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统购统销

合集下载

第2讲统购统销

第2讲统购统销

第二讲、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和政策(1949-1978)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三,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内涵四,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和绩效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1949年建国后立刻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老解放区调运粮食布匹来调节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1950年1月成立中央贸易部下面的中国粮食公司,作为国有粮食经营机构。

同年10月成立中国粮食管理总局,作为管理机构。

逐步扩大国营经营比重。

1950年国营收购比重占社会总量的23%,52年升到73%;销售从20上升到51%。

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地方性粮食集市交易以及跨地区的更高形态粮食市场交易。

1950年,上海一地有米行,米店,米厂即经营销售商人3040户。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商粮食经营有所限制,绝大多数私营粮食企业停业,但是没有完全禁止。

包括集市交易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仍然保持了合法存在地位。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1953年发生粮食危机。

从社会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增加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开始出现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上升1.8%,但人口上升2.2%,加上收入增加和净出口对粮食需求增加,粮食供求发生较大缺口。

粮食市场价格对于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上涨,导致市价和国家收购牌价急剧扩大,一些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比官方牌价高出30-50%左右。

农民“惜售”,导致国家难以在较低牌价下收购到足够需要的粮食。

1952年征购量增加不到15%,但销售量上升44%。

1953年9月粮食征购量仅仅完成计划指标的80%。

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有的受灾地区发生成千上万人排对买粮食局面。

国家调拨计划需要直接负责的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危机状态。

1953年10月10-12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

陈云提出8种选择方案:1,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和城市配给,2,只配不征:城市配给但是不在农村征购,3,只征不配:农村征购但不在城市配给,4,原封不动:自由卖出,自由买进,5,临渴掘井:先自由买卖,没有办法时再到产区征购。

统销统购政策——丁建

统销统购政策——丁建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求
1.学生必须在课后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
2.学生必须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
3.学生必须提交15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
实践
内容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体认
实践步骤
(一)教师提供相关案例材料
(二)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
(三)师生课堂讨论
(四)学生课后撰写实践报告
部分资料源于:毛慧中《中国粮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研究》
教师评语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政府应保障农民利益,切实提高农民积极性。
统销统购政策有利于政府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到了农民的利益,我国油料、棉布等也实行统销统购政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该实行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导向,在必要时进行宏观调控,寻求符合国情、创新、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是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在这期间,库存粮食最高达887.03亿斤,如果拿出一半库存粮食来救人,也不会饿死人。农民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统购统销”的实行,继而产生的粮票,没有票就不能购买到所需要的商品,另外票据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极大的腐败。
张养浩曾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统销统购政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了极大的迫害。可以说那个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农民鲜血之上的。
课程实践报告
专业年级10级行政管理
课程名称《公共行政学》
指导教师苏曦凌
学生姓名丁建
学号201013391009
实践日期2011年11月9日

农产品统购统销名词解释

农产品统购统销名词解释

农产品统购统销名词解释
农产品统购统销,是指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管理机制,进行农产品的集中采购和销售。

这一模式旨在提高农产品的供应链效率,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市场的稳定。

具体而言,农产品统购统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统一采购:农产品统购统销通过建立集中采购机制,通过集中采购可以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同时,通过引入标准化采购流程和规范化管理,可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统一销售:农产品统购统销将农产品进行集中销售,通过建立统一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机构,实现农产品的批量销售。

这样可以提高销售效率,降低销售成本,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保障农民收入:农产品统购统销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的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节费用,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同时,通过统一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更加公平合理,农民可以获得公平的销售收入。

4. 稳定市场:农产品统购统销可以通过统一的销售渠道和管理机制,平衡供需关系,稳定市场价格。

在市场供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统购统销模式可以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保障市场的稳定和农产品的供应。

综上所述,农产品统购统销是一种通过集中采购和销售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

它能够提高效率,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市场价格,对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摘要】:1953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随着棉花和食用油等几十种产品相继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统购统销政策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

统购统销既是一个涉及农产品购销的的经济决策,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决策,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产品领域和经济领域。

【关键词】:统购统销产生原因影响统购统销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加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①,从1953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1985年合同订购制度代替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一共实行了32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到很多方面,有必要对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统购统销产生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形势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的粮食危机。

其实新中国建国开始,粮食的供需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

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的土地制度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战争的损害,农村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一直很紧张。

建国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缓解,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是这种供需平衡是短暂的,粮食供需紧张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缓解。

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增长31.6%。

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

6月30日的粮食库存将由上年同期的145亿斤减为105亿斤②。

同时,195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严重。

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产量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旱灾霜灾等影响,受灾面积达35463万亩,占全国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16.47%③严峻的粮食危机摆在了政府面前。

1953年的粮食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是一个矛盾逐步积累到爆发的过程。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后,1982 年 1 月 1 日,当年中央一号文件 ( 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 要》) 正式公布,文件对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 作了原则规定,并强调“农副产品收购,要坚持国家、 集体、个人三兼顾”的原则,为以后改革统购统销
体制埋下了伏笔。胡耀邦说,农村工作方面,每年 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此后 5 年,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
1953 年至 1954 年粮食年度,国家粮食征购量同
28
比增长 29%,完成了当年的统购任务 , 新政策稳定 了粮食局势,扭转了粮食市场上国家购少销多的局面。
陈云指出,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为了 在人民购买力提高、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首先保证出口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物资供应,而 这样做又是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工业品出口,如果不出口农 产品,就换不回机器。这个情况要的时候,也许能改变。
1953 年 10 月 10 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会 议上,陈云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详 细分析了全国粮食问题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又征又 配等 8 种方案。陈云说 :我这个人不属于激烈派, 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但是,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 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 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都要波动 ;如果采取征的 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选择一个,都是 危险家伙。现在的问题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 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 一定要混乱。全国 26 万个乡、100 万个自然村,百 分之一出毛病,逼死人或打扁担以至暴动都可能发生。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抑制投机、缓 和粮食危机等目的。但后来带来连锁反应,由粮食发 展到油料、棉花等多种产品实行派购(即按照国家政 策,商业部门借助行政手段,规定交售任务,农副产 品生产者按照任务和计划价格,交售农副产品)。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4-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4-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必修2 第4单元第2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一、选择题1.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于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答案】D【解析】联系材料中的时间“1979年”,结合对联的内容反映的是农村的巨大变化,可知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D项。

2.(2010·泉州)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

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

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答案】D【解析】材料中1979年的情况说明了A项,综合材料内容可得出B项所述,由农民做裤子买卖的始终可得出C项,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正式确立于1992年,且D项所述明显不符合“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这一信息。

3.(2010·揭阳·3月文综)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

”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

安徽省委的做法()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安徽省委的做法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的性质,因而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当时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这种做法只是否定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

统购统销制度简论

统购统销制度简论
$"’. 年 成 本 利 润 价 格 六种粮食平均 $!- $ 其中: 稻谷 小麦 谷子 玉米 高梁 大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 本 成 本 $".% 年 利 润 成 本 利润率 ) ’- * ) $- " ) $+- (/ ) (- %/
一般“国史 ”教材和当代经济史著作中都有 关于统购统销制度的一些论述, 近年来也有一些 文章论及,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总体来讲, 既有的 研究多是原则性、 一般性的论述, 不尽如人意, 往 往只是谈到统购统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性、 它对国家工业化的积极贡献以及对农村的消 极影响, 尚未对统购统销的复杂历史过程和深刻 制度内涵给予全面、 具体、 历史性的揭示。 本文即 从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来对此作一番探讨。 一、 提取积累与改造农村的结合 (一 ) “ 积累 ” 统购统销的 功能 统 购 统 销 的 直 接 原 因 是 FI&! 年 的 粮 食 危 机,而粮食统购统销又正是统购统销制度最重 要、 影响最深远的内容。 FI&% 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战线陆续铺开,国家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 需求量飚升, 在市场上国家难以购足所需粮食, 粮 “湖南、 江西、 山东、 食市场也出现了波动K FI&! 年K 河 北 等 主 要 产 粮 区 市 场 价 格 高 于 牌 价 达 !@ H
0 $$ 1
再次,虽然农产品价格相对低贱,但如果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降低,其价格也 可以降下来,从而可以在客观上抵销工农产品的 交换价格不平衡状态所带来的损失,然而,农村 生产关系屡屡变动,严重破坏了生产,浪费了劳 力, 生产效率也没有得以提高。 “剥夺 ” 当然, 所谓的 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流变 的过程。我们可以从粮食统购统销几个阶段一亩 粮田的成本价格、利润和成本利润率的比较中看 到这一过程:

统购统销公司管理制度

统购统销公司管理制度

统购统销公司管理制度我们需要明确统购统销的核心原则是集中管理和分散执行。

这意味着,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当强调中心化决策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各执行单元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

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份管理制度范本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1. 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制度范本应明确公司的组织架构,包括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关键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

每个部门的职能要明确,避免职责交叉导致管理混乱。

2. 采购管理:制度中应详细规定采购流程,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谈判以及采购合同的签订。

同时,还应设立采购审批机制,确保采购活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3. 存货管理:存货管理是统购统销中的重要环节。

制度应包含库存量的控制、仓储条件的规范以及出入库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

4. 销售管理:销售策略的制定、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订单处理流程都应在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

销售业绩的考核标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财务管理:财务制度的建立要确保所有经济活动都能得到准确的记录和及时的报告。

包括资金流动的管理、成本控制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方面。

6. 风险管理:统购统销模式下,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

因此,制度中应包含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以保障企业稳健运行。

7. 信息系统管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管理效率至关重要。

制度应规范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8. 法律合规与伦理准则: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伦理准则,以指导员工的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上述关键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一份完善的统购统销公司管理制度范本应当是全面而细致的。

它既要保证企业运作的效率,又要确保各项活动的合规性。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种重要的供销关系,它主要指农民将自己所种植的农产品由政府机构或具有特定职能的指定机构统一采购,并由其代为销售的一种供销关系。

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正负效应。

首先,统购统销制度有利于稳定农民的收入,因为它能够有效地确保农民拿到一定的价格,而不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

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统购统销制度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由于它可以使农业生产者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使农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然而,统购统销制度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创新能力,这可能会降低农民的生产力。

同时,统购统销制度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腐败问题,因为政府机构和指定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能会造成腐败的发生,也可能影响到农民的利益。

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统购统销制度的正负效应必须加以辩证思考。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统购统销制度,确保统购统销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其次,应该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使农民有能力自主进行生产和创新,以便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最后,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腐败的发生,确保统购统销制度的正常实施。

总的来说,统购统销制度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必须对其存在的正负效应进行辩证思考,以确保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细语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散文

细语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散文

细语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散文细语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散文本人信奉“强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教诲。

几十年来在粮食部门工作经历,记录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或会议记录,或领导布置任务,或工作安排,或人事关系等等,有大小笔记本60多本。

最近在翻阅整理时,发现计划经济时当年城乡粮食统购统销的一些政策和安排。

今天回忆记录在此,也算是历史资料,以存后人。

解放后。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12月开始直到1996年初停止凭证供应粮食,共施行了43年。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都发挥了积极而的重要的作用。

粮食“统购统销”是两层意思,一是统购,即对农村,农场或者垦殖场生产收获的粮食实行国家统一收购,定量定价。

其中包含征粮与购粮。

征粮就是农业税,以粮代税。

由粮食部门统一征收粮食后,按照国家定价折算总价款返回给国家财政收入。

购粮即是余粮。

农民收获的总粮食,扣除征粮和“三留粮”(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后,即余粮。

实施征购粮任务下达,是硬指标,农民必须交售。

根据区县不同,以及山区与平原,人口与田亩等因素确定县乡村三级粮食征购任务。

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成了地方政府领导当年工作的中心与重点。

也是粮食部门接收征购粮的主要工作。

二是统销。

也有二层意思。

一是即对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

城镇居民就是指公安派出所的“商品粮”户口登记人员。

二是农村居民,指的是公安派出所的户口登记中“非商品粮”人员。

对城镇居民销售的口粮称“商品粮”,定量定价按月供应销售。

对农村居民的统销有二种形式,一是“返销粮”,另一种是“定销粮”。

是各有所指的两种形式。

一、关于统购粮为了实行好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县市省三级粮食部门都成立了“粮食统购统销”股、科、处,而且是本单位重要的机构,人员多,由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组成,也是一个政策性强,工作繁忙的机构。

统购粮,顾名思义,对农村、农场生产收获的'粮食实行统一收(征)购。

定价定量收购。

统购统销的历史回顾

统购统销的历史回顾
82 . 6 92 . s
10 8
34 1 45 0
66 . 2
96 . 0 lI 21 2
就是停止了城市的粮食进 口。 9 9 14
年 以前 , 大城市 的面粉工业 的原料 有相当一部分是进 口小麦。 据交通 大学研究所 的调查统计 ,从 12 92
年 到 13 9 0年 平 均 每 年 进 口 洋 麦
顺 、 山、 溪 、 春 、 鞍 本 长 哈尔 滨 、 安 、 海 、 汉 、 西 上 武 广 州 、 重 庆 ) 的 粮 食 销 售 量 , 以 15 90年 为
的发言》15 年 ,月 ) 是 , ,94 9 但 国家 征 购 的增 长 高 于
粮食产量的增长 。 而国家征购的增长又赶不上对 粮食需求 的增长。15 年 , 9 3 需要 国家供应商品粮
财 经会 议 的粮 食 组 的结 论 是 : 问题 很 大 , 法 不 办 多 , 有 点难 以为 继 。 ( 真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 《
件 回顾 ( ) , 上 》 北京 , 中共 中央 党校 出版 社 , 9 3年 , 19 第 2 5 2 6页 ) 5、5
统购统销 以前 的粮 食情况
上土地改革 , 粮食产量是逐年增 加的 , 粮食产 量 以 14 年为 10 99 0 ,则 15 90年为 17 15 年 为 1 ,9 1
18 15 年为 15 15 年稍高于 15 2 ,92 4 ,9 3 92年 ,93 15 年粮食产量已超过 战前最高年度 的 1%。( 0 章乃
年 9月在 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 上
的发言 中 自豪 地说 :我 们扭 转 “
业用 粮 增 加 以外 ,还 有 一个 原 因 ,
15 91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 一) 严峻 的粮食 供需矛盾 , 是 实行统购 5 3年下半年 , 全国粮食紧缺 。 从 1 9 5 2 年7 月 1日 至 1 9 5 3年 6月 3 0日,国家粮食 收购数 量是 2 7 3 . 5亿公 斤, 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 2 9 3 . 5 亿公斤① o 同时 1 9 5 3 年春 , 河南、 安徽 、 山东 、 山西 等地小 麦不 同程度地 受到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 的原 因和影响
杨 洁
(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4 )
摘 要: 统购统销政策是 2 0世纪 5 0年代我 国为适应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 当时国内外形 武而采取 的一项重大 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 , 缓 解 了当时的粮食危机 , 促进 了我 国工业化的发展 , 加剧 了计划经济体制 的形成 , 同时也存在 着一些弊端。 对该 政策 的形成原 因及 其影响进行 分析 , 为经济体 制的改革和“ 三农” 问题的解决提供 可资借鉴 的启示 关键词 : 统购统销 ; 政策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K 2 7 文献标i R N: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o 9 ( x ) . 2 0 1 3 . 1 0 . 7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1 0 — 1 6 2 — 0 2
作为新 中国财经 战线 上 的“ 三大 战役 ” 之一 的统购 ( 二) 配 合 对 个 体 农 业 的社 会 主 义 改 造 , 是 实行 统 购 统 销政 策是 新 中国为 了缓解商 品粮 危机 和积 累工业化 统销 政 策 的 政 治动 因 资金而 出台的 , 前后运行 了 3 2年 。 它 的推 行和不断发展 毛泽东是从 姓 “ 资” 还是姓 “ 社” 的角度考 虑 统购 统 对 中国 的政 治 、经济 和社会 都产 生 了重 大而深 远 的影 销这一 问题 的 。他认为 , 政府 掌握粮食 生产 和流通 的思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摘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

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

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

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

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

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

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

“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

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

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统购统销_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

统购统销_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

收稿日期:2002-09-10作者简介:焦金波(1973-),男,汉族,河南新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统购统销: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焦金波(南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南阳473061)摘要:在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资本积累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统购统销是适应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寻找一个保证统购统销顺利实施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断加速的重要原因,最终产生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

统购统销的实施,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统购统销;工业化;资本积累;人民公社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6-0031-04 对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统购统销,如果把它放在我国现代化历程中进行透视,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客观需要是促生统购统销的重要因素;寻找一个保证统购统销顺利实施的组织形式,是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断加速并最终产生人民公社的重要原因;而统购统销能历经几十年后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在于它是筹集工业化所需资金的主要形式。

研究统购统销,对于深化研究工业化资本积累、人民公社产生的原因、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以及农业集体化加速的原因等诸多问题,都有推动作用。

笔者不揣浅陋,愿就此进行尝试,以求教于大家、同仁。

一、统购统销的诞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新中国的诞生,意味着发轫于洋务运动的中国工业化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后现代类型的发展中国家,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增长的赶超型的工业化之路。

选择这条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

首先这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成功经验。

20世纪30年代,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苏联由落后的小农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能够胜利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入侵,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巍然屹立。

政策演进中的统购统销制度特征分析

政策演进中的统购统销制度特征分析

12 4
湛江师范 学 院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 哲
第 2 卷 9
首先, 国家 统 购政 策在 不 断 演进 过 程 中强 化 了
现在统 购种 类 之全 。在 1 5 9 3年统 购统 销 政 策实 行
对 农村 粮食 的控 制 。1 5 9 3年政 务 院《 于实 行 粮食 关
家 核定 的粮 食征 收 、 收购 任务 ( 括增产 社 的增购 任 包
身特 征 的基础 上 , 们 才能 更 为 深 刻 地理 解 制 度 的 人 影 响 。换 句话说 , 想对 统 购 统 销 制度 有 一 总 体 性 如
的评价 , 制度 本 身 的 研究 显 然 是 无 法 跨 越 的 。 以 对 往 的诸 多研 究恰 恰 是 忽 略 了这 一 点 。 当然 , 购 统 统
面城 镇人 口数 量大 幅度 增 长 , 食需 求量 大增 ; 粮 另一 方 面 由于 私 营粮商 与 国家争 夺 粮食市 场 以及农 民 的 惜 售 心理 , 导致 了粮 食 征 收 的 困难局 面 。为 了解 决 上 述 问题 , 中央人 民政 府 政 务 院 1 5 发 布《 于 9 3年 关
不 过总 体看来 , 有 对 统 购统 销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现 其 出 台背景 、 响及制 度 的总体 评价上 , 少有 人 对 影 较
统 购统 销 的制度 特点作 深入 分析 。当然也 有部 分 学 者对 统购 统销 的特 点 有 所 论 及 , 而 同样 未 有 具 体 然 的展 开L 。笔者 认 为 , 究 统 购统 销 离 不 开 对 这 一 1 j 研 制度 具体 特点 的深 入考察 。只有在 深 人研究 制 度本



( 东工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9 ) 广 广 1 0 0

政治决策视阈下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政治决策视阈下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 党史 文苑 》 2 0 1 7年第 2期 下半 月
政治决策视 阈下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林 建 雄
( 武汉大学
[ 摘Βιβλιοθήκη 湖北武汉4 3 0 0 7 2 )
要] 1 9 5 3年 统 购 统 销 政 策 的 制 定 被 认 为 是 新 中 国成 立 初 期 正 确 决策 的 范例 。在 决 策参 与者 方 面 , 统 购 统 销 政 策 的 制 定 既
决策参与者进行梳理。 有 助于我们 了解 统购统销政策是否 是在 发扬 民主 、集体商议的基础上所产生 的一项政策 。
1 . 宏 观 层 面— — 党 中 央 和 政 务 院 的 合 理 分 工 。从 宏
观层 面上看 , 决 策参 与者 的确定需 要从 具体 的决 策机 制
人手 。1 9 5 3年 上半年 随着全 国粮食供 销关 系不 断 紧张 ,
并 注意根据现 实条件 的变化对政策进 行调整 。那 么完全 可 以做 到减少 政策的失 当 。防止和避免 决策 出现重大失 误, 做 到决策 的科学化 和民主化。

售 问题势在 必行 。l 0月 1 0日, 全 国粮食会 议 ( 会议 通知
明确要求地方 各局负 责人来京开会 ) 召开 , 经 过数天 的集
党 中央 要求 中央财 经委 员 会 考察 情 况并 提 出解 决 问 题 的具体 方案 。 9月 间 , 陈云 向中央提 出在农村 实行粮食 征 购、 在城 市实行粮食 配售 的建议 方案 。1 0月 2日. 中央政
治局举 行 扩大会 议讨论 粮食 问题 , 陈 云在会 上作 关 于粮
湖赞成 、 两 广反对 、 河 南动 摇 、 江 西态 度不 明 , 以后河 南 、 江西也 赞成 , 而 两广粮食 收购情况较好 并且 为土改新 区 , 所 以要 求 暂缓半 年 。但 考 虑到其 他省 份实 行统 购统 销 ,

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作者:海波来源:《档案天地》2008年第11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这么一项国家政策,它的颁布初衷仅仅是为解一时之需。

然而,在几十年之后人们再次回望时,它的威力和波及范围犹如利刃,在历史中留下深深印痕。

它平息了年轻的共和国出现的惊恐和慌乱;它把中国的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上;它把全国人口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它让名目繁多的各类“票证”成为生活的依托并演变为岁月的符号;就连它的“隐退”也成为见证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分水岭。

在评价之后,我们会忽然发现,再凝练的语言都无法诠释这一历史名词的博大内涵,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这寥寥数语,暗示着那些深藏在文字后面的隐秘岁月似乎在勃勃欲出……1953年夏,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大江南北不胫而走:口粮不够了!建国初期,全国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3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这一年全国就增加了600多万城镇人口,都要靠国家供应粮食。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不但挤占了一部分粮食种植面积,还使吃商品粮的农民增加到1亿。

为了搞建设,国家还需要出口一些粮食换机器、换外汇。

农民过够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土改后生活好了,自己也要多吃些粮食。

这一来,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更没有料到的是,从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抢购风迅速由局部向全国各地蔓延。

到1953年夏季,国库存粮已经所剩无几。

即使政府号召厉行节约,也只够城里人维持两个月!田间小麦的收成虽未最后确知,但长江流域洪灾之大,百年罕见,夏粮减产已成定局。

这些情况由粮食部在6月2日汇报给中央,各省书记和经济学家齐聚京城商量对策,结果是:“形势严峻,难以为继。

”然而在受灾地区和粮食脱销地区,粮贩子却开始大肆活动。

私商得知政府的艰难,群聚起来火上浇油。

在京津地区,私商在两个小时之内把粮食统统买去,囤积居奇,接着又蜂拥去徐州抢购黄豆。

浅析统购统销政策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系

浅析统购统销政策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系

浅析统购统销政策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系作者:李腾娟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4期浅析统购统销政策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系李腾娟(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摘要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所在,文章从统购统销政策对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入手,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为破解城乡二元户籍难题寻求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键词 1中图分类号:D631.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7)03-82-011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过程阐述新中国工业化计划刚开启,粮食就开始紧缺了。

统购统销政策最开始是从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的,主要是因为粮食问题成为协调工业建设和民生问题的关键,粮食的紧缺问题成为迟滞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正式确定为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的四项政策。

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194次政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中央根据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45统购统销的范围又扩大到棉花和棉布。

从1954年9月起,棉布和食用油的购买要有布票和油票,并且实现定量供应。

从1955年11月起,粮食及粮食制品也要凭票定量供应,并且这一政策逐步落实到全国的城镇中,统购统销的政策逐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也在被国家计划着。

2统购统销政策对于城乡二元制度设计的影响分析2.1 统购统销政策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营造制度环境统购统销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但是当时的决策者主要是采取限制迁徙的方法,自由迁徙已被禁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统购统销第二讲、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和政策(1949-1978)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三,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内涵四,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和绩效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1949年建国后立刻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老解放区调运粮食布匹来调节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1950年1月成立中央贸易部下面的中国粮食公司,作为国有粮食经营机构。

同年10月成立中国粮食管理总局,作为管理机构。

逐步扩大国营经营比重。

1950年国营收购比重占社会总量的23%,52年升到73%;销售从20上升到51%。

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地方性粮食集市交易以及跨地区的更高形态粮食市场交易。

1950年,上海一地有米行,米店,米厂即经营销售商人3040户。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商粮食经营有所限制,绝大多数私营粮食企业停业,但是没有完全禁止。

包括集市交易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仍然保持了合法存在地位。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1953年发生粮食危机。

从社会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增加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开始出现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上升1.8%,但人口上升2.2%,加上收入增加和净出口对粮食需求增加,粮食供求发生较大缺口。

粮食市场价格对于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上涨,导致市价和国家收购牌价急剧扩大,一些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比官方牌价高出30-50%左右。

农民“惜售”,导致国家难以在较低牌价下收购到足够需要的粮食。

1952年征购量增加不到15%,但销售量上升44%。

1953年9月粮食征购量仅仅完成计划指标的80%。

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有的受灾地区发生成千上万人排对买粮食局面。

国家调拨计划需要直接负责的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危机状态。

1953年10月10-12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

陈云提出8种选择方案:1,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和城市配给,2,只配不征:城市配给但是不在农村征购,3,只征不配:农村征购但不在城市配给,4,原封不动:自由卖出,自由买进,5,临渴掘井:先自由买卖,没有办法时再到产区征购。

6,动员认购:下达一个任务数量,然后号召大家认购。

7,合同预购:先定预购合同,然后按合同购粮。

8,各行其是:由地方政府各自实行办法。

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最高决策层采用了陈云建议的第一方案。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定》,并在全国城乡广泛宣传;同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决定”和“命令”标志新中国开始正式确立粮食统购统销体制。

三点关键内容:第一、农民除无偿向国家交公粮,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品种、价格想国家交售余粮。

称统一收购,简称统购。

第二、国家以人口定量原则和发放粮票方式,向城镇居民、经济作物地区农民供应口粮,灾区群众也由国家以救济方式供应口粮。

即统一销售、或统销。

第三、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垄断,由国有粮食管理部门(粮食局)和国有粮食企业(粮站、粮库、加工厂等)垄断经营,私营粮食企业只能接受国家委托代理来销售和加工粮食,不得自购原料和自销成品。

熟食业、食品工业所需粮食,旅店、火车、轮船旅客膳食用粮,一律由国家定量供应,不得而知私自采购和转售。

统购统销扩大范围不限于粮食,开始就包括食用油。

不久进一步扩大到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

最后农产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粮、棉、油三种大宗农产品。

严格统购统销。

二类是烤烟、麻类、甘蔗、生猪、茶叶、木材等几十种经济作物和林产品,基本采取统购统销方式。

三类包括家禽、鸡蛋、分散产区的水产品、非集中产区的水果等,不属于统购统销范围。

但是文件规定,在供应紧张时,省人民政府有权命令规定为当地统一收购的物资。

粮食相关政策的演变调整。

如粮食集市政策调整:对于农村集市交易。

1953-57年时放时收,到1957年由于左倾意识形态影响,50年代决策者认为“粮食是农村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焦点,把粮食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集中场所”。

从1957年89月开始,粮食集市被强行关闭。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之后出现空前粮食危机,60年代初粮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内容之一是暂时放开粮食集市。

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决定”规定: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民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可以拿余粮上集市交易,供销社也可以采用议价收购生产队余粮,重新开放了粮食集市。

1966年开始文革,对粮食集市贸易采取限制甚至取消政策,把农民在集市上交易粮食等农产品,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批判,大部分地区关闭了粮食集市贸易。

粮食征购数量决定方式,1953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时,“采取由上级颁发控制数字和由群众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

但在核定农民粮食余缺存在信息困难。

或者购多了过头粮,或者该购没有购。

不得不派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做教育工作。

不是长期之计。

1955年开始实行定产、定购、定销(三定)。

以乡为单位,确定每户常年计划产量,余粮户的80-90%卖给国家,比原先完全收购方式使得农民生产引入了刺激因素:“毛主席号召三定,人人高兴,共产党规定四留(统购统销中留口粮,种粮,饲料粮和一定数量机动粮),个个不愁”;横批是:“努力生产”。

激励改变人们动机和行为。

1958年开始浮夸风,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

亩产报到36,900斤(湖北麻城县溪河乡)。

农村留粮太少,饿死人。

不得不采取包括进口粮食的紧急对策。

恢复后,1965年开始实行“一定三年”政策,因为1958年以后,征购数量一年一定,农民心中无数。

现改为征购基数一定下来,三年不变。

文革虽然很乱,但是这一条没有根本改变,1968年仍按照老办法实行。

1971年改为“一定五年”不变。

三、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内涵建国初粮食危机是暂时性的,但是带来的制度变迁影响则延续了几十年。

事后人们可能比历史当时人更好地理解历史变动的真实含义。

现在我们观察,可以看到统购统销是国家工业化模式内在矛盾展开的产物。

第一、在实物分配形态上,统购统销反应了农民自我消费倾向与国家工业化需要在粮食和农产品总量分配上的矛盾。

以粮食为例,1952年粮食总产是3278亿斤,即便全部由乡村人口消费不过人均651斤。

乡村用粮主要有四项:口粮、种粮、耕畜和家禽家畜的饲料粮、家庭副业原料用粮(豆付、米酒等副食品和佐餐饮料用粮),人均650左右消费,仍是比较低的消费水平。

然而,从国家工业化立场看,城市人口需要口粮、工业建设需要粮食原料、需要大量粮食出口换汇进口机器设备等。

低劳动生产率约束条件下,总量紧张带来的矛盾,促使国家利用全能主义的权威,诉诸行政手段从农村获得足够数量粮食。

第二、在价值分配形态上,统购统销反应了农民消费支出与国家工业化需要在收入和剩余分配上的矛盾。

1953年粮食危机并非粮食绝对匮乏,而是指国家以固定牌价不能在承认农民对自己生产产品拥有充分产权基础上获得足够数量粮食。

假如国家目标仅仅是获得必要数量粮食,问题会大大简化,那样国家可以在粮价周期变动时,支付不同价格随行就市获得粮食。

但是那样会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耗去本应用于工业化投资的资金,与国家工业化目标相冲突。

1954年国家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59亿元,假定牌价与市价差别平均为30%,那么按照市价收购需要多支付57亿多元,远远超过当年工业基本建设总额38亿元。

如果留在农村,人均收入增加10元左右。

通过市场方式,把这一收入增量变成积累,并快速形成工业化投资,可能存在很大困难。

可见,统购统销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积累来源。

第三、统购统销还反应了初期工业化阶段,国家获得剩余和积累在手段上面临的约束。

决策者考虑的八种方式中,至少还有一种可能性没有考虑,就是通过重税制度无偿征收农民的剩余产品。

皇粮国税是政府获得收入的通常渠道,当时国家根本不考虑这一方法,说明在获得剩余方式上受到约束。

至少有两点。

一是历史、政治和合法性方面的约束。

执政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要依靠农民的支持,通过几十年艰苦惨烈的国内战争取得政权。

取得农民支持需要宣传和鼓动,宣传动员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责当时统治者通过包括苛捐杂税方式盘剥人民。

这一历史背景连带的路径依赖效应,决定了新中国领导人不会考虑重税方案。

二是与非市场性的激励机制相兼容。

国家工业化本质上需要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机制,因而需要超越个体直接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这就是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利用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精神的激励机制。

在战争年代和革命激情高涨时代,这一激励机制有一定作用。

通过统购统销这样比较曲折隐蔽的剩余转移方式,与非市场激励机制具有兼容性。

四、统购统销的体制影响和绩效4-1、统购统销造成产权部分被剥夺经济意义上的所有权,如果与所有对象实际发挥效能的具体过程相脱离,就可能成为马克思批评的“法律幻影”。

产权包含对特定生产要素和财富对象所有、占有、使用、收益支配和享用等一束权利,具有丰富具体的经济内涵。

统购统销意味着农民对土地和劳动的私人所有受到部分剥夺,随后发生的急风暴雨式的农村产权制度变动成为预设的结果。

第一、农民要向国家交售和缴纳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产品,为此农民必须在要素配置上作出相应安排,这意味着农民部分丧失了属于自己的要素充分支配权。

第二、除了农业税,农民还要把几乎所有剩余产品(有时包括必需产品),按照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价位“卖”给国家,表明农民部分丧失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直接支配和享用的权利。

第三、基本取缔了产品自由交易市场,这样农民必须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可见实际上已经要求农民放弃迁徙和择业权利,成为隶属于国家并依附于土地的劳动者。

后来人民公社制度下口粮、工分、户籍制度,只是以更为完备形式实现了这一要求。

——统购统销造成农民实际权利和自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倒退性的前现代特征,但是导致这一转变的深刻动机,则是服从了前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

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史、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具体道路,如何解释这一巨大而深刻的历史悖论,是一个不可回避挑战性问题。

4-2、统购统销与农村合作化和集体化农民行为最符合经济学分析假设。

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统购统销的利益剥夺性质,使农民对政策和政府不满,对这一政策采取抵制甚至反对态度,利益矛盾使政策实施不可避免充满了摩擦。

摩擦还来自过程的技术方面。

准确判定应购应销数量存在巨大信息和技术性困难。

统购方面,国家面对上亿户小农经济单位,要了解和掌握每个农户产量、余粮和缺粮数,判断这些指标在不同年份变动情况,存在极大困难。

最初办法是基层政府依据国家需要办法征购数,让群众评议认报,再由上级核定。

但是农民往往倾向于压低余粮数(实际上没法判断,余粮即商品粮数量是机会成本或市场价格函数),夸大缺粮数(也是价格函数),结果农民认购量与国家需要存在巨大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