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合集下载

期末历史重点考点归纳总结

期末历史重点考点归纳总结

期末历史重点考点归纳总结一、古代历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2. 秦统一六国、秦汉3.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4. 隋唐五代十国5. 宋代政治制度、文化成就6. 元代社会政治文化7. 明代政治制度、海外探险8. 清朝政治制度、封建统治衰败二、近代史1.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2. 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3.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4.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 民主革命、北伐战争6.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7. 中共建立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8. 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三、现代史1.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2. 文化大革命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与发展4. 政治改革与现代化建设5.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与国际影响力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世界古代史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2. 亚洲古代文明发展3. 印度古代文明、婆罗门思想传播4.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5. 斯巴达、雅典的政治制度与文化6. 原始共产主义的产生与衰亡7. 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与文明交流五、世界近现代史1.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2.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3. 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4.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与挑战5. 美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特点6.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形势7. 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8.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合作六、历史思维与方法1. 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 史料的鉴别与运用3.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4. 历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5. 历史的周期性与连续性6. 历史观念对社会的影响综上所述,历史期末考试的重点考点大致涵盖了古代历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以及历史思维与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在复习历史知识时,可以根据这些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5、商朝又称为殷朝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的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第5课: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2、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做"三星堆" 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过着悲惨的生活第6课: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4、楚晋争霸在春秋时期最激烈其中有城濮大战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赵、魏、韩)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出现了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因此成都平原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变法的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第8课: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书(战国)→小篆、隶书(秦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商朝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其代表作是《离骚》5、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第9课: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仁" 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其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面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对一切战争;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③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孙武--兵家著《孙子兵法》第10课1、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秦统一六国成为不可抗拒的事实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咸阳)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第11课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兵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的暴政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但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4、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楚汉之争"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12课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是在--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原因: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①政治:重视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③统一铸钱盐铁官营第13课:1、汉武帝曾令人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2、发明水排的是--东汉的杜诗这是个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这一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第14课1、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族首领是-- 冒顿单于从此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2、汉武帝时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跟西汉对抗4、西汉时期有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15课1、西域--指的是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4、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转运到欧洲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政府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大秦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第16课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早期2、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3、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5、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一台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6、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第17课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创始人之一是张陵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3、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秦汉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18课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2、奠定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以少胜多战胜曹操)3、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吴国的建立国家建立建立者都城灭亡魏 220年曹丕洛阳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蜀 221年刘备成都 263年被魏所灭吴 222年孙权建业 280年被西晋所灭第19课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2、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3、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东晋)第20课1、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年代是--439年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有:①学说汉话;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同汉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法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第21课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第22课1、中国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3、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大绘画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1。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中国史学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考试(部分)一、名词解释1·《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以及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成书,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定名为《战国策》,今传33卷,以记言为主,善写铺陈形势、阐述利害的辞令,同时还善于描写人物及反应人物精神思想的变化。

2,·《三国志注》:是南朝宋人裴松之于公元429年作成的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对陈寿《三国志》做的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以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以惩其妄”,四是“有所辩论”,本书目的在于“鸠集传记,增广异闻”3·《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304年~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

是对西晋灭亡后中原十六国史书的综合汇编,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

4·《五代史志》:是一部综述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史书,到高宗显庆元年完成。

“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特点,在撰述思想上兼容南北、上承两汉,高度自觉,此书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了独立的典章体史书的问世。

5·《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文采编纂上清新质朴,是对《旧唐书》的补充完善。

6·《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全书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

历史期末重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期末重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期末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历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历史的起始时期。

夏代建立了世袭制的国家,商代进一步强化了世袭制的政治形式,周代则是最终实现了封建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国家分裂成多个国家,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景象,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战争技术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与变革,预示着中国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3. 秦汉时期的初一统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政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汉朝则是在秦朝统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汉武帝时期的高度繁荣和富强。

4. 北魏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北魏南朝时期的分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南北朝的分裂加剧了中国国家体系的瓦解与割据,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经济贸易发展较为活跃的时期。

5. 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扩展的时期,隋朝建立的地域较为广阔,唐朝更是取得了更为广阔的领土,使中国古代的疆域进一步扩展,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辉煌。

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点1.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礼治人。

2. 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3. 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文化,佛教的传入加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对中国艺术、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拥有显著的影响力,古代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科技成果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逐步统一。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时期华夏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周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确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国纷争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生生不息。

孔子、老子的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思想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3. 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实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汉朝的建立与推翻汉朝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统治者传承了秦始皇立国的遗志,继续推行集权统治。

5.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曹操、刘备等英雄豪杰在战争中崛起,建立了三个割据政权。

两晋时期各地方割据,王朝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6.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大一统的国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国际化的开放态势。

五代时期,中国国家复杂多样,十国并立,各个政权利益纷争,国家形势混乱。

7. 宋元明清宋代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文人墨客对世俗、对人生的感悟,宋人追求“清名立言”。

元明清三朝,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世界史1. 古代世界历史古代世界历史是指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到16世纪初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主要发生在欧亚大陆及周边地区。

古代世界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有:人类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

2. 欧洲中世纪历史欧洲中世纪历史是欧洲从古代文明中的罗马帝国解体后到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之间的历史。

在这段时期中,欧洲各个国家形成了封建制国家,基督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内欧洲发生了许多大事件,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第一篇: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 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 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 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 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 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 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 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眷、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 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屮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Z—。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精华与考点解析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精华与考点解析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精华与考点解析中国古代史是我们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和智慧积累。

在考试中,中国古代史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理解其中的精华知识点和解析考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精华与考点解析。

一、秦朝统一中国(221-207 BC)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治。

秦朝的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1. 统一中国:秦始皇通过征战并吞六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2. 实行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了强力的中央集权体制,取消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使得国家统一、行政管理效率提高。

考点解析: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秦朝的统一战争进程、秦始皇的墓葬和法家思想等。

二、汉朝的兴盛(202 BC-220 AD)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它的兴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科举制度:汉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再依靠出身,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的充分发挥。

2. 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汉朝实行均田制和推行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手工业也有很大的进步,如铁器制造技术的发展。

考点解析: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推行水利工程的影响等。

三、三国时期(220-280 AD)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化繁荣和政治分裂的时期。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 三国鼎立:三国时期,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势力,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2.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考点解析: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三国鼎立的原因、三国演义的作者等。

四、唐朝的繁荣(618-907 AD)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壮丽的时期之一,其主要特点有:1. 政治制度的健全:唐朝建立了健全的官僚体制,设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推行律令政治。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知识点讲解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知识点讲解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知识点讲解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过去的学科,它记录着过去发生的各种事件和事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人文传承。

那么,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中,哪些知识点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呢?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其中的重点知识点。

I.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发明了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大发明为当时的中国造福了全人类,掌握这四大发明对于认识社会进步、了解中国文化,以及认识科技发展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造纸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是世界文化的一大奇迹。

纸张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对于中国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火药:火药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发明之一,是因为它的发明影响巨大,从武器战争到火药用于民生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印刷术:印刷术在世界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它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指南针:指南针在当时极大地方便了海上航行和探险,成为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海洋贸易和开拓海洋有着极大的作用。

II.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皇五帝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时期,通过了解这些神话,在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上也有着重要的帮助。

三皇:三皇是华夏族的远古历史时期,传说三皇之治治理得天下得法,开创了人类的先河。

五帝:五帝时期是靠近人类历史真实的时期,传说前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尧、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III.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的数学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

九章算术主要讲述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的数学题和计算方法,在对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数学的规范化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IV. 民族融合中国有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融合过程,可以了解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和融合,体现出中国的多元文化。

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曲辕犁发明的朝代p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曲辕犁发明的朝代:唐朝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P5男耕女织可以勉强实现自给自足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实质p7主要内容: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实质: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4、元代黄道婆革新的技术:P17棉纺织技术5、古代著名的瓷都是P18景德镇6、概述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笔记)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渐趋细密;技术不断进步;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同时并存7、中国古代出现的最早纸币的朝代:P21宋代(交子)8、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p24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9、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p27雇佣关系的出现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迪亚士和哥伦布航海的成就P34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P35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由彼此孤立开始走向整体3、17世纪世界贸易强国p38海上马车夫—荷兰4、黑奴贸易的目的p39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5、英国工业革命最重要发明p41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火车等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影响p42 -45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7、鸦片战争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p50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8、中国民族工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笔记)分布沿海地区的原因:该地自然经济解体较早9、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概况、原因P5310、我国近代铁路、水运、通讯发展主要成就及影响p67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P7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P74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p76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4、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意义p78-80背景: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危机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特点: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意义:对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初中期末考试历史知识点

初中期末考试历史知识点

初中期末考试历史知识点初中期末考试的历史知识点通常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概述:# 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 - 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和重要事件,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

2. 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贡献。

3.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扩张和文化成就。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三国鼎立,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5. 隋唐时期 - 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繁荣和开放政策。

6. 宋元明清 - 宋朝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元朝的蒙古统治,明清的中央集权和对外关系。

# 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 - 了解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 - 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3. 洋务运动 - 学习其目的、措施和结果。

4. 辛亥革命 - 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抗日战争 - 了解战争的起因、过程和中国的胜利。

6. 新中国成立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 世界历史1. 古埃及文明 - 了解古埃及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

2. 古希腊和罗马 -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哲学思想,古罗马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3. 中世纪欧洲 - 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

4. 文艺复兴 - 了解其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

5. 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

6. 两次世界大战 - 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7. 冷战时期 - 冷战的背景、主要事件和结束。

# 学习方法- 时间线:构建时间线,帮助记忆历史事件的顺序。

- 人物和事件:了解重要人物的生平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

-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理解其异同。

- 主题学习:围绕特定主题,如战争、科技、文化等进行深入学习。

# 复习策略- 定期复习:定期回顾已学内容,避免遗忘。

- 做笔记:整理关键点和易混淆的概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

大一上 期末 中国史学史整理

大一上 期末 中国史学史整理

中国史学史考试命题说明1、命题范围:课程课件里有的内容,没有就不考。

2、考试题型填空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题8选6,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选3,每题10分,共30分。

论述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3、答题技巧说明选自己会的做。

回答全面字迹清晰4、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起源:先秦时代▪先秦的思想背景:政治上诸侯争霸,经济上竞相富国强兵,文化上百家争鸣。

▪《春秋》,编年体史书,原为鲁国史书,后由孔子删定。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西狩获麟)的242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本令“微言大义、乱臣贼子惧”的书。

▪写作目的: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优缺点:属辞比事属辞指遣词造句,缀辑文辞。

比事,指排比史事。

其中,比事还有一层含义,是对诸多史事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记载过去简略,措辞隐晦各种事件缺乏因果联系虽然是第一部编年史著作,却只是不成熟的编年体大事记。

▪《左传》,编年体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撰述,相传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所著。

全书十九万多字,内容完备,其书争议颇多,是西汉时期刘歆等人整理才被世人所知。

作者左丘明也存在争议。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比春秋下限下延十三年,共255年的史事。

▪历史叙事特点:在编撰编年体上有极大进步。

历史人物形象丰满,情景真切,通常有评论,思想基本倾向儒家学派,引用孔子观点。

集中记载某一事件的本末原委,集中写一个人物的经历。

▪区域史:春秋时期地区发展不平衡成为时代主题,自然也受到史学家注意。

▪《国语》,国别体史书,战国早期私人撰述,汇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

在体裁上是分国记事,二十一篇,分晋九篇,周三篇,鲁、楚、越二篇,齐、郑、吴各一篇。

主要反映春秋时代诸侯大国争霸的历史,记述列国政治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

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

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

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一、先秦:1、孔子对中国史学的贡献①注意保存先代文献。

当然,孔子保存的文献并不仅限于史籍,也有《诗》、《易》、《礼》等重要典籍。

孔子以自身的力量,大力搜求、整理和删定各式各样的历史文献,使得不少重要史料得以保存下来。

孔子的这项工作,其意义和影响都是空前的。

②开创史学研究的先例。

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先代史料,更是为了阐明治乱兴衰的义理。

孔子不但自己研究史籍,也引导自己的学生重视研习先代文献,从历史中汲取先贤的智慧结晶。

此后,整理史籍,研究历史,在中华史学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影响中华文明达数千年之久。

③确立编年史的体例。

孔子删定的《春秋》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的一部编年体史著。

此书记事虽嫌简略,但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具备了编年史的主要特征。

孔子删定《春秋》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①作者:鲁国孔子②第一部编年史,简洁言辞,深刻思想,一万八千余字,记242年历史。

③深刻思想,春秋笔法(简洁言辞,深刻思想,一万八千余字,记242年历史)④“详今略古”史学原则,为后世史学家所用,注重现实,博古通今。

⑤体例:编年体史,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

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

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

⑥内容:《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3、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孔子编写《春秋》,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4、孔子史学思想深刻思想,春秋笔法(简洁言辞,深刻思想,一万八千余字,记242年历史)“详今略古”史学原则,为后世史学家所用,注重现实,博古通今。

历史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也。

”5、左丘明的《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是《春秋》的内传。

①史论出现:论史和写史联系一起。

②史料价值:十八余万字,记269年历史,大量史料依据。

③思想价值:深刻思想,见解独到,站在思想高处,反映时代精神。

④文学价值: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擅长描写战争,惟妙惟肖,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真实生动。

6、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

《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

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全书共二十一卷,①内容: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春秋》的内传,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②社会价值: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③思想价值: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

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④文学价值: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

8、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

《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

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9、《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它与《左传》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差异?《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左传》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国语》则反映春秋时期片断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