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课教学设计(配套A)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提倡儒学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时,通过讲述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图和实例,观察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增强民族认同感;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胸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洛阳城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宋朝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中有一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一)背景:1.图片展示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向南进发,晋军只有八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苻坚骄傲的对部下说,我有强大的军队,文武如林,摧毁晋朝,如风吹落叶一般。

他吹嘘自己的军队“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公馆都准备好了。

晋廷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最终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讨论:阅读课本P93页相关材料,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

教师过渡: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当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自然产生了激烈而痛苦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拓跋鲜卑要怎样才能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呢?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目的)提示:(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案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间节次第节主备人来源20XX年部编人教版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授课教师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通过身边的实例,相关的历史图片,由浅入深地讲解。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依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色、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目标引领、自主探究、分析综合、设疑争辩等教学办法,引导学生在讨论思考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2、培养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评价任务1、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的具体知识要点(对应目标1)2、学生能够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应目标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导入:图片导入,展示南北朝更替简图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淝水之战)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答略)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本课课题 教师活动 回顾北单元前面所学内容,引 入新课。 本节课内容学习开始。 学生活动 根据本单元前面所学内 容,回答相关问题。 将教科书翻到本课。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能够了解淝水之战的具 让学生学会观察 体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地图,找到关键 信息,强化地理 位置意识。 备注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 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 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淝水之战以后,南北 继续分别发展。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 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 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 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 已经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 知道淝水之战。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 展的意义。 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到民族交融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淝水之战背景 介绍淝水之战的背景。 淝水之战过程 讲述淝水之战的具体过程。
淝水之战以后 介绍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发 北方的形势发 展,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展 北魏孝文帝改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 革——迁都 施——迁都。 根据地图,分析相关史 料,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史料, 培养学生“论从史 出”的观念,提高 历史学科素养。 通过阅读材教 材,提高学生归 纳概括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地图、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配乐展示《敕勒歌》歌词以及相关图片,提问:“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学生在苍凉雄浑的音乐中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上,由此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板书)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展示前秦和东晋对峙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基础知识: 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全国,而东晋也想收复中原地区。

于是在公元383年,南北方之间发生了一场决战——“淝水之战”。

指导学生列表归纳关于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原因,时间,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果,影响等信息,特别分析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前秦失败的原因来看,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87页,找出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并连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如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融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内容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4.实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实例材料:教师准备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例材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四个方面。

本课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历史图片等;2.制作PPT,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北魏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资料,如PPT、历史图片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细节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初中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9 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②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预习、合作学习上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理解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②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