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453288

姓名:黄诗惠

学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的分析”的感受:

作为一个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选这门课的时候抱着的是“多了解一下其他医学分科的知识,或许能更好进行本专业的工作”的想法。

上这门课的时候,已经修完了系统解剖以及一些基础的医学专业课。或许医学生听这门课的时候会比别的专业的学生会站在更高的视角,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这是对准医生的启蒙。

这门课的确让我了解了不少人类行为学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比如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人格分类:酒神型、日神型、伊阿古型。之前我只知道古希腊人根据体液类型对人格分类。还有弗洛伊德的学说,关于人格分析、梦境分析还有性行为的分析,因为我对心理学颇有兴趣,每天都会做各种奇奇怪怪的梦,正在拜读《梦的解析》;更新了一些观念,比如人种的分化;课堂上同学们讲的presentation各式各样,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的讨论中,让我明白医学的道路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涉及到更宽广的科技领域,说不定有一天人类可以通过编程和工程建设的知识来探索与改造大脑的构造。

褚教授讲课的内容丰富多样,会把原来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理论让同学们不断地进行思考。我原来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地进化和对科技的探索来掌握地球甚至宇宙的发展规律,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即使通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与别的物种表现的有很大的不同,但人类的许多行为仍与一些基本生物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求偶、攻击性等等,甚至人类一些行为不如一些动物,比如狼群的合作。我们仍未能摆脱作为一种动物的本能,或许说我们永远不会摆脱这些本能。教授在课上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站在心理学、进化论、遗传学、行为比教学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分析。让我知道了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也能藏着深刻的学问。

这学期我还与小组的同学一起做了有关于性心理的presentation,了解了弗洛伊德一些观念。同时通过相关的查找,我还认识到了性心理与人类的行为有很大的关联。一些性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比如说恋童癖患者,对别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了解到这有关于基因遗传或是环境影响。认识到了人类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维持最佳的伦理道德。

这是一门令人获益匪浅的课程,它浅显易懂,却又扑朔迷离。人类还有很多行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选择一种人类行为,试从进化论/比较行为学/行为遗传学/神经生物学角度予以分析,或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某种(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入睡后大脑皮层未完全抑制,脑海中出现各种奇幻情景,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进化论:

当遇到一些关键问题时,有些人会选择睡觉,这不仅是为了逃避,最新研究发现,人们确实能够在睡觉的时候解决一些问题。不仅如此,做梦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清醒时困扰我们的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黛笛儿·芭瑞特表示,梦是视觉化的,常常没有逻辑性,这两点使得梦成为一种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梦也是一种思考,只是,它同人们眼睛睁开时的思考有点不同。无论我们是在做梦还是睁着双眼,我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做梦起初可能是为了其他目的,但是,在时间的雕刻下,做

梦开始承担双重责任:帮助大脑重新启动,解决问题。做梦和REM睡眠都可能进一步进化,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做梦仅仅是额外的思考时间,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在梦中解决,只不过,有些答案非常零散,需要人们进一步整理而已。

根据长期的经验和科学测试,“睡眠有助于记忆”一直是为人所知的。Robert Stickgold 和他的团队在2010的实验发现,午睡时如果做梦,会让人的记忆力增强10倍。一个关于精神创伤后的睡眠研究给这个理论提供了支持(原文:Don't Sleep It Off)。这个研究发现,在经历创伤后,如果马上就去睡觉,精神创伤将会更严重,而对创伤的记忆也更加深刻。所以,这个研究建议,当发生事故后,应该让受害者醒着,并不断和他们交谈数个小时,即使他们的确很难过,但在创伤后保持清醒,避免睡眠,将会有效地避免创伤记忆的巩固。

心理学家Mark Blechne认为,梦是创意的自然选择。换句话说,人的大脑不断思考,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梦,就是试验场,就是自然选择的丛林,只有最好的想法能脱颖而出。这和楼上那个解决问题锻炼的假象有些相似,不过呢,听起来稍微要靠谱些。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极具情绪化,往往有很强烈的情绪:担忧、恐惧、难过…而梦,可能就是一种教育方式教会我们,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情绪、如何表现。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做完梦之后醒来,我们更倾向于感受到负面的感受,如难过、怅然…

行为遗传学:

法国梦学专家儒韦认为,做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他把老鼠有梦睡眠中发出的信号码进行比较,发现相同亲缘系统的老鼠有近似的信号码,这一理论又被前不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员布尔加的一项实验证实。布尔加对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发现生下来后就被不同地方的两个不同家庭分别抚养大的双胞胎竟然有相似的做梦经验,由此证明,人的梦境表现是遗传记忆。

神经生物学:

你困了,躺在床上睡着了,神经元们一直在工作。但是它们并没有什么特殊任务要传递,所以随意激活一下,整合了一下脑子里面的信息。这是一个蛮流行的理论:梦实际上就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大脑活动,是脑干和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主管情绪、感知和记忆的大脑系统)的神经元们无意义的活动的副作用而已。这个理论叫“activation-synthesis model”是精神病学家J Allan Hobson和Robert McClarley 在1977年提出完善的(见Allan Hobso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Dreams)。简单的说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这些神经回路激活了,产生了一些随机的神经信号,而大脑合成这些混乱的信号,并尝试着主观地去理解它们,结果就导致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梦。这个理论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老是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混沌的宇宙。如果梦真的是大脑尝试理解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所产生的一些随机任意的神经信号,那我们给予宇宙的种种“故事”就好像是白日梦一样。这就是我们理解、认识宇宙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正确的嘛?是真正客观的吗?就值得考虑了。

当我们大脑的硬件有致命缺陷时,我们所认识的逻辑和客观又是什么呢?Hobson是这么说的:梦是我们人类最具有创意性的意识状态。它是混沌、随机的认知元素的结合体,它产生了一种新的信息形式:创意(或说新想法)。即使很多,甚至说大多数的这些新想法都是没啥意义的,但如果有那么几个是真的有用的,那么我们用来做梦的时间就不是浪费。那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梦是有意义的,有些梦里的创意是能让帮助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的。但这是万分之一、还是亿分之一呢?说不定,我们醒来就忘了。

行为学:

必须得说的是,弗洛伊德的“愿望满足”算是大众所知最有名的梦境分析理论了。西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