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的话语模式:从巴赫金小说理论看《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困境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困境
黄丽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7
【摘要】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总页数】4页(P36-38,42)
【作者】黄丽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张传彪
2.最蓝的眼睛能否拯救黑人同胞?——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
3.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张传彪;
4.精神荒原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建构——评《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J], 孙媛
5.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表征
——以《最蓝的眼睛》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 [J], 王丽丽;郭思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蓝的眼睛》中二重组合的成长主体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二重组合的成长主体解读李洁平;许菁【摘要】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创造性地运用了成对的成长主体和并置的叙事结构,以此在形式、内容及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框束,向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成长小说这一文类更加繁复且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期刊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7)006【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二重组合;成长小说;成长主体【作者】李洁平;许菁【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一、引言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惟一的黑人女性,她被公认是继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拉尔夫·艾里森和艾利斯·沃克之后又一位20世纪美国文坛丰碑式的黑人作家。
莫里森是一位以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家,她把一个世纪以来其民族人民的命运作为关注的目标,书写他们在种族主义阴魂依然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不幸遭遇。
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更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从向往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的佩科拉到最终以死来解脱心中愤懑的秀拉再到为了获得自由而扼杀自己女儿的赛丝,莫里森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展示了黑人女性鲜为人知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囹圄,尤其在她的早期作品中,莫里森向人们呈现了一幅黑人女性成长的画卷。
成长问题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母题之一。
作为一种小说类别,成长小说源于17世纪的欧洲,成熟于18世纪后半叶,并贯穿整个19世纪的欧洲直至当代,是个源远流长、影响极为深远的小说类别,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最蓝的眼睛》的“百衲被”叙事结构
摘要:从对《最蓝的眼睛》的一系列叙事结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借用了“百衲被”的叙事手法。
“百衲被”的结构隐喻不但填补了小说各个章节之间的意义空白,也为黑人群体获取了多元的叙述空间,体现了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立场。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百衲被;叙事结构;女性主义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Bluest Eye: QuiltAbstrac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Bluest Eye show that Morrison has utilized “quilting” as a structural means in the novel. This narrative method not only explains the blank the author left in the text, but also wins a certain narrative space for black female and represents Morrison’s feminist stand as a black female writer.Key words: The Bluest Eye; quilting; narrative structure; feminism1“百衲被”的结构特征及美学意义作为美国女性文学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主题意象和叙述形式,“百衲被”已经成为美国女性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姐妹的选择》一书中,肖沃尔特将“百衲被”视为美国女性文化和写作传统中充当着“共同的丝线”作用的中心意象,并认为其已经取代“大熔炉”,成为美国文化身份的中心隐喻[1]169。
传统的“百衲被”的缝制一般包括4个步骤:首先要选取材料,并将材料按照设计要求裁剪成不同大小和几何形状的碎片,其次将这些碎片拼接、缝合成有着特定图案的方块(block/patch),再将这些方块缝制成寓含特殊整体图案的大块布面,最后将整块布料缝合到衬料上去,形成完整的“百衲被”。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作 为黑人 女性 ,她在 白人文化 的裹挟 中生存 ,作 为女作家 又 有 着不 同于普 通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女作家描 写 了一个 扭 曲变 形 的世 界 ,人们 难 以理 智地 生存 。皮科 拉是 一个 普 通
的 女 孩 子 ,父 亲 乔 利 布 里 德 洛 瓦 是 一 个 因无 法 摆 脱 黑 人 的命 运 而 被 生 活 打 压 成 为 的 暴 徒 ,在 一个 春 天 的 下午 , 他 酗 酒 回 家 , 残 忍 地 强 暴 了皮 科 拉 , 她 的母 亲 波 琳 性 情 冷 漠 , 对 皮 科 拉 被 强 暴 不 仅 不 悉 心 安 慰 , 反 而 打 骂 虐 待 ,可 怜 的 皮 科 拉 失 去了家庭 的庇 佑和 爱护 ,精神崩 溃,她企 图拥 有一双 象征 白 人 的眼睛 ,她就去求有 着诡异功 能的牧师 ,求他 给她一双 蓝 色的眼睛 ,牧 师不但没 有帮助她 实现这一愿望反 而利用它 害 死 了 一 条 狗 。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生 存 背 景 下 ,黑 人 不 断 和 自己 与 生 俱 来 的 命 运 挣 扎 ,也 在 这 不 断 挣 扎 中受 到 迫 害 和 倾 轧 。
“黑人是美的”——浅谈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
“黑人是美的”——浅谈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
彭兴艳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06X
【摘要】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将黑人被奴役的精神世界,以批判的视角,将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对黑人
的歧视和奴役做剖析,以犀利的笔法,将一部真实、引人深思的巨作跃然于读者眼前。
《最蓝的眼睛》是以一位黑人女孩的经历为主线,以"眼睛"作为故事的切入,使用"凝视"理论,将作品分为"被看、看、遮目"三个层次,以此对主人公被白人审美同比化,
正这个时代中失去自我的悲剧进行阐述,对作品的悲剧魅力、情节张力深入剖析。
以文化、种族、性别对这一作品进行解读,莫里森注重黑人心灵受到的白人文化影
响的现象,让《最蓝的眼睛》在思想上完全超越了其他作家,也在时代的前沿。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黑人;最蓝的眼睛;眼睛
【作者】彭兴艳
【作者单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白人文化下黑人审美的悲歌 [J], 沈奕利
2.白人审美标准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浸染——评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J], 蔡灿
3.后殖民视角下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J], 马文佳;王淼
4.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J], 刘宁
5.黑人女性难圆的梦——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J], 吴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作者:蒋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完成于1970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皮克拉的十一岁小女孩的凄惨遭遇。
本文将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虽然很多人注意到了这部作品的修辞技巧,但是对小说的修辞手法进行专门研究的少之又少。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对小说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将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作品。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小说修辞;修辞技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089-01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作家。
为了极力表现美国现实,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惯用修辞语言来表现人物及其生存状态,虽然是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就已经充分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
本文将结合对本小说文本的研究和广义的修辞学理论,从标题“蓝眼睛”这一修辞意象入手,着重阐释贯穿整篇小说的这一修辞意象是如何作用于小说各个层面和章节的。
一、《最蓝的眼睛》概述《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故事以莫里森的家乡俄亥俄州乐仁镇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十一岁的黑人女孩皮克拉渴望自己的眼睛能够变为蓝色,从而看起来像金发碧眼的孩子那样漂亮,那样讨人喜爱,因为在这个白人社会里,金发碧眼是判断一切美的标准。
皮克拉以为这样的改变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父亲可以停止酗酒;母亲不再冷落家人;哥哥不再频繁离家出走;其他人也不再鄙视她、嘲笑她。
然而,在她身上的一件骇人事件的发生,让整个小镇的金盏花都不见了踪影,从而也使她的人生走向悲剧性毁灭。
十岁的她两次被父亲强奸,遭受母亲唾骂,最终又被学校开除。
这一切导致她精神崩溃、神经错乱,由于身心上的伤害,皮克拉更加希望逃避现实,皮科拉以为,她的确已经得到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还经常幻想自己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这个朋友十分珍视自己,他们总是不离不弃,因为皮克拉认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话语研究的开题报告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话语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话语研究
研究背景: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其著作《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探讨种族、阶级、性别等复杂问题的重要作品。
该小说中的话语是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境、表
现社会现实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然而,迄今为止对该小说中的话语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对该小说中的话语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
有助于深入了解托妮·莫里森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探讨话语如何构建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呈现作者的价值观,以增进人们对该小说的理解和
认知。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分析小说中的话语类型,包括直接话语、间接话语、内心独白等,探究不同话语类型在小说中的作用。
2. 探讨话语和人物形象的关系,分析话语如何描绘人物性格、内心世界和行为特点。
3. 揭示话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探究话语如何反映种族、阶级、性别等问题。
4. 分析话语的价值观和文学风格,探讨话语如何呈现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批评分析法,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进行深入分析和批评,系统地掌握话语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对小说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探讨。
预期结果:
本研究可以为人们深入了解托妮·莫里森的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最蓝的眼睛》提供重要参考。
《最蓝的眼睛》的边缘化表述策略
摘要:强势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流失是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边缘化的叙述方式即百纳被的创作手段得到了充分的演绎,让读者在参与拼接的阅读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只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边缘化叙述;百纳被;多元文化主义On the Marginalize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uest Eye Abstract: Tony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reflects the theme:the blacks’ culture is losing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s’ strong culture. The marginalized narrative strategy——taking the artistic form of quilt and representing a unique artistic style-makes the readers realize that giving up their own culture standard would confuse themselves in the tide of white culture’s impact,which only leads to tragedy of the black people.Key words: The Bluest Eye; marginalized narration; quilt; multiculturalism托尼·莫里森作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也是继赛珍珠之后获此奖项的又一位美国女性。
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黑人女孩为故事主角。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_最蓝的眼睛_托尼_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_曹小菁
《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曹小菁内容提要:论文旨在揭示《最蓝的眼睛》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
首先简介了作者、小说、生态女性主义、对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最蓝的眼睛》与生态女性主义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工业化要求;在思想内涵上将自然与女性联系,反对二元式思维,提倡平等;都有颠覆与创新之处,小说的悲惨、女童的疯癫,达成文学史上的新高。
《最蓝的眼睛》就是莫里森的一曲生态女性主义高歌,而生态女性主义正是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深刻思想主张。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生态女性主义莫里森作者简介:曹小菁,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此文系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2009年衡阳市社科联“人与自然的异化及文学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兼论衡阳生态文明建设之思考”【项目编号:2009D10】;2010年南华大学“生态女性主义穿越时空———由莎剧至20世纪英美经典小说”【项目编号:B3004】;2011年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青年项目】“资本主义现代性下的非理性体验—战后二十年美国小说中的疯癫研究”【项目编号:11B109】。
Title:The Bluest Eye—A Coincidence between Toni Morrison and Ecofeminism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uest Eye and eco-feminism.The thesis in-troducing Toni Morrison,the novel itself,eco-feminism,and the eco-feminist studies of Morrison.The thesis goes 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uest Eye and eco-feminism through such aspects as social background,ideological content,and subversiveness or originality.Eco-feminism is the ideology of The Bluest Eye,an eco-feminist song sung by Morrison.Key words:The Bluest Eye eco-feminism MorrisonAuthor:Cao Xiaojing is a lecturer 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710128,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and America Literature.Email:Laurel430@126.com托尼·莫里森(又译托妮·莫瑞森)(1931-),原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继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之后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三次黑色浪潮的璀璨新星。
《最蓝的眼睛》中两个黑人家庭的不同命运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两个黑人家庭的不同命运分析作者:曹晋芳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8期【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深刻关注黑人的身份和命运问题,谱写了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心灵迷失的悲剧。
本论文通过对比小说中两个相似的黑人家庭对白人文化统治的不同反应,分析导致其截然不同命运的根源,探讨莫里森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命运被誉为文坛“黑色旋风”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的黑人女性。
其作品以恣意的想象力,诗意的语言关注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命运问题。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讲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故事。
该作品因其独特的篇章结构,新颖的题材,多元的话语等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小说中出现的两个黑人家庭——主人公佩科拉所在的布里德洛夫一家和麦克蒂尔一家是本论文的关注焦点。
通过分析两个背景相似的黑人家庭在白人文化霸权下的反应,分析造成其截然不同命运的原因,探讨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危机和生存之道。
一、生存的困境在美国社会,白人主流文化占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白人至上的理念和以白为美的审美观念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束缚压制着黑人的心灵。
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等几个小女孩发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大人们、大女孩们、商店、杂志、报纸、橱窗——全世界都一致认为所有的女孩儿都喜爱蓝眼珠、黄头发、粉皮肤的布娃娃。
”此外,媒体,教育等文化传承要素与白人文化霸权实施共谋,渗透其价值观念,奴化黑人心理。
《最蓝的眼睛》中保琳所醉心的好莱坞电影所描绘的尽是金发碧眼的白人以及梦想中的生活。
小说引用的美国启蒙课本中“狄克-珍妮”的故事描述了一个甜蜜而美妙的家庭生活:一个小女孩住在一幢美丽的房子里,有慈祥的父母,可爱的猫狗相伴,还有朋友一起玩耍嬉戏。
割裂的文本,多元的意义——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割裂的文本,多元的意义——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最蓝的眼睛》是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瑞森的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970年。
这部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获得了众多好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分别通过“秋”“冬”“春”“夏”四个章节为我们介绍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以黑人居民为主的小镇上发生的事。
文章以丑陋、落魄的黑人布里德洛夫一家和家庭融洽但却同样贫穷的麦克迪尔一家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以渴望得到“最蓝眼睛”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遭遇为主线,向我们揭示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黑人的社会遭遇和生存境况。
一、小说的叙述视角在《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视角有两种,它们分别是“第一人称叙述”和“全知叙述”。
(一)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叙述,一般来说都是回顾性的叙述,在这一类型中潜存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是叙述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事的眼光,二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
里蒙・凯南将这两种眼光区分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
这两种眼光在文本中往往交叉使用,在告知读者事情发展的同时,告诉读者追忆时的“我”对于事情的理解和评价,这些理解和评价往往会给予读者引导,帮助读者做出评价。
文章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麦克迪尔家的小女儿克劳迪娅。
克劳迪亚主要讲述的是她九岁时候的故事,九岁那年她家住进了两个人:亨利・华盛顿和佩科拉。
通过克劳迪娅的叙述我们知道亨利・华盛顿是租借她家的屋子,他时常以“善良”面目出现,他带到克劳迪娅家里,他试图猥亵克劳迪娅的姐姐弗里达,最后他被赶了出去。
在这种眼光中存在着“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两个讲述者。
小说中通过叙述自我的陈述,使我们得知了故事背后的故事,人像背后的人性,这些故事和人性虽然都是建立在叙述自我的自我印象之上,但是叙述自我的黑人身份、事件经历者身份给予了事件和人物、背景和心理描写极大的真实和可感,有助于作者感情倾向的表达、价值判断的确立,有助于读者文本阅读的深入和对于文本,文本中人物、环境、事件,文本对于那个时代黑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不能自己的生存状况的理解和共鸣。
《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
摘要:本文认为《最蓝的眼睛》是由三种不同的话语构成的: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黑人群体的建设性话语以及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话语。
文章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过度词化、陌生化、前台化、排印、重复、排比等手法着手,分析了这三种话语在文本中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莫里森通过这三种话语实现了她的创作意图:自我否定话语揭示了黑人民族的自卑自恶心理;建设性话语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希望;种族主义话语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黑人民族的心理创伤。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话语自我否定建设性种族主义过度词化托尼·莫里森曾说:“凭外表判断人的素质是西方世界最愚蠢、最有害、最具毁灭性的观念之一,我们不应受它影响。
白人关于外表美的看法跟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任何关系”(″Behind the Making″89) 。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考拉·布里德拉夫就成了美国社会白人审美观的牺牲品。
故事以作者的家乡俄亥俄州洛伦为背景,讲述了黑人少女佩考拉的悲剧性遭遇:她祈求上帝把她的眼睛变成蓝色,让她和美国其他金发碧眼的孩子一样漂亮,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她的梦想最终变成了幻觉。
1941 年的秋天,她因被亲生父亲糟蹋而发疯了,童年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该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视野广阔,寓意深刻。
托尼·莫里森以最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一起探讨了黑人民族最为敏感的话题。
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组合等于美,这不仅是现存美国社会的审美标准;在小说叙述者看来,这似乎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生活在这个审美标准下的黑人群体经历了极艰难的心理考验。
莫里森凭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创作视角,通过过度词化、陌生化、特殊排印、前台化等手法,在不长的篇幅里构成了三种不同的话语: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建设性话语和种族主义话语,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针对白人的审美标准,卡罗林·杰拉德在“黑人作家”一文中总结性地指出,那些达到或接近这个标准的人深信自己是完美的,而那些达不到的人则把自我形象降到“零”,结果他们否定了自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探析《最蓝的眼睛》两个汉译本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探析《最蓝的眼睛》两个汉译本中的
女性形象
张蜀皖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5
【摘要】《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年轻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人生。
她梦想有一双蓝眼睛,以期获得与白人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一痴念最终导致了她的疯癫。
她的母亲波丽受到白人文化的侵蚀,失去了自我,但在面对丈夫的压迫时,她仍勇敢地挑战了男性的主导地位。
在小说中,并非所有黑人女性都屈从于白人的审美标准,克劳迪娅就是那些坚定认同自己黑人身份的女性之一。
本文以陈苏东、胡允桓译本和杨向荣译本为研究对象,借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最蓝的眼睛》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原著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意识,探究在不同翻译策略下,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意识在两个译本中的体现,以期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和接受。
【总页数】7页(P156-162)
【作者】张蜀皖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绵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简爱》两个中译本比较
2.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最蓝的眼睛》英译汉分析——以陈苏东、胡允桓译本为例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氓》的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对比《理智与情感》两个汉译本
5.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人物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艺术特色
评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艺术特色《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黑人女孩佩科拉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来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对该作品艺术特色的详细探讨:首先,《最蓝的眼睛》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莫里森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主人公佩科拉、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令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书中对于佩科拉心理上的痛苦和心灵创伤的描写尤为深入,展现了莫里森在揭示人物内心动态方面的独到之处。
其次,《最蓝的眼睛》通过刻画黑人社区以及对于种族和身份的追求,呈现了托尼·莫里森对于社会问题和种族困境的关注。
通过佩科拉的故事,莫里森探讨了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同时揭示了黑人社区的困境和压抑。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莫里森的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另外,《最蓝的眼睛》还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回忆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莫里森作为作家的创新和实验精神。
最后,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巧妙地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复杂性。
通过对于黑人文化、美国社会习俗和历史背景的描写,莫里森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对比和对话,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同时也体会到莫里森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和尊重。
总而言之,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凭借其生动的描写、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多元的文化元素,展示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特色。
这部作品不仅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同时也引发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的研究还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最蓝的眼睛》都是一部不容忽视的杰作。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探索家庭、种族和宗教主题的小说,其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
首先,小说的叙事结构是复杂且多层次的。
故事通过多个角色和时间线的交替进行,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家庭和社区关系。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切换视角和关注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和情节的发展。
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小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因为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其次,小说的话语策略也是非常独特的。
一方面,作者通过运用非洲的口头传统和信仰体系中的神话和传说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使用现代主义的手法,如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深入探索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这种策略使得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情节的发展。
此外,小说中的叙事声音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小说中交替出现的叙事声音使得故事的讲述更为公正、客观。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以及由此达到的艺术效果。
例如,漫谈式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和叙事者间的距离拉近了,好像坐在一起边喝咖啡边聊天;而循环式的叙事结构则暗示了小说里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将像四季循环一样永无止境地重复。
综上所述,《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都是非常独特和值得探讨的。
这种策略使得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情节的发展。
多元性的话语模式:从巴赫金小说理论看《最蓝的眼睛》
多元性的话语模式:从巴赫金小说理论看《最蓝的眼睛》陈奕颖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31)3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心灵毒害,在处理这一主题时,莫里森选用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本文以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为基础,从镶嵌结构,人称叙述变化,视角转换等方面分析<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特色,从其多元叙述话语模式中,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总页数】6页(P65-69,80)
【作者】陈奕颖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看《最蓝的眼睛》的异化主题 [J], 李婉
2.从评价视角看《最蓝的眼睛》中的态度意义 [J], 杜晶洁
3.从《最蓝的眼睛》看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文化的迷失与异化 [J], 高洁
4.从启蒙故事《迪克与简》看《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群体的生存困境 [J], 沈冬欢
5.透过《最蓝的眼睛》看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 [J], 林晓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空间诠释
《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空间诠释
张雅秋;王玉峰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5
【摘要】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英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张雅秋;王玉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精神荒原中的一朵奇葩”——《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蒂亚成长研究 [J], 谢立团;
2."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J], 张晔;王丽丽
3.“精神荒原中的一朵奇葩”--《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蒂亚成长研究 [J], 谢立团
4.最忧伤的佩科拉——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解析 [J], 邓晓云
5.精神荒原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建构——评《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J], 孙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 结构分 析 ,得 出 “ 其破碎 、 多元 、无 中心 图案 的 文本 ,与 经典 文本 的 写 法形成 了一种 对应 。更 值得 女性 文 本 结构 特征 ” …,从 布鲁 斯 美学研 究 出发 ,
注意的是 ,这个镶嵌的故事以同样的 内容不同的排 分析 莫里 森运 用音 乐技 巧跨 学科地 将 文 学和 艺术结 版形 式重 复 出现 了三 次 。第一 次是 以正 常的排 版 形 合 ,体 现 “ 国黑人 文 学独 特 的 关 学价值 ” _,从 式 出现 :正 常的 间 隔 、标 点 断 句。 第二 次 出现 却 没 美 2 】
说是 在语 言 、思 想分 化 、 离心 的轨 道 上运 行和 成 长 会 就像是 这 种缺 少标 点 的社会 ,如 同小说 中描 写的
起 来的 ,在 小说 非集 中化 的语 言意识之 下 ,呈现 的 佩 科 拉 父母 一 样 ,他 们 都 有 自 己的 生存 意 义 和 追 是 一个 对话体 的语 言世界 。 《最蓝 的眼 睛 》呈现 出 求 ,但 作 为一 个 家 庭 ,他 们 却 凝 聚 不 出整体 的 意 嵌入 式 结构 、 第一人 称 与 第三人 称 交替叙 述 、故 事 义 , 以此 而见 ,整 个 黑 人 社 会 只 能 由 个体 发 出呼 叙 述视 角 变化等 对话 体叙 述特 色。这 样 一个 对话体 喊 ,却 整体 失 声。如 同黑人 社 区对佩 科拉 悲惨 遭 遇 的语 言世 界 ,这 种 杂语 式的叙 事 结构 丰 富 了小说 的 所表 现 出的 漠 然。 第一人 称 叙述 者 克 劳迪娅 和她 的
文 另辟 蹊径 ,以 巴赫金 小说 理 论 分析其 叙 事特 色, 挖掘作 品 的情 节张 力和悲剧 魅 力。
一
间 的空格 也 全部删 去 ( 一 点在 汉语 译 文 中不 易看 这 出 )。在 最后 一 次 的排 序 中 ,能 指 的字母 、间 隔和
小说 理论 是 巴赫金 在 文 学上 的学术 思 想核 心之 标 点符 号的 消 失抹 杀 了所 指 的 内在 含 义 。莫 里森使
陷入精 神 的混沌 。
了吧 ,她 穿着一 条红 裙 子 ……看 见 小猫 了吧 。小猫
《 最蓝的眼 睛 》以其 多元叙述模 式 ( 即杂语 喵喵 地 叫… …看 见母 亲 了吧 … …看见 父 亲 了吧 ……
性 )为世 人称 道 ,国 内的研 究者们从 “ 百纳被 ”叙 看见 小狗 了吧 ,小狗 汪汪地 叫 ……这 个嵌 入 的通俗
。
小说 话语 是 离心 话语 , 离心 力的 另 外一个表 述 用这 样 的表 达有 其深 刻 的 内涵 :第一 次 的排版 叙 述
就是 对话 性 ,小说 中的语 言是 直接 针 对语 言 内在 的 了一个正常的故事。在第二次的叙述 中,没有标点 对话 性 、针 对语 言世界 里 真 实存在 着 的 杂语 和 多语 将其 规 范化 ,段 落像 是 由独 立 的单词 组 成 ,虽然每
种 族 语 言 文 化 背 景 出发 ,揭 示 “ 本 的 终 极 意 义 了标 点符 号 ,所有 应 该 大写 的 字母 变成 小写. 字词 文
在后 现代 文 学 中 已不 复存在 ,语 言有其 自身的创 造 之 间的 间隔 缩短 。第 三 次的排 序 则 完全 是 所有 字母 性 ”l等 ,从 各 方 面各 角度 对其 进 行 阐释 分 析 。本 的无 序排 列 :除 了没 有标 点和 大小 写之 外 ,单词之 3
裁 。他 认 为 :“ 镶嵌 在 小说 中的 这 些 体 裁 ,其 作 用 字符粘合 在 一起 ,成 为一 片混沌 。 这 个镶 嵌 的 “ 克一 珍 妮篇 ” 不仅 与整 部 小说 迪 之 大 ,会令 人 觉得 小说 自己并 没有 如何 用语 言把 握
现 实 ,而 它 只 是 兼 容 这 些先 期 体 裁 第 二 性 的 混 合 主题形成大的对照,同时它的片断又与每章的分主 迪 体 。这 些嵌 进 小说 的体 裁 …… 重新 深化 了小说 的杂 题 形 成 了小 的对照 。 莫里 森将 “ 克一 珍妮 篇 ”巧 妙地裁剪分配,使它的影响一直渗透于小说的每一 语 性 。” 迪 《 最蓝 的 眼睛 》一 开 头就镶 嵌 了一 个 美 国启 蒙 章 节 。她 将从 开篇 处 “ 克一 珍 妮 篇 ” 混乱 文段 读本迪克和珍妮的故事,这个短篇故事起到 了统领 中截取的一段字母 串依据各章 内容的对比需要增删
阐释 空 间 。
姐姐 弗里达 期待 邻居 们会 表 示 同情 ,希 望 能听到 他
们发 出 “ 可怜 的孩子 ” 的感叹 ,但是 他 们却 感到 恶 心 、好 玩 、震 惊 、愤 怒 ,甚 至 为之 兴奋 。 最后 一 次
一
、
嵌 入 式 结 构
巴赫金在 《 小说 的 杂语 》中 阐述 了小说 引进 和 无间隙的叙述暗示 了故事主人公佩科拉的结局,外 组 织 杂语 的 一 个 最 基 本 最 重要 的 形 式 —— 镶嵌 体 力破坏了她 的世界 中原有的秩序 ,所有意图表达的
出: “ 是 靠语 言的 这种 分化 ,靠语 言 的杂语现 象 就
“
wh ne e o yt k, o o yi h ad (当所 有 e v  ̄b d ls n b d er ” a s
甚 至 多语 现 象 ,作 者 才 建 立起 自己的风 格 。 ”I小 人都在说话时,没有人的话能被听到 ),黑人的社 4 】
21 0 0年
玉林 黑 眼睛 ,幻 想拥 有一 双被 白人 文化 规 范为 关 的 爱 的 猫 狗 ,还 有 朋 友 过 来 玩 耍 、嬉 戏 。其 叙 述 语 蓝 眼睛 。最后 ,可怜 的佩 科拉 在 对蓝 眼 睛的企 盼 中 言 不仅 幼龄 化 ,而且 在 形式 上 重复 回环 :看 见珍 妮
现 象的 。在 小说 里 ,杂语 和 多语 的存在 不但 不像 在 个 单 词 都 有 其 独 自的 意 义 ,但 放 置 在 一起 却 成 了
诗歌 里 那 样 被 削弱 ,反 而得 到 了深 化 , 巴赫 金 指 集 体 无 意 义 的 意 象群 ,像 一 句英 文谚 语 所说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