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最新整理)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蒙教:窃:操:术:强聒:略:上报:重念:视遇:厚:反复:卤莽:见恕:名实:人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辟:壬人:固: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第2段作何理解?5、第3段作何理解?6、第4段作何理解?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3)通过讨论,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认识到改革家的勇气和决心;(2)培养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1. 导入: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爱国情怀;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整理并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2.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3. 学生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难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
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字词:【通假字】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2.于反覆不宜卤莽(同“鲁”)【一词多义】1.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虽董之以.严刑(介词,拿,用)2.为不为.侵官(算是)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当作)守前所为.而已(做)3.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故.今具道所以(所以)4.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而后动(考虑)5.事而议事.每不合(事情)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6.则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却)7.复不复.一一自辨(再,又)以复.天子厚恩(报答,回报)《汉书·匈奴传下》8.见终必不蒙见.察(加在动词前表被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看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9.理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为天下理.财(治理,管理)10.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懂得)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孰为汝多知.乎(知识)(《列子·汤问》)【古今异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辞,私自,私下。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王安石在文中的观点和立场。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准确翻译,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回应的一篇论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观点、论证方法等。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2)分析作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司马光的批评持何种态度。
重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论点,以及如何用事实和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举例、设问等手法进行论证。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明白如何用事实说话。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论证方法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对话引入生1:我觉得文言文挺有意思的,就是有些字词的意思不好理解。
生2:我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文言文,感觉更有趣。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课标导读:1、认知:理解和归纳“为、以、则”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情感:体会文章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地改革精神。
二、问题导思: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借助文本注解和查阅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强()聒()难壬( )人怨诽( )不恤()国事盘庚()会晤()2、复读文本,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第一节: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2)而议事每不合(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5)于反复不宜卤莽(6)故今具道所以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1)尤在名实()(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3)以致天下怨谤也()(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6) 以授之于有司( )(7) 举先王之政( ) (8)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胥怨者民也 ( ) (10)以膏泽斯民( )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第三节: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限于本文)①例句:①例句:②例句:②例句:为③例句:以③例句:④例句:④例句:⑤例句:⑤例句:则①例句:②例句:3、文本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是如何一一驳斥的?。
(3)整理文章的结构图:三、质疑·反思※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 ),难.(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活用: ,意思: ,句式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句式: ),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向往之至!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 ) 以为与君实游处..( )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 不合,所操之术....( ) 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不复一..( ) ,故略上报一自辨.( )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 实.(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 )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 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 前.( )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 义.( ) 而后动,是.( ) 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
无由会晤,不任..( ) 之至!..( ) 区区向往二.重点句子翻译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倾听理性的声音——《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特点,思考“纳谏”“拒谏”的原因,培养思辨性思维。
2评价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培养担当精神。
3 学写颁奖词。
学习重难点:评价历史人物优秀精神品质,培养担当精神。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回顾课程内容:1 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固本思源”设喻,比喻立论)2 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教训)3 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提出具体做法)名即名称、形式、言语。
实即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明即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即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二背景补充:《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际民生的政策。
随着功业日盛,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变得“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
太宗看此书后很惭愧表示重建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答司马谏议书》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刑法恢复旧制。
熙宁变法第二年,司马光以书信的方式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见《答介甫书》)。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是“侵官”,“财力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
第二是“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左者右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系统整理一、通假字1.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③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③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六、课文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一、翻译句子(难度系数:一级,百度级,建议先闭卷做之,后百度之,如此,方有效矣。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二、词语解释(难度系数:二级)1.王安石在文中第二段中说到,“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请你解释一下“名实”的意思。
名实:2.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保守派提出反对,反对派中,以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的言辞尤为激烈,他一连写了三封长信给王安石(《与介甫书》),对其主持实施的变法提出质疑和责问,并给王安石冠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大罪名。
请你解释一下这五大罪名的意思。
1)侵官:2)生事:3)征利:4)拒谏:5)怨谤:三、课文理解:请用原文句子填空。
(难度系数:六级,动脑级)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向司马光讲到了自己推行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风气,而皇上打算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其中提到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句子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盘庚迁都的例子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其中,“_____ ,”这两句提到了迁都遭到的极大的阻力,以此来向司马光说明自己对于变法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是有所准备的,但这不会成为自己放弃的理由。
四、思考(不用做,上课连麦回答)。
1.对于司马光来信的指责,王安石的回信的第一段中先是说“略上报”(简单地回信),后来又说“具道所以” (详细说明原因),这是否矛盾?(难度系数:八级,铁杆级)2.自古以来,变法由于会触动一些权贵的既得利益,所以阻力一般都会很大,一些变法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商鞅、戊戌六君子等)。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
5.文章主旨逻辑
①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回应司马光的质疑,阐述自己的改革理念,表达了他坚定的改革信念和非凡的辩才。
②文章主旨体现在王安石认为变法是必要的、正当的,也是可行的,强调改革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对王安石及其作品《答司马谏议书》的了解可能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一、缘起:回应司马光质疑
二、反驳: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阐述改革理念:变法必要、正当、可行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关键词语和主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与改进
1.设计反思活动: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后,我计划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活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可以评估教学效果,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同时,我也会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便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具体为《答司马谏议书》这一篇文章。该篇文章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答辩文章,回应了司马光对其变法的质疑。文章以辩论文的形式展开,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改革信念和非凡的辩才。
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时,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适当拓展有关古代散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 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 字介甫, 晚年号半山, 临川人, 曾被封为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两次出任宰相, 坚持推行变法, 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 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 推行新法,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 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 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 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 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蒙教:窃:操:术:强聒:略:上报:重念:视遇:厚:反复:卤莽:见恕:名实:人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辟:壬人:固: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非特:度(dù):度(duó):膏泽: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 概括段意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第2段作何理解?5、第3段作何理解?6、第4段作何理解?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 铿锵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预案(一)相关链接【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北宋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王益,字损之,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是一个有正义感且颇为能干的下层官吏。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和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安石少好读书,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不久签书淮南判官,开始了仕途生涯。
任地方官吏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后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享年六十六岁。
【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答李翊书》(韩愈)、《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二)完成下列预习题目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强聒()难壬人()盘庚()不恤国事()怨谤()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会晤( )怨诽之多()胥怨()2.解释重点实词强聒()游处相好()议事每不合()名实()所操之术()固前知()胥怨()不恤国事()非特()汹汹然()难壬人()膏泽()不事事()敢知()无由会晤()3、重点语句翻译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课案质疑问难咬文嚼字各抒己见四读文本,仿照示例,设置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例: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五读文本,仿照示例,勾画并抄写出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品味并赏析。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完成同步训练,并作出自我评价。
画龙点睛要求: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赞同变法吗?请你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短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妙笔生花拓展阅读:王安石的一次选择我们来说说王安石的一次选择,这次选择是对沈括做出的,造成了两位巨人的疏离,却是王安石不得不去做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反对变法的保守势力说王安石结党营私,并且列出了他“私党”的名单,名单中第15个人就是沈括。
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复相之后却疏远甚至排斥沈括。
这一反一复之间,很值得玩味。
说起王安石与沈括的关系,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比如说岁数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岁,非常清楚。
但复杂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关系。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所以王安礼是沈括的表侄女婿,这样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辈。
后来王安石主持国家大考,沈括以苏州第一名的身份应试,考中进士。
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乃是师生之谊,这样王安石反过来又比沈括大了一辈。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亲的时候。
正巧此时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
后来,沈括进了朝廷做了官。
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对他惊为天人。
这时王安石已经准备变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准备用沈括。
但是不巧,沈括的母亲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以后,沈括丁忧回来,这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
沈括一来,王安石立马就把很多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比方说,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监,还让他当上了三司使。
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疏浚汴渠的时候,沈括发明了分层筑堰法,领先世界600年。
在主持司天监的时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学发现,其中一个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这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可以说,沈括在这段时期做得风生水起。
不久,王安石罢相;不到一年,宋神宗又让他回来。
但是王安石复相以后,宋神宗再要用沈括,王安石却加以阻止。
王安石说沈括是个“壬人”,就是奸佞小人的意思。
为什么王安石罢相、复相前后还不到一年,他对沈括的看法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我们研究史料,得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沈括自找的。
严格来说,沈括更偏向于一个科学家,而王安石则偏向于一个学者。
学者和科学家有什么差别呢?在于如何看待事物。
学者可能看一个总体的方向,可是科学家更看重细节。
新法里有一条户马法,主要是为了抵御辽国的骑兵。
户马法规定,在和辽接壤的地方,老百姓都要养马。
一旦发生战事,这些马就要被征召成为官马,和辽国的骑兵作战。
但是沈括经过实际考察以后,认为这个法不对。
辽国的马匹是长年累月打仗打出来的;宋军的马则是民间豢养,临时征召来的,这能够取得胜利吗?但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沈括没说什么;王安石下来了,沈括说,我觉得户马法不太对,应该有些新的措施。
我们可以设想,王安石复位后,他往那一坐:怎么?我在位的时候你不说,我下去了你说,什么意思?沈括个性懦弱,却又有着科学家的良知,他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做法,导致自己失信,这是王安石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新党内部的矛盾。
新党里面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吕惠卿。
王安石第一次在位的时候,沈括奉命去两浙兴修水利。
兴修水利得有钱,但是当时国家没钱,那怎么办呢?沈括想,兴修水利最后得利的不是田地的主人吗?这样好了,你们这些地主预先把钱给我,每亩田200钱;我把这笔钱拿来,兴修水利造福于你们,怎么样?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吕惠卿却很不爽,因为他在当地有大批田产。
一亩田200钱,一千亩就是20万钱,这对吕惠卿来说也不是个大数;但他很有政治头脑:这些钱不能露白。
把钱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如果把钱露出来了,就会有人追究他个人财产的问题,所以他坚决反对。
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坚决地贯彻,叫吕惠卿交了这笔钱,这样吕惠卿就恨上了沈括。
王安石复相以后,吕惠卿成为他的左右手,吕惠卿极力地诋毁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们这么一说,王安石的人品有没有点问题呢?还真没问题。
举个例子,黄庭坚是反对新法的,但他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他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是“一世之伟人”,这个评价是不得了的。
司马光也有个评价,他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说王安石写文章、个人品质过人处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认为沈括不堪重任。
我们从王安石复相以后的作为来看。
复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时间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
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王安石的另外一个弟弟王安国就曾经劝他,“天下汹汹,不乐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
但王安石说,我还是要干。
弟弟哭了,你要这么干的话,我们家要灭亡了。
还有一个叫刘攽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王安石是朋友。
他和王安石分析:商鞅变法,后来被车裂了;张汤变法,被汉武帝干掉了;古来变法者,好像善终的不多啊。
北宋虽然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训,但从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凉,以及从南宋初年就开始的对他彻底的诋毁,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要冒极大的风险。
冒这样大的风险,强力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性格懦弱的人是不能担当的,这才是王安石排斥沈括的根本原因。
元丰八年,王安石罢相已经很长时间了,而沈括因为在与西夏的作战中受到些牵连,也被贬斥了。
这一年的冬天,沈括来看王安石。
这时候王安石还有一点病,沈括还给了他一个药方。
我们想起来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两位巨人跨越了官场的恩恩怨怨,终于又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