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第五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概述

合集下载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

二、有毒食用植物中毒 (一)非食用部位有毒 (二)在某个特定的发育期有毒 (三)其有毒成分经加工可去除 (四)含有微量有毒成分, 食用量过大时引起中毒
三、几种常见的食用有毒植物 (一)豆类 种类:大豆、豌豆、扁豆、 菜豆、刀豆及蚕豆等。 其有害物质主要是凝血素、胰蛋白酶抑制物。 大豆中还有皂甙。 通过加热可除去。
预防: (1)采用高温(140~150℃)或70℃加热1h破坏菜籽 芥子酶的活性。 (2)采用微生物发酵中和法将已产生的有毒物质 除去。 (3) 选育出不含或仅含微量芥子甙的油菜品种。
(四)水果 1.某些水果的果仁 中毒原因:种子或其他部位含有氰甙,苦 杏仁甙是最常见的一种氰甙,苦杏仁甙在口腔、 食道及胃中遇水,经核仁本身所含苦杏仁酶的作 用,水解产生氢氰酸。氢氰酸被吸收后,使人体 呼吸不能正常进行,陷于窒息状态。
2.皂甙 概念:皂甙是类固醇或三萜系化合物的低 聚配糖体的总称。 性质及危害:无定形粉末或结晶,粘膜刺 激性较大。内服量过大伤肠胃,发生呕吐。 并引起中毒。 分布:豆科、五加科、蔷薇科、菊科、葫 芦科和苋科;海参、海星。
(三)有毒蛋白和肽 分布: 毒伞菌、白毒伞菌、褐鳞环柄菇等; 青海湖裸鱼、鲶鱼、鳇鱼、石斑鱼等的 鱼卵毒素; 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 素、蓖麻毒素、巴豆毒素、刺槐毒素、硒蛋 白等。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理
概 述 一、食品中天然毒素的概念 指作为食品的动植物中存在的某种 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营养性天然物质成 分;或者因贮存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 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
二、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 1、遗传原因 2、过敏反应 3、食用量过大 4、食物成分不正常
(一)生物碱 概念: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 碱的性质,可与酸结合成盐,在植物体中多 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 性质: 无色味苦的结晶形固体,少数有 色或为液体。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 醇、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但其矿酸盐或 小分子有机酸盐可溶于水。 分布:罂粟科、茄科、毛茛科、豆科、 夹竹桃科等植物;海狸、蟾蜍等动物。

【免费下载】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概述

【免费下载】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概述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概述摘要:生活中经常见到食物中毒的案例,而那些天然毒素的确在我们身边存在着。

到底有哪些常见毒素,它们的毒性如何,如何预防和处理?我们又是如何处理并利用某些毒素,使其成为我们的助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天然毒素的种类和它们的毒性,还有关于毒素常见的预防措施及利用天然毒素的内容。

关键词:天然毒素;种类;毒性;预防措施及利用正文:天然毒素是什么?除害剂、兽医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等人造化学物是食物供应中由外而至的东西,但天然毒素则不同,是食物内的已有东西。

天然毒素已存在于一些植物及动物源性食物内,人们若吃下足够的分量可以造成不良影响。

有毒化合物来自各类植物和动物。

天然毒素可能为发挥特定作用而存在于食物及动物,又或是抵御捕食者、昆虫或微生物的化学防卫。

或者因贮存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

这些化学物有形形色色的化学结构,其性质和毒性亦大有分别。

主要中毒原因:(1)人体遗传因素: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由于个别人体遗传因素的特殊性而引起的症状。

如有些特殊人群因先天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乳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不能吸收利用乳糖,饮用牛乳后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

(2)过敏反应: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因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症状。

某些人日常食用无害食品后,因体质敏感而引起局部或全身不适症状,称为食物过敏。

各种肉类、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都可以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食物。

(3)食用量过大:食品成分正常,但因食用量过大引起各种症状。

如荔枝含维生素C较多,如果连日大量食用,可引起“荔枝病”,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无力、出冷汗,重者甚至死亡。

(4)食品加工处理不当:对含有天然毒素的食品处理不当,不能彻底清除毒素,食后引起相应的中毒症状。

例如河豚、鲜黄花菜、发芽的马铃薯等如处理不当,少量食用亦可引起中毒。

(5)误食含毒素的生物:某些外形与正常食物相似,而实际含有有毒成分的生物有机体,被作为食物误食而引起中毒(如毒蕈等)。

第5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第5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葵花籽、芝麻等),豆类(花生、大
豆、豌豆、蚕豆等),蛋类,巧克力, 香辛料,鲜果,海产品(虾、贝壳类) 等。
一、天然食物中有毒物质的种类
1、苷类
在植物中,糖分子中的半缩醛基和非糖化合物中 的羟基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称为苷, 又叫配糖体或糖苷。主要有氨苷、皂苷等。
OH
6
5
O OR
1 2
轻微中毒的仅在指、唇和舌尖发生麻
木感觉,不久即恢复正常。 中毒轻的则上吐下泻,腹痛,手足发 麻,眼睑欲闭,视野不清,听力下降。
中新社海口2005年1月20日电,海南近日有三十多 人因食用河豚发生食物中毒,其中四人丧生。继该中 毒事件发生后,21日晚11时,儋州市白马井镇8名渔民 也因食用河豚发生食物中毒,其中2人死亡。 2005年3月27日,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黎丰岭石场 发生一起食用河豚中毒事件,5名中毒者经及时抢救 脱离生命危险。 2003年4月12日,广东江门市5人进食河豚中毒,1人 死亡。 2003年2月福建10名渔民除船长外,有9名系食用河 豚中毒,其中2人中毒严重已死亡,另7人不同程度休 克,生命危急。 2003年10月和2004年1月,深圳共发生了两宗河豚 中毒事件,7人中毒。
二、生物碱
• 1.茄碱 • 又名龙葵素或龙葵苷,主要存在发芽的马铃 薯中,其一般含量为0.005%-0.01%,当马铃 薯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茄碱含量高 达0.3% -0.5%,此时,人食用发芽的马铃薯 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 (1)中毒机制茄碱对胃肠黏膜膜有较强的剌激 作用,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并能引起脑 水肿、充血,而且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 (2)预防措施 • ①马铃薯应放在低温、以防止生芽变绿。 • ②发芽较多的马铃薯不能食用;吃发芽较少的 马铃薯时,应剔除芽和芽眼,并把芽眼周围 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应煮或烧熟吃。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培训课件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毒性和其他药理性质
• 芥子苷本身无毒,但配糖体在芥子酶作用下可被 分解成异硫氰酸酯、噁唑烷硫酮、腈类、硫氰酸 盐、吲哚-3-甲醇等有毒物质。
• 该物质对昆虫、动物和人均有某种毒性,小鼠服 用150~200mg/kg黑芥子硫苷可引起甲状腺肥大、 生长迟缓、体重减轻及肝细胞损伤。
• 首先应立刻让病人口服亚硝酸盐或亚硝酸酯(如 亚硝酸异戊酯)使血红蛋白Fe2+转变为Fe3+,高铁 血红蛋白的加速循环可将氰化物从细胞色素氧化 酶中脱离出来,使细胞继续呼吸。
• 其后应让病人口服硫代硫酸盐等解毒剂,使氰化 物容易形成硫氰化物而随尿排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慢性中毒,可引起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TAN)和 热带性弱视(皆在以木薯为主食的地区常发)。
– TAN表现为视力萎缩、共济失调和思维紊乱。 – 热带性弱视疾病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并导致失明。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五、急性中毒解毒方法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节 致甲状腺肿物质
• 引起甲状腺肿的原因不只是碘缺乏,往往 还与某种食物成分有关,如十字花科的甘 蓝属植物,就是致甲状腺肿的一种致病物 质。
• 在某些碘摄入量较低的偏僻山区,以甘蓝 植物为食是甲状腺肿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食品毒理学6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食品毒理学6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4.慢性中毒
非洲、南美地区,以木薯为主食→ (1)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TAN)
①视力下降、共济失调、思维混乱
②血中含硫氨基酸浓度低,SCN-浓度高 ③食用不含氰化物的食物→ 病症消退 ④可伴随出现甲状腺肿大
非洲、南美地区,以木薯为主食→
(2)热带性弱视
视神经萎缩,可导致失明。 长期以致死剂量的氰化物喂饲动物,也可导
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主要影响脑及长骨的生长发育,在生后4个月内最 重要 如果孕期缺碘,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补碘非常重要 呆小症( cretinism ,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 功能不全的婴儿在出生后 4 个月内得不到 T3 、 T4 的补充导致脑及长骨发育障碍而出现智力低下、 身材矮小的现象。
呆小症
木薯原产巴西,现在非洲、亚洲和加勒比海
地区已有种植。长期以来木薯一直被用作粮 食安全的作物,在谷物无法生长的地方产量 稳定。世界平均产量每公顷约10吨,但每公 顷可达40吨。
西米:
西米有的是用木薯粉、麦淀粉、苞谷粉加
工而成, 有的是由棕榈科植物提取的淀粉制成,是 一种加工米,形状像珍珠。
花椰菜
球茎甘蓝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毒性
既有毒性作用,又具防癌作用
(一)毒性
1.致甲状腺肿大素
P154
①恶唑烷硫酮(OZT) ②异硫氰酸酯(ITC)等

2.硫氰酸酯: ①硫氰酸酯 ②硫氰酸盐 ③腈类化合物
(1)甲状腺素的合成:
血液 甲状腺
I-
I甲状球蛋白
I
过氧化酶
甲状腺素
(T3、T4)
I -OI I -CH2CHCOOH NH2
葡萄糖
N-O-SO3

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

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
食用量过大 如连续多日食用荔枝可引起荔枝病,发病时有饥饿感、头昏、无力、出冷汗、抽搐、瞳孔缩小、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的症状,其实质是低血糖,含有一种可降低血糖浓度的物质。
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
食品中天然有毒物质的种类
生物碱 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碱性,味苦多为复杂的环状结构。
甙类 糖分子中的环状半缩醛的羟基和非糖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脱水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毒性的一般为氰苷和皂苷。
胆毒鱼类 青鱼、草鱼、鲢鱼、鲤鱼是主要的胆毒鱼类,因为民间有鱼胆可清热、明目、止咳、平喘等功效的传说,因此因食用鱼胆发生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其主要的中毒成分为组胺、胆盐及氧化物。少数还与过敏有关。鱼胆中毒主要是胆汁毒素严重损伤肝、肾,造成肝脏坏死和肾小管损害,脑细胞亦可能受损,发生脑水肿,也可能使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肝毒鱼类 常见的为鲨鱼,主要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如果一次摄入超过人体的正常水平,则可引起急性中毒。初期为胃肠炎症状,以后可能有皮肤症,此外还可能有结膜充血、剧烈头痛等症状。
贝类:
蛤类
螺类
鲍类
海兔
某些含有毒物质的动物组织
内分泌腺 甲状腺 肾上腺 病变淋巴腺
动物肝脏
四、毒蘑菇
1
然而一些渔民自认为有烹调秘诀而且家族是惯吃河豚的“行家”,还有的人错误认为河豚鱼肉和其皮毒性不强等,存在侥幸心理食用河豚,结果酿出了悲剧。
2
为此专家声明:由此看来,河豚虽味美,但并不“好”吃,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否则为解一时之馋,很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3
不能存在侥幸吃河豚
河豚毒为剧毒且无特效药 河豚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有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腌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河豚的毒性比剧毒药品氰化钾还要强1000倍,约0.5mg即可致死。河豚毒素主要使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发生麻痹。先是感觉神经麻痹,其次运动神经麻痹,最后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中枢麻痹,出现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如不积极救治,常可导致死亡。《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文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植物类食物中的天然毒素和生理活性成分

植物类食物中的天然毒素和生理活性成分

第五节 消化酶抑制剂
种类: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和α-淀粉酶抑制剂。
这类物质实质上是植物为繁衍后代,防止动物啃食的防御性物质,豆类和谷类是含有消化酶抑制剂最多的食物,其他如土豆、茄子、洋葱等也含有此类物质。
多数豆类种子的蛋白酶抑制剂约占其蛋白总量的8%~10%,占可溶性蛋白量的15%~25%。
胰蛋白酶抑制剂根据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为KTI与BBTI两类,其中,BBTI也同时是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耐热耐酸能力。
3
2
1
4
消化酶抑制剂的分布
各种胰蛋白酶及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
α-淀粉酶抑制剂
豆类(大豆、菜豆和花生等)及蔬菜种子
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的种子,绝大多数豆类种子
消化酶抑制剂的毒性
豆类蛋白及其制成品普遍存在消化率不高的问题
这也是引起动物生长迟缓的原因之一。
“过敏”是指接触(摄取)某种外源物质后所引起的免疫学上的反应,这种外源物质就称为过敏源。
由于物种的数量成千上万,因此每一位过敏患者可能都是由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引起。常见的过敏源归纳为以下几类:
通过呼吸引起过敏的抗原性物质——吸入性过敏源:如花粉、柳絮、粉尘、虫螨、冷空气、动物皮屑、油烟、各种香料、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生氰糖苷引起的慢性氰化物中毒
生氰糖苷引起的两种疾病:
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TAN):一些以本薯为主要食物的地区多有发现。该病表现为: 视力萎缩 共济失调 思维紊乱
TAN患者血液中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浓度很低。而血浆中硫氰酸盐的失明
4
当患者食用不含氰化物的食物时,病症消退;恢复传统饮食时,病症又会出现。
一、外源凝集素 外源凝集素(Lectins)又称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s),是植物合成的一类对红细胞有凝集作用的糖蛋白。 外源凝集素可专一性结合碳水化合物。当外源凝集素结合人肠道上皮细胞的碳水化合物时,可造成消化道对营养成分吸收能力的下降。 分布:800多种植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的种子和荚果中,如:大豆、菜豆、刀豆、豌豆、 小扁豆、花生等。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PAs的毒性与结构非常相关。
倒千里光碱
毛果天芥菜碱
麦角醇
寄生在黑麦、小麦、鹅冠草等和本科植物子房内,将子房变成均 和,形同麦粒的菌类,特别多见于黑麦。
有使子宫强烈收缩,促进分娩及分娩时的止血作用
分类: 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 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 ; 第三类为棒麦角系生物碱,麦角酸的羧基变成了羟基和甲基。
百脉根苦苷(lotaustralin)
扁桃腈苷(prunasin)
植物名称 杏 高梁 木薯
利马豆(lima bean) 木薯
利马豆(lima bean) 核果(stone fruit)
生氰糖苷的代谢
生氰糖苷产生氰氢酸的反应由两种酶共同作用(见图 4-1)。生氰糖苷首先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 生成氰醇和糖,氰醇很不稳定,自然分解为相应的酮 ,醛化合物和氰氢酸。羟腈分解酶可加速这一降解反 应。生氰糖苷和β-葡萄糖苷酶处于植物不的同位置, 当咀嚼或破碎含生氰糖苷的植物食品时,其细胞结构 被破坏,使得β-葡萄糖苷酶释放出来,和生氰糖苷作 用产生氰氢酸,这便是食用新鲜植物引起氰氢酸中毒 的原因。
激活分子氧的功能, 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 导致细胞的呼吸
链中断。形成“细胞内窒息”.同时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麻痹
死亡。
(2)氢氰酸对于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有损伤作用
急性中毒效应--果仁中毒
➢ 苦杏仁苷 致死量约为1g,0.6mg/kg。潜伏期为0.5-5h。急性
中毒表现为:心率紊乱、肌肉麻痹和呼吸急促,严重者呼吸 麻痹而死亡。
解,因此产生HCN的时间延后,中毒的潜伏期较长, 一般 6-9h。
➢ 两种慢性病
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

植物中的天然毒素

植物中的天然毒素

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在日常饮食中,植物性食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是,由于食用不当,很可能引起中毒的现象。

这是因为植物中含有很多的天然毒素,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植物的天然毒素,以便于读者认识和了解。

毒蕈中的天然毒素蕈类俗称蘑菇,是一类大型真菌类植物。

因味道鲜美,有山珍之称。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其有毒而能杀人者。

”可见,古人对蕈类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

我国蕈类种类很多,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蕈类通常分为食用蕈、条件可食蕈和毒蕈三大类。

我国已知可食蕈360多种,毒蕈105多种,其中能威胁人生命的的约有20多种,而含剧毒的仅有10种左右。

毒蕈的有毒成分较为复杂,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

根据毒蕈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及其对人体器官的损害,而引起不同的中毒表现。

1.肝肾损害型因误食含毒伞肽、毒肽等原浆毒素的毒蘑菇而引起的。

其毒性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

这类毒素能损伤心、肝、肾、脑等脏器,尤以肝、肾为主。

此型占毒蕈中毒病死率的95%以上。

2.神经精神型引起神经精神型的毒性物质主要有色胺类化合物、致幻素等。

此类型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精神错乱、精神抑制及幻觉。

这几种类型往往互相交错难以分开,偶尔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3.胃肠毒型引起此型中毒的毒蕈种类很多,其主要有毒成分可能为类树脂物质或酚、甲醛类化合物。

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及剧烈腹泻。

一般病程短,预后好,病死率低。

4.溶血型引起此型中毒的有毒成分为鹿花蕈素,可使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急性溶血。

由于它具有挥发性,在烹调或干燥过程中可以减少,但在炖汤时尚可保留,所以喝汤时会引起中毒。

一般认为,毒蕈有以下特点:蕈盖色泽美丽,形态奇特,蕈柄上有蕈环、蕈托,菌体多为柔软多汁,弄破后会发生明显变色。

民间以汁液能使银器变黑,也会使大蒜变黑等特征来辨别有毒的蕈类,但此法尚缺乏科学依据。

第五章 动植物中天然的有毒物质 食品安全 教学课件

第五章 动植物中天然的有毒物质 食品安全 教学课件

一、类胡萝卜素
二、植物固醇 三、皂甙 四、芥子油甙 五、多酚 六、蛋白酶抑制剂 七、单萜类
八、植物雌激素
九、硫化物
十、植物凝血素
植物化学物
A B C ○ D
生物学作用
E ○ F G H ○ I J ○
类胡萝卜素
植物固醇 皂甙 芥子油甙 多酚 蛋白酶抑制剂 单萜类 植物雌激素 硫化物 植酸




预防及救治措施
不吃未经处理的鲜黄花菜。 食用鲜黄花菜时需做烹调前的处理。 烹调时与其他蔬菜或肉食搭配制作,且要 控制摄入量,避免修订稿过多引起中毒。 一旦发生鲜黄花菜中毒,立即用4%鞣酸或 浓茶水洗胃,口服蛋清牛奶,并对症治疗。
3.其他生物碱 毒蘑菇
毒蘑菇所含有的有毒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
2.酶抑制剂
有些天然食物含有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胃蛋白 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对食物蛋 白质的分解作用,使蛋白质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 从而造成蛋白质种构造修补肌体组织、参与调节 多种代谢活动的重要营养素的缺乏。含有蛋白酶 抑制剂的食物有两种:一是所有豆类,都含有胰 蛋白酶抑制剂;二是生鸡蛋,含有抗酶蛋白质, 能使鸡蛋内其他蛋白质不能与消化道的蛋白酶接 触,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如果长期生食豆类或生 鸡蛋,就会引起蛋白质营养不良症,表现为皮肤 粗糙、弹性差,毛发稀疏、变色,表皮产生有色 斑点等。

来源
食品有害物质的来源
途 径
在正常条件下生物体通过代谢或生物合成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固有有害物质 在应激条件下生物体通过代谢和生物合成而产生有毒化合物
有毒化合物直接污染食品 有毒化合物被食品从其生长环境中吸收
污染有害物质 由食品将环境中吸收的化合物转化为有毒化合物 食品加工中产生有毒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外源凝集素由结合多个糖分子的蛋白质亚基组成, 是天然的红细胞抗原。 • 在小鼠食物中加入0.5%的黑豆凝集素可引起小鼠 生长迟缓。 • 连续两周用0.5%的菜豆凝集素喂饲小鼠可导致其 死亡。 • 大豆凝集素的毒性相对较小,但以1%含量喂饲小 鼠也可引起生长迟缓。大豆凝集素的LD50约 50mg/kg体重。 • 蓖麻凝集素ricin的毒性非常高,LD50(腹腔注射) 为0.05 mg/kg体重,2mg即可使人中毒死亡,为其 他豆类凝集素的1000倍。
•含生氰糖苷的食源性植物有木薯、杏仁、枇杷、苦 桃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仁 和豆类等,主要是苦杏仁苷和亚麻仁苷。
• 表5-2 含有生氰糖苷的食物及其中HCN的含量
植 物 HCN含量/mg· (100g)-1 糖 苷
苦杏仁
木薯块根 高梁植株 利马豆
250
53 250 10~312
苦杏仁苷
第四节
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一、外源凝集素(lectins)
•外源凝集素又称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是植物合成的 一类对红细胞有凝聚作用的糖蛋白,可专一性结合 碳水化合物,造成消化道对营养成分吸收能力的下 降,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 •外源凝集素广泛存在于800多种植物的种子和荚果 中,常见有蓖麻、大豆、豌豆、扁豆、菜豆、刀豆、 蚕豆、绿豆、芸豆等,花生、马铃薯、香蕉、芒果、 麦芽等蔬果也含有。含量最高的红肾豆含有20000~ 70000凝血素单位。
• 根据食品过敏症和过敏性反应网络(Food Allergy & Anaphylaxis Network, FAAN)的数据,每年大约 有三万美国人因为食物过敏反应而需要急诊治疗, 并导致150〜200人死亡。此外,世界各地食物过 敏者的人数都在增加。 • 引起食物过敏专科医生特别关注的是儿童食物过 敏症的急剧增加。据杜克大学医学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儿科教授A.Wesley Burks 说, 在过去十年中,5岁以下儿童花生过敏患者增 加了一倍。
四、中毒症状
• 急性中毒:潜伏期约半小时到十二小时,出现口中苦 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 力等。较重者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时可嗅到苦杏仁 味。严重者意识不清、呼吸微弱、昏迷、四肢冰冷、 常发生尖叫,继之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 失,牙关紧闭,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因呼吸麻痹或 心跳停止而死亡,此外,亦有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的报 道。木薯相似。 • 慢性中毒,可引起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TAN)和 热带性弱视(皆在以木薯为主食的地区常发)。
第三节
一、蚕豆病
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 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其不能经 磷酸戊糖途径得到充分的NADPH,不能使谷胱甘肽 保持还原状态,过氧化氢酶(Catalase)的量亦减少, 当机体受到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 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作用于含—SH基的血 红蛋白、膜蛋白和酶蛋白,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 发生氧化损伤。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和变 性珠蛋白小体(Heinzbody),红细胞膜的过氧损伤则 致膜脂质和膜蛋白巯基的氧化,红细胞尤其是较老 的红细胞容易破裂,发生溶血性黄疸。
第五章
• • •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 毒素
致甲状腺肿物质 生氰糖苷 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消化酶抑制剂 生物碱糖苷 血管活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然诱变剂
第一节 致甲状腺肿物质
• 引起甲状腺肿的原因不只是碘缺乏,往往 还与某种食物成分有关,如十字花科的甘 蓝属植物,就是致甲状腺肿的一种致病物 质。
• 比较明确的一些过敏原产品: • 小麦制品、荞麦制品、蛋制品、奶制品、花生 制品、鲍鱼、墨鱼/鱿鱼、三文鱼子/鱼子酱、 虾类、橙桔类、蟹类、猕猴桃、牛肉制品、胡 桃、三文鱼、大豆制品、鸡肉制品、猪肉制品、 蘑菇/菌类制品、桃制品、芋制品、苹果制品、 明胶制品等
毒性
食品过敏原极少的量便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 只要有5-10ppm就可引起反应,几分钟内便产生 症状,几小时内会导致死亡。 影响的器官主要包括皮肤、嘴唇、呼吸道和胃肠 道,甚少影响中枢神经。主要症状为皮肤湿疹和 神经性水肿,哮喘,腹痛,呕吐,腹泻,眩晕和 头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关节肿和膀胱发炎,少 数死亡。
• 在某些碘摄入量较低的偏僻山区,以甘蓝 植物为食是甲状腺肿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一、致甲状腺肿物质的分布
• 十字花科蔬菜有100多种含黑芥子硫苷 (glucosinolates),即硫代葡萄糖,主要分布在甘蓝植物种 子中,含量约为2~5mg/g。 • 据估计,一般人每天通过食用甘蓝蔬菜可摄入约200mg 此类化合物。
二、山黧豆中毒(lathyrism)
•山黧豆中毒是使用山黧豆属的豆类如野豌豆、鹰嘴豆和卡巴 豆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有两种表现形式:骨病性山黧豆 中毒和神经性山黧豆中毒。 •山黧豆中毒性骨病:骨头畸形和骨关节脆弱。该毒性物质为 β-L-谷氨酰丙腈(BAPN),不可逆地抑制赖氨酰氧化酶活性, 从而抑制组织与骨间的基本蛋白——胶原蛋白的交联。 •神经性山黧豆中毒:由长期(>3个月)食用山黧豆而引起, 病症为腿麻痹加强、肌肉无力、僵直。多见于年轻人,发病 常常突然。栽培的山黧豆中含有β-N-草酰基-L-α,β-二氨基丙 酸(ODAP),可使幼鼠、小豚鼠和小狗的神经受损。但引起 人类神经中毒的假说尚未得到证实。
• 食品过敏原是指那些能对特定人群产生免 疫反应或过敏反应的食品中的蛋白质。
• 食品过敏原大部分是自然生成的蛋白质, 目前已经知道的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含有可 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过敏原。
欧盟2003/89/EC指出的食品过敏原:
花生
大豆 蛋

鱼 甲壳类 树果(坚果) 小麦 其它一些会引起过敏的食品,会及时在媒体公布 在美国销售的食品如使用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作为防腐剂 必须标注。
抢救及护理措施:
•1.及时输入新鲜血:蚕豆病患儿主要表现是急性血管内 溶血。输血有利于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提供血小板 及凝血因子,防止低血容量休克。 •2.输氧:输氧有利于纠正低氧血症,并加速血红蛋白与 毒物分离。 •3 .应用糖皮质激素:其效果是稳定细胞膜,阻止溶血的 继续进行。 •4.饮食和服药护理:应鼓励患儿进高蛋白、低脂肪、高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口服药物主要是铁剂。 •5. 出院指导:患儿出院时向家属及小孩宣传,避免进食 蚕豆和蚕豆制品,提醒家长要约束患孩去种蚕豆的地方。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毒性和其他药理性质
• 芥子苷本身无毒,但配糖体在芥子酶作用下可被 分解成异硫氰酸酯、噁唑烷硫酮、腈类、硫氰酸 盐、吲哚-3-甲醇等有毒物质。 • 该物质对昆虫、动物和人均有某种毒性,小鼠服 用150~200mg/kg黑芥子硫苷可引起甲状腺肥大、 生长迟缓、体重减轻及肝细胞损伤。 • 甘蓝属食品中抑制甲状腺功能的物质:
• 氰离子在人体的正常代谢:氰化物在大多数哺乳
动物体内的主要转化产物是硫氰酸盐,这一反应由硫氰酸 酶(Rhodenase)催化。此外,还可和半胱氨酸反应生成 噻唑类化合物并随尿排出,这一途径较少见。
三、氰化物的毒性
• 氰氢酸的最小致死口服剂量为0.5~3.5mg/kg体重;LC50: 0.357mg/L,5分钟(小鼠吸入) 。 • 生氰糖苷的人致死量为18 mg/kg体重。 • 小孩吃生苦杏仁6颗,成人吃10颗就能引起中毒; 成人服 40-60颗,小孩服10-20颗既可引起中毒死亡。 • 木薯中毒,往往是因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木薯,或喝了洗 木薯的水、蒸木薯的汤而引起的。吃未经处理的木薯3-6 个,也会造成中毒。 • 生苦桃仁、生枇杷仁致死量分别为0.6克(约1粒)/公斤体 重和2.5~4克(2~3粒)/公斤体重。 • 高粱、玉米的嫩叶、嫩竹笋、亚麻子中也含有少量的氰甙 ,食用不当也易发生中毒。
– 1、硫氰酸酯和腈类化合物——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 – 2、致甲状腺肿大素(Goitrin)——抑制甲状腺素的合 成
三、防止中毒的措施 •1、化学物理法 采用高温(140-150℃)破坏其中芥子酶的活性 •2、微生物发酵法 利用发酵法将产生的芥子苷代谢去除
第二节 生氰糖苷
一、生氰糖苷简介
•生氰作用:指植物具有合成生氰化合物并能够水解 释放出氢氰酸的能力。 •生氰糖苷:又名含氰苷,由氰醇衍生物的 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形成的糖苷,广泛存在于豆科、蔷薇科 、稻科约1000余种植物中。
目前过敏原危害的控制措施:
确保正确使用标签和包装,并与产品配方相匹配(注明 所有的过敏原成分,哪怕是微量的) 设备清洁得当,降低交叉污染 • 建立完善的产品品种更换程序 • 视觉检查,防止可见的残留物在加工设施中
• 破坏外源凝集素蛋白结构是有效的去除外源凝集 素毒性的方法,该物质比较耐热,80℃数小时不 能使之失活,但100℃下1h可被破坏,或高压蒸汽 加热,30min可以达到去除目的。
二、过敏原
• 当一种抗原异物质进入机体以后, 会导致机体发生 正常或过度免疫应答, 过度免疫应答称为过敏反应。 • 过敏可以分为I-IV型超敏反应, 食物过敏主要为I型超 敏反应, 又称IgE介导的超敏反应、IgE依存型。
• 过敏性疾病影响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被世界 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 大约3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有1次以上对食物不 良反应的经历,20%~65%的过敏性肠道综合征和消 化不良患者的病因与食物过敏有关。但只有少数人 (大约6%的婴儿和2%的成人)产生过强烈的因食品 蛋白质引起的过敏反应。
美国FDA指出的食品过敏原: 谷类包括麸皮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及其 它们的杂交种) 甲壳类及其制品 蛋及蛋制品 鱼及鱼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大豆及豆制品 奶和奶制品(包括含乳糖制品) 坚果类及其制品,如板栗、榛子、腰果、杏仁、胡桃、山 核桃等 芹菜及其制品 芥菜/芥末及其制品 芝麻及其制品 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含量在10ppm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