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论语〉九则长春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论语〉九则》长春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论语〉九则》
1.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文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二、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课文知识分析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九则》。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及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讲解交流。

1. 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 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

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

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懿子、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

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

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

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

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

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

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

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承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

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

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

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

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

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

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

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

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6)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

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又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

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

恕很不容易做到。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

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

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

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

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8)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

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
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四、帮你总结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

现今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阅读《论语》九则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在那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便应该计划战胜自己。

五、课外拓展一
“百善孝为先”。

《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1、“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

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

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2、孔子是个宽和的人,他不是特别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怎么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礼仪。

有一次,宰我跟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旧谷吃完,新谷登场,刚好是一年的时间;钻燧取火的木头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轮过一遍。

那为什么我们的丧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问他:“如果你服丧才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面,你就穿绫罗锦缎,你自己觉得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啊,没什么不安。

”孔子就告诉他:“女(汝)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如果你自己觉得心安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没有什么,不必特别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后老师就很感慨。

孔子说:“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

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3、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

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

“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

课外拓展二
《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
1、孔子有一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
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
渊》)。

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做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

2、孔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这一切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宽和。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当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自己知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

他说就这么个道理,但我做不到,他的学生子贡就笑了,说夫子自道尔,您说的这三个标准就是您自己,也只有您这样的人,真正身体力行了,所以才可以把这样的感受说出来。

其实这就是他所说的君子。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4、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

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矩、尺度,但是小人却是怀惠。

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

5、君子从来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6、孔子有一个表述,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

周就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但是小人是比,我们看比这个象形字是两个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小人聚小圈子,他不会照顾大家的情绪。

7、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容易与他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

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打开后门,及其使人也,器之。

等到这个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把你量身订做安排在一个位子上。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处事的人。

8、君子不器。

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器皿存在的,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理想主义。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六、新课导学
下节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1、初读课文,理解题目“讽”“纳”“谏”三个实词的含义。

2、他怎么“讽”的,为什么要“讽”呢?
3、“讽”的结果如何?课文的主体事件是什么?引子事件是什么?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一、作者介绍
孔子,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
养:游:
方:巧言:
令色:邻:
德不孤:喻:
戚戚:一言:
三、原文填空
1、羊羔跪乳,充分体现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父母的敬意,《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必须要对父母心怀敬意。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首《游子吟》满怀深情地写出了慈母对游子的牵挂与期盼,所以《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3、都说养儿能防老,山高水远他乡留……道出了年迈父母的酸楚与无奈,所以普天下的儿女都要谨记《论语》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论语》中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表象区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答题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在论语前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2、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3、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4、“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试题答案
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二、
养:奉养游:游历,外出学习或做官
方:去向巧言:花言巧语
令色:好的脸色。

这里指假装和善。

邻:亲近,做伴。

德不孤:有道德的人就不孤单。

喻:明白,懂得
戚戚:局促不安,忧愁。

一言:一个字
三、
1、第二则“不敬,何以别乎?”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四、
1、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

而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所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

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作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会让子女空留遗憾。

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

喜悦的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2、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

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3、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4、“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