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代麻醉学: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学诊疗的科学。

2、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

Ⅰ级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Ⅱ级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改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Ⅲ级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

Ⅳ级上述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危险;

Ⅴ级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3、(P10)心血管风险的评估:

(1)床旁试验方法a:屏气实验(深吸气后屛住呼吸30秒以上为正常,少于20秒认为心肺功能显著不全);b:爬楼梯实验(不弯腰爬上三楼);c: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期间最大耗氧量V02>=20ml则肺部并发症少,<=10ml有高危险。360m约=12ml,660=约15ml);(2)Goldman心脏危险指数;

(3)对冠心病患者的风险评估。

4、麻醉前用药目的:a 镇静;b 镇痛;c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d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5、麻醉前常用药物:a镇痛药;b苯二氮卓类药物;c巴比妥类药物;d抗胆碱药;e H2受体阻断药。

6、局麻药的毒性反应:a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初期眩晕、口周麻木,最终发生强直阵挛性惊厥;b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布比卡因可致严重心律失常;c过敏反应。

7、(P24)毒性反应的防治:(1)预防:a重视麻醉前准备b控制局麻药剂量和注意操作技术(2)治疗:a一般处理:立即停止注入局麻药,维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防止和纠正缺氧和co2蓄积;b紧张或烦躁者,给适量苯二氮琸类;c惊厥:静脉用药首选苯二氮琸类。若心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初始小剂量,不建议使用血管升压素,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和B受体拮抗药,心律失常时,建议使用胺碘酮,不建议使用利多卡因。

8、神经阻滞:指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9、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

10、硬脊膜外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11、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12、蛛网膜下隙阻滞:

(1)适应症:a下腹及盆腔手术;b肛门及会阴部手术;c下肢手术。

(2)(相对)禁忌症:a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退行性变,颅内高压;b全身性严重感染以及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者;c休克患者;d腹内压明显增高者,如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e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患者;f脊柱外伤或有明显腰背痛病史者,以及脊柱严重畸形者。

(3)并发症:a腰麻后头痛(最常见);b尿潴留;c神经并发症: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脊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神经综合症。

12、(P39)硬膜外阻滞:1)适应症:主要适用于腹部手术。(2)禁忌证:严重贫血、高血压及心脏代偿功能不良者慎用;严重休克患者禁用,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病灶者,也视为禁忌;对呼吸困难的患者也不宜选用颈、胸段硬膜外阻滞。(3)并发症:a穿破硬脊膜;b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c导管折断;d全脊麻;e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f硬膜外血肿。

13、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14、(P46)最低肺泡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意义:麻醉药的MAC越小其麻醉效能越强。

15、全身麻醉常用药:(1)常用吸入麻醉药:氧化亚氮、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2)静脉麻醉药:硫酸妥钠、氯胺酮、依托咪酯、丙泊酚(3)常用肌松药:琥珀胆碱、维库溴铵、罗库溴铵、顺阿曲库铵(4)麻醉性镇痛药: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

16、全身麻醉过程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三个阶段。

17、全身麻醉并发症:a反流与误吸;b呼吸道梗阻;c通气不足;d低氧血症;e低血压;f高血压;g心律失常;h高热、抽出和惊厥。

18、影响解剖气道通畅的常见原因:a分泌物、出血和异物;b舌后坠(临床最常见);

c喉痉挛;d支气管痉挛;e药物残余作用所致通气障碍。

19、控制性降压:在麻醉和手术期间,有意识地降低患者的血压,并能主动调整降压程度和持续时间。

20、低温麻醉:又称全身低温,即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用物理方法人为地降低患者的体温,旨在降低全身及各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组织的温度和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从而保护大脑及其他代谢率较高的器官。浅低温(32-35℃)、中低温(28-32℃)、深低温(28℃以下)

21、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P93):PaCO₂直接反应患者的通气状况,同时也是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PaCO₂>45mmHg见于:a CO₂生成增加,如高热、寒战、输入碳酸氢钠等;b中枢性或外周性呼吸抑制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如术后全身麻醉药残余作用、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时;c手术需要行CO₂气腹导致腹内压增高和膈肌上移,使呼吸受限,CO ₂吸收入血也可使PaCO₂增高;d机械通气时也可由于通气量设置过低、无效腔量过大或钠石灰失效、呼出活瓣失灵导致重复吸入使PaCO₂增高。PaCO₂<35mmHg常见于:过度通气或低体温,机体代谢率降低,CO₂生成减少。

22、氧供(D02):机体通过循环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组织提供的氧量,也就是动脉血单位时间内运送氧的速率。正常值520-720ml/(min.m²) 氧耗(V02):指单位时间全身组织消耗氧的总量,取决于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正常值110-180ml/(min.m²)

23、急性呼吸衰竭:原来呼吸功能正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严重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被称为急性呼吸衰竭。

24、急性肺损伤(ALI)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25、ARDS诊断标准:a急性起病;b低氧血症:ALI时Pa02/Fi02<=300;ARDS时Pa02/Fi02<=200(无论是否使用PEEP);c X线胸片示双肺浸润影;d肺动脉锲压(PAWP)<=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26、(P109)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目的与策略:主要目标是维持合适的气体交换和充分的组织氧合,避免或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避免发生氧中毒,为病因治疗和肺损伤的修复赢得时间。a肺保护性通气策略;b肺泡复张策略;c尽可能保留自主呼吸;d限制吸入氧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