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9课《齐桓晋文之事》名师课件 鲁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故里
孟子故居
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的凫村内偏西,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 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存 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孟母池”, 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 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1米,石盖井口约0.6 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多次重修,清光绪年 间立有“重修井台碑”一通,今已不存;井口所覆石盖仍保存 完整。
文章概述
本文是问答体散文,记述了孟子与齐 宣王的一次谈话,全篇都是一问一答, 在问答中展开辩论。
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 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 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 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 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 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 础。
答: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 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 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谨] 严谨认真地作。
[庠序] 泛指古代的学校。 庠,xiáng.
[苟] 如果。
[申] 陈述,开导。
[焉] 哪。 [是故] 所以。 [奚] xī,哪里,怎么。 [盍] hé,何不。
[颁白者] 须发斑白的老人。 颁,通“斑”。
[负]背东西。
[戴] 以头顶物。
[树]种植。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 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第二、三部分词句:
通假:
采色 可知已
有甚
反其本
王之涂
赴愬
吾惛 放辟邪侈
罔民 颁白者
活用:兴甲兵 危士臣 可
得闻与
为肥甘
轻暖
便嬖 朝秦楚
尽心力
小、大、寡、众、弱、强
方千里者九 以一服八
从而刑之 驱而之善
以桑
衣帛
之教
树之 谨庠序
重点词:抑 构怨
中国
四夷
殆有甚焉 敌大
莅 缘木 疾其君
不敏 邪侈 奚 孝悌
[孰] 谁。 [海内] 古人以为中国四面 环海,故称国境内为海内。
[服] 征服。 [仕者] 做官的人。 [其若是] 假如像这样。 [御] 抵挡。
第三部分补充注释:
[恒心] 常心,生来就有的善 良心。
[若民] 至于一般人。 [则] 转折连词,却。 [因]副词,就。
[豚] tún,小猪。
[彘] zhì,大猪。
试卷第1题
第一部分词句:
通假
无以 王说 折枝 刑于寡妻
活用
无以,则王乎 则可以王矣 保民而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老吾老 幼吾幼 故推恩足以 保四海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 短
重点词:
舍之
觳觫
就死地
易之 有诸
固知
有百姓者 彼恶知之
然则 然,诚
若隐
何择
毫 舆薪
忖度
恒产 事父母 盍 负戴
恒心 乐岁 庠序
若民 不赡 申之
句式: 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吾何快于是 3.未之有也
第二部分补充注释:
[甲兵] 铠甲和兵器,借代军 队。
[肥甘] 肥美的食物。
[轻暖] 轻柔和暖的衣服。
[采色] 文采美色。
[声音] 音乐。
[可知已] 可知道了。已,通 “矣”。
[若是其甚与] “其甚若是与” 的倒装。甚,厉害。
• 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 则失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道——没有谈论 无传——没有流传
是以——“以是”,因此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我没有听说过桓 文之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王——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不识有诸?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合音词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 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 请填空。
其一:实行王道的(害处 )。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益处 )。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 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 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
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 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 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 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 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 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 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 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 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 “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 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 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 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 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 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 “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 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一部分补充注释:
[徒] 门徒。 [寡人] 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觳觫] húsù,恐惧发抖的样子。 [固] 本来。 [然] 对。 [诚] 的确。 [宜] 适合,适宜。 [是乃] 这是。
[及] 推及。 [幼吾幼] 爱护自家的小孩。 [无以] 无法。 [无他] 没有别的。 [物皆然] 事物都这样。 [王请度之] 请大王估量吧。 [老吾老] 尊敬自家的长辈。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独——“却” wáng wàng
见——表被动 为——是
明——视力
曰:“……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 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 钟。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 是以小换大 。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 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 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 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 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 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 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 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 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 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 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 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 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 向。
折枝——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老1——意动用法。尊奉。 老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 幼1——爱抚。幼2——孩童。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三、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齐
桓
《晋
孟 子 》
文 之
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 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 “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 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 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 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 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 “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 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 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 体措施。
明察秋
许之
超北海 语人 御于家
邦 举斯心 加诸
彼无他
请度之
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5.将以[ ]衅钟
6.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
7.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8.是
乃仁术也 9.夫子之谓也 10..百
姓之不见保 11.何以异 12.王之不
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3.王
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思想
•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
本) 。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
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 通义也。
诵读孟子名言: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诸侯国君都野心勃 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 外连年征战,对内剥削人民,致使广大人民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 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 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 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 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 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 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实行“王道” 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 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 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 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 “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 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 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 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 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 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 著作,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 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 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
书》。
答: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 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 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 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 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 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 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 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 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 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 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 论王道。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以……为……——认为……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以羊易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宜——应该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悦 之所以——……的原因 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