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 第9期兰 州 学 刊No.9 2006
总第15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56・历史研究・
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杜冰梅 王贵元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 自1909年前贤开始研究敦煌文献以来,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
本文对1909年至今有关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编目、整理与校勘、综合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整理与介绍。
[关键词] 敦煌文献;《老子》;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9-0050-03
作者简介:杜冰梅,安徽萧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贵元,山西平定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二十六)在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石窟中发现5万余件完成于公元5至11世纪的文献,给科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典籍和历史资料,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
其重要性正如李零先生所说:“如果我们把古书比作一条藏在云端的龙,宋元以来的古书是它的尾巴,敦煌的发现是它的身子,那么,现在的发现①就是它的脖子,我们离看到龙头日子已不太远了。
”[1]在这5万余件敦煌卷子中有千余件、百余种中国传统典籍,《老子》即其中一种。
作为我国最古老哲学著作之一的《老子》,是敦煌先秦典籍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老子》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至今仍受到西方学者的称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今存较早、较完整的《老子》多为宋、明刻本,而敦煌写卷《老子》多抄写于南北朝、唐代。
尽管是残卷,但由于抄写年代较早,更多地保留了《老子》原貌。
因此,在文字学、文献学、哲学及史学研究中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自1909年前贤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等根据伯希和提供的有限敦煌文献照片和原件进行初步研究开始,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
尤其是在近半个世纪,人们日益认识到敦煌文献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
迄今为止,前贤对敦煌写卷《老子》的整理、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下面仅就所能搜集到的有关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成果略加整理。
郝春文在《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2]中将我国学者自1909年至今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历史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1909年至1949年建国前为第一阶段,1949年建国后至1976年“文革”结束为第二阶段,“文革”后至今为第三阶段。
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状况亦可以此为标准来划分。
一、第一阶段(1909-1949)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敦煌写卷《老子》的收集、整理与公布,并开始进行初步研究。
(一)编目方面
罗福苌先生在《伦敦博物馆敦煌书目》[3]中提及敦煌写卷《老子》7件,但无题解及编号。
此外,他还翻译了伯希和著《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4],其中提到P.2247、P.2375、P.2417、P. 2420、P.2421、P.2435、P.2517、P.2596、P.2599、P.2735、P.2864、P.3277,共12件敦煌写卷《老子》。
向达《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5]中收录英藏敦煌写卷《老子》11件,即S.0075、S. 0189、S.0477、S.0792、S.0798、S.2060、S.2267、S.3926、S.4430、S.6453、S.6825v,并在每件后注明行数。
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海外敦煌遗籍照片总目》[6]对英、法藏敦煌文献进行分类记录,在“道家”一类中记录敦煌写卷《老子》9件,其中英藏5件,分别为S.477、S.2060、S.3926、S.4430、S.6825v,法藏4件,分别为P.2594、P.2864、P.3237、P.3277,有简单题解。
陈国符《敦煌卷子中之道藏佚书》[7]对敦煌写卷中所存《道藏》佚书进行了整理,是首次全面收录北京、伦敦、巴黎三地道书的目录。
(二)整理与异文比较方面
在早期研究敦煌写卷《老子》的学者中,罗振玉先生不仅是第一位而且也是研究成果最突出者。
他对敦煌写卷《老子》的整理与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成果全部收录在《罗雪堂先生全集》[8]初编、续编及三至七编中,在《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中收有《老子残卷六种》[9],即散667、散668、敦煌丙本、敦煌丁本、敦煌己本、敦煌壬本及《老子义残卷一种》。
对敦煌写卷《老子》进行异文比较的成果主要为《道德经考异》[10],共收录14种不同写卷《老子》,其中唐石刻本4种,即景龙本、御注本、广明本与景福本,10种敦煌写卷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英伦本”),与《老子残卷六种》、《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相对照可知,甲即散667,乙即散668,丙即敦煌丙本,丁即敦煌丁本,戊即《老子义残卷一种》,己即敦煌己本,辛即P.2517,壬即敦煌壬本,庚与癸无相对应者②。
在此文中,罗先生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上面14种《老子》为参校本进行比较,异文分别指出,不作进一步考证。
如《道经》第二章:“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道德经考异》:“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无‘焉’字。
”在《道德经考异》后紧接有《老子考异补遗》一卷,又增加新发现之“北8446(昃041)”进行异文比较。
罗先生在比勘敦煌写卷《老子》与传世本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唐文播《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校记》[11]收录巴黎藏敦煌写卷《老子》13件,即P.2329、P.2517、P.2347、P.2370、P.2375、P.2420、P.2435、P.2594、P.2639、P.2823、P.2417、P.2599、P. 2584,并以P.2584、P.2417为底本,与其他11件进行比较,异文分别指出,不作进一步考证。
如《道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校记》:“‘室’2329卷作‘堂’。
”
(三)综合研究方面
在三四十年代,唐文播除《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校记》外,
第9期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巴黎所藏敦煌写卷《老子》的论文,如《敦煌老子写卷“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考》[12]、《敦煌老子卷子之时代背景》[13]、《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本综考》[14]、《敦煌老子写卷纸质款式字体综述》[15]、《巴黎所藏敦煌老子二四一七卷考证》[16]、《巴黎所藏〈老子〉写经卷叙录》[17],以上几篇文章对巴黎所藏敦煌写卷《老子》从纸质、款式、字体、个别写卷的抄写年代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
此外,马叙伦《〈老子道德经义疏〉残卷》[18]对P.2517,即《老子道德经义疏》之作者及抄写年代进行考证,认为此件为成玄英写本,抄写于唐高宗时。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敦煌写卷《老子》为国内学者最早获知的敦煌文献中的一种,因此其研究起步较早;但同时由于敦煌写卷《老子》的绝大部分发现后便被掠到国外,当时国内学者只能对极少量伯希和赠送、罗振玉公布的照片进行初步整理,研究尚不深入。
二、第二阶段(1949-1976)
进入50年代,以传统文献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敦煌写卷《老子》的工作仍在继续。
但此时我国学者利用敦煌文献的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北京图书馆于1957年通过交换,得到了英国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汉文文献S.6980号以前部分的缩微胶片,台湾史语所也于次年购得相同内容的编印本(用缩微胶片冲印成册)。
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终于可在国内查阅英藏敦煌汉文文献的主体部分了。
”[2]
(一)编目方面
日本学者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著录有关敦煌写卷《老子》数十种,分无注本、河上公注本、想尔注本、成玄英疏本、李荣注本、明皇注疏本、注家未详本、序诀及序诀疏诸项,每件都著录了纸色、长宽、行数、尾题以及与《道藏》本的对应情况等,③是这一阶段敦煌写卷《老子》写本著录较为完善的一个目录。
此外,王重民、刘铭恕编纂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19],收录北图藏、英藏、法藏和散藏的共两万多件敦煌文献,其中收录敦煌写卷《老子》30多件,为国内外学者了解、调查、利用敦煌文献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整理与校勘方面
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卷四[20]中,对前人有关以下13件敦煌写卷《老子》,即S.0477、S.3926、S.6825v、P.2639、P. 2517、P.2594、P.2864、P.3237、P.2577、P.3277、P.3592、P.2823、《老子义残卷一种》的前人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评述,并将P.2639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与《道藏》“知”字号本进行校勘。
陈祚龙《敦煌道经后记汇录》[21]对37件敦煌道经《后记》进行整理、校勘,其中包括S.6453、P.2347、P.2350、P.2417、P.2584、P. 2735、P.3725共7件敦煌写卷《老子》的后记。
(三)综合研究方面
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著老子想尔注校笺》[22]第一次影印、校释了S.6825v《老子道经想尔注》,发现了反映道教原始思想的重要资料,认为S.6825v为张道陵著,并对东汉时期道家思想等进行了探讨。
之后,饶先生又陆续发表了《想尔九戒与三合义》[23]、《老子想尔注续论》[24]、《四论想尔注》[25]。
陈世骧发表《“想尔”老子道经敦煌残卷论证》[26],认为“想尔注”为张鲁所作,是道教初期教徒学习的一种重要材料;严灵峰发表《老子想尔注校笺与五千文的来源》[27]、《再论老子的想尔注与五千文》[28]、《老子想尔注写本残卷质疑》[29],围绕《想尔注》的作者及时代问题,与饶宗颐等人展开讨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阶段中国大陆关于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的论著不多。
但此时港台、日本的学者开始加入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队伍,推动了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工作。
三、第三阶段(1976至今)
80年代以后,“学术界利用敦煌文献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70年代末,巴黎国立图书馆将所藏全部敦煌文献制成缩微胶卷发行。
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主体部分的缩微胶卷也开始在国内发行。
”“进入90年代,采用先进技术重拍、精印的敦煌文献图版本陆续推出。
”[2]敦煌学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繁盛时期。
与此潮流一致,这一时期敦煌写卷《老子》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重要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一)编目方面
这一时期敦煌文献的整理、编目进入了崭新时期,大量写卷公布于世,直接推动了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的发展。
较重要的有日本学者大渊忍尔于1978年、1979年编著的《敦煌道经目录编》、《敦煌道经图录篇》,前者共著录496件道经抄本,考订经名并对每件写卷的篇幅、纸质、行款、抄写年代等进行介绍。
不仅搜集资料较为完备,而且创立了较完善的著录体例;后者公布了全部敦煌道经(除去重复抄本)的影写图版。
④
此外,施萍婷主撰稿、邰惠莉助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30],该书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的基础上,对英、法、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重新进行整理,大致从名称、题记、本文和说明四方面对每一件进行著录,其中收敦煌写卷《老子》48件。
同时有关敦煌写卷研究的论著目录在此期间也陆续出版,如《敦煌遗书最新目录》[31]、《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32]、《1900-2001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33]等。
以上索引和目录,大大推进了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工作。
(二)整理与校勘方面
本阶段在敦煌写卷《老子》的整理与校勘方面,成果较多。
姜亮夫《巴黎所藏敦煌写本道德经残卷综合研究》[34]对P.2329、P.2347、P.2370、P.2375、P.2407、P.2420、P.2421、P. 2435、P.2517、P.2577、P.2584、P.2594、P.2599、P.2639、P.2735、P.2823分别从内容、字体、书写款式等方面进行介绍,并以P. 2517、P.2584为底本,与其他14件进行校勘;同时分析《老子道德经》传本、老学主要派别的消长演变,并将敦煌写卷、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作详细排比校对,异文和删改之处分别列出。
郑良树《敦煌老子写本考异》[35]从著录、校勘两大方面,首先对前人关于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整理、介绍。
其次以唐文播《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校记》为基础,吸收罗振玉《道德经考异》之校文,比勘帛书《老子》及其前学者未校勘之敦煌写卷《老子》13件,即S.0189、S.0602、S.0783、S.0792、S. 0798、S.2060、S.2267、S.4365、S.4430、S.4681、S.5887、S.5920、P.3725进行校勘。
如:“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敦煌老子写本考异》:“《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校记》:河上本‘天地’、‘万物’下并有‘之’字,罗振玉曰:敦煌本无‘之’字。
案:罗氏所云敦煌本,乃散667。
”
朱谦之《老子校释》[36],以唐初景龙碑本为底本,采用15件敦煌写卷《老子》,即P.2329、P.2517、P.2347、P.2417、P.2599、北8446(昃41)、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敦煌庚本及武内敦乙本,并校以遂州碑本、旧抄《卷子》本、唐玄宗《御注》本、严遵本、河上本、王弼本、傅奕本、范应元本。
作者先比较各本的异同,再旁征博引,引述各家观点,考证非常详尽。
程南洲《伦敦所藏敦煌老子写本残卷研究》[37],采用原中央
15
兰 州 学 刊总第156期
研究院史语所收藏敦煌写卷《老子》副本15件,即S.0189(英伦戊)、S.0477(英伦庚)、S.0602(英伦卯)、S.0783(英伦丙)、S. 0792(英伦丁)、S.0798(英伦甲)、S.2060(英伦己)、S.2267(英伦乙)、S.3926(英伦辛)、S.4365、S.4430、S.4681、S.5920、S. 6453(英伦辰)、S.6825v。
程先生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以上面15件敦煌写卷《老子》、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等为参校本对《老子》4-81章进行校对考证。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38],对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即S.6825v作详细校释,将白文和注文分别录出,依河上公本次第,分注章数,并探讨了抄写时代及相关问题。
黄海德《伦敦不列颠博物院藏敦煌S.二○六○写卷研究》[39]将S.2060写卷与《道藏》中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以及题名为顾欢的《道德真经注疏》三书引用的李荣注文互相校勘,认为S.2060卷的抄写者为敦煌道士,抄写年代应在唐肃宗和唐代宗之际,并肯定了该卷的价值。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40],以帛书《老子》为底本,王弼本为主校本,采用10件敦煌写卷《老子》,即《老子残卷六种》、敦煌庚本、敦煌辛本和敦煌英本(即罗振玉先生所称“英伦本”),并校以道观碑本、历代刊本计33种作为参校本。
其校注方式与朱谦之《老子校释》相似。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一至三卷[41],在第一卷中,以朱谦之《老子校释》、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为参校本对S.0189进行校释、校勘;在第二卷中,以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参校本对S.0477进行校释、校勘;在第三卷中,以S.0189为参校本对S.0602进行校释、校勘,并对S.0602原勘定名称《道经卅七章》加以纠正,定名为《德经》。
(三)综合研究方面
郑良树《敦煌老子写卷探微》[42]中对60件⑤敦煌写卷《老子》从内容上进行分类,并考察了38件敦煌写卷《老子》中一部分与帛书本、严遵指归本的关系。
李斌城在《敦煌写本唐玄宗〈道德经〉注疏残卷研究》[43]、《读〈唐玄宗《道德经》注诸问题〉》[44]两篇文章中对“唐玄宗《道德经》注”的完成时间、标准本等问题进行探讨。
朱大星《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45]探讨了河上公本在敦煌写卷《老子》中数量最多及其在敦煌地区广为流传的原因。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46],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综述、目录、索引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所能见到的敦煌道教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是目前收录敦煌道教文献最全的一本书。
其中对敦煌写卷《老子》从内容上进行分类、缀联与介绍。
本阶段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成果数量比前两个阶段明显增多,成果质量也大为提高。
尤其是在校勘方面,更注重多角度、旁征博引地考证,研究更为深入、细致。
[收稿日期] 2006-06-25
注 释
①“现在的发现”指郭店楚简的发现。
②目前国内见不到庚本,仅见于《道德经考异》卷前目录内,郑良树《敦煌老子写本考异》称癸本“疑为S792”。
但经查证,罗振玉《道德经考异》、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皆称此件存《道德经》10-37章,而S.0792存8-37章。
③因未找到《敦煌道经目录》,此部分参考郑良树《敦煌老子写本考异》,《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三),61页。
④因未找到大渊忍尔这两本书,此部分参考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 31页。
⑤其中包括了7件序诀、2件误编为敦煌写卷《老子》者及4件仅见于目录者。
参考文献
[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历史研究,1998, (1).112.119.122-123.
[3]罗福苌.伦敦博物馆敦煌书目[J].国学季刊,1923,第1卷第1号.
[4]伯希和著,罗福苌译.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J].国学季刊,1923,第1卷第4号、1932年第3卷第4号.
[5]向达.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J].图书季刊,1939,新1卷第4期.
[6]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海外敦煌遗籍照片总目[J].图书季刊, 1940,新2卷第4期.
[7]陈国符.敦煌卷子中之道藏佚书[A].道藏源流考(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4-227.
[8]罗雪堂先生全集[M].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1986.
[9]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A].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八)[M].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1986.3165-3194.
[10]罗振玉.道德经考异[A].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三)[M].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1986.1025-1070.
[11]唐文播.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校记[J].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30, (5).
[12]唐文播.敦煌老子写卷“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考[J].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30,(6).
[13]唐文播.敦煌老子卷子之时代背景[J].东方杂志,1943,(8).
[14]唐文播.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本综考[J].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4, (4).
[15]唐文播.敦煌老子写卷纸质款式字体综述[J].学术与建设,1945,(1).
[16]唐文播.巴黎所藏敦煌老子二四一七卷考证[J].东方杂志,1946,(1).
[17]唐文播.巴黎所藏《老子》写经卷叙录[J].凯旋,1947,(11)-1948, (3).
[18]马叙伦.老子道德经义疏(残卷)[A].读书续记(卷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28-29.
[19]王重民,刘铭恕.敦煌遗书总目索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229-246.
[21]陈祚龙.敦煌道经后记汇录[J].大陆杂志,1962,第25卷第10期.
[22]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著老子想尔注校笺[M].新竹:东南书局,1956.
[23]饶宗颐.想尔九戒与三合义[J].清华学报,1964,新4卷2期.76-83.
[2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续论[A].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15-133.
[25]饶宗颐.四论想尔注[A].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35-146.
[26]陈世骧.“想尔”老子道经敦煌残卷论证[J].清华学报,1957,新1卷2期.
[27]严灵峰.老子想尔注校笺与五千文的来源[J].民主评论,1964,15卷16期.
[28]严灵峰.再论老子的想尔注与五千文[J].民主评论,1965,16卷3期.
[29]严灵峰.老子想尔注写本残卷质疑[J].大陆杂志,1965,31卷6期.
[30]施萍婷主撰稿,邰惠莉助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1]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32]郑阿财,朱凤玉主编.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M].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
(下转第35页)
25
第9期王安石庄子学的儒学化思想及其影响
现出了以下共同特点:以善求庄子之意的方法,得出庄子矫俗之弊之说,然后对庄子之寓意大肆阐发,认为庄子是尊圣人的,拉进庄子与儒家之间的距离,以此调和儒道矛盾;自觉维护儒家圣人的形象,对庄子诋訾圣人的言论进行辩解,把王安石“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的方法移用到对圣人的阐释上,区分圣人之迹与圣人之心,否定其迹,肯定其心;或把上述方法移用到对儒家仁义礼乐的阐释上,否定仁义之迹,肯定仁义之心,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仁义的合理性;注重对《庄子》“变”的思想的阐发,以儒家思想对庄子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改造,并与现实政治相联系;注重对庄子性命之学的阐发,认为庄子的性命之学与圣人相通,并赋予庄子的性命之学以一定的仁义内容;大量引用儒家经典来阐释《庄子》,以儒家思想比附庄子思想,使二者融合在一起。
我们应看到,王安石对庄子的儒学化是有原则的,他自觉抛弃了庄子的“为书之说”,只将庄子与圣人相通或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儒学化。
而其门人则将《庄子》严重儒学化,将《庄子》几乎改造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儒家著作。
南宋时王门后学人物赵以夫、程俱等人更是变本加厉,对《庄子》阐释的儒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比如程俱在《庄子论四》中说:“老庄之道既自列于一偏,而孔子之道独不列于其间。
呜呼!此以见庄子之深知孔氏也,非知孔氏也,深于道故也。
孔子之道包乎五者,施于天下,或藏之以神其用,或裁之以见于事,故迹虽遍于天下,人为之敝,有时而极,然关百王贯万世而终莫能违之者,道备故也。
此庄子所以不列于道术之一偏也。
……谁谓庄子非孔氏而绝中道哉!”[4]南宋学者黄裳也承王安石说:“老庄之矫,绝仁义之为太甚者,岂以矫其天下者,必以过高之言而后可救欤?孔子以质之过者,救文之极弊,固其意也。
”(《顺兴讲庄子序》)[5]甚至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庄子,不知他何所传授,却自见得道体。
盖自孟子之后,荀卿诸公皆不能及。
如说:‘语道而非其序,非道也。
’此等议论甚好。
度亦须承接得孔门之徒,源流有自。
”[6]宋末禇伯秀的《管见》、林希逸的《庄子口义》等人的《庄子》著作都带有明显的儒学化倾向。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明杨慎《庄子解》中说:“庄子愤世嫉邪之论也。
人皆谓其非尧舜、罪汤武、毁孔子,不知庄子矣。
庄子未尝非尧舜也,非彼假尧舜之道而流为之哙者也;未尝罪汤武也,罪彼假汤武之道而流为白公者也;未尝毁孔子也,毁彼假孔子之道而流为子夏氏之贱儒、子张氏之贱儒者也。
故有绝圣弃智之论。
”[7]清林云铭《庄子因》卷首中说:“庄子宗老而黜孔,人莫不以为然。
但其言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何等推尊孔子!”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德充符》说:“庄子要避辩者之徒簧鼓天下,每窍先圣之糟粕以为口实,因并将孔门讲学,亦视为桎梏,则若辈之为天刑,更不问可知。
读者须得言外之意,乃知庄子不是诋訾孔子,正讪笑惠施辈耳。
”[8]乃至今天,有的学者仍认为庄子并非真诋訾孔子。
[收稿日期] 2006-06-23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七册)[M].中华书局,1982,2144.
[2]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五)[M].四部丛刊本.
[3]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M].四部丛刊本.
[4]程惧.北山集(卷十三)[M].四库全书本.
[5]黄裳.演山集(卷十九)[M].四库全书本.
[6]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M].中华书局,1986,369.
[7]杨慎.升庵外集(第十一函・卷九十六)[M].明刻本.
[8]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二)[M].清光绪晚香堂刻本.
〔责任编辑:贺永泉〕
(上接第52页)
[33]申国美.1900-2001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4]姜亮夫.巴黎所藏敦煌写本道德经残卷综合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81,(2)、(3).
[35]郑良树.敦煌老子写本考异[A].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三) [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页.59-119.
[36]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7]程南洲.伦敦所藏敦煌老子写本残卷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5.
[3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9]黄海德.伦敦不列颠博物院藏敦煌S.二○六○写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40]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1]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一至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003.
[42]郑良树.敦煌老子写卷探微[A].老子论集[M].台北:世界书局, 1983.123-141.
[43]李斌城.敦煌写本唐玄宗《道德经》注疏残卷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1987,(1).
[44]李斌城.读《唐玄宗<道德经>注诸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1989, (4).
[45]朱大星.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J].道教论坛,2004,(4).
[46]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贺永泉〕
Co m prehen si ve Narra ti on about Ach i evem en ts on D unhuang L itera ture of Laoz i(老子)
D u B ingm ei W ang Gu iyuan
Abstrct:Scholars have begun t o study Dunhuang literature since1909,and t o this day,it was about one hundred years.This article fr om the foll owing three as pects,catal og,reorganizati on and p r oofreading,synthesis study,t o recorganize and intr oduce the achieve ments on Dunhuang literature of Laozi(老子).
Key words:Dunhuang literature;Laozi(老子);study results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