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e8bc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0.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
(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3)引出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诗句(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1)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对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4158b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4.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13471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17.png)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约1789字)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__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创设情境,学习新词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2、出示插图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相机出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四、适度拓展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d0c06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6.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学习,了解《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情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自己能理解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讨论。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诗中的重点和难点。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分析《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7.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1514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b.png)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诗歌解析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鹤楼送别》的特点和亮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03906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9.png)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350a9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4.png)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的诗句。
(2)能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中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
(2)诗句中意象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
(2)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练习题和测试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原文。
(2)了解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简要介绍李白和友人的关系,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黄鹤楼送别》原文。
(2)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字和意象。
3. 讨论与感悟:(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诗句来表达情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李白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句和写短文的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控制等。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应用和拓展能力等。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33de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7.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古诗《黄鹤楼送别》文本。
(2)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相关图片或多媒体素材。
2. 教学环境:(1)教室布置:古诗背诵角、创意写作区。
(2)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素材,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教师分享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师推荐相关的古诗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7a37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0.png)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制作相关课件,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诗歌的意境图。
3. 准备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运用方法,让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作者的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2)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译文】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三月的烟花中前往扬州。
孤船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只看见长江的水流向天际。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5bfa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1.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能够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词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情感。
2. 古典诗词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如何深入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提问:“你们知道黄鹤楼的故事吗?”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诗文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诗中的“黄鹤楼”象征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送别友人?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并鼓励学生背诵。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深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情感,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实地考察:若条件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增强对诗词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等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8de1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b.png)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3. 孟浩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课件和讲解资料;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别》;(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其含义;(3)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e42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0c.png)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黄鹤楼”、“离别”、“孤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句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运用。
(2)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黄鹤楼送别》。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诗句的意义。
3.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讲解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感受。
6.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描绘画面:让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 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赏析。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问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6366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2. 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别》的背景知识。
3. 分析并欣赏《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孟浩然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黄鹤楼送别》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黄鹤楼送别》全文及其注释。
2.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2. 了解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鹤楼有什么了解?接着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预习《黄鹤楼送别》的心得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孟浩然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结合孟浩然的生平,深入分析《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22430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4.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4826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7.png)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五年级教案的编写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要让学生在愉悦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的获取和成长。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6085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8.png)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3.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4.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2 诗歌朗读:学生跟读诗歌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3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离别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5.5 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并写一篇简短的诗歌解析。
六、教学拓展6.1 paritive Analysis:学生将《黄鹤楼送别》与其它离别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6.2 文化背景探讨: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包括送别的礼仪、习俗以及诗歌在送别场合的应用。
七、互动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诗中的情感。
7.2 提问与回答:学生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共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八、课堂小测8.1 快速问答:教师提出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问题,学生快速回答,检测学习效果。
8.2 填空练习: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对诗歌内容的记忆。
九、家庭作业9.1 背诵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黄鹤楼送别》。
9.2 写作作业:十、教学反思10.1 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0.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9b557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学会生词和词组,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应用。
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准备生词和词组的解释和例句。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resources。
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文内容。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送别》。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解释生词和词组,并提供例句。
让学生进行词组练习,巩固记忆。
4.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古典诗词欣赏:引导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28f21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感受。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黄鹤楼。
b. 简介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诗句解析a.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4.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讲解a. 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b.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黄鹤楼送别》。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课堂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鹤楼送别》中的情感表达。
b.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诗句解析a.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4. 课堂实践a.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歌。
b. 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能力。
3. 学生创作诗歌的水平和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b690b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f.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
3.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层次和抒情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3)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句的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孤帆”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4.诗歌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离别、思念、孤独等。
(2)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层次,如从离别到思念,再到孤独。
(3)分享自己离别时的情感体验,与诗歌产生共鸣。
5.诗歌鉴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韵律、抒情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诗歌的优点和不足。
6.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对黄鹤楼的情感。
(2)分享其他诗人创作的黄鹤楼题材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等。
(3)讨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诗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诗歌、绘制黄鹤楼示意图等。
六、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31cc8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0.png)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难点:(1)领悟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向往和好奇心。
(2)简介黄鹤楼的背景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体会友谊的可贵。
5. 欣赏与提高:(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诗词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黄鹤楼题材诗词,鼓励创意和个性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黄鹤楼送别》及相关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
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
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孟浩然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
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
“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1、不忍别,终须别。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指导学生读、背诗。
4、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2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
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
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赠孟浩然唐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
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
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
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
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
(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
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
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
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
(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2)出示《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
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
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
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
“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
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
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3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过渡:伴音乐)相聚意味着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