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善化寺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善化寺介绍
殿顶当心间,有一斗八藻井,藻井内围列两层斗拱。藻井,是一种高级天花板,一般只用于官式建筑,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的上方等重要位置,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斗八等,藻井中心和四角的龙凤等纹样都是明代所绘。藻井,一方面增大了佛像上部空间,同时又避免了天花板与佛像距离太近所产生的压抑感。殿内因采用了减柱法故空间宽敞,即节省了木材又适于参禅礼拜的活动。
大雄宝殿为寺内之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最后方。建筑在2.24米高的砖台之上,前有宽敞的月台,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屋单檐四注筒板瓦顶。通面阔40.5米,通进深24.88米,以檐柱中线计算面积为1007.64平方米,连同台明总面积为1390.25平方米。加之月台面积592.064平方米,踏步面积27.45平方米,翻修工程总面积为2009.76平方米。
大殿内外檐均施斗拱,计八种。斗拱用材较大,单材26X17厘米,契高12厘米,同“法式”规定二等材十分接近。外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重拱造,外第一跳华拱上置瓜子拱及慢拱,第二跳华拱上置令拱及批竹耍头(四椽栿出头),上承替木及撩风槫;栌斗内侧出两跳华拱,偷心造,承四椽栿。转角铺作正侧面各增附角栌斗一个,其所用斗、拱等构件与柱头铺作者对应一致。东北角斗拱最上一层角华拱的平盘斗上,置木雕角神一尊,形似朱儒,刻工简练古朴,无疑为大殿初创时遗物,留存至今实属难得。补间铺作的栌斗,尺寸小于转角和柱头铺作,其下置长方形横木,隐刻出驼峰。前后当心间补间铺作,从栌斗两侧出60度斜华拱二层,与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同一部位者相同。
梁架结构中的推山做法很有特点,也是此次维修测绘中最大新发现。它使用了上下两层续角梁,下层者从平面45度方向由下至上直接延伸到内柱部位;上层者交到推山后脊槫的端部,二层之间的水平距离长达2.5米,这与宋“法式”和清“做法”的推山做法及尺寸均不相同,它的独特做法是两山面檐步以上椽子均为二层,而上层包括续角梁均隐蔽在下层角梁椽子和望板之上,一般难于窥见。殿内除当心间置平棋藻井外,余皆彻上露明造。
大殿除前檐当心间及两梢间辟门外,其后檐、两山及前檐两次间及两尽间均包砌厚实的墙。
2、残损状况
大殿整体木构架向北偏西方向严重倾斜,当心间东侧前内柱倾斜达73厘米。各柱不同程度下沉,柱根平面高差达35厘米。柱顶石19块碎裂,3块严重风化,檐柱有23根根部严重糟朽,柱子外露部分木丝缕缕,残坏严重。四檐普拍枋近1/2弯垂、劈裂。各缝槫枋有的位移,有的残朽、劈裂。斗拱基本完整,外檐有少数构件残缺、变形。檐椽部分残朽,飞椽端部绝大部分朽烂。大小连檐、燕含板及望板等因年久未大修、经常漏雨等原因,大部分残朽或腐烂。瓦顶四面坡的筒板瓦件多数斑驳残损,瓦垅灰皮脱落,蒿草丛生,多处漏雨,已危及木构件及佛像的安全。勾头滴水系民国年间维修时更换,烧制粗劣,尺寸大小不合规制,多数残坏。鸱吻貌似完整,实则胎质已酥碱残损,后期曾以灰泥多次修补,一经拆动,即碎散,难以再成型重装。戗兽无存,仅残留部分兽座。西南角岔脊上尚存一只类似
飞凤的小兽,已酥碱模糊。正脊用青条砖和瓦条垒砌,戗脊完全用条砖砌筑,脊两颊匀抹白灰、红土白灰及黄土草泥三层,是不同时期维修保养的产物。后檐及东山墙用不同规格的青条砖砌筑,裙肩部分用水泥勾抹,砖块部分酥碱,为近代所为,无早期建筑的做法特点。此次维修过程中在拆东墙时发现在第三根柱上部钉一木板,板长39厘米,宽9厘米,厚1厘米,上墨书“大清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吉日重修东墙记,住持僧源庆徒广德募化。”前檐两次间两尽间墙壁亦系清代重砌,砌工粗糙,砖块多有酥碱,墙面因梁架和檐柱倾斜而出现裂隙,墙皮剥蚀酥松。
西墙为大殿墙体做法中时代较早者。墙体内完整地保留着柱间剪刀撑的做法。剪刀撑用园木略加砍削后制成,直径25-28厘米,由下至上呈放射状。中间垂直顶于阑额下(补间铺作部位),两侧顶于檐柱与额枋的交角处。
大殿的装修前檐当心间及两梢间现存两层门一层窗。门内层为双扇板门,干裂残朽,无门簪、门钉及铺首,制作极简陋;外层为民国年间增设的大方格八抹头隔扇门,满装玻璃。门上部装横披方格宽窗。所有门窗均为近代改装。藻井因梁架倾斜的影响而稍有变形,部分斗拱等装饰构件残损。
大殿砖地面,有方砖、有条砖,规格繁杂,铺墁紊乱,残损严重。殿外四檐下台明砖地面,系近人用标准机砖铺墁,已磨损不平。月台地面用条砖铺墁,约1/2碎裂残损。
台明及月台周沿除前檐尚存有磨损严重,规格不一的阶条石外,其余均为后人以条砖陡砌而代替,且多数酥碱。台明基墙的砖块,风化酥碱较为严重。月台前两侧尚残存部分石栏、地栿,寻杖已无存,望柱及栏板多数风化。月台东西面石栏无存,近代用条砖砌筑了女墙。月台及台明周沿下脚积土高低不平,无散水。
檐柱、内柱油漆无存,部分内柱尚存地仗残块,厚约5毫米。外檐斗拱、额枋、椽飞及望板等,油彩无存。解放后,曾以生桐油攒生过斗拱,呈灰褐色。内檐梁栿等部分构件尚存彩绘,已暗淡模糊,有的被鸟粪污染。
佛像基本保存完好,背光局部残损;24诸天王像脚下砖台动松残坏。
殿内西山及前檐两梢间墙壁有清代绘制的壁画190余平方米,鼓裂较为严重,特别是西山墙中部,墙皮和墙体分离严重。
大殿东西两侧之配殿及月台上之木牌坊和钟、鼓亭,均因年久失修,基础下沉,柱根槽朽,梁枋扭曲变形,瓦兽件残缺不全,渗漏十分严重。且配殿门窗后期改造的面目全非。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南街之西侧,俗称南寺。为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座北朝南,占地2万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布置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有文殊阁和普贤阁,之间以廊连接,形成左右对称、错落有致完整的格局。
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赐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更名“大普恩寺”,为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辽末保大年间(1122)金兵攻陷西京(今大同),寺院遭受战争破坏,饱受摧残,“仅存者十不三四”,骄兵入驻,寺僧离散。荒废六年之后,圆满大师与众徒发心修复,“经始于天会之戊申(1128),落成于皇统之癸亥(1143)。”历十五年成就修复事业,寺院修葺一新。修复以后,寺内有大雄宝殿、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阁、普贤阁、前殿、大门、左右斜廊等等合计八十余间,建筑装饰精美而不浮华,绘画塑像皆出自名家手笔,佛像庄严慈祥、生动感人。此次维修,形成辽金巨刹的风采。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曾奉旨“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可见当时寺院规模之大。明宣德三年(1421),大用和尚主持重修,并于正统十年(1445)奏请敕颁藏经,明英宗亲自赐名善化寺。寺内建“僧纲司”以管理全城僧众。善化寺不仅成为当地寺院之首,而且还是官吏“习仪之所”。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五年(1716)源庆和尚进行修缮,并彩绘壁画六十余间。民国年间,寺内左右斜廊、文殊阁受到兵火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