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 息”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 用兵,才能做到万众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 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
四.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
二、文化常识的解题方法
(2017•新课标Ⅲ)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近侍”仅是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并没有特别高的职位。故选C。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解析 D项 原文内容: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帑币指国 库钱财)
(2016年全国卷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 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 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 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 给地的事。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把握要点和中心,分析判断细节
•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 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 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 《过秦论》的中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在文末。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 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 说明、议论的思路。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 序归纳,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 合归纳,可按材..料. 性¥质| 或20类%别归纳,要视具 体的文章而定。
(2016•新课标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016年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答案】 A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 事务及科举考试及礼仪、祭祀等事。掌管“土地、 户籍”的是户部。
礼部为六部之wk.baidu.com,掌管礼仪、祭祀、土地、
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 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 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 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 文毅。
阅读文章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 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对记叙性文章, 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 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章,要 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 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 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D 移疾指官员请求辞官归隐的委婉说法。辞官原 因不一。
(2016•新课标Ⅱ)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二.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三.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四.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 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 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 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 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 拔高等常见错误。
... ¥ | 25 %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高考文言文专 题
主讲人:阜阳五中语文组尹良续
选取史料特征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一、文 言断句 题的解 题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
•
大标题内容
(2017•新课标Ⅲ)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 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2016•新课标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 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解析】【分析】(1)“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 除B、C;“选者”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 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 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 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故选D。
(1)C 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 据文意判断即可。
(2016年全国卷Ⅲ)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B “镌”与“降”都表示降低 官职,前面应该断开,排除A;“俄以《实 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 侍郎”前面“俄以《实录》成”是升官原 因,故停顿,“进”表示升官,“再迁” 表示再次升官,故前面应该停顿,排除CD;
一.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 郎/
二.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 郎/
三.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作者、文章出 处、文后的注释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 多方面、准确、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与原文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 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并核对;把题目中用 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来并对照解读,分析、 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
一.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 人。
二.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三.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四.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2016•新课标Ⅰ)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C项原文内容: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 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细节错误。
(2016•新课标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 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 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 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 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 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 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 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 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 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
(2016•新课标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 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 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 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 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 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 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 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 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 到回报。
(2017•新课标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 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契丹使萧 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A错 B. 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监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
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三、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 事件。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 用兵,才能做到万众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 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
四.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
二、文化常识的解题方法
(2017•新课标Ⅲ)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近侍”仅是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并没有特别高的职位。故选C。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解析 D项 原文内容: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帑币指国 库钱财)
(2016年全国卷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 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 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 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 给地的事。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把握要点和中心,分析判断细节
•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 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 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 《过秦论》的中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在文末。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 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 说明、议论的思路。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 序归纳,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 合归纳,可按材..料. 性¥质| 或20类%别归纳,要视具 体的文章而定。
(2016•新课标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016年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答案】 A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 事务及科举考试及礼仪、祭祀等事。掌管“土地、 户籍”的是户部。
礼部为六部之wk.baidu.com,掌管礼仪、祭祀、土地、
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 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 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 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 文毅。
阅读文章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 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对记叙性文章, 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 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章,要 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 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 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D 移疾指官员请求辞官归隐的委婉说法。辞官原 因不一。
(2016•新课标Ⅱ)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二.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三.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四.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 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 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 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 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 拔高等常见错误。
... ¥ | 25 %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高考文言文专 题
主讲人:阜阳五中语文组尹良续
选取史料特征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一、文 言断句 题的解 题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
•
大标题内容
(2017•新课标Ⅲ)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 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2016•新课标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 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解析】【分析】(1)“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 除B、C;“选者”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 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 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 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故选D。
(1)C 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 据文意判断即可。
(2016年全国卷Ⅲ)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B “镌”与“降”都表示降低 官职,前面应该断开,排除A;“俄以《实 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 侍郎”前面“俄以《实录》成”是升官原 因,故停顿,“进”表示升官,“再迁” 表示再次升官,故前面应该停顿,排除CD;
一.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 郎/
二.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 郎/
三.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 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作者、文章出 处、文后的注释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 多方面、准确、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与原文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 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并核对;把题目中用 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来并对照解读,分析、 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
一.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 人。
二.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三.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四.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2016•新课标Ⅰ)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C项原文内容: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 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细节错误。
(2016•新课标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 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 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 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 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 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 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 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 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 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
(2016•新课标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 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 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 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 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 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 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 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 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 到回报。
(2017•新课标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 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契丹使萧 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A错 B. 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监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
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三、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