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绿色蝈蝈

合集下载

23课 绿色蝈蝈

23课 绿色蝈蝈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 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田 野里倾听昆虫的“音乐会”。突然听到一声本 不该在夜晚出现的蝉的哀号声,因为蝉被一 个狂热的狩猎者捕获了,它就是——蝈蝈! 从而,自然的过渡到对蝈蝈的写作上。
(2)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
小 结
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 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 的昆虫。 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和 生活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 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 学知识。 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 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中旬

梧桐

吱吱
逃窜
囚犯 惊慌失措
悬殊
果酱
俘虏
盔甲 开膛破肚 撇开
津津有味
窃窃私语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弱肉强食 ) 2、异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 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 ) 3、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 窜。(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4、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3)蝈蝈的外Leabharlann 是什么样的?全身嫩绿 侧面:两条淡白色丝带
外 形
身材:优 美 苗条 匀称
大翼:轻盈如纱
蝈蝈
(4) 蝈蝈最喜欢吃什么? ——最喜吃蝉

进攻者
拟 人
被进攻者 被活活咬伤 猛地一跳
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 蝈蝈很凶狠 打斗过程很激烈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勇敢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3《绿色蝈蝈》教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曲由昆虫演唱的“乡村夜歌”。

请一个同学来读。

乡村夜歌夏夜的乡村,那是个音乐的天堂,蝉“知了”“知了”唱着“热啊,热啊”,似乎在用歌声婉转地诉说,诉说着对生命的感悟。

这边还未唱罢,那边乡村歌手螽zhōng斯、蟋蟀便挎着吉他和三弦来了,清脆地唱起来:“嘻刷刷,嘻刷刷……”青蛙也敲打着小鼓、吹起洋号,来上一曲现代摇滚,田间里的纺织娘沙哑地伴奏着:“轧织、轧织……”而蚯蚓也不甘示弱,在田间地头唱起“窸窣”的歌,那歌声犹如诗人在低吟。

好一曲乡村夜歌。

师析:在这曲“乡村夜歌”中,我们赏欣到了众多的昆虫的声音,在我们将要学到的23课“绿色蝈蝈”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蝈蝈的歌声和乐段”。

板书课题23 绿色蝈蝈。

作者法布尔二、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涉及练习二)2.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体会小品文生动活泼的笔法(也是本文写法特色,也是法布尔《昆虫记》的写法特色)(重点,涉及练习三)3、学会一种开头方法:叙事性开头方法——通过叙述别的事,引出所要写的对象,达到点题的目的。

(难点,涉及练习一)4、学习作者实事求是、严谨实证的科学精神(涉及练习四)三、检查字词预习1.啄zhuï: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

2.蹬dýng:同“登”。

3.吮shǔn:聚拢嘴唇吸。

4.中旬zhōngxún:一个月的中间十天,即十一日至二十日5.篝火gōuhuǒ:古指用竹笼罩的火,今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6.梧桐wútïng:一种落叶乔木,长柄叶呈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单性花。

木材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

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7.狩猎shîuliâ:捕杀或猎取野生动物。

8.喧嚣xuünxiüo:声音杂乱,不清静。

课文《绿色蝈蝈》赏析汇总一篇

课文《绿色蝈蝈》赏析汇总一篇

课文《绿色蝈蝈》赏析汇总一篇课文《绿色蝈蝈》赏析 1课文《绿色蝈蝈》赏析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享年91岁,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

绿色蝈蝈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也被法国人称为“昆虫界的维吉儿”。

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

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

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

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

先写它的歌声。

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

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

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绿⾊蝈蝈》是⼀篇妙趣横⽣的⼩品⽂,作者采⽤⽣动的⽂艺笔调,通过⽣动传神的语⾔描写及拟⼈⼿法的运⽤,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间洋溢着作者本⼈对⽣命的尊重和热爱,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初中语⽂《绿⾊蝈蝈》课⽂原⽂ 现在是7⽉中旬,村⾥今晚在庆祝国庆。

当孩⼦们围着欢乐的篝⽕跳跳蹦蹦,当⿎声随着每⽀烟花的升空⽽响起时,我独⾃⼀⼈,在阴暗的⾓落⾥,倾听着⽥野的节⽇⾳乐会,⽥野⾥的节⽬要⽐此时在村庄⼴场上上演的节⽬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

它⽩天唱了⼀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尖锐的叫声。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蝈蝈捉住⽽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还在进⾏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朵灵敏的⼈,能听到弱⾁强⾷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语。

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注意,⼜像是⼲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

在这喑哑⽽连续不断的低⾳中,时不时发出⼀阵⾮常尖锐⽽急促、近乎⾦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得到了加强,这个⾳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分不起眼的。

虽然在我的⽿边,就有⼗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不强,我⽿朵的⿎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

然⽽当四野蛙声和其他⾍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点点歌声则是⾮常柔和的,与夜⾊苍茫中的静谧⽓氛再适合不过了。

绿⾊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点⼉,那你就是⽐蝉更胜⼀筹的歌⼿了。

在我国北⽅,⼈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6⽉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属罩⾥。

这种昆⾍⾮常漂亮,浑⾝嫩绿,侧⾯有两条淡⽩⾊的丝带,⾝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翼轻盈如纱。

关于⾷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烦。

2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2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23《绿色蝈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水平。

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相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相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实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二、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相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理解感知蝈蝈;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即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使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总结指导。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3《绿色蝈蝈》教案

23《绿色蝈蝈》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淮北市非凡学校集体备课七年级语文教师专用教案(复备稿)23绿色蝈蝈主备人:丁红彩授课人: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吮取、窸窣作响、满载而归”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3.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4.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表达效果。

5.培养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文(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法布尔与《昆虫记》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他热爱昆虫,仔细观察大量昆虫活动,掌握了富足的第一手材料,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科学著作《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是一部有关昆虫的鸿篇巨制,共十卷。

作者以人性关照虫性,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鲁迅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词语:(当堂找学生读或课前提前预习)扰乱喑哑哀号狩猎喧嚣哀鸣静谧篡夺沉寂酷爱窸窣作响篝火吮取气氛劫掠满载而归四、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了解绿色蝈蝈。

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地说说: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哪三个方面的特点或习性?(学生思考并回答,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明确: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外表特征、食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和习性。

2、默读第三自然段,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蝈蝈声音特征的词语。

窃窃私语像滑轮……喑哑连续不断尖锐急促清脆柔和……3、蝈蝈的形体特征如何?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浑身嫩绿淡白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大翼轻盈)4、食性:蝈蝈的食物有哪些?昆虫如:蝉、金龟子水果青草同类5.解析称呼,感受作者情怀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绿色蝈蝈【教学目标】1、唤醒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2、掌握一般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内容。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积累文中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1、利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快速而准确地抓住课文内容。

2、理解拟人句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昆虫的世界》,并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近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长相、习惯、性格,它们也劳动、婚恋、繁衍及死亡。

与它们共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

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昆虫记》。

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就是其中一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动画,学生听读,并观看情景画面,初步感知全文。

2、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手。

3、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哪些及看得快的经验。

4、归纳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快速阅读法的要求:⑴去粗取精;⑵扫描跳跃阅读;⑶思维集中;⑷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内容:⑴形态特征;⑵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⑶种类及分布等。

《绿色蝈蝈 》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绿色蝈蝈 》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绿色蝈蝈》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猜猜看: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

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

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

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

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

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

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

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

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

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三、检查预习: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满载而归喑哑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òu猎cuàn夺rǎo乱更胜一chóu gōu火zhōng 斯wōjù xīsū作响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3.绿色蝈蝈

23.绿色蝈蝈

快速阅读,感知内容
什么是快速阅读? 是从文中迅速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 方法: 抓住关键信息 思维集中 眼脑手并用
这几种概括要点的方法你会了用吗?
1、寻找法(直接在段中寻找中心句或中心词) 2、取舍法(留取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 3、归并法(把无主次之分的几个意思归纳合并 起来)
二、快速阅读,感知内容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好处
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作者对 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文章介绍事物特点时的两种主要手法: 蝈蝈 —— 蝉(叫声) 对比
蝈蝈 —— 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酷爱甜食、宽容、忌妒
形象生动
仔细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
作用: 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 深刻的印象 。
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 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 蝈这种可爱的昆虫。 作者观察细致,文笔 细腻生动,文中的蝈蝈活灵活现,令人喜 爱。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 热爱,对自然的陶醉与痴迷。
六、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读准下列词语:
喧嚣( xuān ) 劫掠( jié ) 静谧( mì )
cuàn 吮取(shǔn ) 喑哑(yīn)篡夺( ) 鸟喙(huì )莴苣( wō)狩猎(shòu )
嗉囊( sù)螽斯( zhōng)下颚(è )
词义: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 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 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悬殊: 相差得远。 酷爱: 非常爱好。 贪婪: 贪得无厌(含贬义) 妒忌: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 害怕紧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 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原创2:第23课 绿色蝈蝈

原创2:第23课 绿色蝈蝈

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
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 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 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不少同学 们对蝈蝈感兴趣,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请每 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查找到的有关的蝈蝈的资料。
探讨思路
文章开头没有写“绿色蝈蝈”,是如何引出来的?你觉得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国庆的日子,我没忘记观察昆虫,表现作者对热爱的 事业的执著。
2、用蝉的哀号引出主人公——蝈蝈(说明对象)。
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 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 性? 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喙huì尖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大颚è 钳qián子
喑yīn哑 沉寂jì 静谧mì 篡cuàn夺 劫掠lüè 酷kù爱
更胜一筹chóu 惊慌失措cuò 开膛破pò肚 津jīn津有味 断肢残腿tuǐ 毫不犹yóu豫
嗉囊náng 吮shǔn取 盔kuī甲 撇piē开 和睦mù 妒dù忌jì
二、阅读课文,概括要点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 命的尊重与热爱。
文段是平实的说明语言,简明,准确,客观。课文的语言生 动灵活,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绘,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充满了 喜爱之情。
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 感人。 (3)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23《绿色蝈蝈》课件

23《绿色蝈蝈》课件

展示:
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 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 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
(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 表现力。)
展示: 对比: 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 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充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昆虫记》:
《昆虫记》(又名 《昆虫的故事》)是一 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 面孔却十分和善,似一 个个小故事。以人性观 察虫性,并以虫性反观 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 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之情。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 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 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猜猜看
• • • • • 小飞虫,尾巴明 黑夜闪闪像盏灯 古代有人曾借用 辛苦读书当明灯 (猜一昆虫) • • • • 说鸟不是鸟 多在树上叫 自称啥都知 其实全不晓 (猜一昆虫)
绿 色 蝈 蝈
法 布 尔
学习目标
• 1.通过快速阅读,能说出课文内容。 • 2.能说出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 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能总结并学习文 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3、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单个学生朗诵第5自然段,请学生找出描写蝈 蝈和蝉的句子,并适当圈点批注。
展示: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 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 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打斗过程很激烈
1.①“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 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 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 则是伴唱” 这几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还有 “喑哑、尖锐、急促、清脆”等词语形 象的写出了蝈蝈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 蝈蝈的喜爱之情。

23课《绿色蝈蝈》

23课《绿色蝈蝈》

科学小品文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 科学性小品文的社会需要日益增大,社会效益 也日益显著,科学小品文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 的写作、阅读的内容。近几年来,在各类考试 中,说明文选材中,科学小品文所占比例越来 越高,无论从内容、形式到命题的设计都有新 的尝试和创新。因此,在说明文学习中不能忽 视科学小品文存在的价值,应倍加引起我们的 关注。
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
蝈蝈的叫声
· · · · · · 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的响声,很不 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 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 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 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绿 色作 者 蝈法 国 蝈昆法
: 虫 学 家
布 尔
法布尔: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 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 自然。通过自学,获得自 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 著作《昆虫记》,1880年 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 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 作,1915年11月去世,留 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 万字。
拟人 比喻
清脆 柔和
(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 虫鸣作比较)
食物习性:
绿色蝈蝈有什么样的食物习性?
(1)水果 (2)肉类(尤爱蝉) (3)青草 (4)同类相食
与螽斯、 鹰、螳螂 作比较
合作探究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 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 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 写有什么效果?
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 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 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 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 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绿色蝈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绿色蝈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3课绿色蝈蝈课题: 23 绿色蝈蝈第 1 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材分析:批注《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

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

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独立理解字词的能力,因此生字独立完成,联系学生的生活理解课文的主题,通过对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从中得到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绿色蝈蝈精品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绿色蝈蝈精品PPT课件

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非常有趣,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 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 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继续努力
Thanks for listening, this course is expected to bring you value and help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编辑
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法国文学界曾给法布尔“昆虫世界 的维吉尔”的称号,人们称他 为 “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他是 当之无愧的。
绿色蝈蝈
法布尔法国)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 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 性。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 点及表达效果。
你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吗?
速读全文,听
有话对你说
1.你知道俺长得什么样子吗? 2.你能模仿俺的叫声吗? 3.你能帮俺制定一个食谱吗? 4.你能为俺建立一个虫虫档案吗? 提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
虫虫档案
有话对你说
1.你喜欢我的这篇文章吗?你最喜欢那 些语句?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 怎样的?
《绿色蝈蝈》
小飞贼,水里生, 干坏事,狠又凶, 偷偷摸摸吸人血, 还要嗡嗡叫几声。
一个姑娘真可爱, 专把树叶当饭菜。 辛勤吐丝献终身, 织成丝绸做穿戴。
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 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穿绿褂的大肚哥,蹲在笼中真快活。 咕呱咕呱咕咕呱,不会跳舞爱唱歌。
昆虫总动员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 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读准下列词语: 喧嚣(xuān ) 劫掠( jié ) 静谧( mì ) 吮取( shǔn ) 喑哑(yīn)篡夺(cuàn) 鸟喙( huì )莴苣( wō )狩猎( shòu ) 嗉囊( sù )螽斯( zhōng)下颚( è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绿色蝈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绿色蝈蝈》 新人教版

)
(3)弱肉强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窃窃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惊慌失措 (2)贪婪 (3)指动物 界中弱者被强者吃掉。(4)形容说话声音很小。
三、据义填词
(1)
:比较起来,更加好一些。
(2)
:形容十分有兴趣、有滋味。
(3)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 告材料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 本为散文,共十卷,二百万字, 不仅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 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 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 景、生活状况等等,不妨把《昆 虫记》当作法布尔的自传的旁证 材料。
【作品介绍】
《昆虫记》不仅仅局限于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 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 恋、繁衍、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映 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 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 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 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 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读者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 思想的鸿篇巨著。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 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 更深刻的印象.
2.在写蝉的声音与进食时, 与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
1、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 2、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 3、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 4、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通过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 如指掌。
3. 蝈蝈喜欢吃蝉的腹部,作者是如何研究这一问题的? 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绿色蝈蝈》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绿色蝈蝈》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 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 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苗条匀称,两片 大翼轻盈如纱”
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 蝈可爱的样子。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 样的麻烦”
“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 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 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 富有文学笔法。
4.比较课文和《辞海》关于蝈蝈的条目,说说两者语 言有何不同特点。
《辞海》: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 , 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 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辞海》文字是平实的说明语言,简明,准确, 客观。课文的语言生动灵活,既有对昆虫的形象 描绘,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生动 活泼,充满了喜爱之情。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 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 热爱
作业
1.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 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 种小动物。
2.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 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 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穿着一件带白 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 长长地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贵妇 人。
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篡夺: 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利)。 窸窣: 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文中形容声音很小。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更胜一筹:更高出一点,更好一点。
绿色蝈蝈 法布尔(法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十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十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十篇绿色蝈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

“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局部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

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

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

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

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假设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绿色蝈蝈》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诵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3.析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视频歌曲、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谈话: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欢快的曲子《谷穗上的蝈蝈》。

好听吗?是啊,谷穗上的蝈蝈在欢唱,它歌唱今年大丰收,它歌唱粮满仓,它带给了我们丰收,它带给了我们喜悦,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

这是一只中国的蝈蝈,在大洋彼岸,在浪漫的法兰西共和国,也有一只蝈蝈在尽情欢唱,它就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法国之旅,去认识这位相隔万里的朋友。

(板书课题)【活动目标】1.诵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3.析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怀。

【检查预读】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2.读准下列词语喑哑哀号狩猎喧嚣静谧篡夺酷爱篝火吮取气氛劫掠满载而归窸窣作响看来大家的字音掌握的都比较好,下面看看词义掌握了吗?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把横线上的部分替换下来。

3.理解词义(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进一步明确:1.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共1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也被誉为“昆虫诗人”。

2.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词语:yīn yǎ háo shòu xiāo mì cuàn kù gōu喑哑哀号狩猎喧嚣静谧篡夺酷爱篝火shǔn fēn jiélüè zài xīsū吮取气氛劫掠满载而归窸窣作响3.理解词意(1)(弱肉强食)(2)(惊慌失措)(3)(津津有味)【师生互动】看来大家课前真的下功夫预习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认识认识这只绿色蝈蝈吧。

23、绿色蝈蝈

23、绿色蝈蝈

读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你更喜欢哪 篇文章?
为什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绿色蝈蝈》 看看,它究竟哪些方面值得你钟爱。
【学习目标】
• 掌握默读批注的阅读方法,尝试简洁概括 要点 • 朗读文章,寻找生动传神的语言 • 能辨别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 科学精神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展示问题 预习案1 预习案3 探究案1 探究案2
展示小组 G6 G1G8 G3 G7 G5 G4 G9
展示方式 书面展示 书面展示 书面展示 书面展示
点评 G2 G5 G7 G9 G3 G1 G8
探究案3
探究案4 训练案
口头展示
口头展示 口头展示
要求: ①展示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洁扼要。 ②非展示人员:监督并协助本组展示成员,保证展示内容的正 确和全面;浏览并思考其他小组展示内容,准备质疑和补充; 做好笔记,搞好落实。
绿色蝈蝈的习性: 叫声: 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
食性: 水果、肉类、青草,尤爱捕蝉
(与螽斯、鹰、螳螂作比较)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 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 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 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 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 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 你 会 读 吗?
rǎo shòu jì mì cuàn chóu háo xiāo yīn
扰乱
狩猎
哀号
jié
喧嚣
táng
喑哑

xī sū jīn

23 *绿色蝈蝈 教学设计 教案

23 *绿色蝈蝈 教学设计 教案

2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姐弹琴黑夜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这四种小动物,哪些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出示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先学过渡语:心中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一)自学指导1.默读下列短文,勾画关键信息,了解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科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是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哀号(háo)喧嚣(xiāo)弱肉强(qiáng)食
B.喑(yīn)哑静谧(mì)开膛破肚(dù)
C.篡(càn)夺劫掠(lüe)津(jīn)津有味
D.隐(yǐn)约犹郁(yù)更胜一筹(chóu)
2、作者在文中不断地变换对蝈蝈的称呼,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填空。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称呼蝈蝈为();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称呼蝈蝈为();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呼蝈蝈为()。作者不断变换称呼,其表达效果是。
A.追赶、逃跑B.追捕、躲避C.追击、避让D.追捕、逃窜
选()理由:。
4、作者在介绍蝈蝈捕蝉时,拿鹰追捕云雀相比。蝈蝈与鹰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5、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课后反思:
5、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探究释疑
1、有人认为,开头写“我”独自在田野,蝉的休息、鸣叫等,绕弯子太远,跑题了,你认为呢?
2、作者对蝈蝈描写中运用通常描写人物的写法,例如称它们为“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怎样理解这种写法?从不断变换称呼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蝈蝈持什么态度。
3、品味语言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蝈蝈的说明文,但却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还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总的来说是体现在使用修辞手法和运用优美的词语。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大声读一读,并圈点批注,进行赏析。
2、勿庸讳言,昆虫学领域应该保有少许天真。
3、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法尔
----------------------------------------------------------------------------------------------------
预习案
【预习目标】
4、课文与下面这段短文比较,你喜欢哪种语言风格?为什么
蝈蝈儿,昆虫的一种,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善于跳跃,雄性能发出独特的声音,叫声各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花果,也会捕食小昆虫。人工饲养容易,食性很杂,素食吃植物的嫩叶和花,荤食可用蛋黄、肉泥、肝粉等混合喂养。有的地区称叫“哥哥”。
五、本文写作特点:
3、绿色蝈蝈的外表有什么特征?文章着重描写了蝈蝈的什么特点?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第3至11自然段的内容要点。
(提示:1、寻找法(直接在段中寻找中心句或中心词)2、取舍法(留取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3、归并法(把无主次之分的几个意思归纳合并起来))
5、再读课文,建立蝈蝈小档案:
达标案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1、学习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去观察、说明。
3、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资料链接】
关于蝈蝈:
1.蝈蝈别名聒聒或蚰子,为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是集食用、观赏于一身的优良昆虫。
2.它食物广泛,它主食蚂蚱、黄粉虫、胡萝卜、菜叶、豆类等。繁殖能力强、生长快,公母异体,自然交配,一只母蝈蝈年产卵300粒左右,野生环境下,蝈蝈的受精卵需经1--2年的自然孵化,才能出土成虫。
六、拓展延伸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七、质疑问难
学了本课,你还有哪些疑问,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导学案
一、导入
二、明确活动任务
三、预习展示
1、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篝火跳跳蹦蹦狩猎喧嚣窸窣喑哑静谧更胜一筹篡夺螽斯莴苣劫掠颚钳子俘虏嗉囊喙吮取
2、文章都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特点?
3.蝈蝈为三大鸣虫之一。
【预习任务】
1、标出划线字的读音,再读一读。
扰乱()喑哑()哀号()狩猎()喧嚣()酷爱()静谧()篡夺()匀称()窸窣作响()
吮取()气氛()劫掠()更胜一筹()
2、解释下列词语
喧嚣:悬殊:
贪婪:惊慌失措:
窸窣:篡夺:
3、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为什么?
梁山韶华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堂设计活页
上课时间:2014年12月日星期备课组长签字:包级主任签字:
课题:23、绿色蝈蝈设计人:刘养峰张秋兰
活动任务:1、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2、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3、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滴水穿石
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3、阅读“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罩网里……只能哀鸣踢蹬”,回答问题。
给句中的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A.走、咬B.跑、啄C.望、吃D.跑、吃
选()理由:。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
请同学们运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比喻句的赏析: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对比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