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哲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1. 知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的学科。

2.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实在的性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原则、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学科。

4.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现实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和存在的本源的学科。

5.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推理形式的学科,也被称为思维学。

6. 伦理(Morality):指个体或社会行为的道义评判基准,涉及对好与坏、对正义与不正义等评价标准的分析。

7. 自由意志(Free will):人类有能力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的观念。

8.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潮。

9. 唯物主义(Materialism):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

10. 心灵-身体问题(Mind-body problem):研究意识和身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探讨心灵和物质的本质及如何相互作用。

11. 真理(Truth):与现实相符的思想或陈述,存在多种观点和理论来解释真理的本质。

12. 自我(Self):个体的意识和认知的主体,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个体的独特性。

13. 美学(Aesthetics):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14. 人性(Human nature):关于人类本质和特征的观点和理论,涉及人类的行为、动机和能力等方面。

15. 思维(Thinking):人类的思考和认知过程,包括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

16. 真实(Reality):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不受主体的观点和感知的影响。

17. 经验(Experience):个体通过感觉、观察和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和认识。

18. 科学(Science):以理性和实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学科。

19. 理性(Reason):使用逻辑和推理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质。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认识和存在等最基本问题的学科,它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知识的来源与范围、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问题。

在哲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被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哲学名词的解释。

1. 存在:存在是指一切实在和真实的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哲学关心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2. 知识: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结果,它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获得的。

哲学研究知识的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等问题。

3. 真理:真理是与事实相一致的思想或陈述。

哲学关注真理的本质、判定标准和相对性等问题。

4. 理性:理性是指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能力,能够与感性直觉相区分。

哲学讨论理性的边界、理性思维的规则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问题。

5.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重视和评价,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等。

哲学研究价值观的来源、本质和危机等问题。

6.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探讨道德行为的基础、原则和规范。

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伦理学基础、道德决策和责任等问题。

7.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和实体的学问,探讨现实世界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它关注存在的本质、实体的特性和关系等问题。

8. 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是研究意识、自我和心灵等问题的学问,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它关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等问题。

9. 知识论: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性质的学问,探讨知识的范围和可靠性。

它关注知识的认识过程、知识的基础和真理的判定等问题。

10. 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和人类关系的学问,探讨社会组织和社会价值观念等问题。

它关注社会正义、权力和个人自由等问题。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哲学名词的概念解释。

这些名词涵盖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关注点,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和思维的本质。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是和,关于的、的根本、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辩证法即与相统一的方法;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认为唯物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对立,在上主张为第一性、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独立于意识之外,区别于其它;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其本身又不同于以或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和的一个对立面;唯物主义有和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列宁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和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和法国、英国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2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和的统一以及和本体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即和,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其与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普遍规律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和教条;字面上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对话或交谈,但是黑格尔的辩证了解,是把历史演进放在被决定了的段阶上;马克斯主义的物质论用经济阶级的概念取代的集体意识见黑格尔思想;依此,辩证唯物论教条认为历史演进是主要基于经济阶级的优劣:就像封建取代少数统治,资本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将取代制度——一切都依循不可思议,无法变动的法则;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论是与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 物质决定意识 , 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 ; 反之 , 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 意识决定物质 , 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同时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 这是整个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唯物即“辩证法”;以、和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历史观历史观又称“”;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本质就是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最基础的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价值观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于价值观较着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思想在没有被绝对的否认之前,那么这种思想所形成的视角、背景、判断以及它所述说的意义,都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客观价值所在,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被认可的程度和意义,就是人对于这种思想的理解感知,这是人性思维里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评定所在,这也就评定出一种思想是否伟大,而这种思想又是否可以成为价值观的由来;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制约通俗地说,一个人平时经常玩游戏,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游戏,他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名词解释人们总是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想要去探索它的本质以及背后的玄机。

就此来看,哲学是一种针对宇宙中现象和现实的系统性思考,它许多基本问题是人类进行探讨的重要武器。

一、起源问题起源问题是关于宇宙、社会、文化等出现的具体起源的思考。

起源可以分为客观起源和主观起源。

客观起源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中存在过去及将来的历史现象的总和;主观起源则是指主观存在,它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力,它包括主观意识、精神观念、文化价值等。

二、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一种深化自己思想的对话活动,它是指对具体事物本质的论述与思考,它使我们弄清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为进一步推测其他相关性提供依据。

三、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指的是去探究存在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它们所处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结构问题和抽象结构问题。

具体结构问题指的是对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结构特征的探究,如科学实验;抽象结构问题则是对一般知识的构成结构定义的探究。

四、关系问题关系问题指的是探究客观存在事物与其外界互动关系的思考活动,它可以分为形式上的关系问题和实质上的关系问题。

形式上的关系问题是指对事物外形、空间、颜色等特征的探究;实质上的关系问题是指对外界物质条件、客观规律等的系统性的探究。

五、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指人们通过系统性的思考而辨析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人类行为最根本的指导,价值问题是一种把实际事物和理论联系起来的思考过程,它可以分为宏观价值问题和微观价值问题。

宏观价值问题是指社会价值体系,如社会公正、道德良善等,它们关乎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微观价值问题是指当前行为及其结果,如实用主义、乐观主义等,它们关乎个人的短期利益。

总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针对宇宙中存在的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系统性思考,它包括起源问题、本质问题、结构问题、关系问题和价值问题。

通过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命运,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关键字搜索功能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关键字搜索功能
化醇:万物因阴阳二气之和会而发生的普遍变化。《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唐孔颖达 注:“唯二气絪缊,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清焦循注:“醇与纯同,不偏化一物也。”
絪缊:同氤氲。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朱 熹注:“絪缊,交密之状。”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张载《正蒙·太和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庄子·天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 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 本也。”《白虎通义·天地》:“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纬·乾 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成玄英认为:“太,初始也,
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名称是: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图自己画)《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八卦起源于原始占 卜,《易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认为八卦主要象
六爻: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卦画的基本构成。八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卦皆两卦相重,故有六爻。其位次自下 而上,分别标以“初”、“二”、“三”、“四”、“五”、“上”之爻题。上两爻象天道之阴阳,下两 爻象地道之柔刚,中两爻象人道之仁义(见《说卦》)。“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系辞上
穷神知化: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之变化。《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唐孔颖达 疏:“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张载用以指一种排除耳目感觉和人为思虑 的内心体验的功夫。《正蒙·神化》:“神,天德;化,天道”,“《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

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

哲学基本的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和二元论:是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由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源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是对哲学问题第二方面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者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 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可能性是现实 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相对于现实来说,可能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这一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 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 等的总和。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 的方式。 现象和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 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 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 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
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 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 发展。 外因: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 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 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 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 推理。 真理: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

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

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欲。

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

哲学基础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基础哲学名词解释

1】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规律、属性、潜意识、灵魂、精神、信息、规律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眼中看到的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规律等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3】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4】先验知识先验知识prioriknowledge 是先于经验的知识。

在哲学上,它使人联想到下述思想:人类头脑包含有若干内在的特征,它可为人类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础。

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 ’。

‘transzendental ’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哲学复习名词解释

哲学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6‎个,共36分1、哲学知识/哲学科学P‎2、P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 hilo‎s ophi‎a,意即“热爱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文明P6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3、精神、劳动P12‎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哲学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

哲学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

1 认识论:处理知识和信仰的哲学分支,包括知识、信仰、理由和怀疑主义的性质。

2 形而上学:处理现实本质的哲学分支,包括思想与物质、物质和属性、潜力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性质。

3 逻辑:处理推理的哲学分支,包括有效论证的性质、命题的结构和推理原则。

4 伦理学:处理道德的哲学分支,包括道德价值的性质、道德责任的基础和道德推理的本质。

5 政治哲学:处理国家、政府和政治权力的哲学分支,包括政治权威的性质、国家权力的局限性和正义原则。

6 美学:处理美、艺术和品味的哲学分支,包括审美体验的本质、审美判断的标准和艺术原则。

7 宗教哲学:处理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哲学分支,包括上帝的本质、邪恶问题、宗教经验的性质以及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8 心灵哲学:处理心灵本质的哲学分支,包括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意识的本质和自由意志问题。

9 语言哲学:处理的哲学分支语言的性质,包括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句子的结构和沟通原则。

10 科学哲学:处理科学知识性质的哲学分支,包括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解释的基础以及科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

11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特经验和自由意志的哲学运动,专注于个人对存在的经验和生命的意义。

12 现象学:强调研究有意识经验或感知的哲学运动,专注于经验的性质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3 实用主义:强调思想实际应用的哲学运动,专注于思想的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其固有的真理。

14 女权主义:一种以平等理念为中心的哲学,挑战社会中的父权结构。

它试图理解和批评性别、种族、阶级和其他身份如何交叉和影响个人和群体,特别是妇女。

这些是哲学中的一些主要分支和运动,提供的定义是简要概述,每个哲学领域都是广阔而深刻的,有许多学者和理论,这些学者和理论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它以世界观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用以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它是联结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基本观点的中介环节。

唯物论:是关于物质及其运动、静止的观点,包括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可知性与不可知性的统一,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事物或外界对象。

(强调了主观能动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生产实践,二是科学实验。

(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4)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

(目的性是人的特性) (5)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无产阶级的实践观点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又称为唯物辩证法。

(1)一方面,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它的物质利益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正是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是其他哲学的共同点。

(实践是哲学的基石)(3)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基础,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这是最伟大的理论成果。

武汉大学哲学考研哲学真题,哲学基础,哲学原典

武汉大学哲学考研哲学真题,哲学基础,哲学原典

2005年一,名词解释(5×6)1、价值2、英雄史观3、白马非马4、董仲舒的“性三品”5、四因说6、白板说二,简述题(10×6)1、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3、简述刘禹锡的天人观4、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5、简要说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学说的内容并作评价6、简要说明康德二律背反学说的内容并作评价三、论述题(20×3)1、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该原理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2、简论王夫之“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社会史观及其当代的启迪意义3、简要论述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2006年一、简释题(10×6=60分)1. 唯物主义2.社会基本矛盾3.三表法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5.理念论6.知识就是力量二、简述题(15×2=30分)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三、论述题(20×3=60分)1. 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说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 论析孙中山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3. 简要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

一、简释题(10×6=60分)1.主观唯心主义2.上层建筑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大宇之内,质力相推”5.“火本原说”6.奥卡姆剃刀二、简述题(15×2=30分)1.简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20×3=60分)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及其对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2.试述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基本思想,并在两者的比较中说明各自的特点与意义。

3.述评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哲学课里的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课里的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课里的名词解释大全哲学,作为一门深邃而又广泛的学科,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为读者们介绍一些经典的哲学名词,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主张人的存在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和自由意志。

它关注个体的存在与自由,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选择的自由性。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面对无意义世界时的责任和选择,以及人类对自己生活的塑造能力。

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一种对现实本质和存在原理的研究。

它关注存在的本源、实体的属性和关系,以及世界的基本结构。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和实质,通过对世界的本质和原则的研究,试图回答存在的根本问题。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认识的起源、范围、方法和限制等问题。

认识论通过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觉和概念、经验和知识等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四、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哲学学科。

它探索道德原则、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规范,以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目的。

伦理学关注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对社会与自身的影响,旨在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五、存在论存在论是研究存在的意义和实质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现实的存在、实体的属性和关系,以及存在的根本特性。

存在论关注“为什么还有存在而不是不存在”,通过对存在与本质、存在与被体、存在与时间等问题的探讨,试图理解存在的结构和本质。

六、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理论和方法,用于理解和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变化。

它关注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事物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七、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精神或意识是真实的本质和基础。

它相信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意识实体,强调精神或意识对于现实世界的创造和决定性作用。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对立,是哲学史上重要的分支之一。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D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

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 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在内容上包括一切有关宇宙的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

但哲学又不等于世界观,哲学是理性思维。

世界观属于理论认识,哲学属于理性认识,世界观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哲学则使人明辨是非善恶。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世界观是自然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体现出来;而哲学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精神财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它在内容上包括一切有关宇宙的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对世界本原、结构、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些问题也都不是简单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的,人们只能从抽象思维入手,运用理性进行概括、归纳,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世界观往往还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主要包括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部分。

有些世界观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宗教世界观、政治世界观等。

哲学是研究人生和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世界”,其他的概念还有“物质”、“意识”、“心灵”、“思维”等。

2。

哲学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呢?答曰:“哲学是思考问题的一般方式。

”所谓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指一个人怎样看待周围的事物和存在的一种态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般方式。

“方式”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或者说一种行为方法,一个人采取何种态度或者方式,就表明了他对该问题或事情的不同看法。

我们常常提到哲学思维、哲学方法,其实它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仅仅是指我们对待某一事情的看法。

2。

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一词在汉语中的原意为“爱智慧”,它从古希腊语“φορο”演变而来,古希腊语的原意为“热爱智慧”。

我国早期哲学家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易经》中也曾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

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

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名词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基本议题,是指哲学家们一直在考虑的一类基本问题,也可以称为哲学原则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对于世界和个人存在的最重要的认识,包括每一个人的人生意义、真理的本质、个人实存、道德行为的本质和宇宙之间的关系等。

哲学家们一直在回答着这些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有关世界和人类的本质。

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至今,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着这些问题,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解释,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首先,关于人生意义,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着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达到充满意义的生活。

在此,哲学家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生意义的观点,比如“实现真理”、“追求自由”、“实现安乐”等。

此外,哲学家们还探讨着真理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认识真理。

这一议题里,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真理的理论,比如“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多元性”、“真理的超越性”等。

此外,哲学家们也在探索着个人实存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进行个人实存。

这里,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关个人实存的理论,比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等。

此外,哲学家们也在探索着道德行为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道德行为。

在此,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关道德行为的理论,比如“行为理性”、“行为公正”、“行为责任”等。

最后,哲学家们还在探索着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宇宙如何运转。

在此,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宇宙关系的理论,比如“宇宙万物一体”、“宇宙有机统一”、“宇宙节律”等。

综上所述,哲学基本问题是指哲学家们一直在考虑的一类基本问题,其中包括人生意义、真理的本质、个人实存、道德行为的本质以及宇宙之间的关系等。

哲学家们一直在回答着这些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从中了解有关世界和人类的本质。

此外,哲学家们也提出了许多有关解释,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我们对于世界和个人存在的认识中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规律、属性、潜意识、灵魂、精神、信息、规律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眼中看到的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规律等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3】唯物主义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4】先验知识
先验知识priori knowledge是先于经验的知识。

在哲学上,它使人联想到下述思想:人类头脑包含有若干内在的特征,它可为人类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础。

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

‘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在康德哲学中,同“经验”相对。

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

康德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先天形式”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

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

‘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5】存在
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

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

人想象的、虚幻的东西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

虚拟世界也是一种存在,是人的意识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质上仍然是意识的存在。

但虚拟世界的载体(互联网的硬件设备)是物质的存在。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7】经验主义
形而下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8】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1)认识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9】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海德格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偶然荒诞
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

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

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
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10】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