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2
➢钟嵘《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 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 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 其情?
ppt课件
5
“赋、比、兴”
➢ 《周礼·春官》:
➢ 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毛诗大序》,但有所不同,《毛诗大序》改称“六 诗”为“诗六义”。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
➢ 孔颖达《毛诗正义》:
➢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 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 《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李煜词《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ppt课件
3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
➢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喻)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 喻)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暗喻)
➢柳永《望海潮》:
➢“怒涛卷霜雪。(暗喻)
ppt课件
18
二、比:由心及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比拟)
16
二、比:由心及物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借喻)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ppt课件
17
二、比:由心及物
ppt课件
19
三、兴:由物及心
➢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也”
➢ 朱自清《诗言志辨》:“《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 ,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
➢ 兴”是一个由物及心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感发。
➢ 心与物的关系
➢ 从理性上可以说清楚,有类比的相似之处 ➢ 不能从理性上解说,但必然有着某种感性的关联
ppt课件
6
“赋、比、兴”
➢朱熹认为,风、雅、颂是“三经”,是“做诗的骨 子”;赋、比、兴“是里面横串的”,是“三纬”(《 朱子语类》)。
➢朱熹《诗集传》: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ppt课件
7
“赋、比、兴”
➢胡寅在《斐然集·致李叔易》中即说:“赋、 比、兴,古今论者多矣,惟河南李仲蒙之 说最善。”
➢兴而比
➢王昌龄的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ppt课件
24
三、兴:由物及心
➢李白《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一说山月),低头思故乡。
ppt课件
25
赋比兴之比较
ppt课件
26
ppt课件
13
一、赋:即物即心
➢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ppt课件
14
二、比:由心及物
➢“比”通“譬”,是譬喻、比方和比拟的意思 。
➢但“比”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 与创作主体的心志挂上了钩,“比”是由心 及物,经过理性的安排。。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 类以言之。”
➢ 若从诗歌的本质来看,则“赋”的作品既可以有形象 的表达,也可以有感发的力量
➢ “赋”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还是在心 物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艺术思维,而且实际上 它应该是一种比之“比兴”更具普遍意义的艺术思 维。
ppt课件
10
一、赋:即物即心
➢刘熙载在《艺概·赋概》: ➢李仲蒙谓:“叙物以言情,谓之赋;索物以
ppt课件
22
三、兴:由物及心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
ppt课件
23
三、兴:由物及心
➢《汉广》首章: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 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ppt课件
4
叶嘉莹:兴发感动
➢ 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 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这种感动可 以得之于大自然界的花开叶落的引发,也可以得 之于人事界的离合悲欢的遭遇。
➢ “诗教”,若依其广义者而言,私意以为本该是 指由诗歌的兴发感动之本质,对读者所产生的一 种兴发感动之作用。这种兴发感动之本质与作用, 就作者而言,乃是产生于其对自然界及人事界之 宇宙万物万事的一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 而就读者而言,则正是透过诗歌的感发,要使这 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 的延续。
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
主讲教师:宫存波
ppt课件
1
➢《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陆机《文赋》: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物:大自然的物象;人世间事象。
➢诗歌创作心物关系的三种表现方式:
➢赋是直接叙写,即物即心,多用人世间之事象 ➢比是借物为喻,由心及物,既可为人世间之事
象,亦可为自然界之物象,更可能为假想之喻 象。 ➢兴是因物起兴,由物及心,多用自然界之物象
ppt课件
9
一、赋:即物即心
➢ 从字面上来解释,“赋”字是铺叙、陈述等意思。 ➢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 孔颖达:“赋者,直陈其事,无所讳避,故得失俱言” ➢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此 明赋、比、兴之别也。然赋中未尝不兼具 比、兴之意。 ➢在各类文体的创作中,“赋”往往具有更大 的广泛性、常用性和兼容性。
ppt课件
11
一、赋:即物即心
➢举例: ➢《诗经·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 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叙事)
➢刘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 指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说: “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 者也。”
➢朱熹:“比者,以彼ppt课物件 比此物也。”
15
二、比:由心及物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 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借喻)
ppt课件
➢ 其次再就其相互间感发作用之性质而言,则“兴”的感发 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前者的感发 多是自然的、无意的,后者的感发则多是人为的、有意的。
ppt课件
21
三、兴:由物及心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
ppt课件
12
一、赋:即物即心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
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 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铺叙)
➢ 既可能为情意之相通,也可能为音声之相应 ➢ 既可能为正面之相关,也可能为反面之相衬 ➢ 而且相同的物象既可以唤起不同的感兴,不同的物象也可以唤起
相同的感兴。
➢ 兴: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可感受而不 易具体把握。
ppt课件
20
三、兴:由物及心
➢ 比与兴的区别:
➢ 叶嘉莹:
➢ 首先就“心”与“物”之间相互作用之孰先孰后的差别而 言,一般说来,“兴”的作用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而“心” 的情意之感发在后;而“比”的作用,则大多是已有“心”的 情意在先,而借比为“物”来表达则在后。
➢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 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故物有刚 柔、缓急、荣悴、得失之不齐,则诗人之 情亦各有所寓。
ppt课件
8
“赋、比、兴”
➢叶嘉莹:“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 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 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 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