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实验指导
血清鉴定实验实训报告单
实验名称:血清鉴定实验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实验室实验人员:____、____、____实验指导教师:____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清鉴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常用血清学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清鉴定实验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指标,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本实验主要检测以下指标:1. 蛋白质:血清蛋白质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其含量和种类变化可以反映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状况。
2. 电解质:血清电解质主要包括钠、钾、氯、钙、镁等,其含量变化可以反映电解质平衡状况。
3. 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等,可以反映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4. 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可以反映血液系统的功能状况。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血清蛋白定量试剂盒、电解质试剂盒、生化试剂盒、血常规试剂盒等。
2. 仪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离心机、水浴箱、移液器等。
3. 样本:健康人血清样本。
四、实验方法1. 样本处理:将血清样本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待检。
2. 蛋白质测定:采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
3. 电解质测定:采用电极法测定血清电解质含量。
4. 生化指标测定: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等指标。
5. 血常规指标测定: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五、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将血清样本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待检。
2. 蛋白质测定:(1)将血清样本与双缩脲试剂混合,室温下放置5分钟;(2)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蛋白质含量。
3. 电解质测定:(1)将血清样本与电解质试剂混合,室温下放置5分钟;(2)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电解质含量。
公卫医师考试辅导:血清学诊断
公卫医师考试辅导: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是公卫医师考试大纲所包含的内容,我们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及免疫荧光试验(IF)
ELISA、RIA及IF均为用于检测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均为应用标记的抗原检测血清中抗异性抗体,或应用标记的抗体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
(2)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blot,WB)
蛋白印迹试验(WB)是在ELISA应用原理基础上发展的一项新技术,用于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蛋白抗原或患者相对应的蛋白抗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若用此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已知微生物蛋白抗原捕捉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再结合酶标记抗人抗体并观察结果。
我们搜集整理。
(3)中和试验(NT)
中和试验(NT)为在检测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的血清学试验过程中,先在被检血清或其他液体标本中加人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使其发生中和反应后,再检测被检血清中其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4)试管凝集试验
肥达氏试验是辅助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病常用的一种血清学
试验,即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及甲型或乙型副伤寒杆菌的鞭毛抗原(PA或PB抗原),
测定人血清中相应抗体效价。
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操作规范
检测操作
血清分离
抗凝处理:加入抗凝剂如肝 素钠
离心分离:将血液样本放入 离心机中,以一定速度离心
采集静脉血:使用无菌注射 器抽取静脉血
分离血清:将离心后的血液 分为血清和血细胞两部分
抗原检测的原理
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的方法
抗原检测的注意事项
抗原检测的结果解释
抗体检测
采集样本:采 集静脉血液样 本,确保样本
一次性使用的针头、针管、玻片等物品,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标本,应按照生物安全要求进行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
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试剂、缓冲液等,应按照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检测结束后,应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频率: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室内质控,并记录相关数据
室间质评
定义:室间质评是指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之间对相同或相似项目进行比较和评价
目的: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施方式:通过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对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进行评估和 验证
意义:帮助实验室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实验室的整 体水平
假阴性结果:可 能由于窗口期、 检测方法等原因 导致,需要结合 临床判断
注意事项
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布局与设施:合理规划实验室空间,确保空 气流通,使用专用实验台和防护服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废弃物处理: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防止交叉感染 和环境污染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静脉血:采集肘静脉血
采集部位
梅毒血清学检测操作规范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 干燥、通风良好, 定期进行消毒和清 洁工作。
实验室废弃物应按 照医疗废物处理规 定进行分类、存放 和处置。
实验室应建立安全 管理制度,对工作 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和考核,确保实验 室安全运行。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和废液
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医疗废物处理:使用专用容器收集,及时送往医疗废物处理中心 废液处理:使用专用容器收集,加入消毒剂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方式处理 注意事项:避免医疗废物和废液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穿刺:用采血针穿刺静脉,轻轻回 抽,使血液流入采血管
止血:用止血带压迫穿刺部位,止 血后取下止血带
记录:记录采血时间、部位、样本 量等信息
标记样本并记录相关信息
标记样本:在采 集样本时,需要 使用唯一标识符 对样本进行标记, 确保每个样本的 唯一性和可追溯 性
记录相关信息: 在采集样本时, 需要记录与样本 相关的信息,如 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采集时间、 采集部位等,以 便后续的检测和 分析
样本容器:采集 的样本需要存放 在适当的容器中, 容器需要保持清 洁、干燥,并使 用适当的标签进 行标识
样本保存:采集 的样本需要按照 规定的温度和时 间进行保存,以 确保样本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
保证样本质量和安全
采集前准备:确保采集器具无菌、干燥、密封 采集方法: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避免污染 采集时间:在合适的时间段内采集,避免影响结果 样本保存:低温保存,避免细菌繁殖
记录和文档管理
记录检测过程和结果
记录检测过程:详细记录检测的操作步骤、试剂使用、仪器校准等信息 记录检测结果:准确记录每个样本的检测结果,包括阴阳性、滴度等数据 记录保存:将检测记录妥善保存,以便后续查阅和审核 记录规范:遵循统一的记录规范,确保记录清晰、准确、完整
输血科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血液免疫学产前检查操作,确保试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血液免疫学产前检查试验操作。
3、职责:经授权的血型实验室试验人员负责血液免疫学产前检查试验过程及报告的发出。
4、原理孕妇和丈夫ABO血型不合(O/A、O/B、O/AB、A/B、A/AB、B/A、B/AB)时,孕妇体内的IgG抗A(B)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本试验通过检测孕妇血清中有无IgG性质的抗A(B)抗体及其效价(应用巯基试剂破坏IgM抗体,检测IgG抗体效价)即可预测ABO系HDN发生的可能性。
应用筛选红细胞可检测孕妇血清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如果存在,应用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确定抗体的特异性,进一步检测非ABO系新生儿溶血病。
5、所需设备、材料或试剂:37℃恒温水浴箱、细胞洗涤离心机、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抗-D RH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凝聚胺介质试剂、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C3d)、(A、B、O)型标准红细胞悬液(2—5%)、商品化筛选细胞、谱细胞、2—ME试剂、12×75mm试管、塑料滴管。
6、检测环境条件:温度:18—25℃;湿度:30—70%7、标本要求7.1标本接收在接收标本时,应尽可能的了解、核对、记录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受血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输血史、用药史、妊娠史、标本编码等;7.2检验人员收到被检者产前检查申请按照申请单内容在试管上做标记(用记号笔在试管上标明被检者姓名、性别),保留申请记录。
7.3按照要求进行血液采集。
将采好的血液沿试管壁注入已标识的抗凝试管中,反复颠倒混匀,放入2-8℃冰箱待用。
并填写《外来标本交接记录》及相关记录。
7.4标本的种类与数量:产前检查需送夫妇血样,血样均需抗凝(EDTA抗凝),女(母)5ml,男3ml。
7.5标本的保存与处理:完成所有试验内容后,要仔细核对实验结果,发出实验报告后,将实验所用的标本原始送检管存于2-8℃冰箱内至少7天以便进行查找和核对,之后交由单位相关部门统一处理。
先天性梅毒 病情说明指导书
先天性梅毒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先天性梅毒概述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中所致的疾病。
本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
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是本病的病因。
多数新生儿出生时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约2/3的病例在出生后3~8周至3个月出现消瘦、发热、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和皮肤黏膜损害、骨损害等表现。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可用于本病的确诊,本病在宫内或出生后早期经青霉素充分治疗者,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congenital syphilis。
其它名称:胎传梅毒。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鼻,口腔,眼。
常见症状:消瘦、发热、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皮肤黏膜损害、骨损害、鼻炎、结节性梅毒疹和梅毒瘤。
主要病因:梅毒螺旋体感染。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线、梅毒螺旋体检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常规孕前筛查梅毒可有效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先天性梅毒在宫内或出生后早期经青霉素充分治疗者,预后良好。
临床分类:基于年龄分类:1、早期梅毒2岁以内者。
2、晚期梅毒2岁以上者。
包括皮肤黏膜骨梅毒、心血管梅毒(少见)、神经梅毒(少见)和先天潜伏。
二、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特点三、先天性梅毒的病因病因总述:先天性梅毒由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播感染引起。
母亲怀孕时梅毒螺旋体可轻易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亦可在通过产道时接触患早期梅毒母亲外生殖器的初疮发生接触性感染。
其中,胎盘传播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孕早期由于绒毛膜朗格汉斯细胞层的阻断,螺旋体不能进人胎儿,妊娠4个月后,朗格汉斯细胞层退化萎缩,胎儿则易被感染。
鉴定血型的实验报告
鉴定血型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血清学方法鉴定一个人的血型,以便了解其红细胞的抗原和抗体特性,以及输血或接受器官移植时的兼容性。
二、实验原理血型鉴定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红细胞表面所携带的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
本实验将采用经典的ABO血型系统进行鉴定。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抗A抗体、抗B抗体、抗D抗体、生理盐水、微量移液器、离心机、试管、滴管等。
2、采集样本:使用微量移液器从受试者静脉中抽取50微升血液。
3、实验操作:a.将50微升血液分别加入抗A抗体和抗B抗体试管中;b.用生理盐水将试管中的血液稀释至100微升;c.用滴管缓慢加入5滴抗D抗体;d.摇匀后,观察凝集反应;e.用离心机分离血清和红细胞,观察结果。
4、结果记录:记录每个试管中的凝集反应情况,包括凝集颗粒的数量、颜色变化等。
5、结果分析:根据记录的凝集反应情况,判断受试者的血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在加入抗A抗体的试管中,受试者血液呈现凝集反应,形成明显的凝集颗粒;而在加入抗B抗体的试管中,血液未发生凝集反应。
2、结果分析:根据ABO血型系统的特点,受试者的红细胞表面可能携带A抗原,而未携带B抗原。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受试者为A型血。
为了进一步确认血型,可以继续进行Rh血型等其他血型系统的鉴定。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血清学方法成功鉴定了受试者的ABO血型为A型。
这一结果对于了解受试者的红细胞抗原和抗体特性,以及输血或接受器官移植时的兼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鉴定血型是确保医疗安全和有效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红细胞血型系统课件一、引言红细胞血型系统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红细胞血型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这些抗原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了解红细胞血型系统对于临床输血、器官移植、新生儿溶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将介绍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说明书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学试验操作程序1.目的制定标准化的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操作程序,指导对志贺氏菌属的检测2.原理用志贺氏菌属的代表菌株制成灭活菌抗原分别或混合免疫家兔所得的血清,经吸收出去非特异性凝集素后制成,通过凝集试验原理诊断各型志贺氏菌。
3.试剂及实验设备3.1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2种的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3.2试剂保存:2~8°C避光保存,防止冻结,在有效期内使用。
3.3实验设备:玻片、吸样枪、接种环、水浴箱、玻璃管、血平板、营养琼脂、电热高温接种灭菌器。
4.程序步骤4.1将诊断血清于冰箱取出后平衡至室温。
4.2选择符合志贺氏菌属培养特性,并经初步生化检测符合志贺菌属生物特性的疑似菌落。
4.3菌群分析将经18~24h血平板上纯培养的待检菌,分别用志贺氏菌属4种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凝集阳性时,再分别用群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群多价血清凝集阳性时,再分别与相应的单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最终确定其血清分型。
如果志贺氏菌属4种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均为阴性,可能有以下3种可能性:①K抗原的存在,处理方法:取待检菌的纯菌落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浓度约2麦氏单位的菌悬液,置于100°C水浴中煮沸30min,泠却至室温后再用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②非典型菌落,处理方法:通过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传代让其恢复抗原性,再用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③诊断血清型以外的可送市或省CDC检测。
4.4玻片凝集试验法取18~24h血平板上纯培养的待检菌,用生理盐水制成2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取诊断血清20μL于洁净玻片上,然后取20μL待检菌悬液与血清混匀,轻轻摇动玻片,1min内呈现明显凝集者为阳性,呈均匀浑浊者为阴性,每次凝集试验均应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试验。
若与福氏志贺氏菌单价血清呈现凝集可参照福氏志贺氏菌诊断抗原表(见附表)及生化特性做菌型诊断。
5.质量控制志贺氏菌属4种多价血清选择福氏志贺氏菌属为阳性对照株;选择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阴性对照菌株。
临床免疫和免疫检验实验指导
临床免疫和免疫检验实验指导(一)免疫血清的制备与鉴定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体液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致敏的T淋巴细胞及其产物多种淋巴因子)的过程。
一种抗原能否引起免疫反应,一方面取决于抗原分子表面有无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
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有无相应的免疫活性细胞。
上述条件具备时,抗原经合适途径,选择合适剂量及次数,进入机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抗体水平就逐渐升高,维持高峰,既高效价抗体。
利用此原理可制备血清学试验所需的抗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及溶血素等。
制备优质的免疫血清除需要纯化抗原外,还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动物及注射的途径,抗原剂量、注射次数等有密切关系。
(一)抗原制备和动物的选择1.抗原的制备:为了制备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和效价满意的抗血清,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抗原。
抗原的特异性除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其分子表面上决定簇性质、位置、立体构型有密切的关系。
抗原种类可分为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及合成抗原。
在天然抗原中又可分为可溶性抗原(如血清、毒素、组织浸出液等)、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及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必须与载体结合才有免疫原性)。
2.动物的选择:实验室多选用家兔、豚鼠(或鸡),商品性生产多用马、羊,特殊情况选用猴。
在免疫前应预先测定体内有无存在低滴度交叉反应的天然抗体。
(二)抗原的注射途径和剂量1.注射抗原的途径:通常可采用静脉、腹腔或皮下途径,皮内或肌肉途径较少采用。
近期发展在局部淋巴结或足等部位注射抗原。
不同途径,抗原在体内代谢速度不同,因而产生抗体的水平不同。
在皮下组织中能长期贮留的抗原,特别是与佐剂相混合的抗原,可以从皮下组织内缓慢释放出来,有利于抗体的产生。
2.抗原剂量及注射次数:应随抗原的性质而异。
3.每次注射间隔时间:不同抗原和不同免疫方法,可从数日到数周,一般无佐剂抗原为2~4天。
加佐剂抗原为10~15天。
(三)佐剂的作用原理及种类:1.原理:佐剂又称免疫增强剂。
双向扩散试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双向扩散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双向扩散试验在抗原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3. 学会通过观察沉淀线判断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关系。
二、实验原理双向扩散试验是一种经典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抗原与抗体的定性检测。
该实验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凝胶中的扩散和沉淀反应。
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琼脂凝胶平板的小孔中,随着琼脂的凝固,抗原和抗体在琼脂凝胶中向四周扩散。
当抗原与抗体相遇并达到适当比例时,二者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从而在琼脂凝胶中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三、实验材料1. 琼脂凝胶平板2. 抗原和抗体样品3. 打孔器4. 微量加样器5. 生理盐水6. 酒精灯7. 温箱8.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制备琼脂凝胶平板:称取1g琼脂粉,加入100ml生理盐水,煮沸使之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60℃左右时,倒入平皿中,厚度为2-3mm。
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2. 打孔:待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在平板上打孔,孔径和孔距根据实验要求确定。
3. 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将抗原和抗体样品分别加入孔中。
4. 封底:将琼脂板无凝胶面在酒精灯火焰上轻轻灼烧,用手背感受微烫即可。
5. 培养:将加好样品的琼脂板置于湿盒内,放入温箱中培养24小时。
6. 观察:取出琼脂板,用显微镜观察沉淀线形成情况。
五、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琼脂凝胶平板上的沉淀线,可以判断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关系:1. 若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形成清晰的沉淀线,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
2. 若抗原与抗体不对应,则无沉淀线形成,表明两者之间无特异性结合。
3. 若沉淀线模糊不清,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不适宜或存在其他干扰因素。
六、实验讨论1. 双向扩散试验是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学、疾病诊断、疫苗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 琼脂凝胶平板的制备应确保无气泡,以保证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的均匀扩散。
b. 加样时,应避免样品溢出,以免影响沉淀线的形成。
《血清学诊断作业设计方案》
《血清学诊断》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血清学诊断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检验技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生化指标和抗体等物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水平和预后。
因此,对血清学诊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对临床医学学生至关重要。
二、作业设计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清学诊断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作业设计内容1. 实验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掌握血清学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2.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离心管、试管、吸管、血清标本等。
3. 实验步骤:(1) 血清分离:将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于常温下静置1小时,待血液凝结后,用离心机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血清。
(2) 血清学检测: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血清学检测,如血清蛋白电泳、抗体检测等。
(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撰写实验报告。
4. 实验要求:学生需峻厉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保持实验室卫生。
5. 实验评判: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评判学生的实验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
四、作业设计流程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定每组的实验任务和分工。
2. 实验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老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撰写实验报告。
5. 实验报告提交:学生需在规守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老师进行评判和点评。
五、作业设计评判本次作业设计结合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血清学诊断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血清学诊断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疫血清鉴定指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免疫血清鉴定指标篇一:免疫血清的制备免疫血清的制备免疫血清的制备是一项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
高效价、高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可作为免疫学诊断的试剂(如用于制备免疫标记抗体等),也可供特异性免疫治疗用。
免疫血清的效价高低取决于实验动物的免疫反应性及抗原的免疫原性。
如以免疫原性强的抗原刺激高应答性的机体,常可获得高效价的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的制备是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
高效价、高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可作为免疫学诊断的试剂(如用于制备免疫标记抗体等),也可供特异性免疫治疗用。
免疫血清的效价高低取决于实验动物的免疫反应性及抗原的免疫原性。
如以免疫原性强的抗原刺激高应答性的机体,常可获得高效价的免疫血清。
而使用免疫原性弱的抗原免疫时,则需同时加用佐剂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免疫血清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免疫用抗原的纯度。
因此,如欲获得高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必须予先纯化抗原。
此外,抗原的剂量、免疫途径及注射抗原的时间间隔等,也是影响免疫血清效价的重要因素应予重视。
一、原理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可刺激机体相应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由于抗原分子表面的不同决定簇为不同特异性的b细胞克隆所识别,因此由某一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抗体,实际上为针对该抗原分子表面不同决定簇的抗体混合物(即多克隆抗体)。
另外,抗体的产生具有回忆应答的规律性,牨m现为初次免疫注射与再次免疫注射后的抗体应答特点截然不同。
是由于记忆性b细胞参与再次应答所致。
二、免疫方法根据抗原的性质不同而异。
下面以制备家兔抗人Igg免疫血清为例作具体说明。
1.用剪刀剪去家兔两后脚掌的部分兔毛,以酒精及碘酒消毒皮肤;2.第一次免疫:用2ml注射器吸取弗氏完全佐剂(FcA)乳化的抗原(人Igg)下称FcA-Igg)液1ml,每侧脚掌皮下各注入0.5ml。
3.第二次免疫:间隔10-14天后,于两侧窝及鼠蹊部肿大的淋巴结内注入FcA-Igg,每淋巴结注0.1ml,其余注入淋巴结附近皮下共1ml。
12 经典血清学试验
十二章经典血清学实验一、名词解释凝结性实验:按照是否产生凝结现象,用已知抗体或抗本来判定相应(未知)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反应。
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颗粒性载体表面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段时光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反应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浮上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惰性载体颗粒表面,使其成为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凝集的现象。
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表面抗原,能与IgG分子的Fc片段结合,当SPA-Ab与相应抗原结合时,就可产生协同凝集反应。
HA:有些病毒具有能凝集某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的特性,依此特性建立的检测主意称为病毒血凝实验。
HI:按照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血凝现象建立的检测主意称为血凝抑制实验。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参加沉淀反应的可溶性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
琼脂免疫蔓延:抗原,抗体在琼脂凝胶中蔓延,当二者在比例适当处相遇,即发生沉淀反应。
反应的沉淀物因颗粒较大,故在凝胶中不再蔓延,而形成沉淀带。
电泳: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着带异向电荷的电场移动。
免疫电泳:由琼脂双蔓延与琼脂电泳技术结合的实验。
凝集价/滴度/抗体效价:浮上50%以上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凝集价。
沉淀价:环状沉淀实验时,以浮上白色沉淀环的最高抗原稀释倍数作为沉淀素的效价,即沉淀价。
中和指数:在尽头法中和实验中,使病毒感染力减少至50%的血清中和效价称为中和指数。
中和效价:中和实验中,被检血清中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
病毒的毒价:引起半数感染动物死亡的病毒最小量。
第1页/共5页二、简答题1.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哪些?有何用途?2.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区别?(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各有什么特点?)3.琼脂凝胶免疫蔓延实验有哪些不同的主意?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抗原,抗体在琼脂凝胶中蔓延,当二者在比例适当处相遇,即发生沉淀反应。
gcp临床实验中免疫血清学专业质量管理员职责
在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中,免疫血清学专业质量管理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确保实验操作的合规性:质量管理员需要熟悉并遵守GCP 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操作符合伦理和法律要求。
2. 参与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质量管理员应参与免疫血清学实验的设计和方案制定,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审核实验数据和报告:质量管理员需要审核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 监控实验过程:质量管理员需要定期监控实验过程,确保实验按照方案进行,操作规范,设备和试剂符合要求。
5. 培训和指导研究人员:质量管理员需要为研究人员提供免疫血清学相关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方法。
6. 参与质量体系建设:质量管理员应参与临床实验质量体系的建设和维护,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程,推动质量持续改进。
7. 解决质量问题:质量管理员需要及时识别和解决实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协调内外部审核:质量管理员需要协调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工作,确保实验过程和数据符合监管要求。
总之,免疫血清学专业质量管理员在GCP 临床实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职责涵盖了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审核、质量监控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合规性和可靠性。
《卫生学》医学统计学基本内容实验指导
实习一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及图表制备一、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拟制调查表,整理表的统计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重点学会如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并正确绘制图表。
二、时间2学时三、内容(一)统计表1、按下题要求自制调查卡片一份,某医师想观察胎盘娩出方式与人工流产史的关系,须要统计项目是人工流产史(流产胎次)和胎盘娩出方式(包括自娩、人工剥离和子宫切除),请你帮他拟制调查卡片,以便调查登记。
总例数:252例自娩:176例。
其中有人工流产史1次者34例,有2次者1例,无人工流产史者141例。
人工剥离:75例。
其中有人工流产史1次者17例,2次者6例,3次者1例;无人工流产史者51例。
子宫切除:1例。
该例为植入性胎盘,既往无人工流产史。
2、按下题要求编制统计表某研究者研究文化活动与老年人生活满意率的关系,调查了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老年人306人,对生活满意者有219人,不经常参加文化活动者246人,对生活满意者有159人。
(二)统计图1、对以下资料绘制适当统计图(1)某年某地儿童近视情况:年龄8 9 10 11 12 13 14 15人数100 150 120 110 120 130 100 120近视人数20 32 28 25 30 38 40 58(2)某年某地某病按月发病人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发病人数9 8 14 26 32 43 45 45 40 18 12 10(3)两种气管炎病人疗效比较分组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单纯型60985112喘息型238365112、以下表资料绘成下面的统计图,你有何意见?试根据资料性质选择正确的统计图表示。
1955年某地几种传染病的病死率传染病病死率(%)白喉10.9流行性乙型脑炎18.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0伤寒与副伤寒 2.7痢疾 1.2脊髓灰质炎 3.41955年某地几种传染病的病死率3、根据下面资料绘成的图是否恰当,如不当,请改制。
实验室微生物溯源鉴定方法
实验室微生物溯源鉴定方法在实验室微生物鉴定中,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质谱学、基因型鉴定以及抗原抗体鉴定等方法都为微生物的溯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快速地鉴定微生物,进一步为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提供依据。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从而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微生物都可以通过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
鉴定过程涉及样品的制备、染色和观察,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大小、形状、排列、鞭毛、芽胞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生物化学鉴定:生物化学鉴定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生物化学特性,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主要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的分析。
鉴定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分析其代谢产物、酶活性等生化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生物化学鉴定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微生物尤为重要。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基于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进行分析,从而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分型等。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可以获得微生物的基因信息,进而判断其种属和亚种。
此外,分子生物学鉴定还可以检测微生物的耐药性基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4.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是通过分析血清中的抗体与微生物抗原的反应,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等。
血清学鉴定的优点是特异性高,可以区分相似微生物种类。
同时,血清学鉴定还可以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源追踪,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质谱鉴定:质谱鉴定是利用质谱技术对微生物的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质谱技术能够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蛋白质,对于一些难以培养或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尤为适用。
通过与数据库中已知蛋白质的对比,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血清学实验报告
血清学实验报告引言血清学是研究血清中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和性质的科学,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使用血清学方法,对某种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测定,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材料•血液样本•血清学试剂盒•高速离心机•显微镜•吸光度计方法1.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2.采用试剂盒中提供的方法,按照标准操作步骤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3.在吸光度计中测定标准曲线以及样本的吸光度值。
4.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结果与分析本实验使用血清学方法对某种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测定,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标志物吸光度值A 0.2B 0.5C 0.8D 1.0根据吸光度值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标志物A在血清中的含量较低,表明该疾病的发展程度较轻。
2. 标志物B的吸光度值较高,可能表示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
3. 标志物C的吸光度值进一步增加,可能表明该疾病已经进入了一定的恶化阶段。
4. 标志物D的吸光度值最高,可能意味着该疾病已达到了最严重的阶段。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结论通过血清学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到了某种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吸光度值,并根据吸光度值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解释。
根据吸光度值的高低,我们初步判断了疾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此外,本实验还展示了血清学方法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hnson B. Serum markers in disease diagnosis. J Med Res. 2010;45(2):123-135.[2] Liu C, Wang D, Zhang E. Application of serum markers in disease monitoring. J Clin Pathol. 2015;75(3):234-246.。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篇一: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沙门氏菌生化试验判定步骤三糖铁琼脂原理分析:本培养基适合于肠杆菌科的鉴定。
用于观察细菌对糖的利用和硫化氢(变黑)的产生。
该培养基含有乳糖、蔗糖和葡萄糖的比例为10:10:1,只能利用葡萄糖的细菌,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保持黄色。
而发酵乳糖的细菌(e.coli),则产生大量的酸,使整个培养基呈现黄色。
如培养基接种后产生黑色沉淀,是因为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硫化氢和培养基中的铁盐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铁沉淀。
底层产酸:是因为细菌分解糖类物质使酚红退色变黄。
斜面产碱,低层产酸:是细菌分解葡萄糖(不能分解乳糖和蔗糖),由于量较少进而分解蛋白胨而产碱变红。
因为底层是厌氧环境,葡萄糖分解慢,24小时培养后还没分解蛋白胨产碱;而斜面是需氧环境分解较快,一般8小时左右就把葡萄糖分解完(此时斜面也是酸性),但继而分解蛋白胨产碱,斜面又转为碱性。
2-志贺氏菌: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大多不发酵乳糖,不产生h2s。
4-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大多数能分解乳糖,不产生h2s。
3-沙门氏菌:能分解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大多数产生h2s,多数产气。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1、试验管及对照管均要加一层约10mm厚的灭菌石蜡或矿物油以覆盖表面,此可使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通过细菌消耗掉,并控制培养基的ph。
2、阳性试验管培养初期(10—12h)因发酵葡萄糖产酸变黄,继续培养由于氨基酸脱羧产生胺类而使培养基由酸变碱,故又由黄变为紫色。
阴性试验管则始终呈黄色。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1)原理:某些细菌可产生氨基酸脱羧酶使氨基酸脱羧生成胺和二氧化碳。
由于胺的生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可用指示剂指示出来。
(2)方法:将待检菌分别接种于1支氨基酸(赖氨酸,鸟氨酸或精氨酸)脱羧酶试验管和1支氨基酸脱羧酶对照管(无氨基酸),各覆盖至少0.5cm高度的无菌石蜡油,35℃孵育1~4d,观察结果。
《卫生学》医学统计学基本内容实验指导
实习一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及图表制备一、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拟制调查表,整理表的统计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重点学会如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并正确绘制图表。
二、时间2学时三、内容(一)统计表1、按下题要求自制调查卡片一份,某医师想观察胎盘娩出方式与人工流产史的关系,须要统计项目是人工流产史(流产胎次)和胎盘娩出方式(包括自娩、人工剥离和子宫切除),请你帮他拟制调查卡片,以便调查登记。
总例数:252例自娩:176例。
其中有人工流产史1次者34例,有2次者1例,无人工流产史者141例。
人工剥离:75例。
其中有人工流产史1次者17例,2次者6例,3次者1例;无人工流产史者51例。
子宫切除:1例。
该例为植入性胎盘,既往无人工流产史。
2、按下题要求编制统计表某研究者研究文化活动与老年人生活满意率的关系,调查了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老年人306人,对生活满意者有219人,不经常参加文化活动者246人,对生活满意者有159人。
(二)统计图1、对以下资料绘制适当统计图(1)某年某地儿童近视情况:年龄8 9 10 11 12 13 14 15人数100 150 120 110 120 130 100 120近视人数20 32 28 25 30 38 40 58(2)某年某地某病按月发病人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发病人数9 8 14 26 32 43 45 45 40 18 12 10(3)两种气管炎病人疗效比较分组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单纯型60985112喘息型238365112、以下表资料绘成下面的统计图,你有何意见?试根据资料性质选择正确的统计图表示。
1955年某地几种传染病的病死率传染病病死率(%)白喉10.9流行性乙型脑炎18.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0伤寒与副伤寒 2.7痢疾 1.2脊髓灰质炎 3.41955年某地几种传染病的病死率3、根据下面资料绘成的图是否恰当,如不当,请改制。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们可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沙门氏菌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对沙门氏菌的血清学鉴定方法至关重要。
血清学鉴定方法是通过对沙门氏菌的抗原与抗体反应,从而进行菌株鉴定,可用于分类和识别不同类型的沙门氏菌。
血清学鉴定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验室诊断、食品安全监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步骤、原理和应用。
一、血清学鉴定方法的步骤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步骤一般包括菌种的培养、抗原制备、血清学试验和结果解读。
具体步骤如下:1. 菌种的培养:首先从患者或食品样品中分离到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然后进行单菌纯化培养,以获取纯种菌株。
2. 抗原制备:将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进行培养、培养基发酵,制备成可供血清学试验使用的抗原。
3. 血清学试验:将不同血清反应的抗原与抗体混合,观察凝集、沉淀、变色等反应,并根据反应结果进行鉴定定性和定量。
4. 结果解读:根据血清学试验的结果,结合相关数据库或文献资料,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原理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中和试验、血凝素试验等。
这些试验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与粒子聚集、沉淀等反应来进一步鉴定沙门氏菌的类型和亚型。
三、血清学鉴定方法的应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监测以及疫情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可通过血清学鉴定方法迅速鉴定患者感染的沙门氏菌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可用于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保障食品安全。
在疫情调查中,可通过血清学鉴定方法对疫情源头进行溯源,帮助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也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手段,对于疾病诊断、病原学研究和食品安全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录
实验一: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实验二:1%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
实验三:禽流感血凝试验
实验四: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
实验五:口蹄疫病毒3ABC-ELISA抗体检测技术实验六: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技术
实验一 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的血清学检测奠定基础。
二、药械及耗材
电子天平,小电炉,药匙,1000ml烧杯,玻棒,500ml三角瓶(带棉塞),pH试纸;
Na2HPO4.12H2O、KH2PO4、NaCl、蒸馏水;1 N NaOH、1N HCl(滴管瓶塞)。
三、试验程序
配方:Na2HPO4.12H2O 2.9克
KH2PO4 0.3克
NaCl 8.0克
蒸馏水1000ml
将上述成分称量在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以后,调整pH值至7.4。
然后分装在3个三角瓶中(每瓶大约330ml),加棉塞,橡皮筋捆扎,置高压灭菌器中121℃15min灭菌处理,备用。
实验二 1%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奠定基础。
二、药械与耗材
公鸡,玻璃注射器(30ml),16#大针头,5%柠檬酸钠;800型离心机,玻璃离心管(10ml),洗耳球,10ml移液管,2ml移液管,棉花;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
三、试验程序
※从心脏采集公鸡的抗凝血约25ml,平均分装3支离心管;
※作对称平衡以后,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液,保留红血球泥;
※加入适量PBS,用乳头滴管轻轻地洗涤红血球,然后作对称平衡,3000rpm 离心10min,弃上清液,保留红血球泥;
※重复上述操作2~3次,直至上清液清亮透明;
※用10ml移液管轻轻地吸去上清液弃之,保留红血球泥;
※用10ml移液管向三角瓶中加入49.5mlPBS,再用2ml移液管吸取0.5ml 红血球泥,棉花擦去移液管外壁粘附的红血球。
将0.5ml红血球泥放入
49.5mlPBS中,混匀置于4℃冰箱备用。
实验三禽流感血凝(HA)试验
一、目的要求
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具有识别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构,HA试验由此得名。
本试验是目前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
可用于流感病毒分离株HA亚型的鉴定,也可用来检测禽血清中是否有与抗原亚型一致的感染或免疫抗体。
二、药械与耗材
磷酸盐缓冲液、3.8%柠檬酸盐溶液、96孔V型血凝板、50μL移液枪、25μL 移液枪、微量振荡器。
1%鸡红细胞悬液制备,参照实验二。
三、诊断试剂和待检样本
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型抗原。
四、试验程序
※在微量反应板的1~12孔均加入25μL PBS,换滴头。
※吸取25μL病毒悬液加入第1孔,混匀。
※从第1孔吸取25μL病毒液加入第2孔,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第3孔,如此进行对倍稀释至第11孔,从第11孔吸取25μL弃去,换滴头。
※每孔再加入25μL PBS。
※每孔均加入25μL 1%鸡细胞悬液(注:勿必将红细胞悬液摇匀)。
※振荡混匀,在室温(20~25℃)下静置40分钟后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对照孔红细胞将成为明显的钮扣状沉到孔底。
结果判定:将板倾斜,观察红细胞有无呈泪滴状流淌。
完全血凝(不流淌)
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单位(HAU)。
以使红细胞100%凝集的抗原最高稀释倍数作为血凝效价。
实验四禽流感血凝抑制(HI)试验
一、目的要求
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的抗体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够干扰HA蛋白与红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出现抑制现象。
本试验是目前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
可用于流感病毒分离株HA亚型的鉴定,也可用来检测禽血清中是否有与抗原亚型一致的感染或免疫抗体。
二、药械与耗材
磷酸盐缓冲液、3.8%柠檬酸盐溶液、96孔V型血凝板、50ul移液枪、25ul 移液枪、微量振荡器。
1%鸡红细胞悬液制备,参照实验二。
三、诊断试剂和待检样本
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型抗原和标准分型血清以及阴性血清。
四、试验程序
根据HA试验结果配制4HAU的病毒抗原。
以完全血凝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终点,终点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4HAU的抗原的稀释倍数。
例如,如果血凝的终点滴度为1:256,则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应是1:64(256/4)。
※在微量反应板的1~11孔加入25ulPBS,第12孔加入50μL PBS。
※吸取25ul血清加入第1孔内,充分混匀后吸25μL于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0孔,从第10孔吸取25μL弃去。
※1~11孔均加入含4HAU混匀的病毒抗原液25μL,室温静置至少30分钟。
※每孔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混匀,轻轻混匀,静置约40分钟,对照红细胞将呈钮扣状沉于孔底。
结果判定:以完全抑制4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
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2,阳性对照孔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HI价小于或等于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23为可疑需重复试验;HI
价大于或等于24为阳性。
实验五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NSP 3ABC-I-ELISA)
一、目的要求
口蹄疫(FM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可形成世界性大流行,对养殖业和国际畜产品贸易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控制和消灭FMD策略包括疫苗免疫和屠宰可疑畜群在采用疫苗的国家,大多数动物血清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和病毒相关抗原(VIAA,即3D)抗体均为阳性。
因此,一些基于结构蛋白和VIAA的诊断方法很难确定口蹄疫病毒感染与否。
只有将感染动物和隐性带毒动物与疫苗免疫动物加以区分,才能为FMD的控制和消灭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前的疫苗生产工艺,在病毒纯化过程中去除绝大部分非结构蛋白,因此灭活疫苗免疫动物体内没有病毒非结构蛋白3BC抗体产生,而自然感染动物体内既有结构蛋白抗体,也有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
因此检测FMDV非结构蛋白3ABC 抗体的ELISA方法不但可以检测隐性感染动物,而且可以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
本试验采用FMD NSP 3ABC-I-ELISA试剂盒检测FMDV非结构蛋白3ABC 抗体。
用于活畜进口调运、疫区净化检疫和群体无症状感染评价,区分感染和免疫动物。
二、药械及耗材
2ml指弹头离心管,吸水纸,1~10ul移液枪,10~100ul移液枪,500ul移液枪,250ml烧杯,液体稀释槽,小、中、大移液枪尖。
三、诊断试剂和待检样本
3ABC-I-ELISA诊断试剂盒、待检血清样本。
四、试验程序
※将试剂盒配备的25倍浓缩PBST用无离子水或蒸馏水做1:25倍稀释待
用。
※待检血清样品和阳性、阴性对照血清用血清稀释液1:21倍稀释(120ul 血清稀释液加血清6ul),每孔加入100ul,阴、阳性对照血清样品平行加两孔,用封口膜封口,37℃结合30分钟。
※取掉封口膜,每孔加满洗涤液,洗涤5次,最后一次拍干。
※用血清稀释液按1:100比例稀释酶标二抗,每孔加入100ul,用封口膜封口,37℃结合30分钟。
※取掉封口膜,每孔加满洗涤液,洗涤5次,最后一次拍干。
※每孔加入50ul底物溶液B(H2O2)和50ul底物溶液A(TMB)混匀。
封口膜封口,37℃避光作用10-15分钟。
※每孔加入100ul终止液(H2SO4)。
※轻轻摇振混匀,测定波长450nm吸光值。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平均OD值应大于0.6;阴性对照应小于0.2。
结果计算:样品效价为:(OD样品-OD阴性)/(OD阳性-OD阴性)。
若效价<0.2,为阴性;效价在0.2~0.3之间为可疑;效价>0.3为阳性。
可疑样品进行复测,仍为可疑判为阳性。
五、试验安排与结果
设一套阴、阳性对照。
判定样品效价。
图 96孔酶标板布局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C
D
E
F
G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