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识的建构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1.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

(填空)2.什么是知识?从日常用法来看:第一,“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第二,“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第三,“知识”是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第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

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识。

3.《辞海》中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4.郎特里在其编著的《英汉双解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

5.不同视野知识的概念(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种人物)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

笛卡儿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知识”概念问题上和柏拉图一样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

在笛卡儿看来,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

与上述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并肩而立的就是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

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

这种观点在培根和洛克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阐述。

为了获得这种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培根吁请人们抛弃长期以来控制思想的四种“假像”——“部落假像”、“洞穴假像”、“市场假像”与“剧场假像”。

培根认为,这些假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观念没有一种是完全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虚妄的、扭曲的和错误的。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学”这个词。
科学的概念简考(2)
➢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 “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 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介绍 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把science理解 为“分科之学” 。
➢ 如果将1607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西方 科学传入的开始,到1902年梁启超写《格致学沿革考 略》,用“格致”指涉科学在中国已有约三百年的历史。
我 们 并 不 要 求 科 学 体 系 能 在 肯
证 性 而 是 可 证 伪 性 。 换 句 话 说
以 作 为 科 学 划 界 标 准 的 不 是 可
从 这 些 考 虑 中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才 承 认 它 是 经 验 的 或 科 学 的 。
系 能 为 经 验 所 检 验 的 条 件 下 ,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 ➢“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三,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 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 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 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 立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1)含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 ➢ “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3)特点 科学性、猜测性(假定性)、 试探性
3、科学假说
方法论意义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假的学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说发在 。展思只
恩 形维要
格 斯
式着自 就,然 是它科
4、科学理论
1)含义 “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简答题汇总

第四章1.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

(二级)(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口诀:无意(无意注意)有意(有意注意)相转换(相互转换)2.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级)(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口诀:斗争(注意分散作斗争)兴趣成习惯,保持状态扬优点3.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一级)(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口诀:人(任务)才(材料)请(情绪)发(方法)誓(时间)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级)(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口诀:稳(问题情境)定(心理定势)工(功能固着)作,千(迁移)元(原型启发)请(情)5.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二级)(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口诀:思(思考)恋(练习)良(数量与质量)方(方法)绪)不动(动机)你6.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一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三种教学模式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三种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它 采用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 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 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 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 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 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所 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 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启示 (一)在布鲁纳的研究中,注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 但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布鲁纳倡导的的发现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 可取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 有借鉴意义。 (三)布鲁纳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遭遇挫折的重要 原因,就在于他只注重了“科学世界”而忽视了 “生活世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 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 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 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 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 中,“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关键要素。
单纯以掌握化学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化学 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强调“给每一个学生 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 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 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科学素养可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这与我国以往化学课程过于重视双基,忽视 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 在传统教学当中,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知识 结构;而在建构主义课程观指导下的教学中,是通过教师引 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来达到对化学学科结构的整体建构。 这种建构,不仅是让学生明了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让学生 知道科学探索的过程及方法,更是让学生品尝到科学探索的 艰辛并体味到收获的喜悦,从而丰富、拓展化学教育的价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光现象》大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光现象》大单元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及透镜的成像规律。
2.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及透镜的成像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传播规律。对于光的折射定律及透镜的成像规律,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相对较弱。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但still需要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支持他们的理解。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对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习惯上,一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对光的基本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理解等。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光学现象,但对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等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此外,学生可能对光速、折射率等物理量的概念和计算感到困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存在对光学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验操作不熟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互动环节,如光的传播路径演示、反射和折射的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光的传播规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目标:1.了解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改进教学的意义;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运用的关键是要通过条件作用原理积极建立有意义的或教师希望的条件反应,预防并消退有害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前提是人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是不适合的。

1.消退条件反应的方法(消退律)所谓消退,是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 经典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律)泛化它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分化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学习规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重点)——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S(强化)的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增强行为消弱行为正强化呈现式惩罚呈现想要的刺激施加厌恶刺激负强化移去式惩罚消除或中止厌恶的刺激移去满意的刺激无强化1.操作行为的增强(1)正强化——选择强化物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教育社会学基础04第四章——身体的控制:建构、规训与风险

教育社会学基础04第四章——身体的控制:建构、规训与风险

二、社会学对身体的研究
1.由隐到显的身体研究
在传统社会学的研究中,身体一直是隐而不显的。特纳 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身体是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 学的研究内容,心灵才属于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研 究范畴; 二是社会学建立在反生物主义的实证论基础上,使得作为 生物肉体存在的身体很难发声; 三是社会学强调对社会事实的整体解释,宏观社会学关注 社会系统,微观社会学认为社会行动者的自我是由社会结 构而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因而都拒斥了身体。
一、身体规训的方式方法
1.知识的规训 知识对身体的规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知识的学习可 能会忽略身体; 另一方面,知识内容本身会对身体行为有引导作用。
身体在与理性的较量过程中,曾长期被压抑,即使身体 健康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依然没有消散, 始终影响着教育领域,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身”与 “心”是分离的,知识的学习只需要心智参与,身体常常 被视为干扰因素而被控制。由于缺少了身体的参与,这种 学习成为一种灌输式的,学生头脑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 料,却不知如何使用,课堂、书本、教师就成为身体的牢 笼,身体可能成为一个装着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充满 智慧的行动者。此外,学校中的知识一般是经过筛选的, 它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阿普尔关于“谁的知识最有价 值”的观点让人们警醒,我们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就可能 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身体就会被知识规定化、标 准化。
可预测
控制
或然性
缺乏 欲望
生产
规训态 (规制化)
镜像态 (消费)
单子式
支配态 (强力)
沟通态 (承认)
对偶式
脱离 自我关联性

心理学指导: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心理学指导: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第⼀节:知识获得概述 ⼀、知识的含义与作⽤: (⼀)什么是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形成的。

知识具有⼀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应该把知识当成是⼀种看法,⼀种解释,让学⽣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式把知识分成两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如怎样进⾏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

学习常是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的。

联系: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把这⼀过程叫知识编辑。

(三)知识的作⽤: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知识的表征存储: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络。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相互联系在⼀起,从⽽构成了命题络(或语义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式系统。

产⽣式系统由⼀系列“条件—⾏动”规则构成,产⽣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能⾃动激活。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络、产⽣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的头脑中,⽽是按照⼀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头脑⾥的知识结构,⼴义⽽⾔,它是某⼀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第四章-第三节-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第三节-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其他个 体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各种行为、获 得有关事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及获得有 效地进行某种活动的知识经验等的学习方式。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进行社会学 习的一种典型方式。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替代学习 或范例学习,是指观察别人(榜样)的 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 而学会某种行为 ✓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不诱发反应的中性
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 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这就是 条件反射的建立。
的主要机制。我们平时常用的触景生情、睹物 思人、一见钟情、爱屋及乌、谈虎色变、惊弓 之鸟等都是对经典条件作用引起的各种情绪反 应的生动描述。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泛化:如狗对铃声产生
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 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泛化 的最好例证。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小雄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境:在晚饭的餐桌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正兴致勃 勃地边吃饭、边聊天。此时,
行为:小雄从饭桌边椅子上溜开,四处游荡。
即时后果:父母、姐姐立即放下碗筷,追逐小雄,拽他 回桌边吃饭。
长期后果:父母与姐姐的注意与追逐满足了小雄受到关 注的需要,进而维护和增强了小雄离开饭桌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院冯维本节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3、王希华:《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心理科学,2005年第28期。

什么是建构?建构(construct)一词通常运用于建筑学,指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成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于认识者的。

2、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通过变式练习, 命题转化为产生 式系统
八、西方学者关于知识习得阶段的划分
(一)诺曼和鲁梅哈特的划分
JPKC
诺曼(1978)和鲁梅哈特(1980)根据图式理 论,提出知识学习经过三阶段: 1、增生阶段(accretion) 2、重建阶段(reconstruction) 3、融会贯通阶段(tuning)
第二节 关于知识学习阶段的论述
JPKC
一、传统知识掌握理论对知识掌握阶段的划分 二、广义知识观对学习阶段的划分
三、西方学者关于知识习得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JPKC
一、知识理解的概念 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 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知识理解的标志: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能把握知识的实质。 2、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 能正确的执行动作。
1. 新知识习得阶段 2. 知识巩固与转化阶段 3. 知识迁移与应用阶段
注 意 与 预 期
激 活 原 有 知 识
选 择 性 知 觉
新 命 题 进 入 命 题 网 络
通过复述和精加 工,命题网络重 建和改组
陈述性知识被提 取,回答“是什 么”的问题 智慧技能:应用习 得的概念规则, 对外办事 认知策略:应用习 得的概念规则, 对内调控
JPKC
一、陈述性知识的类型
(一)布卢姆的分类 (二)奥苏伯尔的分类
JPKC
奥苏伯尔将有意义言语学习分为: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二、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对知识学习过程的解释 JPKC (一)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二)对知识保持和以往过程的解释
有意义遗忘的机制,是遗忘性同化,或“擦迹 同化说”。
JPKC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什么怎么做相对静态动态的操作提取速度较慢速度较快自动执行潘菽对知识学习的分类感性知识的学习理性知识的学习加涅对知识学习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态度奥苏贝尔对知识学习的分类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言语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方式
动作技能
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言语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态度
三、陈述性知识
▪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方式。
▪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命题 ➢2.命题网络 ➢3.表象 ➢4.图示
1.命题
▪ 定义: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 脑的一个观念。
▪ 说明新的信息是如何与学生现在相信的东西相互 矛盾的。
➢ 有几个学生老调重谈,认为新移民是“懒惰的”。于 是他们的老师邀请了几个新移民到班上跟同学们讲述 他们在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体验。
走进课堂-错误概念纠正举例
▪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几个学生断言当把一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还会有一个力持续作用于它一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空气中还可能会有什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程序性知识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二、知识的分类
(一)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
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 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知识的建构判断题

知识的建构判断题

知识的建构判断题
知识的建构是一种理论或观点,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接受和记忆获得的,而是通过主动的、互动的过程建构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地从自己的经验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因此,对于知识的建构,以下判断题都是正确的:
1.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2.知识的建构需要学习者与环境进行互动。

3.知识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4.知识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5.知识的建构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理论,它也有其局限性和缺陷。

例如,它可能无法解释所有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机械记忆的场合下可能并不适用。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刘鹏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研版)》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一、教材分析rn1.教材内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的知识为背景建构的教学内容,通过复习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关的知识去解一些数学问题.【总页数】1页(P195)
【作者】刘鹏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县新仁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考点例析 [J], 刘迎会
2.中考题型中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探讨 [J], 肖劲风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考点例析 [J], 刘迎会;
4.以基本图形学习为主线的单元教学设计——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为例[J], 张萱
5.数学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1"为例 [J], 袁佰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回顾与思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回顾与思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回顾与思考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利用相关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2、能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准确的确定函数的关系式,并在实际问题中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与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采用“自主回顾反思-—例题与时精析合作讨论竞学”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让学生经历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同时培养学生对典型问题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回顾知识点,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让学生练习,错误原因让学生表述,方法与规律由学生归纳,营造小组互助竞学的氛围. 提升强化技能,注重训练反馈.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课件.一、构建知识体系1、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则称是的一次函数,为自变量,为因变量。

特别地,时,称。

正比例函数是的特殊形式,因此正比例函数都是,而一次函数不一定都是.2、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函数k、b的图像增减性经过特殊点类型取值范围(k≠0, b为常数)k﹥0b﹥0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b﹤0k﹤0b﹥0b﹤0(k≠0)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经过(,)二、整合集训目标1知道什么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并能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1.函数:① x;②1;③;④2+31;⑤4;⑥3. 6x, 一次函数有;正比例函数有(填序号).*2.函数(k2-1)3是一次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 )≠1 ≠-1 ≠±1 为任意实数.*3.若一次函数(1+2k)21是正比例函数,则.目标3 会运用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1. 正比例函数,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2. 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则下面正确的是( )<0<0 <0>0 C>0>0 >0<03.一次函数24的图象经过的象限是,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4. 已知一次函数(2)(2),若它的图象经过原点,则;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5.下列各点,不在一次函数21的图象上的是()A(1,3) B(-11) C(0.5,2) D(0,2)6.若点(3,a)在一次函数31的图象上,则目标3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小班建构教案(精选5篇

小班建构教案(精选5篇
2.拓展性:作业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设计一个公园”,鼓励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力,进行拓展性建构。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应认真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2.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拓展延伸:
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3.教学过程中的创意建构游戏设计
4.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5.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基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对于小班幼儿,基本建构单元的运用和创意建构游戏的设计是关键。幼儿在这个阶段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此:
1.反思课后拓展延伸的实施效果,是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和综合能力。
2.探索更多有效的课后拓展延伸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a.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建构元素,激发其建构兴趣。
b.组织参观建构展览,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c.开展亲子建构活动,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调富有变化,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适时调整语速,确保幼儿能够听懂并跟上教学节奏。
二、时间分配
六、板书设计
1.标题:生活中的建构
2.内容:
(1)基本建构单元的认识与实践
(2)日常物品的建构方法
(3)创意建构游戏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建构一个你喜欢的动物
要求:运用基本建构单元,充分发挥想象,建构一个生动的动物形象。

第四章 知识的性质

第四章 知识的性质

二、陈述性知识的性质:陈述 性知识的心理表征
(一)神经网络理论 (二)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 (三)图式与脚本理论 (四)双编码理论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和条件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可分为性质不同 的两种类型 (一)机械学习的结果 (二)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二、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 类模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第二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 忆中。 第三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般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 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三)命题学习
命题可以分为两类:非概括性命题和概 括性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 前提。
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 件
(一)下位学习 分为派生类属过程和相关类属过程。 (二)上位学习 (三)并列结合学习
四、同化论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第三节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 保持的策略
一、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 策略 (一)复述策略 (二)精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二、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 保持的策略
识的性质、分类与陈 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性质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定义为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 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在个体内即为 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 知识。
(二)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目的 可以将广义知识划分为多种类型。
1.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 性知识 2.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3. 奥苏伯尔的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知识的建构第一节:知识获得概述一、知识的含义与作用:(一)什么是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成两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

学习常是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的。

联系: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把这一过程叫知识编辑。

(三)知识的作用: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二、知识的表征存储:(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语义网络)。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由一系列“条件—行动”规则构成,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能自动激活。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人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概念、规则、原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处在认知结构的上层,而有些知识则相对更为具体,概括水平较低,它们处在认知结构的下层。

当然,由于人具有各种具体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联想、推理,各种知识经验之间会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一)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

%考*试大%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

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一旦学习者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的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期。

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

当新观念与原有知识之间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知识。

有时,新观念与原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这时,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观念发生轻微的调整;有时新观念会与原有观念之间完全对立,这时,学习者需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原有观念会发生更为明显的顺应。

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

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新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综上所述,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1、按照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支架性学习。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支架性学习:在某种学习的开始,教师可能要给学生很多的支持,包括提醒、鼓励、举例、示范等所有有利于学习者增强独立学习能力的支持,而随着教学的进行,随着学生独立探索的可能性的增加,教师要逐渐减少外部支持,直到最后完全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

2、按所获得的知识的不同形式: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越来越高)第二节:理解的生成一、理解的生成过程:(一)一个实例:洗衣机说明书(如无标题,不知所云)(二)(美国)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对所知觉到的事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考*试大%另外,人脑并不是被动地记录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的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

这也就是说,在生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按照这个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理解的生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环节:(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学习者首先把这些内容提出来,进入短时记忆(当前的工作记忆)。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注意那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

在这种注意和知觉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作出有意识的控制和努力。

(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4)在最后完成意义建构之前,学习者要先试探性的建立这种联系,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

学习者激活一些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同时监视这种试探性理解是否合适。

(5)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

(6)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

(7)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

在新信息被理解后,学习者可以从多方面对获得的理解进行分析检验,看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长时记忆中的其他相关经验。

经过这种检验,如果新经验与自己原来的经验结构之间基本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冲突,就可以把新的理解从短时记忆纳入到长时记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相反,如果发现了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这就可能导致长时记忆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解过程不只是信息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单向流程,而是新信息与长时记忆内容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二、影响理解的客观因素:(一)学习材料的内容:(1)学习材料的意义性(2)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二)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性。

直观的方式包括:第一、实物直观;第二、模像直观;第三、言语直观。

三、影响理解的主观因素:(一)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1、知识经验背景的广泛含义:(1)既包括直接的基础知识(准备性知识)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更一般的经验背景(2)包括在校正规知识,也包括日常直接经验(3)知识背景不仅与新知识相一致、相容的,也有相冲突的。

(4)不仅包括具体领域的知识,还包括基本信念(本体论信念、认识论信念)(5)包括直接以现实的表征方式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

2、认知结构的特征对理解与记忆的影响。

(重要)第一、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

认知结构中最好有一些具有更高概括水平的相关观念,可以作为固定点将新知识同化到认识结构中。

比如在学习者具有了“力”的基本概念之后,他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浮力”的特征和规律。

%考*试大%如果认知结构中没有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观念,学习者就往往难以对新知识形成明晰的、稳定的理解。

这时,教师应该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晰地关联起来,也能与新学习的内容关联起来,从而作为新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桥梁,奥苏贝尔把这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

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第三、新学习的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二)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

如果学生能主动地生成知识间的联系,他将会形成更深、更好的理解。

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策略:(1)加题目(2)列小标题(3)提问题(4)说明目的(5)总结或摘要(6)画关系图或列表。

为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策略:(1)举例(2)类比与比喻(3)证明(4)复述(5)解释(6)推论(7)应用。

四、概念的理解与教学:(一)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要素:名称、内涵、外延(二)概念学习方式:概念形成(与其他事物区别)和概念同化(利用原有概念)。

方法:“例—规”“规—例”“规—例—规”(三)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概念分析: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

对一个概念的分析包括六个方面:定义、特征、例证、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5、比较。

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错误概念的性质错误概念不简单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成的错误,它们常常与学习者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

2.概念转变及其过程概念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概念转变过程会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面结合有关研究过程对这些影响因素做综合分析。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为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并意识到其有效性的证据,看到事实材料是如何支持科学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