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森林优课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描述的雨后森林的景象,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雨后森林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学会通过描绘细节来丰富写作内容,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描绘细节,丰富写作内容。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创造雨后森林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课文。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描绘自然环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身边的环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 课文文本:准备课文《雨后的森林》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课文描绘的雨后森林景象。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组词,巩固记忆。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后森林景象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后森林的美丽和生机。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4. 学生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发音和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雨后森林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欣赏和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拓展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并提出实际行动方案。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 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小作文,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六、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描述雨后森林中的不同景物及其变化。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创意写作。

七、教学内容1. 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课文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4. 环境保护主题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后的森林》,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雨后森林的特点和生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生态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后的森林》。

2. 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雨后森林的想象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雨后的森林》,并在阅读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知识点讲解: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4.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生态教育: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雨后森林的特点和生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雨后森林的氛围,增强对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让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收集更多关于雨后森林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户外活动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十、教学改进:根据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够认识雨后的森林景象,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后森林的景象。

2.教师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介绍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用于记录和绘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后森林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教师分发阅读材料,介绍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2.学生阅读材料,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三、观察和体验(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或周边的森林进行观察和体验。

2.学生观察和体验雨后森林的景象,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变化。

3.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四、绘画表达(10分钟)1.教师分发纸张和彩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绘画出雨后森林的景象。

2.学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绘画意图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师鼓励学生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和记录雨后森林的变化,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雨后的森林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知道雨水对森林的影响。

2. 学会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2.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3. 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4. 雨水对森林的影响5. 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培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雨后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后森林的观察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如雨水滋润植物、清除尘埃等。

2. 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变化,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实践(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雨后的森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动物和环境的变化。

2.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对雨后森林的观察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和感受。

二、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对森林的影响,如滋润植物、清洁空气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森林,提出环保建议。

三、教学实践(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植树造林等。

2. 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动,培养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雨后森林的观察结果和环保行动的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提出今后要采取的环保行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雨后森林的变化。

通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雨后的森林教学对象:一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习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增长学生的生物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雨后森林的景象2. 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教学难点:1. 雨后森林中动植物的生活习性2.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雨后森林的景象、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图片2. 视频素材:雨后森林的短视频3. 教学卡片: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名称和特点4.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有什么变化?动植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活如何?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如雨后蘑菇的生长、小鸟的觅食等。

2. 展示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3. 通过教学卡片,让学生自主学习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名称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雨后森林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

2. 分析视频中的动植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活习性,如松鼠的觅食、小鸟的筑巢等。

3.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总结出保护雨后森林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雨后森林的景象和动植物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雨后森林的景象和动植物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讨论程度不够深入,今后可以增加小组合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深入探讨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教案:课文《雨后的森林》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3. 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雨后的森林》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黑板或白板。

3. 教学PPT或投影片。

4. 词汇卡片。

5.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环境,询问他们是否曾经观察过雨后的森林。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后森林的观察和感受。

3. 引入课文《雨后的森林》,告诉学生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更深入地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课文《雨后的森林》的文本或播放多媒体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或听讲。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可以随时提问。

3.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卡片,让学生逐个学习和朗读。

2. 针对每个词汇,提供一些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记录下这些词汇和例句,以便日后复习和运用。

四、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对环境的影响和重要性。

2. 讨论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污染等。

3. 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保护森林和环境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

4.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自己周围的森林或自然环境,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雨后森林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观察,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第一章:雨后的森林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的森林》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描写。

1.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概述。

课文中的自然描写。

1.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对氛围的营造。

1.4 教学准备课文《雨后的森林》。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的森林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1.5.2 新课导入简介课文《雨后的森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5.3 内容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5.4 欣赏自然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分析其对氛围的营造。

学生分享对自然描写的感受和理解。

1.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雨后的森林》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章:雨后的森林生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教学重点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3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关于雨后的森林生态。

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雨后的森林生态。

2.5.2 新课导入讲解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5.3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2.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2.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展示对雨后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雨后的森林动植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2 教学重点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教案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教案
பைடு நூலகம்
参加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师进修 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06
CHAPTER
教学安排与进度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初步感知 课文。
第2课时
深入学习课文、练习朗读、完成 课后作业。
第3课时
复习巩固、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
教学进度
第1周
完成第1课时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学习生字和初步感知课文。
黑板
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和示例
投影仪
用于展示PPT、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软件
语文学科相关的教学软件,如汉字输入软件、语 音识别软件等
教师培训与进修
培训课程
参加针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培训课程 ,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进修机会
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分享教学 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
第2周
完成第2课时的内容,包括深入学习课文、练习朗读和完成课后作 业。
第3周
完成第3课时的内容,包括复习巩固、拓展阅读和总结提升。
THANKS
谢谢
想象力。
情境模拟法
模拟雨后森林的场景,让学生 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增
强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
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动画和 音频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实验演示
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 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变化和自 然现象。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 己对于雨后森林的感受和 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和合作能力。

语文一年级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一年级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一年级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将生字词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

(2)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后森林的感受。

2.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雨后森林的美。

3.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雨后森林的哪些事物?4.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学生分享自己记忆生字词的方法。

5.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1)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

6.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雨后森林中的事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8.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描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观察、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课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比如‘小溪在唱歌’,这里把小溪拟人化,让它具有了人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找一找。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课文《雨后的森林》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森林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的森林景象。

1.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观察雨后的森林。

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后的森林景象,如湿润的地面、树叶上的水珠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的变化,并分享观察心得。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雨后的森林》的内容介绍,包括雨后的森林景象、生物活动的变化等。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和生物的适应。

2.3 教学活动:教师分发课文《雨后的森林》的文本,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三章:观察与记录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更深入地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生物或景象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如时间、地点、生物的活动等,进行分析。

3.3 教学活动:教师分发观察记录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生物或景象的变化。

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准备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生物的适应与生存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雨后森林中生物的变化。

学生分析生物如何适应雨后的环境变化,以保证生存。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雨后森林中生物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生物如何适应雨后的环境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策略。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

《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趣味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图片、多媒体动画带领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在“读”与“说”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了、伞、红、着、彩、、图、画、宝、库”十个生字,学会“开、水、耳、雨”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含义,熟练运用词语。

4、激发学生想像力。

5、带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建立爱护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教具准备:准备图片、生字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森林吗?大森林是什么样子呢?2、师:想像一下雨后的森林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课件中雨后森林的图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后的森林》。

3、引出课题。

读题。

二、初读课文,熟悉生字1、轻声自读,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2、字宝宝要和大家做好朋友,现在你们帮字宝宝做个自我介绍好吗?(将生字卡分发至小组中)小组讨论字的读音与意思。

3、各小组依次介绍字宝宝读音与意思,并领读。

教师逐一将字卡贴到黑板上。

4、教师指读、班级齐读。

三、细读课文,领略文意1、自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同桌间交替读。

)2、个别读(指导语气与停顿),其他同学一边聆听,一边想象雨后的森林悄悄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3、全班齐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词句1、课件出示第一句。

(1)作者为什么把“雨停了”写了两次呢?大家在高兴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说话呢?(2)请同学们一起用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2、自由读第二句,找出你认为很生动的词语。

(1)找同学说一说课文描写了雨后森林里哪些事物。

(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图片)(2)分组讨论并结合肢体语言描绘一下雨后森林里这些事物的状态。

(引导学生注意撑着、爬满、枕着、滴着动词的运用)。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知道雨后森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难点:雨后森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 案例分析:分析雨后森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雨后森林保护的看法。

5. 总结:强调保护雨后森林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

五、教学反思:1.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雨后森林的美丽和神奇。

2. 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小组讨论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欣赏雨后森林美丽的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5.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森林,亲身体验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有关雨后森林的书籍,增加对雨后森林的了解。

3. 举办雨后森林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下雨后森林的美丽瞬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4.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观察和描绘雨后森林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观察、描绘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后的森林》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4.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雨后的森林,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雨后森林的变化。

3. 导入课文《雨后的森林》。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观察和描绘雨后森林(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描述的雨后森林景象。

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3. 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描绘的雨后森林。

3. 导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讨论雨后森林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保护环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悟。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知道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雨后森林的现象:雨水对森林的影响,森林中的水循环。

2.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植被、动物、微生物的变化。

3. 雨后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存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后森林的现象,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2. 教学难点:雨后森林中水循环的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雨后森林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雨后森林中生物的生存状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雨后森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具:雨具、植物标本等。

3. 教材:有关雨后森林的阅读材料。

4. 场地:户外雨后森林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1. 雨后森林的观察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讨论。

2.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适当的拓展和深度。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4.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能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5. 是否有有效的评价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后森林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雨后森林的现象:介绍雨水对森林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原理。

3.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分析植被、动物、微生物在雨后森林中的变化,探讨其原因。

4. 雨后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存状态,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雨后森林的保护:讨论如何保护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雨后的森林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2.观察和思考雨后森林中的生物和环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雨后森林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森林在雨后会有哪些变化?(二)新课学习1.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特点。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三)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个关于雨后森林的案例,如:某地区雨后森林中出现大量动物。

2.学生分析案例,思考: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在雨后出现?它们与雨后森林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一)课堂实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雨后森林中的生物和环境。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察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二)主题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小探险家”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雨后森林中寻找线索,完成任务。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险,完成任务。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探险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观察日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雨后森林的了解。

(二)拓展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为雨后森林献计献策”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雨后森林。

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保护雨后森林的建议。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雨后森林的建议书。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表达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3.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5篇)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5篇)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5篇)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珍惜学习的古怪心,充足激发想象和学习爱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学习目标]1、认得“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育自动识字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头]重点: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爱好,引入新课1、你看到过森林吗?雨后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呢?2、板书课题。

3、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后森林美丽。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同学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森林的什么景物。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

三、自同学字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伞、祖”是平舌音。

2、说说自身是怎样认记本课生字的。

四、朗读感悟1、引导朗读。

2、组织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后的森林是彩色的图画?(2)雨后的树林里或草地上还有什么?(3)为什么说森林是祖国的宝库?3、朗读背诵。

五、巩固练习1、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引导同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连一连。

(内容略)3、用“红”“国”分别进行口头组词语。

六、引导写字随机学习新笔画“横撇”。

引导同学在《写字》本上写字。

七、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认得“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育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足激发同学的想像本领和制造本领。

5、让同学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教具准备:依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雨后的森林》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2.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3. 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对雨后森林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观察与描述。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雨后森林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描述法: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后森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和讨论结果。

3. 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

2. 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用语言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特点,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环保宣传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分析人类活动对雨后森林的影响。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雨后森林的实际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描述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雨后森林的实地考察,加深对雨后森林的认识。

2.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雨后森林的美丽和生机。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的森林景象。

(2)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描述雨后森林景象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并能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图片素材:雨后森林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后森林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张讨论表格。

(2)讨论题目:如何保护我们的森林?(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4)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分享。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小短文。

(3)思考如何保护森林,制定个人的环保计划。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森林资源,了解其保护状况。

(2)邀请家长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保护森林。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引导: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一等奖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一、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

比如在《雨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出示课题后,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雨后,为什么孩子们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摔跤了,为什么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

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

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

”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

”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

”……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少限制,多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圈子,从文中学点写作方面的技巧,用这种技巧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思考。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学写诗。

真没想到,学生还真有点像小诗人的样子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东晟中学小学部教师王敏教学理念:1、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课堂的气氛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2、要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情感的表达。

教学目标:1.学会书写“木、开、水、耳、雨”5个生字,会认课文中的11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重点)3.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拟人句,比喻句,并能熟练的运用;体会雨后森林的美景,热爱大自然。

(难点)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耳听、眼看、口读、手动、脑思、用肢体语言表演的多动能课堂。

努力开创开放具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模式,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的引导者。

教学过程:一、通过想象感受森林的美丽,导入课文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去过大森林吗?你们知道森林里都有些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里逛逛,让大家也感受下森林的美丽.请大家轻轻的闭上你们的双眼,静静地听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千万别掉队哦。

(通过想象,开发右脑。

)(轻轻的音乐缓缓响起)孩子们看:茂密的大树长得高高的,感觉像是伸进天宫里去了。

地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簇一簇的小野花在探着头东张西望的看着树林里来参观的你们。

参天的灌木树上长着许许多多的大木耳,一只只活泼的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手里抱着好看的果子在吃,可爱极了。

唉!那小野花的后面是什么啊,白白的一片?走过去看看吧孩子们,哦!原来是蘑菇,还有好多的野果在弯曲的树枝上垂下来,在向你们招手呢!(语气停顿)森林里真是丰富多彩,有那么多的宝贝……(音乐停止)孩子们睁开你们的双眼,说说跟着老师去森林参观,感觉怎么样。

你们喜欢吗?生:喜欢。

生:非常喜欢。

师:我也很喜欢。

可是森林的景象变换是无穷的哦,四时景象不同,雨天晴天不同。

你们想知道雨后的森林是怎么样的吗?生:想。

师:好。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一起走进雨后的森林,一起去欣赏欣赏雨后的森林,看看雨后的森林充满了什么样的景象。

师:板书课文题目《雨后的森林》,齐读课文标题三遍,注意语调,声音洪亮。

二、1、检查预习情况。

(从一年级就开始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有句话说“认真学习的孩子成绩一时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成绩一直好。

”)师:请大家把本课要求会写的,会认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划出来,扫除阅读障碍。

看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准确。

学生积极的拿出笔在认真的圈划。

举手示意完成要求。

师:圈划出来以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后的第三题,描描写写,把这些字按照正确的笔顺写一写。

生:写生字,描红。

师:老师也板书生字的书写。

巡视检查,纠正笔顺不正确的学生,争取书写规范,也要把祖国的文字的线条美写出来。

对于字写得漂亮的同学提出表扬。

生:书写结束。

师:大家把圈划出来的生字读一读,拿出小手指指着读。

很好,同学们都读出来了,声音真响亮。

那么下来老师检查检查,看看有没有读错的。

(指名读)师:特别是声调,有几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没有读标准。

还有“伞”“祖”字声母是平舌音,由于方言的影响好多人经常容易读成翘舌音。

师:下面就让我们开火车读,一组一组的比赛,看看哪组的同学读的准。

生:……师:下面我们男生女生比赛读,看看谁是最有团队精神的同学,积极的表现,努力为自己的小团队加分。

生:……师:谁能给这些生字组词呢,看看哪位同学最会组了。

(出示课件)生:……师:下面大家把组的词朗读2遍,读的时候注意发音。

生:……师:读了课文中的生字,读了课文的题目,你们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生:下雨之后的森林。

师:那雨后的森林都有什么景象,都有什么奥秘呢?生:老师我们快点去看看吧!师:看来大家和老师的心情一样,想急切的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吧!三、进入课文内容,深切感受森林的美景。

师:请大家自由的朗读一遍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通,读准。

开始读吧。

生:……师:大家暂停一下,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是自由的朗读课文,就是自己读自己的,不是大家一起读。

(阅读是理解文本最好的方式,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让学生学会开口,集中注意力。

)生:读课文。

(课题气氛浓厚)师:谁来给大家朗读一遍?(举手指名读)预设:a.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声音洪亮,富有感情的,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表扬。

b.学生读错字的,添字,漏字,读的不流利结巴的,及时指导纠正朗读。

这样帮助学生初读文本时能增加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相互追赶的竞争意识。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集体朗读一遍,把刚才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读的好的同学声音大点,可以引导读的不太好的同学。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的真好。

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读了。

“雨停了,雨停了,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

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出示幻灯片)预设:老师的泛读在朗读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师:森林里都有那些美景?同桌间相互讨论,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生: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

师:看来大家在朗读的时候都很认真,值得表扬,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赞”。

师:这个美丽的景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情景下的?生:雨后。

师:开始老师带大家去森林参观,大家觉得很开心,可是如果是下雨的天气,老师带大家去玩,大家的心情会怎么样?生:不是特别开心,因为下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好多小动物都钻进洞里了,没有玩的高兴劲了。

师:好的,那么大家再次重读课文题目,雨停了,大家去玩高兴吗?生:高兴啊,既能看到雨过天晴森林的美丽,还能感受大雨过后的泥土香味,水滴还停留在树上的新鲜。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是让老师敬佩呢,一年级你们就能用心感受,老师忍不住又要给你们每个人一个“赞”。

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大家在读“雨停了,雨停了。

”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雨过天晴,每个人都充满了喜悦之感。

语调要往上扬,第二句笔第一句语气更重,语调还更上扬点。

生:再读。

师:大家理解了文章的基本语气基调,是上扬。

那么下面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剩下的句子,这次老师要大家都当小小画家,充分的来感受课文内容。

四、入情入境,升华感情。

师:课文中都写到了哪些景物?生:蘑菇,木耳,红果,葡萄。

师:那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画纸,画笔,彩笔,把这些都画出来,并图上颜色。

生:高兴的画了起来。

师:出示课件图片,巡视教室。

预设:a.语文不应该是单单的生字学习,应该是音体美的完美结合,语文课我觉得是一门充满艺术的课堂,让学生陶醉,深入情感的心灵的课堂。

b.通过绘画学生不再是没有活力的学习,而时生动的感受大自然的美,深切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动嘴,动手,动眼,动脑一起来,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师:把画的好的学生的画,拿出来展览,表扬。

生:老师,我画的也好,你看不仅有蘑菇、木耳、红果、葡萄,我还画了许多的小鹿,小熊,还有光头强呢!师:这位同学的画,不仅完成了老师的要求,还画出了自己的想象,你真棒!生:纷纷来解读自己的画。

师:内心很喜悦,看到大家的学习这么热情,用心。

“表扬你们,顶呱呱,开多红花送给你们。

”画完了,那大家想想这些事物,是怎么样的状态呢?课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现的?生:撑开小伞,爬满老树,枕着绿叶,滴着水珠。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些词用动作表现出来。

大家站起来,一起来做一做。

生:做动作。

预设:这样能把撑开,爬,枕着,滴着形象的表现出来,有助于一年级的学生加深理解。

师:大家用画笔画出来了,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了森林里这些事物的姿态。

那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森林是什么样的?用课文中的话唉回答。

生: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师:“宝库”是什么意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同桌间互相讨论下。

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师:大家都理解了。

那老师还有个问题。

“撑开、爬、枕”是蘑菇,木耳,红果真实的发出的动作吗?思考。

生:不是的,好像撑开伞是我们小朋友小雨时打伞的动作。

生:爬是我们淘气时上树的动作。

生:枕着是我们人睡觉时的动作。

师:那为什么写课文的老师会这样写呢?这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呢?生:思考。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我们要新学的一个修辞方法,叫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

例如:a.蝉儿在树叶里吟唱。

b.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c.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d.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e.花儿随风舞蹈。

f.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大家现在仿照老师的造句,也来造几个拟人句。

加深理解。

生:青蛙在池塘里唱歌。

生:小红花躺在绿色的叶子里睡觉。

生:向日葵向我们招手。

生:......师:同学们积极的发言,积极的开动大脑。

那么前面的句子我们都学习了。

那最后的两个句子请大家再次大声的朗读一遍,并且思考它们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生:朗读。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是两个比喻句。

师:这么多同学都回答对了,看来大家把前面学的都没有忘记呀。

老师真高兴。

比喻句是我们学的第一个修辞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在说话练习,看图写话练习中都多多的运用它,也把我们今天学的拟人句也熟练的运用进去。

师:那这篇课文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呢?除了让我们欣赏美景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要告诉我们呢?生: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生:大自然是神奇的,充满奥秘的,要我们好好学习以后去发现更多的知识。

生:要我们要热爱大自然,要保护环境,不能乱砍森林的树木,还有保护森林中的小动物,不能乱捕。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课文更深的意思。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下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森林是我们祖国的宝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宝贵资源。

比如一些古老的稀少的古树,会给我们提供许多的药学知识,比如一些动物可以告诉我们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再比如森林的土壤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学科、、、、、、预设:课文的表达,除了基本的知识以外,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万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从小孩子就要引导。

五、课后拓展。

师:①运用我们学习的修辞方法,试着写一写,每种修辞方法至少写三个句子,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②看来这节课你们的心中都有了美丽的森林的图画了,就请大家发挥想象,超越课文,着手画一副完整的雨后森林图,一副完整的森林宝库画出来。

这篇课文在我们师生的一起努力下学习完了,希望大家有许多的收获。

板书: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后的描描写写在拼音田字本上抄写三遍,注意笔顺。

课后反思:本课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