和静止的观念,认为空间是具有社会性的,“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

因此,列斐伏尔断言,“(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在他看来。

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

但是,社会空间总是社会的产物“这个事实却未获认知,社会以为他们接受与转变的乃是自然空间”。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空间生产的真相,列斐伏尔对空间的生产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反思。

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产品,而是一束关系,是一个政治过程,列斐伏尔说,“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

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因而,空间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是一个各种利益奋力角逐的产物,受到各种利益群体的制约与权衡。

列斐伏尔进而分析道:
……如今看起来空间是政治的。

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

相反地,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

假如空间的内容有一种中立的、非利益的气氛,因而看起来是“纯粹”形式的、理性抽象的缩影,则正是因为它已经被占用了,并且成为地景中不留痕迹之昔日过程的焦点。

可见,在列斐伏尔笔下,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它主要是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空间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与空间相关的一切,都成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

列斐伏尔强调,现代经济的规划倾向于成为空间的规划,人们现在通过生产空间来逐利,这样,空间就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土地、地底、空中,甚至光线,都纳入了生产力与产物之中。

都市结构挟其沟通与交换的多重网络,成为生产工具的一部分。

城市及其各种设施(港口、火车站等)乃是资本的一部分”。

城市规划则成了列斐伏尔用来分析空间使用的政治学意义的重要案例。

他这样写道,“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规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一种巨大而且帷幕重重的操作。

以一种令人怀疑的科学追求着它的目标和客观性……城市规划显然是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某种混合”。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规划的设计者正置身于主导性空间之中,对空间加以排列和归类,以便为特定的阶级效劳。

他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城市化”、特别是设计者在卓有成效地拥护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为矛盾重重了。

3.空间的功能、类型与空间的三性
列斐伏尔不仅揭示出了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因,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与类型。

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空间的种种功能:空间是一种生产资料,利用空间如同利用机器一样;空间是
一种消费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在生产中被消费;空间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工具;阶级斗争介入了空间的生产。

因此,社会空间被列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列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

列斐伏尔还运用不同的概念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如绝对空间(absolutespace)、抽象空间(abstractspace)、矛盾空间和差异空间(differentialspace)。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中,它包含了三个层面,即空间的三重性:空间实践(spatialpractices)、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ofspace)和表征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

这三个层面是三位一体的,列斐伏尔赋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体验的、感知的和想象的。

“空间实践”指的是发生在空间并跨越空间的相互作用,是作为经济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基本过程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人的活动的成果,表现为可感知的物理意义上的环境;“空间的表征”是一个概念化的空间,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主义者、技术官僚和社会工程师的空间;“表征的空间”指被图形与符号以及生活在空间里的人们赋予生命力的空间。

这些图形与符号的作者——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以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空间。

它不仅是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空间,也是一些艺术家(也许还包括一些不仅仅是想描述空间的作家和哲学家)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