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

合集下载

7《静夜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7《静夜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静夜思》为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人”。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只有短短的20字,却成功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这首诗流传广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朗读或背诵,但对于古诗字词、朗读节奏、内容感情往往不了解。

因此,课上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了解背景等方式体会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静、夜、思”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内容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1.出示《古朗月行》:孩子们,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你了解多少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李白小的时候,最喜欢躺在妈妈怀里看月亮。

在他的眼里,月亮像什么?(指名说:白玉盘、瑶台镜)后来呀,李白长大了,离开了家乡。

那此时在他的眼里,月亮又变成了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古诗。

4.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5.理解课题,识记“静、夜、思”三个字。

(1)板书课题:在课题中有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就是思。

①思的读音是平舌音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思”?田+心=思③“思”的下面是什么?(心字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出示:想、念、忘④观察这些带有心字底的字,你发现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了吗?小结: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

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人其实是用大脑进行思考的。

(2)孩子们,看看课题,你们猜猜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晚上的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个字?(夜)是的,他会从题目中寻找信息。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静夜思》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静夜思》知识点大全

一年级《静夜思》知识点大全《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一年级《静夜思》知识点,欢迎阅读!一年级《静夜思》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静夜思》知识点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静夜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静夜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静夜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静夜思说课稿第1篇】《静夜思》说课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目标四、说重难点五、说教法、学法六、说过程七、说板书八、说反思一、说教材《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课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成功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二、说学情《静夜思》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而且在日常诗词积累中,也接触过一些李白其他的诗歌,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对古诗往往无心成诵,并不太明白内容,在正确读诗且有节奏诵读方面,需要指导。

三、说目标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 1 3.了解古诗意思,通过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说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前、低、故、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难点: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培养学生对诵读古诗的兴趣。

五、说教法、学法(一)教法 1.游戏学习法。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互动中识字,巩固记忆。

2.情境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范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3.图配乐感悟法。

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插图和音乐的作用,营造氛围以助学生想象意境,感悟古诗中的思乡之情。

(二)学法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表演诵读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熏陶情感。

六、说过程本首古诗的教学思路预设为: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2(四)指导书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情境朗读,体会意境(三)指导书写(四)小结(五)延伸拓展七、说板书静夜思本课板书为图示式,分三部分组成,以一幅李白的画为中心,右上是一轮明月,右下是故乡,这样设计力求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体现古诗内容,一目了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评课稿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评课稿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评课稿1. 引言《静夜思》是一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经典的唐诗之一。

它由唐代文学家李白所创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和思绪的泛起,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学生们学习了这首诗,并通过课堂活动来理解和欣赏它。

本篇评课稿旨在对《静夜思》这堂语文课进行全面评价和改进。

2. 教学目标在教授《静夜思》这堂课时,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参考:•理解《静夜思》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模仿,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3. 教学准备和资源在教授《静夜思》这堂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和获取必要的教学资源。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准备工作和资源:•熟悉《静夜思》的背景知识和作者李白的简介•获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材,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准备相关的教辅材料,如诗歌解析、注释等•编写一份课堂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过程和步骤•准备诗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源,以便展示给学生4. 教学过程4.1 导入和启发在开始教授《静夜思》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导入活动:•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如古筝音乐或中国古典乐曲•展示与《静夜思》相关的图片,如夜晚的景色或古代文人的画作•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夜晚和思念的话题•朗读其他与夜晚或思念相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或《月下独酌》4.2 学习与理解在导入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静夜思》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学步骤:•分段朗读和解析《静夜思》的诗句,逐步揭示其意义和情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解答学生可能会有的问题,如生词解释和句子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进行表达4.3 模仿和创作通过学习与理解《静夜思》,学生们可以开始尝试模仿和创作自己的诗歌。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包括《春晓》、《赠汪伦》、《静夜思》、《寻隐者不遇》、《池上》和《小池》。

以下是这些古诗的原文和译文:
1.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2.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3.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5.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需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及其注释和译文,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

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我会写:思sī(思想)(心思)(秋思)(三思)床chuáng(木床)(床头)(大床)(双人床)前qián(前后)(以前)(从前)(前天)光guāng(月光)(阳光)(光头)(光明)低dī(低头)(低音)(高低)(低三下四)故gù(故乡)(故国)(故人)(故土)乡xiāng(乡音)(同乡)(思乡)(水乡)我会认:夜yè(夜晚)思sī(思乡)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疑yí(怀疑)举jǔ(举手)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故gù(故乡)易错的字: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多音字:思sī思乡sāi于思地dì地上de轻轻地近义词:望--看思--想举头--抬头反义词:举头--低头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古诗时,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而且读出古诗的韵律。

如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5篇

1.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了解中秋节全家团圆的含义。

2、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古诗原文,动画 认知准备:知道自己的家乡,并且初步了解故乡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 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孩子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 你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会有什么变化呢? 中秋节大家要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中秋节的月亮圆又圆,一家人都在一起赏月、吃饭、品尝美味的月饼,中秋节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团圆)的节日。

二、学习古诗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有很多不在自己家乡工作的人,没办法回家和家人过中秋节,他们非常想念家乡,思念家人们。

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位诗人李白,他就怀着这种心情写了一首古诗——《静夜思》,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出示古诗的动画视频) 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动画里的那个人在干什么? 小结:古诗的名字叫《静夜思》,意思是李白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再次欣赏古诗,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 小结:李白看到自己的床前亮光光的。

看起来好像是在地上结了一层霜。

于是,他就抬头来看天上的月亮,发现今晚的月亮特别的圆,特别的亮。

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心里感到很难过。

三、幼儿吟诵古诗 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吟诵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难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看到月亮会想起家乡2.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教案一、教材情境1. 教材内容《静夜思》是一年级下册的第八篇课文,通过描述夜晚的宁静和美丽,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简单语言表达•观察大自然,感受宁静夜晚的美丽二、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夜晚的主题,引起学生对夜晚的好奇和想象•介绍《静夜思》这篇课文,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2. 学习课文•朗读课文,教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分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或生字•要求学生模仿跟读,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3. 课文理解•开展讨论,询问学生夜晚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美丽•分组让学生编写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夜晚,并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4. 情感教育•与学生分享诗歌中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爱护环境5. 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夜晚的美丽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自然之美三、作业布置1. 完成课文练习册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错误2. 家庭作业•带动学生与家长一起观察夜晚,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并写下感想四、教学反思1. 教学亮点•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夜晚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和展示,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2. 教学不足•如何更具体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内涵,需要更多引导与讨论通过《静夜思》这一课文的教学,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与理解,引导他们自觉保护环境,增进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五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五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五篇8.静夜思一、设计说明《静夜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

制作本课的课件。

(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

(学生)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

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

认识2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棒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教学时间:教学本课用2课时。

预习: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由复习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借助汉语读准字音。

1、朗读全诗,对照生字表,在诗中画出来。

思考:全诗有几行,有几句话?(全诗有四行,有两句话。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进行正音。

四、讨论交流,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轻声自由读诗,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质疑。

2、先弄懂“静夜思”每个字的意思。

静,安静;夜,指夜晚;思、思念。

3、然后让学生观看插图: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干什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4、让学生结合每个字的意思和插图内容讲讲诗题的意思,(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望着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

)5、学习古诗第一句。

(1)由朗读第一句诗,思考:读懂了什么?(2)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地方。

(3)讨论不懂的词语,再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句意。

(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光”这里指的是月光。

“疑”是怀疑的意思。

)(4)提问: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明亮的月光的,诗人觉得月光好像是什么?想象一下,/article/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5)同桌互相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6)练习朗读第一句。

(7)总结学习第一句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组学习第二句。

5、学习古诗第二句。

(1)分组学习。

先读句,然后议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最后将词语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插图,理解句意。

(“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

“思故乡”就是想念故乡。

全句可以理解为: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统编版人教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8静夜思》_及全册课件

统编版人教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8静夜思》_及全册课件
静夜思 静静夜夜思思
jìngyè 静夜思 安静 夜晚
jìng yè sī
静夜思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语文园地七
课件包含如下内容(顺序已经编辑)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PPT课件
识字1 春夏秋冬
大自然真神奇,同一个地方有不同季节的 变化!你们知道春夏秋冬分别有什么样的 特点吗?
春天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夏天
杨万里
niǎo rù lín 鸟 入林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写一写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PPT课件
识字二 姓氏歌
我会读:
姓氏 李 张古 吴 赵钱 孙 周王 官
姓氏歌
níxìng shén me wǒ xìng lǐ
你 姓 什 么?我 姓 李。
shén me lǐ mù zǐ lǐ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天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 斜,
白云深处有人 家。
停车坐爱枫林 晚,
霜叶红于二月 花
冬 天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hūn fēng chuī
静夜思

唐.李白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篇一设计理念: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1.认识_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一、猜谜语导入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课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课件
yè sī yuè shì yí
夜思月是疑
这首古诗里韵母是ɑnɡ的字有哪几个?
chuánɡ ɡuānɡ shànɡ
床光上
shuānɡ wànɡ xiānɡ
霜望乡

夜 前疑

故床

举乡头 望
提示: 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读一读
安静 夜晚 木床 看望 光明 举手 低头 故乡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地闲游。 瞧, 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 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 落在树枝上 , 在和枝头的鸟儿一起唱着动听的歌 ; 还有的 落在草叶上 ,
在为小草轻轻拂去叶片上的雨滴 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重复式的语言, 使 诗歌前后呼应。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诗意: 床前的地上有明亮的月光, 就像是白色的霜一样。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望明月
李白在夜里 思念谁呢?
思故乡 思亲人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意: 抬起头看着明亮的圆月, 低下头思念故乡。
思念
你有没有过离开 家到别处去了,想家 想爸爸妈妈的经历呢?
我能读出思 念的感情!
猜谜语
有时候,圆又圆, 有时候,弯又弯, 有时晚上出来了, 有时晚上看不见。
月亮
有时候, 圆又圆, 有时候, 弯又弯, 有时晚上出来了, 有时晚上看不见。
➢ 图中的人在是谁,他在干什么呢?
李白 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
生写了很多诗, 他的诗想象丰富, 风 格豪放。因为他的诗写得多, 写得妙, 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 所以人们 还称他为“诗仙”。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3第8课《静夜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3第8课《静夜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3第8课《静夜思》教案一、教材分析1. 《静夜思》课文简介《静夜思》是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之一,通过描述静谧的夜晚,表达了孩子们身边的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既展示了作者的感受,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

2. 知识点•调查自然景色•描写自然景色•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景色词汇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静夜思》这首古诗所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学会认读生词,理解一些常见自然景色的名称•掌握基础的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表达方式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和珍惜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静夜思》的基本含义•学会描绘自然景色词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情感表达•运用生词描写自然景色四、教学步骤1. 预习导入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夜晚景色或者分享自己在夜晚的经历,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教师诵读《静夜思》,讲解课文的含义,并重点解释生词及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

3. 情感共鸣给学生展示夜晚的自然景色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用情感诉求来体会这些美丽的景色。

4. 课文朗读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静夜思》,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真实表达个人感受。

5. 拓展延伸让学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引导他们用词语来描绘那个夜晚的景色与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静夜思》的理解,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夜思》让学生背诵《静夜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意。

2. 描写夜晚的练习要求学生描写自己印象中的一个夜晚,用一篇短文来展现所见所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古诗《静夜思》带领学生感受夜晚美妙的自然景色,反映作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感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加深他们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包括《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自然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夜晚的明月和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美好景色,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词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2)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词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受。

4. 例题讲解:(1)选取《静夜思》中的一句诗句,分析其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2)选取《春晓》中的一句诗句,分析其描绘的春天景象,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

(1)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韵律。

(2)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选取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中一幅画面。

2. 答案:(1)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韵律。

(2)示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夜晚明月下的宁静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优秀课件
翻译: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使 我忍不住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
诗人抬起头看着明亮的圆月,想到 这是一家人应该团圆的时候,而自 己却漂泊在外,对家乡、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语言浅显但感情真挚的 思乡诗,通过描写在寂静的夜晚,诗 人仰望窗外的明月并由此思念家乡的 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之情。
翻译:床前的地面上洒满了银白色 的月光,好像铺了一层白霜。
古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月光”比作“霜”,形象贴切, 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烘托了诗人漂 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头】抬头。
【望】看,向远处看。
【故乡】出生或者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结构 左右结构
组词 低头 高低 低空 造句 姐姐总是低头玩手机。

结构 左右结构
组词 故乡 故事 故意 造句 妈妈每天给我讲睡前故事。
xiāng
结构 独体结构
组词 故乡 家乡 乡亲 造句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非常美丽。


乡 疑


床 光




课文解读
静夜思
在安静的夜里思念着。
明月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床前明月光
夜里醒来的時候,我看见床 头一片雪白明亮的月光,
疑是地上霜
我以为是地上结满了白霜。
举头望明月
我慢慢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镰刀。 月亮
月亮的
月亮
初月如钩,故称
银钩、玉钩。传说嫦
娥住在月亮中,故称
月亮为嫦娥。人们常 把美女比作月亮,故 称月亮为婵娟。
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他的诗想 象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 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
比喻

tóu
wànɡ
mínɡ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óu sī ɡù xiānɡ
低 头 思 故 乡 。
诗意:抬起头看着明亮的圆月, 低下头思念故乡。
思考:诗人由月光想到什么?
诗人抬头看着明亮的圆月, 想到这是一家人该团圆的时候 了,而自己却出游在外,引起
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tóu wàng mí ng yuè sī xiāng
举 头 望 明 月,
tóu gù
低 头 思 故 乡。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这首古诗 里哪个 的字最多?
jì ng yè sī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 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chuánɡ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tóu wàng mí ng yuè sī xiāng
举 头 望 明 月,
tóu gù
低 头 思 故 乡。
பைடு நூலகம்
jì ng sī
yí chuáng guāng jǔ wàng dī gù xiāng
静 疑 床 光 举
思 望 低 故 乡
思 望 低 故 乡
静 疑 床 光 举
静 疑


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
为“诗仙”。你读过哪些李白写
的诗?
字词学习


笔顺: 小男孩正在专心思考问题。 造句:
词语 钱包
sī kǎo 思 考 sī niàn 思 念
反思、沉思、秋思、寻思、心思
jì ng yè sī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 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ɡuānɡ
shànɡ
疑 是 地 上 霜。 shuānɡ
jǔ tóu wàng mí ng yuè



wànɡ

xiānɡ
举 头 望 明 月,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诗歌解读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
述的画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大床 安静 月光 故事 夜晚
乡下
低下 头发
远望
高举
过河
安静 夜晚 木床
故乡 光明 举手 低头 看望
jì ng yè sī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 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jǔ dī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低头思故乡
chuánɡ qián
mínɡ
yuè
ɡuānɡ
床 前 明 月 光 ,
yí shì dì shànɡ shuānɡ
疑 是 地 上 霜 。 诗人看到了什么? 月光
诗意:床的前面有明亮的月光,(怀疑)是地上下霜了。
诗人有没有看见“霜”呢?为什么? 诗人没有看见霜。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行诗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霜”, 实际上并没有看见“霜”。这种比喻形象贴切,既突出了月 光的明亮、皎洁,又说明了天气寒冷,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 的孤寂凄凉之情。
jí 级
小刚一边听音乐,一边低头翻看刚收到的信息。 造句:
xiānɡ
(故乡)
(乡音)
xiānɡ cūn

笔顺:

jiā

xiānɡ


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啊! 造句:
谢谢聆听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chuánɡ

笔顺:
hé chuánɡ




chuánɡ dān
风把床单吹干了。 造句:
词语 钱包
床头、木床、机床、吊床、车床
qián

笔顺:
词语 钱包
qián 前 qián 前
miàn 面 jìn 进
我们要一直勇敢前进,将会做得更好。 造句:
前天、前门、从前、前方、前后
ɡuānɡ

笔顺:
词语 钱包
yánɡ ɡuānɡ 阳 光 ɡuānɡ mínɡ 光 明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 造句:
日光、火光、月光、时光、光大


笔顺:
(低下) (低三下四)
dī tóu
(低
dī 低
头)
yí jǔ dī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tóu wàng mí ng yuè sī xiāng
举 头 望 明 月,
tóu gù
低 头 思 故 乡。
jì ng yè sī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 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jǔ dī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主旨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在寂静的夜 晚,诗人仰望窗外的明月想念 家乡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
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 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 吧。

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
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