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苏南模式_与_新温州模式_的对比研究
谈温州发展模式与苏南经营模式
谈温州发展模式与苏南经营模式90年代中期以来,温州模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发展模式,曾经风光无限的苏南模式却趋于沉寂。
然而时至今日,苏南与温州的不同境况又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
19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江苏“苏锡常”等地的发展使得苏南模式风光无限,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温州模式又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方发展模式。
2000年左右,苏南模式沉寂,一度被舆论认为,“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而时至今日,苏南的发展仍然富有生命力,且其创新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而温州因产业外移和民间借贷危机等问题,正在“卧薪尝胆”,力图二次创业。
两种模式的起落背后在传递什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没有放之全国而皆准的标杆和模式?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抑或其他?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是对两种模式的成因,以及中国发展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学者。
一、基层政权强弱形成了苏南、温州不同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与温州个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两个不同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它们各自依赖什么样的资源?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与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早晚有关系。
搞得越晚,集体经济基础和精神保留得就越多,越容易依靠集体的力量形成乡镇企业,所以说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跟人民公社的传统和社队的早期成就分不开。
因为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也解散了农民。
温州在全国是个特例,没有什么资源,百姓原来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都是游街串巷的小商贩。
分田分地在“文革”的时候都有,人民公社就没有好好形成过。
我在《农民与市场》中详细分析过这两个模式,我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基层政权对两种模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苏南模式包括了苏南和浙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方基层政权实力很强,温州和浙南的基层政权力量就很弱。
我当时认为温州浙南会比较乱和差,没料到后来温州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温州和整个浙南也有组织资源,他们的发展可能跟家族的纽带比较强大,跟政府的土地财政也有一定关系。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对我国农村发 展道路的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 • • • 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经济。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
在许多方面,我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 地区,与发展前的温州有着相似之处。中西部 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苏南模式或温州 模式的优点: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发 展具有自己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 2、政府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企业特别要注 意产权明晰,政府主要关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开发市场方面政府可以起向导作用。 3、在农村非农化的过程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局限于农村工业化,也可以使农村发展集市 经济 。
苏南模式 集体为主的乡村企 业, 乡办乡有、村办村有,都 是由党政干部决策、乡镇 领导推动兴办的。政企明 显不分,产权关系模糊, 两者相互制约,政府职能 转换不能到位,必然使企 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受 阻。
温州模式 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做 大做强,以及产业结构转 型问题。缺陷主要在于企 业组织上主要是个体企业 或家族式企业;市场组织 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仍然 是传统的、落后的;产品 和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 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 主;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以 小城镇平面扩展为主,区 域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力 和辐射力不强。
• 从苏州模式——新苏州模式 • 在新苏州模式中,政府更加明确了政府和 市场的界限。 •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苏 州开始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以减少有大量 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贫富差距。 • 新苏州模式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建设。
• 从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的产生是对原温州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考虑到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原有模式 中存在的小适应性。 • 国际化趋向(加大对外资引进的速度) • 集团化趋向(由家庭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 改变投资趋向(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有为管理趋向(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挂靠 ” 等策 略 在计 划 的发 展受 到诸 多约 束 . 每一 次 发 镇 企 业 选 择 集 体 所 有 的 产 权 制 度 业 大多采 取 “ 其
经 济 占绝 对 优 势 , 有 银 行 贷 款 、 没
业 犹 如 在 夹 缝 中生 存 . 选 择 的 所
但 自进 入 2 l世 纪 . 方 面 其 发 展 期 . 一 也大 多采 取 “ 靠 ” “ 红 帽 ” 原 料 来源 和 市场 的情 况下 . 挂 和 戴 温州 企 等策 略来规 避政 治风 险 但温 州 由 一 其 固有 问题 逐 渐暴 露 出来 . 由此遭 于 三 面 靠 山 、 面 临 海 的 地 理 环 产 业 必 定 是 那 些 进 入 门 槛 很 低 遇 巨 大挑 战 。在 要 素难 以 为继 、 人 境 , 对 比较 封 闭 , 交 通 闭塞 , 相 且 文 的 行 业 . 因此 有 学 者 称 之 为 “ 隙 缝 使其 受 中央 计 经 济 ” 力 资本 大 量外 流 的情 况 下 . 何保 化 背景 与 苏南 不 同 . 如 。 只要 政 策 持 温 州 的持续 繁 荣 发展 . 如何 实 现 划 经济 体 制 的影 响较 小 . 企业 规 模化 的要 求 . 是温 州 面 临 的
为 乡镇 企 业 的发 展 创 造 良好 的条
速 下降 而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深 入发 商 ,君 子重 义 , 人 重利 ” 种文 “ 小 。这 展 以及外 资 的北 移 . 南 区域 经 济 化 背 景 非 常 不 利 于企 业 家 人 力 资 苏
的 发 展跃 上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时 . 同
呈 现 较 大 的地 区 差 异
.
认 为 从 苏 南 乡镇 集 体 企 业 产 权 制
.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苏南地区与温州地区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各自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经济模式的共性与特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较研究正文:一、概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都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模式,两者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南京等城市,而温州则是指浙江温州地区。
二、共性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共性在于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
两者都是基于乡村企业发展起来的,乡村企业在两地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此外,两者也都强调了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家族企业是两地经济发展的核心。
三、特点1.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建立在针织、机电等传统产业基础上,主要发展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此外,苏南经济还强调大型企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苏南模式也重视政企合作,建立了一批有业绩、有实力的地方企业集团。
2. 温州模式的特点:温州模式主要发展小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以小型、多品种生产为主要特征。
温州经济的发展还强调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强调学习和开放,鼓励企业家家族成员寻求教育和培训。
此外,温州经济还注重创新,建立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四、比较分析1.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均强调家族企业的重要性,但温州模式更加突出;2.苏南模式更为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而温州模式则注重小型企业发展;3.两者都发展了相对独特的服务业,但苏南模式更为系统化;4.温州模式更为注重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技术创新。
五、启示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取长补短,吸收两地经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何应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特征及其趋同
温 州农 村 家庭 工 商业 的初 始 资 金主 要来
源 于 从 事 小 商 品 经 营 获 取 的 收 入 和 劳 务 输 出 收
入 。1 8 年 ,温州 全 市农村外 出劳动 力总收 入 94
就达 54 . 7亿 元 。 侨 汇 收入 也 是 温 州 家 庭 工商 业 初 始 资 金 的 重 要 来 源 。 1 8 、 18 年 ,温 州 市 93 9 4 侨 汇 收 入 共 计 达 16 2 8万 美元 。 温 州 农 村 家 庭 工 商 业 在 正 式 创 办 后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是 依 靠 雇 佣 则 劳 动 力 的剩 余 劳 动 及 家 庭 成 员 的 劳动 积 累 。 2 投 资主 体 与 企 业 的 产 权 制 度 不 同 、 苏 南农村 创 办 企业 的投 资主 体 是 乡 ( ) 镇
温 州 乡 镇 企 业 的投 资 主 体 是 以 家 庭 经 营 为 基 础 的 农 户 和 私 营 业 主 。温 州 农 村 工从事 94
家 庭 工 业 生 产 的 有 1. 万 户 , 业 人 员 3 万 人 , 33 从 3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模式 是特 定 区域 经济 发展
实 践 主 要 特 征 的 综 合 反 映 。 基 本 涵 义 是 指 在 一 其 定 地 区 ,一 定 历 史 条 件 ,具 有 特 色 的 经 济 发展 的 路 子 。由 于不 同 区 域 的特 定 环 境 、条 件 和 实 践 不 同 ,便 有 不 同 的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无 论 是 苏 南 模 式 、温 州 模 式 ,还 是 其 它 什 么 模 式 ,都 是 就 某 个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整 体 而 言 的 。 反 映 某 个特 定 它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各 个 方 面 的状 况 。 对 不 同 区 域 经 济 模 式进 行 比较 , 目的 在 于 其 对 特 定模 式 进 行 更 为 全 面 科 学 的评 价 , 出 其产 找 生 和 发展 的 必 然 性 、规 律 性 ,以及 现 有 结 构 状 况
苏南_温州模式之比较
苏南、温州模式之比较!蔡吉跃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曾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讨论和模仿,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时至今日,温习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严格地说,苏南模式萌芽于!(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江苏南部地区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这些“社队企业”就是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苏南模式”的主角———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前身和基础。
因此,“苏南模式”最初的含义,是指苏南地区农民集体办工业、发展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现象。
而在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中,通过政府的强力干预,这种模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利用江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在基层政府的直接参与下,遍地开花,出现粗放式的快速增长态势。
各乡村都办起了“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社区独资乡镇企业。
到")*+年,这些乡镇企业在江苏农业总产值中占近半壁江山,达,-.。
")*,/")**年,乡企受到政策鼓励,进入快速增长期,至")*)年,产值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到0(.。
苏南乡镇企业的巨大成功带来了极强的示范效应,使许多饱受贫困落后之苦的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希望,苏南的发展道路被看作一种成功模式在许多地区进行推广。
然而,")*)/"))!年间,许多“官办”乡镇企业陷入管理混乱、流通无序的局面之中,普遍进入徘徊不前的困难时期,治理整顿和关停并转的收缩政策,更给那些管理和技术都非常粗放的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
"))!/"))-年底,宏观经济形势看好,苏南乡企重整旗鼓,大企业呈现出集团化趋势,农村社区公共建设大为改观。
正当人们要给“苏南模式”赋予更多政治色彩的时候,苏南乡企却再次步入增长乏力、效益下降、亏损扩大的经营困境中。
"))0年始的经济“软着陆”和经济形态转型,给困境中的乡企再次敲响了警钟。
应用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xa0\xa0\xa0\xa0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但典型的苏南模式不仅仅在于此,还有浙北的萧山、绍兴、鄞县。
只不过随后的温州模式更具备无中生有的魅力,让人们误以为苏南模式仅仅开始于江苏。
而浙江省在1993年后向浙东和浙北地区大力推广温州模式,有先见之明地改造了浙东北的“苏南模式”。
苏南在占得了无尽的先机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误会。
于是,提到江苏就是苏南模式,提到浙江就是温州模式。
江苏把吴越核心区域的乡村工业化模式抢先冠以“苏南模式”的称号,在赢得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被这种胜利冲昏头脑。
\r\n\xa0\xa0\xa0\xa0 \r\n\r\n\xa0\xa0\xa0\xa0的往往超出人们想像地改变生活,改变地域竞争态势。
变化比来得快,这是工业化加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r\n\xa0\xa0\xa0\xa01980年代武进曾是苏南模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1992年第一届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它名列第二,仅次于无锡县,而高于第三的江阴县。
当时的苏南内部并非如今天人们想像的那样,越靠近上海就越发达。
无锡县、武进县和江阴县的铁三角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发达的三极,他们都不属于江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
经典的苏南模式的创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的。
那时昆山还很平庸,张家港也才小荷露角。
而且在苏州所辖的六县中,当时最发达的、发展最快的都不是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和吴江。
此时也是苏南模式声誉最著和实惠最多并存的黄金时期。
尽管溧阳、金坛稍次,但那时提到苏锡常,不仅强将无弱兵,而且彼此也不敢小瞧。
不论声势还是人均,基本上是无锡第一,而常州与苏州相差并不悬殊。
可仅仅过了几年,苏锡就渐渐无“潮了。
伴随这种变化的,还有武进甚至宜兴的相对衰落,和苏州总量和人均的节节攀升“苏锡无潮并非是江苏的胜利,而是上海的胜利。
苏锡特别是苏州的繁荣得益于上海而不再是内生的结果。
这样,常州遥遥领先镇江等地的盛况亦已不再。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再比较
范 围 仅 在 组 一 级 。 什 么 乡 村 非 农 产 业 没 有 采 取 为 类 似 于 农 业 的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改 革 呢 ? 对 此 必 须 以历 史 的眼 光 看 问题 。一 方 面 ,股 份 制 等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概 念 在 当 时 的 经 济 改 革 中 还 未 涉 及 或 还 未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能 以现 在 的 认 识 程 度 去 不 要 求 当 时 进 行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改 革 。 乡 村 企 业 的 而
目前 媒 介 连 篇 累 牍 的 “ 药 味 ”很 浓 的文 章 ,笔 火 者 也 无 意 充 当 “ 道 士 ”角 色 。之 所 以仍 参 与这 卫 类 问 题 的研 讨 ,是 基 于 这 样 的 认 识 :今 天 我 们 研
膏虞之地 ,人 民安居乐业 。 州则 以农业 生产 条 温 件相对较 差 的山区为主 ,平原面积 仅 占 1.% 75 ,
资本集 团 ” 。
定 “ 州模式 ” 温 。但 实践证 明 了这种担心是 多余
的 ,非 但 理 论 上 后 来 从 未对 “ 州模 式 ”横 加 指 温 责 ,实 践 中 “ 州 模 式 ”也 向 世 人 证 明 了它 的生 温
命力和 活力 。
在 沉 寂 了 一段 时 期 以 后 ,近 年 来 关 于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模 式 的讨 论 又 成 为热 点 。 “ 然 三十 年 河 东 , 三十 年河 西 ” ,风 水 轮 流 转 。 当初 的 “ 流 ”模 主
维普资讯
“
’
刃、 模 式 "与 “ 州 模 式 "的 再 比较 南 温
包 宗 顺
早在 8 0年代 中期 , 有 的 同志不赞成研究乡 “ 镇企 业模 式 ,当然 更 不主 张对 各种模 式进 行 比
基于政府机制的创业模式发展研究_苏南_温州_珠江模式再析_毛帅
基于政府机制的创业模式发展研究———苏南、温州、珠江模式再析毛 帅,聂 锐,程平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11-05-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70802028)作者简介:毛帅(1981-),女,江苏张家港人,讲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休闲经济;聂锐(1958-),男,四川雅安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业管理、能源经济;程平平(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资源规划与评价。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各放异彩。
但随着上世纪末的金融危机,3种模式各自的缺点也都暴露了出来,其中温州模式似乎活力更足,于是业界和理论界便呈现一边倒的倾向,认为温州模式会替代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而一枝独秀。
从政府机制出发,运用创业环境理论的研究思路,从培养引进经营人才、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社会协调持续发展4个角度,重点分析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发展前景,认为苏南模式将是我国创业发展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政府机制;创业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2.04.009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2)04-0036-04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种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这3种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各放异彩。
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显现,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一支独秀,此时业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边倒的声音,认为温州模式必将取代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成为我国创业发展的一种榜样模式。
笔者试图从政府机制的角度深度剖析3种模式的发展前景,得出创新性的结论。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产权比较
同时也是 对两种不 同产权 制度 的效率 以及社区政府在产权 制度 中的地位与作用 的比较 。 ( ) 种 产 权 制 度 的 形成 路径 二 两
一
些 学 者认 为 ,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压 力 是 苏 南 模 式 和 温 州 模 式 产 生 的 重 要 原 因②。 农
度 的不 同 。从 产 权 角 度 看 , 南 乡镇 企 业 的 产 权 制 度 特 征 是 生 产 资 料 归 全 体 社 区居 民所 有 , 苏 这 是 一 种 公 有 性 质 的 产 权 制 度 ; 州 家 庭 工 业 组 织 的 产 权 制 度 特 征 是 , 产 资 料 归 家庭 或 个 人 所 温 生 有 , 是一种典 型的私有财产组织形式 。 这
的束 缚 比国 有 企 业 要 少 得 多 , 而 成 为 体 制 外 具 有 活 力 的 民 营 经 济 力 量 。 1 7 从 9 8年 , 南 已 有 苏
乡镇企业 15 1 , 8 1 家 职工 8 万人 , 9 向国家 纳税 1 7亿元 ;9 5年 , . 18 乡镇企 业增 加 到 2 9 9家 , 86 职工 2 8万人 , 2 向国家纳税 1 . 3 4亿元 , 吸收 了苏南农村 4 %的劳动力 ① O 。 与苏 南 农 村 明 显 不 同 的是 , 革 前 , 州 农 村 的队 企 业 改 温 从2 O世纪 5 O年代末起步 , 由于原料 、 但 技术 、 销售等都得 自己解 决 , 队企业 因此发展得 十分 社 缓 慢 。 至 18 9 0年 , 州 乡 办工 业 企 业 只 有 2 8 温 7 6家 , 均 每 户 企 业 的 年 产 值 仅 为 6 2 平 .8万 元 ②,
笔 者 认 为 , 是 由于 初 始 条 件 的不 同 以及 制 度 变 迁 所 具 有 的 路 径 依 赖 性 , 农 村 工 业 化 和 正 在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一、引言二、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三、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四、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五、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六、结论引言: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省份地区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模式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是以区域为单位,以经济为主导,由地方政府引导,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开发区域内的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量,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点,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尽相同。
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苏南模式,顾名思义,是指江苏南部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政策导向性强,经济结构多元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以及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联动。
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温州模式是指浙江温州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企业家主导性强,小微企业极多,趋利避害能力强。
在发展过程中,温州企业家具备较高的创新和风险承受能力,他们不遵循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差异化经营。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1)政策导向性:苏南模式下,政府行政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企业家的创新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企业规模:苏南模式下,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现代化,而温州模式下则是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微企业。
(3)产业结构:苏南模式下,经济结构多元化,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工制造业和文化产业。
模式之争——苏南如今胜温州:苏南强势崛起
在全 国尤其是东 部沿海城 市 ,倡
浙江 G 同比增幅 1 .%,回落 了46 所合 作 ,成立 中科 院物联 网技术研 发 导创新转 型产 业升级的大背 景下 ,苏 DP 01 .
个百 分点 。温州 、绍兴 、台州 、宁波 中心。时至今 日,无 锡 已经成 为全 国 南 ,又一 次站在了 中国经济发展 的最 等 民营 经济发达 的地 区经济增 幅回落 物联 网发展 的前沿 阵地 。
达 ;而浙江 山多地少 ,人们 多外出 闯
荡 。这些 人文 地理特性 成了改革开放 后两来自 出现苏南 、温 州两种发展模式
的最好注脚 。
改革开放 年代 ,江苏靠集体 力量 创办乡镇企业 , 民进工厂 ,就地 实 农
现城 市化 ,最 早过 上了小富 即安的生 活 。集体经济 积累了巨额财 富 ,形成 了众 人皆知 的苏南 模式 。9 年 代末 , 0 苏南乡镇企业 摘下 “ 集体经济 ”的帽 子 ,纷纷 改制成为私人企 业或产权 明 形成炒作大军 。最 终导致一场令人 震 晰 的股份 制企业 。后来 随着出 口导 向 惊的信贷 危机 。 型经济 的发展 ,苏南迅速 又成为全 国 知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 。 江 苏和浙江两地的经济 成分 结构 大相径庭 ,所 以对危机的抵抗能 力也
2 4
社会观察 l U N H N A C AC G
C E 封面 OV Rl
1 .%,国企 出口 占比也 只有 1 .%。 04 1 3 而 浙 江 一 直是 民营 企 业 发 展 非
山市政府的科技投入 , 达 ̄25 %。 J 1 11.
江苏 的这 个 第 一 已经 保 持 了三
危 机爆 发前的20年 , 07 江苏 的外
向型经 济 中,外 贸出 口依存 度为5 % 9 ( 以当年人 民币兑美元 中间价 l . :74 计 ),但 出 口企 业 以外 资 为 主 。统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模式有什么不一样吧。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论文篇1:《浅谈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摘要:中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实现了长期的快速成长,但最近三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仍然乏力。
虽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农民的收入却存在下降趋势(长虹针对农村的市场策略的失败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曾经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对经济成长起最重要推动作用的乡镇企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本文想从实证的角度,通过比较乡镇企业的两种发展模式,探讨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问题。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中国经济一、背景和方法198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1984年前叫乡村企业)多数是1958年工业化冲动失败后的遗产和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衍生物。
80年代初进行的农村改革使乡镇企业逐步突破了“三就地”原则和“国民经济补充”地位的桎梏。
虽然政策上的突破在1992年之后才真正实现,但政策上对乡镇企业的许多限制在80年代中期就不起作用(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实际上乡镇企业最辉煌的时代正是80年代,因为那时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不到3%上升到超过30%,而在发达地区则接近或超过50%。
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江苏的“苏南模式”和浙江的“温州模式”。
因为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历史渊源、典型性和先进性,在当时是乡镇企业成功的代表,同时又受到两地政府和理论界的大力推崇,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对这两种模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就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简单地说,“苏南模式”是指乡镇企业以集体(乡、村一级)企业为主、以中型企业(相对而言)为主、以工业为主、依托大中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标题: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之间的差异。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中国开放以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通过对两个模式在政府角色、市场机制、企业家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两个模式的异同点,为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政府角色、市场机制、企业家精神、产业结构引言: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存在差异。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中国两个著名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则指的是浙江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政府角色的差异:在苏南模式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引导、推动和监管的作用。
政府鼓励企业家精神,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战略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比之下,温州模式中政府的角色相对较小。
政府将更多的权力和决策权交给市场,并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
政府鼓励企业家自由创业,减少干预和限制。
政府更注重提供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辅导和管理培训。
二、市场机制的差异:在苏南模式中,市场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和利润的形成。
竞争机制有效激发了企业家创新和进取精神。
市场的自由度较高,公平竞争的环境刺激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然而,在温州模式中,市场机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仍然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节。
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性竞争和市场失灵。
市场和政府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关系,相互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家精神的差异:苏南模式中鼓励和培育企业家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创新的力量。
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并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三元结构”下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解读
府 一 开 放 文 化 一 弱 市 场模 式 、强 政 府 一 封 闭 文 化 一 弱
市场模式 、 弱政 府 一 开 放 文 化一 强 市 场 模 式 、 弱政府一 封 闭文 化 一 强 市 场 模 式 、弱 政 府 一 开 放 文 化 一 弱 市 场 模 式 和 弱 政 府 一 封 闭 文化 一 弱 市 场 模 式 。 比较影 响经 济增长 的主观 因素 的三个维 度发现 ,
度包括 政府 干预 强度强 和政府 干预 强度弱 两个元 素 , 可 简 要 概 括 为 强 政 府 和 弱 政 府 ;市 场 完 善 程 度 维 度 包 括 市 场 完 善 程 度 高 和市 场 完 善 程 度 低 两 个 要 素 ,可 简 要 概 括 为 强 市 场 和 弱 市 场 ;地 区文 化 维 度 包 括 开 放
地 区文 化 和 封 闭 地 区文 4 4两 个 要 素 ,可 简 要 概 括 为 开 放 文 化 和 封 闭 文 化 。不 同维 度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机 制 不 同 ,政 府 干 预 强 度 通 过 形 成 促 进 或 阻碍 经 济 增 长 的
主 观 因 素组 成 的 另 外 两 个 维 度 有 四种 组 合 形 态 :强 政
发 展 理 念 和 经 济 体 制 变 革 的社 会 资本 较 少 ,人 均 资 本
存 量 的 增 长 率 和 运 用 率 较 低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较 缓 慢 。
和 开 放 文 化 的 地 区 相 比 ,政 府 在 封 闭 文化 地 区 推行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摩 擦 成 本 更 大 ,边 际 回 报更 少 ,速 度 更 慢 ,成 效 更 差 。 在 封 闭 文 化 形 态 下 ,影 响经 济 增 长 的
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特 殊的主体位置 和突 出的启动 作用为基 本特
征的; 泛化的观点 又认为, 苏南模式不等于苏
南 乡镇企业 ,而是指依托 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 以供销员 为骨干 、 以农村集镇 缺经 济 , 苏南地 区的干部群 众抓 住时机 , 到处 农 村地区的政治 、 社会和文 化多方面进步的总 庭工业为基础 、
实 力 的 代 销 商 ; 采 用 星 形 结 构 的 分 销 网 间实现了信息 的互通和共享。 ④商 品分销 络 的管 理 还 要 借 助 于 助 销 助 销 是 指 帮助 络 通 常 是 直 接 面 对 市 场 终 端 ,它 的优 点 网 络 可 以 有 效 地 解 决 生 产 与消 费 之 间 的 和 激 励 分 销 网络 成员 . 期 对 网 络 成 员进 定
( 二者都是一种从 自然经济转化 为商 有较 发达 的经济 作物种植业和家庭 手工业 . 一) 到
放 日报》 头版以《 乡镇工业看苏南 . 家庭工业看 品 经济的 经济发展模式 , 它们的成功在 于产品 了 2 世 纪二 十 、 0 三十年代 . 无锡 、 常州 、 镇江等
浙南——温州 3 3万人 从事 家庭工业》为题报 填补 了市场 空白 苏南模式在当时的成功 与乡 地 已成为我 国民族 工商业 的重要基地 在汁划 苏南地区的社队企业有 _一定 的基 r 道 了温州 的家庭工业 , 并第一次使用 了温州模 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98 94 经济 时代 . 17 ~18 式这 一提法 在实践操作 中. 温州模式是 以家 年 . 由于 国家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及其严重 的短 础 . 这也便利 了苏南 发展 乡镇集体企业 ; 温州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基于费孝通的“模式”研究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基于费孝通的“模式”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并分别调查分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各自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如今,这三种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重读大师经典,通过对费老书中三种“模式”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能够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三种“模式”的发展条件、特点和趋势,从而为当今各模式的发展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关键词:模式;费孝通;异同一、三种模式的相同点费孝通认为,提出“模式”的概念有利于采取比较的方法,但也必须防止侧重于各模式之间不同点,而忽视其共同点。
1.企业兴起的基本背景条件相同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都实行公社制度和“以粮为纲”的政策。
农民在集体组织下从事以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没有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对象的自由,人多地少,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直到80年代初期,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落实,农民才获得对自己劳力的支配权。
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开辟各种生财之道。
二是三地都地处沿海,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能养活当地人口,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适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取得了高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认可从区位特征、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考虑,温州地区适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苏南地区适于发展乡镇企业,珠江三角洲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翻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创新,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苏南乡镇集体经济,在8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
温州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先是进入80年代中期的“股份合作制”阶段,使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联合;后是进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新阶段,出现了“两个趋势、三大变革”,市场网络更加完善。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
经济推动力不同。
投资、外贸、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苏州投资和出口的主体是外 资企业。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118家落户苏州,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在中 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之一。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人民收 入水平较低,消费长期不足,大量外资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必然向海外寻 求市场,从而扩大了出日贸易反过来,这此大量的出日又造成了贸易顺差,刺 激资本市场对苏州投资的进步扩大。从具体的贸易模式看,苏州外资企业是一 种“子公司承接国外订单”、“两头在外”的模式,处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 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出日加工贸易。2007年苏州外贸依存度高达240%以上。 温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依靠民间资本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温州的民营经 济以小商品生产为主,但温州远离大城市消费市场,本地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温州人被迫走出去在境内外开办企业,构建商业网络,不断从世界各地为本地 企业带来信息和订单,从而促进了温州民营资本的不断壮大和对外投资的日益 扩大。与苏州比较而言,过去温州的出口贸易一直对经济拉动小够明显,但近 几年来出日额有了很大提高。
形成背景
• 一.主要差异
• 1.经济地理环境的差别。 –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 产条件得天独厚。该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 常州等大中城巾,水陆交通便利,接受经济、技术 的辐射能力较强。并且,苏南地区位于沪宁铁路和 长江航道一侧,交通便利,信息发达。而温州地区, 只有温州一个中等商业轻工业城市,没有铁路,公 路建设也很差,距最近的大城市上海有四百多公里 之远,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温州虽然濒临大海, 也有口岸,但海运业长期没有得到发展,主要靠公 路维持与内陆联系,因而受城市工业的影响很小。
财富积累主体和方式不同。在苏南,由乡镇集体支配资源, 他们同时也是则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则富 和支配资源,但他们也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实现 资源共享,只不过这种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个人财富的积累。 财富积累主体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果,这正是苏南经济 增长乏力,而温州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根本原因。 政府职能的定位和作用不同。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 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始 ‘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温州模式被概括为“市场解决模 式”“自发自生的发展模式”和“自组织模式”,核心是自 发和内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模式的形成中,市场机制 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制度环境和 公共产品上,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白素霞蒋同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4期自20世纪8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为当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苏州模式可归结为一种以强势政府领导的、由FDI带动出口加工、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国际化模式。
温州模式是一种以温州商人为主体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立足于区域内本土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区域国际化模式。
珠三角模式则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这三个区域发展模式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
基于此共性特征,本文综合比较了苏南、温州和珠江三个典型区域,分析这些区域的驱动趋势,并验证这些区域间是否存在趋同。
一、发展环境比较苏南、温州和珠江三大区域模式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但其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交通区位等相差较大,三种模式的发展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地理位置上,苏南位于长三角中部,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市,农业条件相对成熟,具有比较优势,容易快速形成规模化的集体经济体,形成原始资本积累。
苏南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雏形,这一时期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在政府的统领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干集体经济,为后面的农转工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大规模兴起,确立了“新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农转工。
温州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较差,显然走苏南的模式行不通,温州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形成了小而散的家庭作坊。
珠江地区被国家定位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半壁江山。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
东受 惠于 国家对 外开放 的政 策 ,逐渐缩
小 与江 苏的差距 。进入上世纪 9 0年代初
的历 史时期 都遇 到发 展瓶 颈 的制 约 , 但
均在实践 中破除发展 桎梏 ,力求新 的突
葺鬻 i 0
≯ II 。 黉— 瞵 簟
l。 j l 。| I : | _ I囊 I 式 髯
维普资讯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 珠江模式的比较
如果温 州模 式和珠江模式不加快重树 自身优势 , 三种模 式发展的终极 趋势 , 很可能苏南模 式终将 替代温 州和珠江 模式成为中国经济 发展的主流模式 。
■文 , 刘国 良
人们对 中国经 济两大板块 中的三种 模式( 苏南模式 、 温州模式 和珠江模式 ) 的评价 主要有 两种 :一种 观点是苏南模 式是经济 发展 的过 渡型模式 ,不 具延展 性 和 自主创 新 能 力并 有 明显 的 衰退 迹 象, 终将被温 州模式所代 替 ; 另一种观点 是三种模 式均是 中 国经济发 展过程 中的 阶段性产物 , 随着市场化 推进 , 三种模式 终将趋 同。无 论哪一种 思潮都有这 样一 个潜意识 :苏南模式 发展的 区域特 色已 不 明显 。 事实上 , 但 苏南模式发展具有 良 好的潜力和可 塑性 ,可 以在创 新 中扩展 成更具内涵 的发展模式 。所 遇到的制 约 因素不纯粹是模 式本身 的问题 ,而是 经 济 发展 环 境 或 者发 展 过程 中 的共 性 问 文化传统 、 交通 区位 、 经济基础 和社 会结
和 15 , 0 倍 年均增长速 度接近 2 %, 0 苏州 增 速略高于温州。从 G P绝对增长量来 D 看 ,苏 州远 高于温 州 ,9 8年苏 州 G P 17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长三角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苏南模式”与“新温州模式”的对比研究,针对目前苏州模式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苏州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对苏州在经济转型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苏州模式;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New South Jiangsu model"and the"New Wenzhou mod-el"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Su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This paper pro-poses a?"New?Suzhou?Model"?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that would be helpful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to an exporte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Keywords:New Suzhou model;Export-oriented econo-my;Development path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一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带有区域发展特点的转型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受到了人们高度的关注。
这两种模式是在分权式改革背景下,在具有特定的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同经济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但由于两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所选择的制度变革方式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社会意义。
如今,“苏南模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演变成了新苏南模式,并且它有了两个典型的分支———“苏州模式”与“江阴模式”。
近几年来,苏南模式的典型城市———苏州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苏州作为外向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和区域竞争异常激烈的关键时期,更应对当前的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谋划对策,积极借鉴温州快速发展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不断挖掘潜力,加速推进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形成有时代性意义的“新苏州模式”。
一、新苏南模式和新温州模式的内涵及发展特征1.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新苏南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
2.新苏南模式富有新时代的特征①外向型经济。
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是苏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一大特色。
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开发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奠定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格局;本世纪初,着力打造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从而迅速提高了经济国际化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苏南外贸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数10个百分点,外资依存度高出全国平均数2倍多。
目前,苏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已经确立。
②园区经济。
为了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发挥集约优势、争取优惠政策,苏南把开发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家,省级开发区38家,比如苏州拥有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
经过7~9年的大规模建设,现在这些园区已进入产出阶段。
③混合型经济。
首先,原有集体经济依然存在于各种经济组织或实体之中;其次,企业改制使民营经济成为除外企之外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源。
最后,在国际制造业资本纷纷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下,由于苏南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劳动力素质较高,很多跨国公司都选中苏南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
最近几年,随着中外合资合作的发展、企业横向联合的展开、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推行,中外资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苏南地区已形成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
④城市化。
苏南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
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
从上世纪开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3.新苏南模式的两种典型分支———江阴模式与苏州模式在旧苏南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没落的同时,新苏南模式也逐步诞生及成长。
其中以苏州、昆山为代表选择了外生式的发展道路,而以江阴为代表则继续探索内生式民营经济发展之路。
乡镇企业+传统产业,“江阴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以资本为“新苏南模式”与“新温州模式”的对比研究□周东梅(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浙江苏州215125)452009年11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纽带,实现了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而苏州模式是典型的引进发展型,通过建立工业园区,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
二、苏州模式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苏州模式”的构建1.苏州模式经济发展的现状①综合实力增强。
2006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820.3亿元,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第五位。
从2000~2006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一直呈上涨趋势,综合实力每年都在加强。
②外向经济推进。
对外贸易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2006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4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
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61.7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外向经济继续推进,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实际利用外资也保持上涨趋势。
③投资力度加大。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达21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2003~2004年实现了较大突破,从812.81亿元增长到1408.93亿元,同比增长73.3%。
2.苏州模式存在的负面因素①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目前,苏州的经济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资的外生型经济结构,2005年外贸依存度高达279%。
外生型经济可能碰到的问题是高度依赖于外来投资所带来的前景的不确定性,一旦本地成本增加外资完全可能再去寻找成本更低的投资场所,那么本地经济增长就会受巨大影响。
同时,由于“苏州模式”是一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旦国际市场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出现震荡或危机,苏州的经济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②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不足。
苏州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二元化格局。
一方面,苏州本地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投入不足,遏制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实现技术超越的潜力;另一方面,苏州的出口加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技术的状况较为严重,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自己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中游,附加值很低,产品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力,而上游的技术研发和下游的产品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仍然牢牢的由外方控制。
③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投资、进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税收等指数看,苏州名列全国20个大中城市前列,但苏州市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增长不快,其原因也与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关。
苏州外企大多是加工制造类企业,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大量需要文化层次低的廉价劳动力,而需求高素质高工资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很少,而且由于受到大量外来劳动力的竞争压力,本地职工没有竞争优势。
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对此也听之任之,从而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虽然在外来资本的带动下,本土为之配套生产的民营企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相较外资的发展规模还是明显偏弱的。
根本原因是由于现阶段“苏州模式”的不完善对民营经济的限制,主要表现是: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在投资、销售、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歧视性政策。
在外资企业居市场竞争主导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在资源配置、市场配额上如何由弱到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3.构建“新苏州模式”的道路选择①“新苏州模式”的道路。
从苏州模式向“新苏州模式”的道路应该选择应该是:从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模式转变为本土制造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外包的模式,让本土企业真正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这是本土经济实现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
实践证明,本土企业只要加入这条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接手到跨国公司的外包定单,就能通过“边干边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跃升到较高附加值的环节。
在此过程中,本土企业必然要经过3个阶段:向跨国公司学习阶段、与跨国公司合作阶段、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的阶段,其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得到增强。
②“新苏州模式”发展的良好基础。
事实上,原有苏州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外资出口加工业,已经为“新苏州模式”的发展准备了良好基础。
首先,外资出口加工业时期留下的巨额资本积累解决了本土经济的起飞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为本土企业的腾飞做好了资金准备;其次,帮助培养了一批本土企业家。
通过创建和管理企业,外方企业家为本土企业家做出了表率,本土企业家从中学到了国际企业运作的流程与规范,降低了学习成本;再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积累。
外企帮助本土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人才积累了大量管理技能和技术研发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加入全球产业链的本土企业的核心骨干人员;最后,密切了本土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替本土企业打通了走向国际化的上升通道,使其获得了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机会。
从外资拉动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到本土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外包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式的转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出口加工贸易模式到承接跨国公司外包模式的转变过程图③实现与外资出口加工企业配套的建议。
目前,苏州模式转向“新苏州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与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配套,这是走向承接跨国公司外包模式的第一步。
46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9年11月必须花力气去做好二者的嫁接工作,鼓励外企本土化,让更多的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用外资经济带动而不是代替本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