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解读
交通工程设计理念
交通工程设计理念
交通工程设计的理念是在交通系统中提供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交通流动。
1. 安全:交通工程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这包括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
交通工程师会考虑设计安全的道路及交叉口、安全的行人和自行车道以及合理的速限和标志标线。
2. 高效:交通工程设计的第二个重要目标是提供高效的交通流动。
通过分析交通量、制定合理的信号配时、设计高容量的道路网络等手段,交通工程师可以尽量减少拥堵和红绿灯等待时间,使交通运行更加流畅。
3. 可持续:交通工程设计也要考虑可持续性。
这包括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
交通工程师会提倡使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等可替代交通方式,以减少汽车排放和交通噪音,并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和推广电动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
4. 综合性:交通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交通参与者的需求。
包括行车者、行人、自行车手、乘客等不同类型的交通参与者。
交通工程师需要忠实地遵守交通规则和法律,同时平衡各方的需求,确保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权益得到平等的关注和保护。
5. 创新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通工程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
交通工程师会结合新的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
的效率和安全性。
这可能包括使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交通信息和导航系统等。
通过遵循这些交通工程设计理念,交通工程师可以设计出更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交通系统,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和交通体验。
试论交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交通行业努力维护和实现两方面的和谐:交通与外部的和谐及交通行业内部的和谐。
交通与外部和谐又包括交通与社会和谐及交通与自然和谐两个层面。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交通用户为中心,以安全、高效、便利、经济、可持续为价值取向的交通运输战略已经确立。
但从促进交通与社会、交通与自然和谐的视角看,新时期要更加突出交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公平、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应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大方向。
国内关于可持续交通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而交通公平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本文围绕什么是交通公平、为什么要更加注重交通公平以及如何促进交通公平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作为其本质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社会的和谐,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社会公平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们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表现在人身关系上,公平就是人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表现在个人与社会(包括各种群体、组织、民族等等)关系上,公平代表个人对社会利益分配和正当秩序安排的合理期待或要求,也反映社会对其成员实施的合理正当的利益分配尺度。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性部门,社会公平思想必然要在这个领域得到具体体现,交通公平问题也随之提出。
虽然国外关于交通公平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公平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内容和建设重点也在不断变化,但关于交通公平的确切定义却不多见。
笔者认为,交通公平是指在交通资源及其所带来的利益分配上,社会对其成员(群体)之间所得与应得、所付与应付、所得与所付之间的“相称”关系。
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交通运输带来的利益应在全社会公平分配,主要包括交通资源在空间、时间配置上的公平试论交通公平□ 杨文银杨文银,男,1963年生,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笔记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笔记绪论一、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和目的1. 概念交通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交通流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控,以实现交通安全、顺畅、高效的一种系统性工作。
它涉及到交通规划、法规制定、行政管理、秩序维护、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
2. 目的(1)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交通管理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优化交通流,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拥堵。
(3)减少交通拥堵: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降低拥堵频率和程度。
(4)保护环境:通过交通管理减少车辆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内容和原则1. 内容(1)交通规划:包括交通发展战略、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规划、交通需求预测等。
(2)交通法规:涉及交通法规的制定、修订、执行和监督,包括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
(3)交通行政管理:包括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宣传教育、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等。
(4)交通秩序管理:维护交通秩序,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组织、交通疏导等。
(5)交通运行管理:涉及行车管理、慢行交通管理、停车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
(6)优先通行管理:实施公交优先、紧急车辆优先等措施,提高特定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7)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通过交通系统优化和需求管理,实现交通供需平衡。
(8)特殊事件交通管理: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交通管理。
(9)交通拥挤管理:通过多种手段缓解和预防交通拥堵。
(10)交通信号控制:设计和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2. 原则(1)科学性:基于交通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进行交通管理。
(2)系统性:将交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协调各组成部分,实现最优运行。
(3)预见性:根据交通发展趋势,提前规划和管理,避免问题的发生。
(4)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应对不同交通问题。
(5)公正性:确保交通法规的公平执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城市交通出行的公平性评估
城市交通出行的公平性评估城市交通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交通方式,包括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
城市交通出行的公平性是定义一个城市是否发展成熟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指标。
本文将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公平性进行评估,重点讨论公共交通的服务性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
一、公共交通的服务性评估公共交通是城市出行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某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导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通出行公平性严重不足。
公交车线路设置不合理、车内设施老旧损坏、行车时间不足、票价高昂等问题是公共交通系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评估公共交通的服务性呢?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公交车线路设置是否合理合理的公交线路设置可以方便市民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出行。
对于没有私家车的群体来说,公交车是他们日常出行的必需品。
靠近市中心的居民区和商业区若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离市区较远的居民区人烟稀少却没有公共交通服务支持,就体现出不公平的现象。
2.车内设施的完善程度车内设施的完善程度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车上,是否配备了空调、广播、座椅等物质设施,对乘客舒适度有很大影响。
在车站,是否设有等候亭、候车指示牌等地面设施以方便旅客等候,对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票价的高低每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开销大小不同,然而票价高昂却是不符合市民出行诉求的。
城市交通的公平性应体现在所有市民都有相同的交通出行权利上。
如果高收费的票价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即使上述条件良好,公共交通也将成为一类死守老顾客的业务。
一方面,高昂的票价让公交车变成的上班族“必走之路”,而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服务应该也需要以实际出行情况为基础,合理调节收入使其成为市民的普遍选择。
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评估除了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也是许多城市居民的重要出行方式。
然而,随着车辆增多,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也日益堪忧。
交通运输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交通运输中的伦理问题分析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乎着人们的出行、货物的流通以及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交通运输领域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也涉及到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尊严。
首先,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输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伦理问题。
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驾驶员的疏忽、违规驾驶或者技术不过关造成的。
例如,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严重威胁。
从伦理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违背了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基本道德原则。
另外,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和不合理规划也会引发安全问题。
一些道路设计不合理,如弯道过急、视线受阻、标识不清等,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这反映出在交通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需求,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其次,交通运输中的公平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城市交通中,公共交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居民出行不便,而另一些地区则交通便利。
例如,一些城市的新区或偏远地区公交线路少、班次稀,居民出行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这种不公平的交通服务分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在交通运输领域,弱势群体的出行权益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在出行中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风险。
比如,公交车没有无障碍设施,地铁站的楼梯和扶梯对轮椅使用者不友好等。
这使得这些弱势群体的出行受到限制,无法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不符合公平正义的伦理要求。
再者,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严峻的伦理挑战。
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此外,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
从伦理角度来看,这种对环境的破坏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损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交通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原则
交通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原则交通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交通秩序的维护。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交通管理往往面临着公平与公正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交通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原则,并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各方利益。
首先,公平是交通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公平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交通管理中,公平体现在对不同交通参与者的公正对待上。
无论是行人、自行车、摩托车还是汽车,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平的交通权益。
例如,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中,应该根据不同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和安全性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确保各方能够公平地使用道路资源。
其次,公正是交通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公正意味着根据法律和规则来进行公正裁决,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交通管理中,公正体现在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上。
无论是超速行驶、闯红灯还是酒驾,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处罚。
只有通过公正的执法和司法程序,才能有效地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
然而,实际操作中,交通管理往往面临着公平与公正的平衡问题。
一方面,为了保证公平,交通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不同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和权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例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需求,设置合理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公正,交通管理部门需要依法依规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驾驶员,应该依法进行罚款或吊销驾驶证等处罚措施。
为了平衡公平与公正,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交通规则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和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整体交通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的交通管理机制和制度,确保交通管理的公平和公正。
例如,建立交通违法行为的记录和处罚制度,对于违法行为进行公正的处理和处罚。
此外,还可以建立交通管理的监督机制,确保交通管理部门的公正执法。
总之,交通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原则是保障交通秩序和安全的重要基础。
人教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1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开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推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
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
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
为了预防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
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
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
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
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
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活动一:“分黄金〞的故事1.阅读教材第107页的第—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剧本例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忧。
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
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静心。
浅谈交通行政执法中的程序正义
浅谈交通行政执法中的程序正义最近几年来,随着交通依法行政的深切和执法队伍执法水平的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程序不断标准。
可是不可否定,当前的执法中仍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部份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对执法程序的重视还不够,由此产生的行政争议还时有发生。
本文即就交通行政执法中的程序正义这一命题,进行试探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程序正义的涵义程序正义,滥觞于13世纪英国一般法制度中的“自然主义”观念,最初是法官解决纠纷时所应遵?的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要求,意在衡量法律程序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经美国法的进展,慢慢成为现代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观念,为西方英美法系国家奉为圭臬。
晚近以来,慢慢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同意,并消化吸收到其诉讼法典中,成为司法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准那么,并慢慢为其他法律部门,专门是行政法律部门所借鉴,对传统职权主义的行政模式进行了修正。
何为程序正义?那个地址的“正义”显然不同于咱们日常所明白得的正义,即作为一种对人和事给予确信的判定标准,而是具有丰硕内o的关于程序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判定,它以程序本身为考察对象,对其作出法理性的价值判定。
简言之,所谓程序正义,确实是指某种程序是合法的、合理的、公正的,是符合法律的大体价值取向的。
笔者以为,程序正义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程序法定。
程序法定强调程序的合法性,是程序正义的决定性要件,失去了法律的支撑,程序本身是没有依据的,是偏离法律真意的,也是易致使权利滥用的。
在我国,不论是司法领域,仍是行政领域,都要求“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强调法定,其内在的意旨即在于幸免权利的任意妄为。
合法的程序,不论法律规定本身是不是合理,都是法有效实施的保障。
固然,现实中法律的规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法律规定的时候,遵?什么样的程序?笔者以为,应当以法律的原那么为依据,从法的本意动身,依照客观、公正、合理的?那么进行程序设计,并确保严格的实施。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报告剖析
《交通运送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汇报一. 课程内容概述本课程重要包括安全基础理论、交通安全管理概述、驾驶员安全管理、车辆安全管理、事故处理五个方面内容。
1.安全基础管理1.1 系统观系统是由互相联络互相制约若干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 并具有特定功能有机整体。
系统特性包括整体性、有序性、目性和环境适应性。
其中整体性包括内容联络整体性、功能整体性、与外界联络体现出整体性。
系统根据不一样特性可以分类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复合系统、外物质系统。
自然系统构成为自然物, 人造系统构成为人类, 复合系统为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组合, 外物质系统则是一种概念系统。
系统基本构造如图1.1所示。
图1.1 系统基本构造图1.2 安全原理安全定义, 安全是指客观事物危险程度为人们普遍接受状态。
从社会角度定义, 安全是指不因人、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导致系统受损失, 人员受伤害, 任务受影响或时间损失。
对一般生产系统定义, 安全是指不存在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设备损坏或环境危害条件。
系统安全是运用系统观念,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措施, 对系统进行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与控制, 使系统在实现规定功能条件下, 具有最佳安全品质。
安全管理与控制关键——对系统中危险进行辨识与控制。
事故是人们在进行有目活动过程中, 忽然发生了违反人意志事件, 致使该行动临时或永久地中断。
事故基本特性包括因果性, 偶尔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潜在性、再现性与可预测性。
海因里希法则揭示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程度之间一般性规律。
它是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 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 29件导致人员轻伤, 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这阐明一般事故与重大事故之间存在有关性以及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1.3 事故模式理论1.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是指伤亡事故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次序呈因果关系依次发生成果。
它指出事故与事故原因间呈链式关系且具有传递性。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可以通过破链以阻断事故传递途径, 到达防止事故发生目。
交通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交通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探讨在现代社会,交通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在交通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交通工程中的伦理问题首先体现在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上。
在规划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时,往往会出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拥有更为完善和先进的交通网络,而一些偏远地区或农村则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这导致了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限制了一些地区的发展机会,加大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例如,在一些贫困山区,由于道路条件差,农产品难以运输出去,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
交通工程中的决策过程也存在伦理考量。
在决定建设新的交通项目时,如高速公路、铁路或机场,往往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利益、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
有时候,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忽视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利益。
比如,建设高速公路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土地征用和居民搬迁,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经济上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充分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措施,就会损害居民的合法权益,引发社会矛盾。
交通安全是交通工程中最核心的伦理问题之一。
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巨大的。
在交通工程的设计和管理中,如何保障行人、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一些交通设施的设计不合理,如道路狭窄、弯道过急、交通标志不清晰等,都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驾驶员的违规行为,如超速、酒驾、疲劳驾驶等,也反映了道德和伦理的缺失。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安全。
交通拥堵也是一个突出的伦理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出行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简述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设计原则
简述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设计原则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的过程,而交通设计则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设计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达到交通安全、高效、便捷等目标所制定的设计准则和规范。
本文将简述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设计原则。
一、规划理念和原则1.综合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进行交通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合理统筹交通与其他城市要素的关系。
2.人性化设计:将市民需求放在首位,注重提升行人和骑行者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系统。
3.可持续发展:优化交通网络,提倡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单车通行和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道路交通设计1.合理布局道路:考虑城市的地形、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划分道路网格,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以缓解交通压力。
2.设置交通干道和支路:交通干道用于高速交通,连接城市主要区域,支路用于连接居民区和办公区等地。
3.引入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能够提高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交叉口设计。
4.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公交站点的设置应考虑乘客出行方便,并联通其他交通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三、公共交通设计1.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将不同的交通方式(如地铁、公交、火车等)相接并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
2.合理安排公交线路:根据人流量和需求设置公交线路,覆盖城市主要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交通选择。
3.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设置公交候车亭、站点导向标识,保证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营和乘客的出行便利。
四、非机动交通设计1.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规划步行路网,安排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提高行人的出行安全和便捷性。
2.鼓励骑行:设置骑行专用道、停车区等设施,提供便利的骑行环境,增加骑行者的出行选择。
3.规范校园和社区交通设计:考虑到校园和社区的特殊性,合理设置交通组织方式,保障师生和居民的交通安全。
五、交通系统管理1.交通信号灯优化:合理设置信号灯计时,提高交通信号的协调性,减少交通阻塞和拥堵。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交通系统不仅是人员和货物流动的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动脉。
其中,可达性与公平性作为衡量城市交通系统优劣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容易程度。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系统能够让居民便捷地前往工作地点、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各种目的地。
这不仅能够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和满意度。
例如,一个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居民,如果能够通过高效的公共交通在短时间内到达市中心的工作场所,那么他在工作和生活上就会有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然而,现实中的城市交通可达性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在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常态,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车辆行驶速度缓慢,人们的出行时间大幅增加。
这不仅降低了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此外,一些地区的公共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导致居民出行依赖私家车,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公平性则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它指的是交通资源和服务在不同社会群体、地区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在城市中,不同收入水平、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群对于交通的需求和使用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低收入群体可能更依赖公共交通,而高收入群体则更多地选择私家车出行。
如果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差、线路不合理,那么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权益就会受到损害,从而造成交通不公平。
从地区角度来看,城市中心区域往往拥有更为完善的交通设施和服务,而城市边缘和郊区的交通条件则相对较差。
这使得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居民在获取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时处于劣势,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这包括修建更多的道路、桥梁、地铁线路等,以增加交通容量和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要注重优化交通网络布局,使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形成一个综合、高效的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与探讨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与探讨在当今社会,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是两个关键的方面,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效率、社会公平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系统,能够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想象一下,你每天上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通勤上,不是因为距离远,而是因为交通不畅,道路拥堵,公交地铁班次少,这会极大地影响你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满意度。
相反,如果城市的交通系统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轻松到达工作地点、学校、医院等重要场所,那无疑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公平性,则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平等出行机会的程度。
这包括不同收入水平、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群。
在一些城市中,富裕的社区可能拥有更完善的交通设施,比如更多的公交线路、更宽敞的道路,而贫困社区则可能交通不便,甚至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服务。
这就导致了交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得一部分人在出行上处于劣势。
影响城市交通系统可达性的因素众多。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质量的道路网络、合理布局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线路,能够有效地提高交通的可达性。
例如,拥有密集地铁网络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地铁快速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
其次,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服务质量也很重要。
多样化的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轻轨、共享单车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同时,交通工具的运行频率、准点率、舒适度等服务质量指标,也会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意愿。
再者,交通管理和规划的水平也对可达性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合理的交通信号灯设置、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对交通拥堵的有效治理,都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从而提高交通的可达性。
城市交通系统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区差异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区和新兴开发区往往交通设施完善,而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条件则相对较差。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交通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效率,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
其中,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和公平性是两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能否方便、快捷地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这包括工作地点、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各类生活和服务场所。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系统,能够减少人们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比如说,在一个城市中,如果公共交通网络覆盖广泛,地铁、公交站点分布合理,并且运行时间和频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居民就能够更加轻松地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这样不仅能够缓解道路拥堵,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高效的交通系统还能促进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比如,便捷的交通可以让企业更容易吸引到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才,也有助于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然而,现实中很多城市的交通系统在可达性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些城市的新区或偏远地区公共交通服务不足,导致居民出行困难。
还有一些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即使有公共交通,也因为道路不畅而无法保证准时和高效。
另外,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比如从地铁出来后,换乘公交需要走很长的路,或者换乘等待时间过长,这也会影响交通系统的整体可达性。
与可达性密切相关的是交通系统的公平性。
公平性意味着城市中的每个人,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如何,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交通系统带来的便利。
但在实际情况中,交通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承担私家车的费用,只能依赖公共交通。
然而,如果公共交通服务不完善,票价过高,或者线路不能满足他们的出行需求,那么他们在交通出行方面就会处于劣势。
同样,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能由于身体原因,在使用常规交通设施时面临困难。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解读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解读周江评【期刊名称】《城市交通》【年(卷),期】2018(016)003【总页数】3页(P108-110)【作者】周江评【作者单位】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对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这类历史悠久的学科而言,公平(fairness)、正义(justice)是极其基本的两个概念,是很多问题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和潜在追求目标之一。
对交通这样的新兴学科而言,公平、正义也同样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敢于直面上述挑战性问题,构建了关于交通公平、正义全新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以阿姆斯特丹为例说明在技术上需要搜集哪些数据,按照哪些步骤进行交通系统公平性分析。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作者:Karel Martens出版单位: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7月什么是交通系统的公平本书提出交通系统公平的概念,即在绝大多数时候给所有居民提供足够水平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
何谓“足够”?通过思辨多位社会学家、哲学家关于社会公平的作品,本书构建了“足够”在交通领域的含义。
交通中的足够,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人有一定水平的可达性。
这种可达性确保了人们能够参加基本的社会、经济生活。
如果不能保证一定水平的可达性,那么政府应该通过类似保险的机制,对人们的住房或者交通费用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
要想建立和健全保险机制,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放到中国的语境来说,一定水平的可达性类似于全民享有的、一定程度的医保、社保。
当然,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和落实。
因此,本书指出,如果社会总体尚有富余资源,那么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享受到一定水平的可达性,交通系统的某些非正义就正在发生。
马特斯教授没有直接点明,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如果我们对那些非正义不闻不问,这一次受到不公正的个人可能是他或她,下一次就可能是你和我。
关于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原理的书
关于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原理的书籍,它们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推动交通科技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这些书籍中,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智慧交通系统的奥秘,理解其背后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其中一本书籍《智能交通系统:原理与应用》被形容为智慧交通领域的“圣经”。
它全面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从宏观的交通流量监测到微观的交通信号控制,从基础的交通预测到复杂的交通调度,无所不包。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智能交通系统在实践中的卓越表现,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智慧交通:理论与实践》则更注重智慧交通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智慧交通系统项目,提炼出其中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全面的智慧交通发展蓝图。
同时,书中还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在城市、高速公路等不同地域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展现了智慧交通系统的无限可能性和广阔前景。
还有一本书籍《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与实施》则从实战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本书从需求分析开始,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后期的维护和升级工作。
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真实案例和实用建议,对于从事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指南。
这些书籍不仅仅是关于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原理的讲解,它们更是一种
对于未来交通科技发展的展望和追求。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改善我们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那些对智慧交通感兴趣的人们来说,这些书籍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交通执法书籍
交通执法书籍摘要:一、交通执法概述二、交通执法的重要性三、交通执法书籍推荐四、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交通执法者正文:一、交通执法概述交通执法,是指对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行人和交通设施进行监督、管理和处罚的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交通执法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二、交通执法的重要性1.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执法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交通违法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从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2.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交通执法可以对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进行管理,保证道路交通的有序进行,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3.提升公民交通素养通过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可以提升公民的交通素养,让公民更加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
三、交通执法书籍推荐1.《交通执法学》本书详细介绍了交通执法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交通执法者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道路交通安全法解读》本书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于理解和掌握交通法规具有重要帮助。
3.《交通管理与执法》本书从交通管理和执法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交通执法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提高交通执法者的管理和执法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交通执法者1.学习交通法规和执法理论交通执法者需要熟悉交通法规,掌握执法理论,这是进行有效执法的基础。
2.提高执法技能和素养交通执法者需要不断提高执法技能和素养,包括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
3.严格执法,公正处理交通执法者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处理交通违法行为,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是否应该废除现代交通系统——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现代交通系统——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应该废除现代交通系统首先,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
如今,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而交通事故更是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高达1.25万人。
因此,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其次,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现代交通系统使用大量的石油能源,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这些气体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还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据统计,交通运输业占全球总能源消耗的27%,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23%。
因此,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此外,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现代交通系统使得人们过度依赖机动交通工具,导致人们的体力锻炼减少。
而缺乏运动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相反,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鼓励人们步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方式,增加人们的体力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引用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要指望问题解决者会成为问题解决者。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不能依赖现有的交通系统解决交通问题,而应该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例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该市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并限制了机动车辆的进入。
结果,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一个环境友好、交通便利的城市。
综上所述,废除现代交通系统可以解决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我坚决支持废除现代交通系统。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废除现代交通系统首先,现代交通系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
交通系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交通系统的建设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的繁荣。
此外,现代交通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Vol.16No.3May 2018城市交通二○一八年第十六卷第三期读书Bookshelf1672-5328(2018)03-0108-03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E DOI:10.13813/11-5141/u.2018.0316对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这类历史悠久的学科而言,公平(fairness)、正义(justice)是极其基本的两个概念,是很多问题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和潜在追求目标之一。
对交通这样的新兴学科而言,公平、正义也同样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敢于直面上述挑战性问题,构建了关于交通公平、正义全新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以阿姆斯特丹为例说明在技术上需要搜集哪些数据,按照哪些步骤进行交通系统公平性分析。
什么是交通系统的公平本书提出交通系统公平的概念,即在绝大多数时候给所有居民提供足够水平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
何谓“足够”?通过思辨多位社会学家、哲学家关于社会公平的作品,本书构建了“足够”在交通领域的含义。
交通中的足够,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人有一定水平的可达性。
这种可达性确保了人们能够参加基本的社会、经济生活。
如果不能保证一定水平的可达性,那么政府应该通过类似保险的机制,对人们的住房或者交通费用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
要想建立和健全保险机制,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放到中国的语境来说,一定水平的可达性类似于全民享有的、一定程度的医保、社保。
当然,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和落实。
因此,本书指出,如果社会总体尚有富余资源,那么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享受到一定水平的可达性,交通系统的某些非正义就正在发生。
马特斯教授没有直接点明,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如果我们对那些非正义不闻不问,这一次受到不公正的个人可能是他或她,下一次就可能是你和我。
可达性可达性、、机动性与选择自由的关系本书归纳了既有文献中许多“可达性”的定义,指出无论怎样定义可达性,它都应该像居民收入、个人财产那样成为生活的首要基础。
一劳永逸、放诸四海皆准的“足够”和“可达性”的概念并不存在。
本书给出了一般性的方法和程序,让人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地找到适用于自己的“足够”的“可达性”的概念。
从方法上讲,要找到适合某地的“足够”的“可达性”的概念,需要深度反思一些基本概念及其暗含的价值观。
从程序上讲,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学着慢慢成长。
例如在西方,人们在认识可达性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和机动性(mobility)做比较。
在马特斯教授看来,这两个概念其实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们背后包含着社会的价值观,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氛围。
例如,可达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力,一种让人们克服时空分离、完成一系列活动的能力[1]。
但细细审视这样的定义,一定程度的可达性也意味着人们的选择和自由是有限的。
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味强调可达性和西方社会主流的自主、自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而与之对应的机动性,则没有那么多限制选择自由的意味。
因为,机动性是指人们能够多么轻松地克服时空的阻隔,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具备高机动性的个体其实不是那么在乎局部的可达性。
例如,近年来,源自美国的奥特莱斯郊区购物中心在中国大行其道。
大多数的奥特莱斯顾客并非住在附近,但是因为有私人汽车,即很高的机动性,他们仍然觉得包罗万象的奥特莱斯比家附近的小店更加方便和有吸引力。
换言之,家附近小店的可达性,其实敌不过高机动性支撑下的奥特莱斯。
统观美国社会的交通发展历程,也经历了由崇尚机动性向追求可达性的思想转变。
在此过程中,反映出决策者对居民出行选择自由的态度转变。
20世纪中期,小汽车主导的交通—土地利用系统在美国成为主流,这无疑就是一《交通正义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解读A Review of Transport Justice:Designing Fair Transportation Systems交通正义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作者:Karel Martens出版单位: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7月108读书: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解读》《周江评种拥抱机动性、忽略可达性的表现。
表面上看,它给予人们尽可能多的选择和自由,例如按照自己的意愿、时间和节奏实现个体化的出行;但实际上小汽车带来的选择和自由是以高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代价为前提——例如在美国,火车、公共交通等大运量交通方式,因为失去大量客源,迅速滑入惨淡经营、无力回天的状态。
当人们越来越清楚小汽车带来的代价之后,才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概念、推行各种运动,让城市、社区有更多真正以人为本的土地利用、街道设计和出行环境,等等。
于是产生了一个讽刺的现象,小汽车主导的美国反倒为世界贡献了TOD 、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新概念和运动。
正所谓小汽车的问题越严重,反小汽车的概念、运动也越多。
然而实际上,中国香港、日本东京、新加坡等地,哪个地方的TOD 特色不比美国城市更加特点鲜明和成绩斐然呢?反观中国这些年的快速机动化、城市扩张、新城建设,支持机动性的价值观相对于支持可达性的价值观仍然占上风。
各地四通八达、日新月异的立交桥,高架路,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同时,规划界除了提出“乡村复兴”“海绵城市”“大脚城市主义”“大脚革命”等中西结合的概念,也鲜有提出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运动。
反而是国际上舶来的TOD 、精明增长等理念被大量生搬硬套进中国的规划。
或许,我们的有关反思还不够深刻?阿姆斯特丹公平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点本书侧重于提高人们对交通公平、正义的认识水平,而关于规划、设计指南着墨不多,主要介绍了阿姆斯特丹公平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
本书从技术性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数据准备和分析的六个步骤。
基础数据应该包含人口、分收入的人口、基于某种分析小区的出行时间矩阵、不同时间下可达性的指标。
分析步骤:1)基于可达性指标对人口进行分组;2)衡量不同分组人群机动性、可达性(可以考虑不同交通方式);3)确定适合当地的“足够”的“可达性”(这里必然涉及民主环境下的公众思考和选择的过程);4)确定哪些人口可能需要给予可达性上的帮助;5)准确评估第4步可达性的缺失程度;6)确定哪些人群应该优先给予可达性上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指出阿姆斯特丹向北部拓展地铁系统的举措具有合理性,因为北部居住着该市大量在可达性上得分不高的居民。
而对荷兰政府总体上大量建设道路、迎合小汽车需求的做法则持反对意见。
很显然,这样的做法提升的主要是机动性,而非可达性。
由于忽略了民主环境下公众思考和选择过程的影响,该案例仅作为参考。
但是该方法仍然提供了分析交通系统公平性的有效路径。
点评总体而言,本书在专业上、思想上具有两点启示:1)如何让交通真正成为更多人认可、关注乃至尊重的学科,本书给出了一个思路。
和中国不大一样,交通在英美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通常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或院系,分散在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土木工程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甚至经济学院,这些人员通常也是所在单位的少数。
对于交通学科一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要超越学科差异、个人偏好论述公平、正义变成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交通人员感兴趣,那些历史悠久的学科人员也感兴趣,毕竟因为公平、正义让大家有了根本性的交集。
本书给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直面交通学科被迫分崩离析在不同学科、院系的现实,努力找到一些能把分散的交通相关专业统合、联系的基本概念,例如正义、公平。
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在力推形成城市交通学科,统合交通工程、城市规划、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以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持交通规划行业的发展。
2)可达性对于交通系统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时空环境下,可达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一个具体的政府或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团体在一个给定的语境下应该可以找到合理的路径去定义其可达性。
在当今世界,这种可达性至少是一种多模式而非小汽车独大的交通结构,也不是只有那些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才能享受到。
另外,这种可达性应该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人类福祉有所呼应。
读完本书,马特斯教授广博的多学科知识面、思辨理论构建能力和流畅、简洁的书面表达能力令人折服。
本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公平观念,一直论述点评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沃尔泽《正义的范畴》,要知道这是连109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Vol.16No.3May 2018城市交通二○一八年第十六卷第三期部分哲学系师生都会感觉过于抽象头大的著作。
此外,马特斯教授还可以轻易地从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兹·索嘉(Edwards Soja)的作品中关于洛杉矶公共交通乘客联盟状告当地交通局的实际案例联系到哲学家多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孤岛资源分配公平的寓言。
本书带给读者多元的知识刺激和思想启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Talen E.Access:Geographical[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01(1):30-33.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周江评(上接第92页)110[11]Ewing R.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Travelers inParallel Universes[J].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Travelers in Parallel Universes,2006,30(2):164-172.[12]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第五次交通综合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15.[13]周素红,闫小培.基于居民通勤行为分析的城市空间解读:以广州市典型街区为案例[J].地理学报,2006(2):179-189.Zhou Suhong,Yan Xiaopei.The Impact of Commuters 'Travel Pattern on Urban Structure:A Case Study in Some Typical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6(2):179-189.[14]张政,毛保华,刘明君,等.北京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11-20.Zhang Zheng,Mao Baohua,Liu Mingjun,et al.An Analysis of Travel Patterns of the Elders in Beijing[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6):11-20.[15]陈团生.通勤者出行行为特征与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6]张萌,孙全欣,陈金川,等.北京市女性出行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2):19-26.Zhang Meng,Sun Quanxin,Chen Jinchuan,et al.Travel Behavior Analysis of the Females in Beijing[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2):19-26.[17]黄树森,宋瑞,陶媛.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交通标准化,2008(9):124-128.Huang Shusen,Song Rui,Tao Yuan.Behavior of Urban Residents Travel Mode Choosing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J].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2008(9):124-128.[18]傅鹏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04.[19]北京市统计局.2015年全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EB/OL].2016[2016-11-30]./tjsj/zxdcsj/rkcydc/dcsj_4597/201601/t20160128_333790.html.[20]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第五次北京城市交通综合调查简要报告[R].北京:北京市交通委员会,2016.[21]百度地图.[百度]发布第一季度北京市居民出行大数据报告[EB/OL].2016[2016-11-30]./News/NewsInfo.aspx?id=33928.[22]北京青年报.北京一卡通使用率达88%一成持卡乘客已享优惠[EB/OL].2016[2016-11-30]./fw/2015-01/22/c_1114088588.htm.[23]邵昀泓,王炜,程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预测非集计模型应用研究[C]//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346-350.[24]Hensher D A,Button K J.Handbook of TransportModeling[J].Pergamon Press,2008,127(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