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国-玉人面考--兼论石峁玉器与贝加尔湖周边玉资源的关系
石峁璧形玉器赏析
石峁璧形玉器赏析作者:曹丽丽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8期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内石峁村两侧的山梁上,三面环沟,平面呈不规则形,总面积超过400余万平方米。
城址最早建于龙山中晚期,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6年石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峁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玉文化区域中心,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
在2012年石峁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玉铲、玉璜等6件完整玉器,有力证明了石峁玉器确实存在。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得知,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收藏石峁玉器达数百件之多;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127件;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4件;榆林上郡博物馆、神木县收藏家胡文高先生收藏约400余件,榆林市国有收藏单位收藏200余件。
石峁文化璧形玉器是石峁玉器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有器薄、打磨光滑、开片及钻孔技术成熟、残器改制等特点,玉质属软玉,硬度在5.5~6之间。
现将榆林民办博物馆及胡文高先生收藏的璧形器与读者共赏,敬请指正:台湾邓淑萍著《古玉图考导读》再次将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中外缘有齿棱的璇玑纠正为牙璧,故笔者把这类型器都称之为牙璧。
石峁玉器中的牙璧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也较多,仅在胡文高先生收藏的四十多件牙璧中,形状就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石峁文化璧形器应属玉礼器或者配饰。
牙璧:新石器时期。
直径12.2厘米。
青玉质,呈白、绿、黑三种颜色,可谓色彩斑斓。
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孔周琢磨平滑。
肉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有三条不等的边,边缘磨成刃状。
整件玉器打磨光滑,玉质温润。
胡文高先生藏品。
牙璧:新石器时期。
直径15.8厘米。
白玉质,褐色沁。
扁平近似椭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
肉部较厚至缘渐薄,有裂缝一条,缘凹凸呈椭圆形,有不规则齿牙。
玉质莹润,沁色自然,造型独特。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石峁玉器赏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石峁玉器赏析
高嵘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陕西史前出土玉器以陕北为大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峁玉器.石峁玉器不仅种类丰富,器型精关,而且出现了牙璋、钺、人头雕像、动物雕像、斧、戈、刀、壁、玉鹰等十几类,以祈年的礼玉-牙璋、礼仪标志的玉刀、祖先崇拜的玉雕人头像、外来器物的玉鹰等最具特色.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高嵘
【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8
【相关文献】
1.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J], 王炜林;孙周勇
2."一目国"玉人面考--兼论石峁玉器与贝加尔湖周边玉资源的关系 [J], 杨伯达
3.从石峁到喇家--史前西部玉器新发现的文化史意义 [J], 叶舒宪
4.玉石之路与华夏文明的资源依赖——石峁玉器新发现的历史重建意义 [J], 叶舒
宪
5.石峁遗址发掘出玉器影响早期中华文明的玉石之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戴应新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
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
真是“黄钟毁弃”啊!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
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
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
器表有水蚀斑垢。
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
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
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圭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
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
石峁玉石雕人头像
石峁玉石雕人头像作者:高功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8期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期的玉、石雕人头像,其中玉雕人头像的出现尤其令人称奇。
这些粗矿、古拙的玉、石雕人头像,反映出古人由于缺乏对大自然的了解,以及对各种自然现象理解肤浅,凭着原始的认识和想像用人工制造出玉、石雕人头像,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神灵的敬畏,以期达到征服自然、祈求平安生存的目的。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玉、石雕人头像是原始先民们用于宗教活动、祭祀仪式或巫术活动中所用的器具。
原始的巫术信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远古先民们信仰“万物有灵”,即一切事物皆有灵魂,特别是人。
玉石雕人头像即是古人心目中“神和灵魂”的寄托或化身,陈设在祭台或广场中央,供人们祭拜、祈福,祈求达到神灵保佑的目的。
玉雕人头像玉在古代被视为山之精髓的美石,光泽温润,晶莹剔透,有超自然的能力,是瑞祥之物。
在古人眼里,以玉雕琢成的人头像对邪恶的东西更具有威慑的力量。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玉雕侧面人头像(图1),1976年征集于石峁遗址,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多年。
高4.5厘米,宽4.1厘米,厚0.4厘米。
片状,玉质呈青色,局部有褐色侵蚀、半透明,双面平雕;玉雕人头像圆脸,五官比例准确,目光平视;鼓腮,口微张,颔下有细颈;面颊部透钻一圆孔,可能用于系佩;鹰钩形高鼻,阴刻橄榄形大眼;脑后有凸出的大耳,头顶有一凸起的发髻;形象古拙传神,憨态可掬。
从玉人头面部的形象看,与中原地区的人不同,可能是以陕北地区质朴、健壮、憨厚的男性为蓝本雕琢而成。
无独有偶,30多年后,神木收藏家胡文高先生也收藏到一个石峁玉雕人头像(图2),其形状及尺寸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玉雕人头像极为相似。
玉质呈微黄色,半透明,双面平雕,片状;玉雕人头像方脸、鹰钩形鼻隆起、橄榄形大眼,鼓腮,口微张,颔下有细颈,面颊部透钻一圆孔;脑后有凸出的耳,顶有一束凸起的发髻,发髻中部有一小孔,可能供系佩用。
此玉雕人头像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区别较大,玉表面及所有的阴刻线都经过仔细打磨,手感莹润光滑;玉雕人头形象稳重矜持,妩媚强健,雕刻手法古拙,各部比例虽有失当,但形象传神,其面容似为一北方女子的形象。
从石峁到喇家——史前西部玉器新发现的文化史意义
从石峁到喇家——史前西部玉器新发现的文化史意义作者:来源:《丝绸之路》 2013年第19期文图/叶舒宪关于华夏文明的远古辉煌,过去的国学研究是紧跟着文献记载亦步亦趋——先看孔孟等圣人留下的经典是怎么说的,再看左丘明和司马迁等早期史官又是怎样记述的。
如今世风大变,我们处在一个考古大发现层出不穷且日新月异的时代,古史研究者需要以高度的敏感紧紧跟随新发掘的遗址及文物,展开前沿式的追踪探索。
唯文献马首是瞻的学问格局就此走向终结,而“格物致知”式的古老问学方式获得重新理解和再造的契机。
近年来,笔者曾先后两次到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三次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调研,为的是解开一个文献知识中根本没有涉及的难题:史前玉文化的传播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对中国多数地区的覆盖?换言之,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出现,到4000年前玉礼器的生产和使用波及到河西走廊地区和广东珠江流域,中国版图的大半已经被玉文化及其崇拜观念率先统一了。
现在需要梳理和求证的是具体的过程:5000年前先覆盖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玉文化,是怎样随后覆盖到中原地区,又最后覆盖到黄河上游地区及珠江流域的?今年5月去广东韶关考察石峡文化,7月再去青海考察喇家遗址,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推测性答案:玉文化传播大体沿着河流行进,河水流向一方面充当着史前部落迁徙的指路标记;河水的流动又能担当起水陆运输玉石原料的交通功能。
对于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玉礼器生产而言,山西芮城清凉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是在约5000年前率先揭开中原玉文化序幕之地,该地南距黄河不远;随后是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在4500年前继承着晋南玉文化发展,并且出现王城规模的大聚落,该地虽然不在黄河边,却也西距黄河不远。
较难辨识的是从晋南陶寺玉器到西北地区齐家文化玉器的传播路径,这也相当于中原玉文化拓展到西北玉文化的传播过程。
陕北石峁遗址龙山文化城池和玉器的新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个文化传播轨迹的空白点:原来中原玉文化是从河东先到河西,再沿着黄河北上河套地区,在距今4300年之际催生出史前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城和建城用玉器的现象。
?石峁遗址的城与玉
石峁遗址的城与玉石峁遗址的城与玉——中华文明探源视野中的文化思考文/朱鸿石峁遗址在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
也可以换一种角度看其地理位置,这就是它处在黄土高原北缘,黄河及其支流窟野河与秃尾河的三角洲,黄河河套之中。
石峁遗址还正在发掘,不过已经有了轮廓。
它是一个面积足具400万平方米的石城。
石墙沿山脊而筑,多高出地面。
其总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是一个崇台,当地农民一直呼它为皇城台,接着是一个石墙残体大约2000米长的内城,接着是一个外郭。
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管子·度地》)石峁城显然是两重石墙,而且皆有墩台,在东外郭还有马面。
经数次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玉器,还有石棺葬、瓮棺葬,白灰面和石铺地的房址。
这里还有人头祭坑多个,有的人头骨一坑多达24个。
石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归略晚的龙山文化。
经碳十四测年及别的方法测年,断其在公元前4300——4000年,甚至更远。
这是一扇难得的迟迟打开的窗口,通过它进行观察,前文字和前著作的历史,将展开其特殊而伟大的一页,以让人类获取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的资讯,并思考之。
第一部分石峁城石峁城究竟是什么人营造的?为什么他们要住在山顶?这是什么山呢?是否是一个都城?也许神话中会蕴藏一些消息,并赖田野调查以求证。
石峁城属于尧世的聚落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和中国神话都显示人类曾经深陷一场浩瀚的洪水之中。
这些洪水是否发生在一个时代有待确认,不过中国神话所透露的洪水,当在女娲时代,也许此洪水久存不退,一直有所延续。
总之,尧世是有洪水的。
当时治水的大禹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尚书·益稷》)多年以后,孟子对尧世的洪水也有所论,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孟子卷之三·滕文公章句上》)尧很为民忧虑,并命鲧治水,不成,由舜推荐大禹治水。
问题是,面对如此深广的洪水,民将居于何地?只能是住在山顶。
历史趣谈揭秘神木石峁遗址惊现4000多年前鳄鱼骨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神木石峁遗址惊现4000多年前鳄鱼骨板
导语:这个考古发现,你绝对想不到,在4000多年前的神木石峁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鳄鱼骨板。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
这个考古发现,你绝对想不到,在4000多年前的神木石峁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鳄鱼骨板。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石峁遗址于1976年被发现,之后几年,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
在当地,考古人员发现或征集了大量的玉器,磨制十分精细,颇具特色,其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发现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
其中,在出土的大量玉器中,玉人头像价值最高。
近年,考古专家勘探发现,石峁遗址面积在400多万,为史前最大的城址。
考古专家2012年在后阳湾的一座房址附近发现了这块鳄鱼骨板,呈正方形,正面有许多点状小孔。
很多人据此判断那个时代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适宜扬子鳄成长。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遗址领队孙周勇介绍,这块鳄鱼骨板是包括陕晋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河套地区的首次发现,所以他推断这条鳄鱼未必生长于此,极有可能来自遥远的南方。
根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有一种鼓名叫鼍(tuó)鼓,用扬子鳄的皮革制作而成,是等级的象征。
在和石峁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山西陶寺遗址,几座高等级的墓葬中也出土过鳄鱼骨板。
因为“鼍”便是扬子鳄的古称,按照学界最流行的观点,这些骨板很可能便和制作鼍鼓有关。
而为何会出现在神木石峁,专家推测,可能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交流而来的。
生活常识分享。
陕西石峁玉器:玉人头像、玉牙璋、玉牙璧
陕西石峁玉器:玉人头像、玉牙璋、玉牙璧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距今4300年~3800年。
遗址面积达425万平方米,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石峁文化区域内出土和民间收藏的玉器超过6000件,超过同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玉器的总和。
石峁文化SSY122玉人头像,近乳白色,玉面圆润光滑,有蜡质光泽,色泽柔和淡雅,局部因长期埋藏有褐色浸斑。
高4.5厘米、宽4.1厘米,厚0.5厘米。
片状,以浅浮雕和阴线雕刻相结合,呈侧面剪影式双面形象。
头像面容安详,神态自然,圆脸,腮帮微鼓,五官简明而形象。
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或小冠,鹰钩鼻,口外凸而微张,似微笑状,正反两面各有一只橄榄形无珠大眼,大耳突出于脑后,下颌微收,其下为细短颈。
面颊正中还钻有一圆孔,为单面钻孔,可能系佩戴所用。
双目为橄榄形,阴线雕刻,刀痕明显,线条流畅,有眼无珠,显得较为夸张。
整个玉人头雕像造型逼真,生动传神,是史前发现的罕见人形雕像之一。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
民间收藏的玉人头像,软玉质,微黄。
方脸、鹰钩鼻、橄榄形大眼、鼓腮、凸耳束髻、面颊穿孔。
其整体造型、尺寸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玉人头像极为相似。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峁文化玉牙璋,软玉质,玉已受沁为黑褐色。
长27.4厘米,最宽5.7厘米,最厚0.7厘米。
通体光素,首端刃部内弧,锋利。
近刃部打磨内凹。
柄部两侧各出一小齿牙,柄端一孔,单面钻。
石峁文化遗址出土的SSY15玉牙璋,软玉质,有水蚀斑垢,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
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可见其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
玉牙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其可能来源于生产工具,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兵器的象征。
《周礼·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牙璋近30件,是山东龙山文化玉牙璋西传黄河中上游地区时代最早的实物。
目前学界公认的玉牙璋产生与传播的路线是:山东龙山文化---陕西神木石峁(中原龙山文化)---(陕甘齐家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郑州二里冈(商)---四川广汉三星堆(晚商)---香港、越南。
回忆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石峁玉器上
回忆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石峁玉器上石峁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瑰宝。
对于石峁遗址的发现,作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我们都有着特别的兴趣和研究。
石峁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市不远,距离秦始皇陵墓和华清池不远。
如今石峁遗址已经被收录为中国国家远古文化遗产。
石峁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1915年,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位地方村民意外地在石峁村庄西南的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玉片。
这块玉片长约4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有一面光亮的平面,另一面呈半球形在中央凸起,四周向外缓缓圆形倾斜。
这块玉片后来经过专家们的鉴定,确定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被命名为“石峁玉片”。
这块石峁玉片的发现,标志着石峁遗址被发现的开始。
石峁遗址的发现及后续的考古发掘研究,对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石峁遗址本身是一个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址,也就是说在这个遗址下层所发现的物品,在时间上已经可以追溯到了5000多年前。
这些物品包括了各种器物、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策杖、人类遗骸等等,这些物品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我们探寻古代先民的生存状态、生产技术、文化习俗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石峁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石峁玉器”了。
所谓的“石峁玉器”,就是指在石峁遗址出土的各种原始玉器。
这些玉器形态、作用各不同,有的是飞禽走兽、有的是钟、鼎、乐器、武器、生活用器等。
石峁玉器的制作,来源于当时先民的生存、生产需要,其风调雨顺、收成丰盈的希望和冀望都与玉器密切相关。
石峁玉器不仅造型美观奇特,而且其编制、雕刻等工艺,也是非常精湛的,代表了中国石器时代文化的高度发展。
除此之外,石峁玉器的发现,也与考古学家们对于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的探究和研究密切相关。
总之,石峁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和文化。
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王炜林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市710054)关键词:石峁遗址新华遗址玉器夏代KEY WORDS:Shimao site Xinhua site Jades Xia DynastyABSTRACT:The jades collected from Shimao site at Shenmu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have aroused great interests since the1970s.The discussion on the dates and archaeological context remai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ceramics features strongly indicates that the Shimao jades can be dated from the late Longshan pe-riod and early Xia Dynasty,and they were most likely created by the people of Xinhua Culture,who were concentrated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Shaanxi,north western Shanxi and southern Inner Mongolia.This can be further substantiated by the jades and ceramics there were recently unearthed from Xinhua site,30kilometres northwest of Shimao site.The technological and stylistic comparison of jades from Shimao and Xinhua sites demonstrates an existence of a jade-use tradition in the Ordos regions since the late Longshan Times.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资料的相继刊布[1],人们逐渐开始重新检视海外各学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玉,将许多重要藏品特别是风格独特的墨绿色牙璋类器物的产地追溯到了石峁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玉器赏析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玉器赏析神木石峁遗址即石峁遗址。
石峁(mǎo)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
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壁画残片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
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
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玉铲: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铲: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铲: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璜: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铲: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圭: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圭: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圭: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圭: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圭: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片: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钺: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铲(良渚玉琮改制):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牙璋: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璜(璇玑残体):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璜(璇玑残体):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璜: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璜(璇玑残体):先夏文化。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玉出萨彦岭 风流万古传
玉出萨彦岭风流万古传作者:许洪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3期一、富饶的玉石资源除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以外,世界上产玉的国家有许多。
其中俄罗斯的玉石资源就相当富饶,仅就西伯利亚、远东部分的玉石矿藏而言,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富甲天下。
整个俄罗斯玉石产地共有700处,其中600处位于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境内;全俄正在开采的国家级玉田19座,其中有16座在布里亚特。
如就储藏量而言,则布里亚特共和国的玉石储量占整个俄罗斯联邦的90%。
俄罗斯玉石资源的分布、开采和利用,俄媒体发布的信息很多,以下几点最为重要:1.最初沿着东萨彦岭的鄂诺特河发现玉矿是在1824年。
此后陆续在贝加尔湖地区的别拉亚河(白河)、契托伊河流域发现玉矿。
自那时起,萨彦岭的宝藏逐渐称著于世。
2.现如今在南西伯利亚境内,开辟了4个玉田,从而将各个玉矿联结起来。
他们是:西萨彦岭玉田、东萨彦岭玉田、吉丁玉田、维基姆玉田。
3.除了上述地区之外,还在乌拉尔山(南乌拉尔、北乌拉尔)、雅库特、勘察加、库页岛等地发现蛇纹石玉矿,在布里亚特境内发现闪石玉矿。
4.20世纪90年代末玉石原料基地的储量,按当时的年平均开采量计算,还能够开采80年以上。
就玉石品种而言,用于制作通用装饰品的玉石占90%以上,用于制作珠宝首饰的玉石则短缺。
2014年,布里亚特等产玉区终于盼来了福音——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正式承认玉为宝石。
这意味着玉石价格飙升,“玉石美元”将同“石油美元”一样,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无疑会带来好处。
不难预测,俄罗斯的玉器制作将会有突飞猛进的改进与提高。
中国小巧玲珑的玉石雕刻机以及善于精雕细刻的熟练工匠甚至玉作大师很可能会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二、治玉器鼻祖出自旧石器时代在中国,古玉收藏家和鉴赏家很多。
倘若谈起最为古老的玉器时,仿佛随便哪一位都晓得兴隆洼文化玉玦、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等,可以说如数家珍,而且津津乐道。
而在俄罗斯,民间的古玉收藏家很难遇到。
邵晶: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从牙璋等玉器说起墓葬牙璋玉器石家河石家河文化...
邵晶: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从牙璋等玉器说起墓葬牙璋玉器石家河石家河文化...#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和石家河都是当年入选年度十大考古的热门遗址,而且也不只一次入选。
这两个分别是陕北高原和江汉平原的核心性超大遗址。
对于这两个遗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不同区域的文明化和国家化。
对这两个遗址的比较和联系则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早期中国华夏大地那波澜壮阔的文化互动!石峁领队邵晶老师这篇文章则从史前几件特殊的玉器入手,讲述了石峁和石家河两大集团间的远程文化交流。
根据现有研究,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在存续时间上存在大范围重合(绝对年代分别为距今4300—3800年、距今4200—4000年)。
地域分布方面,石峁文化的核心分布范围为陕西、山西、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后石家河文化以江汉平原为腹地。
两支考古学文化赖以命名的是其核心聚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两遗址直线距离超过900公里,分处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在气候类型、地貌特征、文化面貌上难见关联,但却在牙璋、鹰笄、虎头等代表性玉器及其他一些“文化因素”方面存在一定联系,或可称为“远程交流”。
根据目前发现,从数量、年代以及精美程度来看,牙璋可视为石峁文化玉器的代表器物,鹰笄、虎头可作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
若此,后石家河文化分布范围内出土石峁牙璋必须得考虑其远程交流的背景,反之亦然,石峁文化分布范围内发现后石家河鹰笄和虎头也应如此考虑。
一石峁牙璋的发现及其特征早期(夏代以前)牙璋,主要发现于石峁以及河南巩义花地嘴和山东海岱地区诸遗址,其中以石峁遗址发现数量最多。
1976年—1979年间,戴应新先生在石峁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到127件玉器,编号SSY1-SSY127,起初认为均属“龙山文化”玉器,后又专门指出,SSY45“玉戚”非石峁遗址出土,且与一铜带钩同出自一座土圹墓中,年代较晚。
故而,这批玉器中的“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为126件,其中牙璋占比较大。
黄饮冰: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
黄饮冰: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江汉文明系列之二: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作者:黄饮冰在中华文明的研究中,夏和夷的解码至关重要。
这两个要素,在石家河玉器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注意。
夏和夷,是史前华夏古人崇拜的基本图腾,肯定了这一点,要少走很多弯路。
在史前一个时期,图腾崇拜和玉崇拜曾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因为图腾崇拜和玉崇拜结合在一起,玉成为图腾的载体,图腾也让玉成为了神器,在祭祀中使用的神器就是礼器。
在权力结构中使用的玉器就是权器。
很显然,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正符合这些特征。
石家河玉人头像的作用是什么呢?据石家河考古资料介绍,在祭祀中,玉人头像被当做崇拜的图腾或神灵的形象来接受祭祀。
从中国的祭祀文化来看,在石家河,祭祀中不再使用“尸”来代替祖先或神灵接受祭品,而是用“玉人头像”来代替“尸”,那么在石家河,“尸”就变成了玉制的“偶像”——“玉人头像”。
石家河玉人头像已出土10多件,看来数量并不多,数量不多才显现了这些玉人头像的神圣地位,这说明石家河与人头像的确是在祭祀中被当做图腾或者神灵来使用的,在祭祀中人们拜祭的图腾或神灵就是这些玉人头像。
研究石家河文化的张绪球先生依据玉人头像的饰物特点,将玉人头像细分为常人头像与神灵头像两种。
张绪球先生先生认为:常人头像大多为写实的正面像,个别为侧面像。
正面像多数呈扁平长方形,也见少数圆雕作品。
头像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冠帽和下部颈项常以较宽的横凹槽表现。
其中,冠帽有平顶、扁圆和凸尖等多种形态;人物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双耳戴环状饰物。
对于常人头像和神灵头像的划分,我不赞同。
因为对于这些玉人头像来说,没有常人存在,他们都是神灵。
但为什么不同呢?仔细看,所谓的常人就是头像跟正常人一样,面目不狰狞,常人头像没有獠牙。
所谓的神灵头像,面目狰狞,呈现人面、兽面、双兽角或双鹰的复合形态,一般还有獠牙。
略论匈奴玉器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略论匈奴玉器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乌恩岳斯图
【期刊名称】《草原文物》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个有相当影响的古老民族.秦汉时期,匈奴部落联盟成为秦汉政权在北方的最大威胁.匈奴强盛时,控地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东,西逾葱岭.近百年来,在匈奴活动的地域内,陆续发现有关匈奴的文化遗存.根据目前的发现,匈奴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区,即俄罗斯外贝加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匈奴文化遗存包括墓葬和城址,尤以墓葬资料最为丰富.在外贝加尔的伊里莫瓦①和蒙古的诺音乌拉②等地均发现匈奴单于及贵族的大型墓葬.尽管这些大墓均被盗掘,但仍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其中包括玉器.本文拟就匈奴遗存中玉器的来源及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尚望同人批评指正.
【总页数】6页(P59-63,67)
【作者】乌恩岳斯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略论秦汉匈奴服装材料的选用与来源 [J], 曹洪勇;赵斌
2.论匈奴“左臂”与相关问题——燕秦汉时期东北亚走廊系列研究之二 [J], 王海;刘俊
3.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J], 张景明
4.略论痕都斯坦玉器的地域来源特征--兼馆藏痕都斯坦玉器述例 [J], 谷娴子
5.匈奴法制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J], 张钰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中心论》新三十:?贝加尔湖发现青铜时期墓葬:以玉器判断属中华文明
《中国中心论》新三十:贝加尔湖发现青铜时期墓葬:以玉器
判断属中华文明
《中国中心论》新三十:贝加尔湖发现青铜时期墓葬:以玉器判断属中华文明
这个发现于贝加尔湖的距今5000年的墓葬是中华文明性质的墓葬。
北亚是中国古人活动范围。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特征,中国古人活动范围太大了,但是无论中国古人活动到哪里,玉器是其文明标志性器物。
玉器文明没人敢认领,玉器文明是中国特有的文明特征。
东西文明分野的最早时间点是距今8000年前。
玉器是东西文明分野的标志性器物。
玉器以兴隆洼-红山的最早,距今8000年前。
我早有定位,认为红山文化是黄帝文化,红山文化族群是黄人族群。
我们黄氏发源于辽河上游的黄水,就是西拉木伦河。
黄蛇黄鸟是黄人的祖先。
北亚,是红山文化的领地。
贝加尔湖,中国的北海。
黄饮冰2016年9月22日
附文:青铜时代坟墓:墓主夫妇牵手5000年。
由史前玉器启蒙的玉文化内涵考
由史前玉器启蒙的玉文化内涵考
郭太原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本文总结出史前玉器早期和晚期特点,并阐释了由史前玉器启蒙的中国历代玉文化内涵所具有八大特征。
【总页数】4页(P137-140)
【作者】郭太原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8
【相关文献】
1.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主要分布地域与特征及其玉文化 [J], 何松
2.中国史前玉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玉器 [J], 雷从云
3.切磋琢磨乃成美玉——山东出土史前玉器精品赏鉴 [J], 李栋
4.借玉达意玉为心声——《鸿门宴》中三件玉器的文化内涵探析 [J], 董莺歌
5.神玉之国:环太湖史前的玉器符号与国家权力 [J], 胡建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国"玉人面考--兼论石峁玉器与贝加尔湖周边玉资源的
关系
作者:杨伯达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刊名:
考古与文物
英文刊名: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年,卷(期):2004(2)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10条)
1.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1988(5,6)
2.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探索(完结篇)
3.袁珂〈山海经〉校注 1986
4.张宏彦,孙周勇石峁遗存试析[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 2002(1)
5.尹世积禹贡集解@〈九州图〉 1960
6.沈约注竹书纪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六一,18页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8.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73页 1981
9.杨伯达珣玗琪考[期刊论文]-北方文物 2002(2)
10.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探索(一)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发掘简报[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2(3)
2.孙周勇神木新华遗址出土玉器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中原文物2002(5)
3.王长启唐长安醴泉寺遗址出土的鎏金铜造像[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3)
4.张宏彦.孙周勇石峁遗存试析[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2(1)
5.王方金沙玉器类型及其特点[期刊论文]-中原文物2004(4)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明珠新家园M54发掘简报[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2)
7.薛超周代的牺牲、牺尊--兼论山西省博物馆藏"铜牺立人擎盘"[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3)
8.周晓陆秦动植物纹样瓦当的一种试读--略论其与《月令》之关系[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2)
9.暨远志绳床及相关问题考--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2)
10.赵超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3)
引证文献(3条)
1.廖任庆安徽凌家滩出土古玉器玉质及玉材来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王永杰利玛窦、艾儒略世界地图所记几则传说考辨[期刊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03)
3.闫亚林西北地区史前玉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0
引用本文格式:杨伯达"一目国"玉人面考--兼论石峁玉器与贝加尔湖周边玉资源的关系[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