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符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中小学、普通高中开始实施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手段的素质教育,从而拉开了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帷幕。我们说,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此,高中历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变革与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依据传统的讲授法,采取强化记忆、理清线
索为主的“本本主义”教学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开始有限度超越教科书的“标准”,设置新情景,采取“重归纳、深分析”的实验训练法,形成“依据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
世纪以后,这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寻找关联点的综合教授法,采取“本学科为主,提高综合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三种教学模式各具特色、重点不一,但它们都没有摆脱以高考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获取高分为最终目的,教师则以把握高考命题组思路为中心,学生和老师都忽视了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始终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基于此,本文将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这种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如何使高中历史教育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1.“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这一模式思维下,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历史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高考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整个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状态,课堂思维也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教师提问、学生发言、举一反三和中外史实对比等环节,但这一切均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框架中进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
主要以教师备课的标准答案为依据,以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为中心。为引导学生排除选项干扰、获得最佳的解题方法,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选出部分历年的高考真题,或者自编模拟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这一过程中,完全忽略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们关注的仅仅是应试。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因此,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仍然主要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
2.“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一切以教材的现成结论为依据,采用归纳法或分析法来论证历史结论正确性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时采取“照本宣科”的做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学生的强化记忆下收效也快,所以,在以应试为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在对晚晴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讲授中,教师只会按照既定的历史事实与传统的史学观点,去论述慈禧太后是如何顽固而残忍地去镇压改革派,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而很少去广而扩之地讲述晚晴政府当时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制度变革的渐进性等常识,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所有问题的答案始终只有一个,学生根本不能有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即使个别同学有不同见解,也难以在正式的书面考试中表达出来。经过这一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答题模式以及正确答案如出一辙,缺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会有对既定历史结论的质疑精神,与素质
教育的要求差之甚远。
3.“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在讲台上“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课之前会反复“彩排”,争取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演员一般按照事先背熟的教案循序渐进,甚至就连提问的问题也是提前设定好的,很少有临场发挥的发生。由于“表演式”教学模式在应对上级检查和听课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这一模式更多地被运用于历史公开课。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不仅失去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忽略了对史实的思辨与探究。这一教学过程基本没有教与学的互动,而且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则充当了配角的角色。
这些当前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复习”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与更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不仅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也并不都是完全正确的。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强化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从课堂以外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
维与思考能力。
第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分离,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讲课以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而经常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课下则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兴趣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不利于以后的教学进程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教师在灌输知识的时候,没有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四,问题答案化束缚着学生的想法与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寻找别的可能性,也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总是要求学生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今天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创新,而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使用。
第五,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略实践活动,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把考试得分多少作为衡量学习质量与效果的唯一标准。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