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意象表现概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意象表现概说
首页专题简介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相关资料
专题简介:
内容提要:意象表现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追根溯源可以发觉其滥觞于汉代绘画中,汉画在意象表现上可以为当代中国画在造型处理上提供一些借鉴。汉画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意象造型的成熟。在汉画的画面构成上,均有突出的意象特色。它们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但不是简单地摹仿具体生活形象,汉代画家如何构筑华夏历史,这个历史是如何以图画形式展示出来,在中国古代宗教和观念的语境里,这些图画有着什么独特的特征,所有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汉画艺术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画意象造型手法的源头所在。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对于汉画是中国画意象表现的最初状态更为清楚明了,由此来指导中国画创作、教学实践。
知识框架:
第一章意象表现概说
第一节有关意象的基本概念
1、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
2、汉画意象表现概说
第二章汉画意象表现图像分类
第一节按主题分类
1、神话与吉祥主题的图像
2、历史与现世主题的图像
第二节按汉画所描绘的题材分类
1、天上世界
2、仙人境界
3、现实生活
4、历史故事
第三章汉画意象表现中图像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第二节飞扬激昂的生命观
1、生命世界的营造
2、生命个体的表现
第四章汉画意象造型的时代成因
第一节时代背景
第二节以儒家为首的多重文化思想的影响
第五章汉画意象表现对于中国画创作的意义
学习建议:
1、阅读汉代经典著作,如《汉书》,《史记》,《后汉书》等,了解汉代社会文化背景。
2、参观汉画实物拓片,如河南南阳汉墓画像石,江苏徐州汉画像石等。
第一节有关汉画意象的基本概念
“意象”一词,在我国古代的哲学和文艺理论己有,《周易》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所谓的“象”主要是象征性的形状,“意”主要是指宗教、伦理的思想内容,和后世文艺理论中的所谓意象不尽相同,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所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有近似说法:“夫物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这就有了现代“意象”的意义了。文艺的意象显然是沿袭哲学中的意思来的。《周易》《系辞》还说“夫象,圣人有见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由此可以看到哲学的、文艺的“意象”两者皆是有形象的,都是可以寄意的。下面分别从中国画和汉画两方面来阐述其中意象表现的观念,从二者之中发现内在的传承关系。
1、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
中国“意象”的美学理论,是中国文艺的根本导论,它是形成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的理论根据。千百年来它指导中国画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乃神似,非形似也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为真似”等中国画的造型观。使我国的绘画艺术在古代就有重表现、重意境的造型观,相比西方的科学绘画来说是先进的。我国绘画的“意匠惨淡经营中”,即意与法或审美意识与美感表现具
于“意匠”,立于意,思于心,得其真,强调审美意识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绘画史上,山水、花鸟科均有其创造发展,达到颠峰的境界,而人物画科却因为宋代文人画的兴起,重笔墨,轻造型,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被普遍削弱,没有创展。后来西方绘画传入华夏,影响极深,致使美院沿用西方教学模式,提出素描是一切绘画的造型基础,形成了以写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具体形象的真实性,使中国画“意象”造型进入了模糊状态,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意象”造型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己形成了深厚而完备的文艺理论体系。为了使中国画这一民族艺术沿着明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艺术理论作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展。首先,要清楚的认识到“意象”的主线是人的“情思”,不受物象本身实体的质量形态、结构、时间、空间的约束。画家是用心灵的、人生的感悟去感觉对象,把客体作为一种移情的媒介物,在感悟中产生画家意象的形象思维。这种意象往往是朦胧的,不明确的,多变的,但通过画家有意识地追索它,修补它,再创造它,使她从朦胧中明晰起来,由不确定到确定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的“意象”。陆机的《文赋》中的一段话最为精彩:“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朦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懒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这段话是讲创作之前,作者由于多方思索,反复考虑,意象由朦胧而逐渐鲜明起来。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之《神思》篇中更进一步论述了“意象”的自由特征;“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通视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捷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其次,应认识到“意象”为“意统领象”,时刻做到“意在笔先”;若“形在笔先”,往往使创作进入被动状态。《文心雕龙》《神思》篇则进一步论述:“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日,而辞令竹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这与王羲之的“意在笔前,心居其后”(传为王羲之所作《书论》)意义相似。蔡邕也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但“意在笔先”并不是作画之先各种造型己预想成熟,而更多的是“随意赋形”,艺术更多的不是先验构思的产物,伟大的艺术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大多不是在创作之前构思好的,而是在心中己思定的“意”及“神气”的统领下,随着审美体验在创作冲动的推动下,不断地扩展深化而产生于挥运之中的东西,即为灵感所启示的东西,这是“意象”造型所具有的一种特征。
另外,“意象”造型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修养。艺术家的修养是立体的、各方面的。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绘画技术与学问修养都一样重要,两者相比思想认识的提高是最关键的。“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虚静、积学、酌理、阅历这些方面的修炼直接影响
画家创作的立意和作品的品位。
“意象”在画家的头脑中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意”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即意念。“象”是可知的物象。“意象”并不是“意”与“象”的简单结合,而是画家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经过一番加工后在头脑中形成的。这就是说,“意象”是画家在生活中对具体物象有了感受,产生情趣联想,结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东西。郑板桥对这种意象创造,作了形象的描绘:“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因此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