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说理性文章语言的形象性
说理的形象化
五、调动记忆,巧用引言
“引用”是使说理形象最易于使用的方法,引用那些具有警策人 心作用的名人名言,或是富含哲理的名诗名歌,把深邃思想融于凝炼 的语言论述中,会一扫文章抽象说理的枯燥气,给文章带来生动活泼 气息,使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夺目的哲理光华,发人深思,耐人 寻味,给人以思想的厚重感。 如北京满分作文《包容是阳光》中的开头:“哲学家康德说: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 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 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文章引用康德的名言,增强了中心论点说理的力度。安徽省优秀 作文《自信,也要他信》中有一段文字:“俗话说:‘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者运用大家 耳熟能详的俗话谚语,话里话外充溢着经历磨难而成就的人生经验和 话语优势与分量,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美。 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文还要讲求语言的鲜明、准确和概括,应清楚 议论文毕竟要以理服人,在运用形象化说理时,应主次分明,切不可 喧宾夺主。
二、运用相关联想,类比引申
说理的过程中如果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理,进而再推导出与之相似的 所论之理,缘已知推导出未知,就可化深刻为平易。如果在此过程中再 使用上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就会达到诗化语言的作用。此法 在篇首运用较多,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类推出“以德义治国”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中也有不少同学利用此法获得高分,如湖北卷满分文《买镜, 我要特制的》的开头:“邹忌有一面镜子,一面真实的铜镜,厢出了他 修长的身材,照出了他美丽的容貌;唐太宗有一面镜子,一面叫魏征的 镜子,照出了一代开明帝王,照出了一世贞观之治;司马迁有一面镜子, 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出了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人世沧桑,照出了‘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我也要寻求一面特殊的属于自己的镜 子。” 同年全国卷的另一篇优秀作文《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的开头:“一 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席 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空灵与清爽。”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作文800字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作文800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国家,而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我看来有一种理性之美。
中国人经常说:“心里有花,就会绽放出光彩”,可见我们都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非常认同,也深受其影响。
于是我也尝试着写一些关于汉语言方面的文章,希望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于是我发现了表达中的一个秘密,那便是:思想与文字结合,便成为艺术。
当然,如果不懂得运用这两者,那么文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
所以说,写好一篇文章需要有两大条件,第一是语言、技巧和感情;第二则是创新。
语言固然重要,但没有感情的支撑,只能称为技巧。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人容易忽视前者。
而据我观察身边的朋友,他们整天忙碌于其它事物,只剩下电脑跟手机陪伴自己。
回到住处,倒头就睡,毫无灵魂地翻看手机几小时再闭目养神。
直至深夜才依稀听闻键盘声作罢休息。
然后开始拖着疲惫的躯壳工作,到了周末,吃完饭总会叫上一群狐朋狗友去公园唱歌游玩……当把繁琐琐碎的日子扔进书本时,发现越积累问题反而更加不安心解决难题时,似乎早已忘却了健康、目标等东西的意义究竟何在?归根结底,就像某一位作者所言:“浮躁,需要沉淀。
”想让自己静下心,探讨哪怕自己本来不相信并且否定其存在的哲理、道德、快乐、幸福……任何一切自己不熟悉或不愿承认的东西,都应该先自我审查,转换角度。
唯有明确思路,正确运用人类自古流传下来的聪慧,运筹帷幄自我分析寻找原因,拿出具体措施才能提升文笔。
如何在平凡的每天里有效率地活着呢?首先你必须清楚意识到这是白纸黑字的优胜劣汰规律;竞争的目的许亦是如此吧!原料未投入制造便注定被淘汰!那些能够留下来的人,终将是佼佼者。
即使失败,仍然拥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所以才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于是潜力愈加强劲,压力激起斗志,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等待光芒万丈的时刻。
能把握时间、充满毅力、坚持不懈努力的人,也能算是时代潮流中的一股流水。
说说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
说说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最近有个作文竞赛,以“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我够不上“论”的水准,只能来“说说”。
我说言语表达主要指向口语交际,“美”就是话说得漂亮,“理性”就是话说得合理。
所谓“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就是话说得不错,说得漂亮。
鲁迅先生《野草》里的《立论》有段文字:“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第三个人说的,很理性,但是不美,所以他遭了打。
我是金粉,他的《神雕侠侣》是我最爱,小说第21章《侠之大者》有两段,让我对一向寡言少语的小龙女刮目相看。
绝情谷主公孙止想娶小龙女,凶暴对待元配裘千尺,小龙女忍不住怒气勃发,呵斥公孙止:“公孙先生,她是你元配夫人,为何你待她如此?你既有夫人,何以又想娶我?便算我嫁了你,你日后对我,岂不也如对她一般?”这三句话问得痛快淋漓,公孙止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麻光佐忍不住大声喝采。
潇湘子冷冷的道:“这位姑娘说得不错。
”公孙止“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是小龙女指斥有理;麻光佐“大声喝采”,自然是小龙女说得漂亮;潇湘子直言“这位姑娘说得不错”,更包含又对又好的意味:此处,小龙女的“言语表达”确实堪称“理性之美”的典范。
虽然不至像孩子过生日时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那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达常常欠缺理性,或者表现为将争论和争吵混为一谈,将击败对方当成了目的,而不去作理性的探讨。
我们一般不愿浪费时间、精力和这种人进行争论。
或者以诉诸粗暴的强制压制理性,而不是理性来说服他人。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
从“内容”走向“表达”——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谈说理文教学
2019/062019/11从“内容”走向“表达”——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谈说理文教学江苏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邓启萍教学案例【摘要】说理文如何教?本文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提出了说理文教学从“内容”走向“表达”这一观点,并从教学的四个板块分别进行具体阐述:聚焦方法,了解说理文“事例典型之美”;聚焦表达,感受“形式表达之美”;聚焦语言,体会“语言简洁之美”;立足语用,注重表达迁移。
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思想。
【关键词】方法表达语言迁移《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本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说勤奋》一文,对于说理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关注“说了什么理”和“如何说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实用文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进行日常阅读和写作。
这一课,应当在文本的语言表现方面,教给学生什么呢?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呢?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逻辑结构,知道了文章说了什么理(也就是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理)。
第二课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也就是“言之有据”这一段,但关注点没有放在写了什么(也就是内容之上),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关注说理文的选材和表达的特点即“如何选材如何说理”上,并指导学生能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一、聚焦方法,了解“事例典型之美”“三个事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目标专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持之以恒?”这是属于内容层面的问题,学生略加思考就能发现。
所以,课上并不需要在这里花过多的时间,而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主动阅读圈出关键词去发现、去领悟、去交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议论文形象化说理的四种技法
议论文形象化说理的四种技法梁启超称议论文为“论辩文”,他认为“论辩之文,是自己对于某种事件发表主张,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
”简言之,议论文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被他人信服。
这是议论文的首要之处。
然而,由于议论文以“说理”“论辩”为主要目的,很多学生感觉议论文写作枯燥、烦闷。
这主要是源于学生们对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掌握不够。
实际上,议论文写作是可以做到说理与形象兼具的。
一、 议论文说理形象化之神:逻辑与感性齐飞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里要想得正确,有条有理。
因此,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
”实际上,一篇议论文要想打动人,除了论点的警策、睿智、新奇之外,还必须让读者感受到思维的力量,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这样,写作者步步为营,阅读者频频击节赞赏,从而享受思维碰撞的愉悦。
鲜明的逻辑结构是使议论文说理形象化的内核。
柴静的《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获特等奖。
这篇文章不仅仅因“真诚演讲”“本色演讲”而获此荣誉,更因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体现出理性的力量,而打动人心。
第一段作者记叙的是十年前采访的一位平凡的援藏教师,她不计功利,用历史的眼光丈量自己人生的价值。
第二段讲述的是五年前采访的一个名叫郝劲松的律师,他在火车上买了一瓶矿泉水,要求开发票而不得,最终将铁道部告上法庭,争取合法权益。
第三段记叙的是2008年采访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他为农民工子弟小学被拆迁的事奔走,感伤。
第四段记叙的是温家宝总理帮助一个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旨在说明“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著。
”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
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追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论语言表达的理性之美作文800字
论语言表达的理性之美作文800字汉语,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精粹。
它表达出的意思深奥而富有韵味。
然而,今天当我们仔细去品味一下现代汉语时,会发现原来语言表达竟可以如此理性!语言的理性之美源于语言使用中人们对自己的真情实感加以约束、控制和调节。
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所以对事物进行评判总是先要去分析其理性与否。
如果一件事情违背了某些规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其是否违反规则作出理性的分析。
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比如:说到女孩子,那可是最爱逛街的了,当看见衣服喜欢的不得了时,便恨不得马上拥有,那颗想拥有衣服的心如何都挡不住。
一旦有了合适的衣服,只要价格稍微合适就马上购买。
一些女孩甚至从网上看见一款好看的衣服,立刻网购回来。
殊不知道,这样往往会陷入骗局,花了钱却得不到任何商品。
但话又说回来,即便没有造成损失,也难保不吃亏。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这些现象,警惕被欺骗。
当面对诱惑时,切记保持理智,谨慎行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语言。
正如“山盟海誓”与“山盟海枯”,虽说只是一字之差,但在词义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山盟海誓”指两个相爱的人在发誓时所说的话,含有特殊的含义。
“山盟海誓”往往指男女互相表示爱慕的誓言,有海枯石烂、永远相爱、永不分离等多重含义。
“山盟海枯”,是说誓言或盟约,在高山上和大海里立下。
海枯:海水干涸。
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
原指立下海誓山盟,爱情就像大海和高山一样永恒不变。
后常用来比喻牢不可破的感情。
这种极具诱惑力的感情并非一成不变,无论你怎样期盼,都无法改变结果。
两个人之间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前提下,才可以让爱情稳固而长久。
这样的理性使人们有效地避免了一些感情带来的不良后果,避免了冲动的情绪。
使人们可以更加理智、清醒地对待感情。
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继续开拓自己的未来。
文学的形象性与理性
文学的形象与理性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以具体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感性形态来反映生活属性。
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它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
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是的作品里,思想不是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总之,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文学的思理性,是指文学活动必须依赖于理性思索,是一种复杂的理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思理意味。
由于文学以形象形态存在,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
因为,形象往往是直觉在瞬间的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它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在瞬间瞥见的活生生的景象,正是审美形象。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的,表现在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的。
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语言表现的是感性具体的生活。
二是文学语言总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自己塑造形象的潜能,以满足表现具体生活的感性形态的需要。
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词语是从若干个别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在保持抽象意义的同时,它又与个别具体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人们理解语词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这些生活经验总是感性具体的。
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种种手段,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语言具象的一面,从而为表现感性生活,塑造形象服务。
科学语言执著于语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则要运用种种手段突出自己具体特殊的一面,以达到表现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的目的。
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说,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象,但是文学也依靠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谈谈文学中的形象与理性的统一性
谈谈文学中的形象与理性的统一性文学中的形象与理性是对立而统一的,只看到对立而没看到统一,会陷入现实的机械中。
如杜甫有一首《古柏行》,其中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历来被认为是佳句。
而宋代沈括对此提出疑问:四十围按古制等于七尺,直径七尺而高二千尺,“无奈台细长乎?”沈括是位自然科学家,他以科学家的眼光评诗,要求诗中的形象与理性完全对等,陷入现实的机械中,结果流为千古笑谈。
沈括的标准之所以不被认可,原因在于文学不仅仅要有理性,还要有形象,包括作家的想象、情感等。
但作家的想象,情感不是毫无限制的,而是要符合理性的。
“双皮溜雨四十围”只是理性的,而“黛色参天二千尺”是经过诗人想象的,而从形成诗人心中的古柏,即形象。
文学中的形象与理性具有同一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对理性的融合、夸大或缩小。
别林斯基给艺术下了一个定义:“艺术是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现实底复制。
”接着,他指出:“人们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是处理特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
”作家用形象说话,科学家则用实际、数据证明……这正好印证了杜甫与沈括的差别。
文学中形象不是空想的,而是建立在理性上,只不过彼此的表达方法不同。
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是经过鲁迅的种种杂糅而形成的,经过鲁迅的想象,融入了鲁迅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阿Q的种种又是现实中存在的,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思考,造成一种典型性。
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由似个愁”,乍看一下,不由得惊呼,白发怎么会有三千丈?可是细看,会发现诗人所塑造的形象——白发三千丈,只是经过诗人理性的夸大,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的夸大,才完美地表现出诗人那无限的愁,如白发三千丈。
而对理性的缩小,也是塑造文学形象的一种方法,如安徒生的《拇指姑娘》,现实不可能有那么小的人,似乎不符合理性,但拇指姑娘也具有人的特征,是人的缩小版,经过作家的想象,而形成“拇指姑娘”这个文学形象,令人难忘。
说理性散文怎么写
说理性散文怎么写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下面是关于说理性散文怎么写的内容,欢迎阅读!一.导入散文这一文体在表达上比其他任何文体都要灵活的多,自由的多。
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用形象化的手法寓道理于形象之中,还可以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饱含富有哲理的意蕴,这是议论文中难以见到的表达方式,作者加以任意挥写,再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象。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形散”主要指文章内容可以广泛选材。
“神不散”则指中心主旨必须一致。
太过拘谨或太过松散皆不能成为好的散文。
散文可分为: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在高考中议论性散文十分沾光,一是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二是散文形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地选取材料。
二.入格(基本格式)(一)入题:在散文化的描写中,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者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
”(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入题,就形象地点出了情感和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乌云覆天,暴雨倾盆,当随着波涛飘摇于还浪上的水手看到明亮的灯塔时,是一种转折。
怪石嶙峋,绿林莽莽,当青衫的骚客吟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又是一种转折。
《转折》“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
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借语言彰显议论文的理性美
借语言彰显议论文的理性美一般来说,记叙文以情动人,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胜在感性,议论文美在理性。
对于议论文的理性美,许多人都认为要观点独到,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这固然有道理。
但议论文如果在语言上注意锤炼,注意运用一些技法来达到形象化的要求,那幺也能出彩,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读起来沁人心脾,回味起来余味无穷。
然而在大部分学生的日常习作中,议论文总是呆板有余,轻松不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枯燥有余,文采不足。
其实,只要在确保论点明确、语言缜密、论证有力的前提下,文采斐然的议论文说服力更强。
而那些语言空洞、枯燥乏味的议论文即使讲出了一番道理,也给人满口说教、味同嚼蜡、振振有词、空喊口号之感。
所以亮丽议论文的语言,既可增加文章的感性之美,更可彰显文章的理性之美。
那幺,如何才能借语言彰显议论文的理性之美,从而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技法。
一、借比喻增添议论文的形象性亚里士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
”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往往会收到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运用比喻阐发事理,使抽象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铭记一生。
因此一篇好的议论文,运用比喻美化语言是极为普遍的,也是最容易收到效果的。
庄子论交友时就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正是借比喻,把交友之道说得深入浅出。
荀况的《劝学》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章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借助于学习,人们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例谈议论文中的形象说理
例谈议论文中的形象说理托物寓意,是散文和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哲理巧妙地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达到凝练含蓄、情感蕴藉的文学效果。
从教材中我们不时可以阅读到这样的文章。
《白杨礼赞》是托物寓意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华北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抗日军民的由衷赞美之情。
《我的空中楼阁》借助于栖居的小屋寄托了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出要不顾一切来“疗梅”、“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
托物寓意,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美。
议论文中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论证说理。
议论文中的托物寓理,可以使说理形象生动,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形象美。
在华夏文化的长河中,我们的母语中积淀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名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些名句,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会在一起,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在这类诗文中,所借之物是表情传理的外壳,而情、理是这个外壳之下的精神内核。
内外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是拟人、象征手法。
其实,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我们身边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1.蝉的幼虫把自己的位置定格在灿烂的阳光地下,为了摆脱地底四年苦工般的生活和黑暗无声的痛苦,追求在夏日阳光中快乐的歌唱,果断的蜕掉了一层皮;鹰把自己以及家族的位置定格在高远的蓝天,它不惜把自己的巢穴安放在悬崖峭壁上,勇敢的练习飞翔;飞蛾把自己的位置定格在一切光明中,为了远离黑暗,不惜用自己羸弱的身体扑向灯火,在燃烧中永生。
高二(9)班罗意《提升人生的位置》(评价:大自然中蕴含着为追求更高生命位置而不惜牺牲的范例,由此启迪我们:提升人生位置,说说容易,做来却不易,需要勇气、舍弃、毅力甚至牺牲)2.苹果不做作,大大方方的样子让人放心。
作文中如何增强说理性
作文中如何增强说理性在写作中,说理性是使文章具有深度和说服力的关键。
一篇具有强大说理性的作文,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逻辑严密地论证,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想法。
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增强说理性呢?首先,明确观点是增强说理性的基础。
在动笔之前,必须要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这个观点应该是清晰、具体、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
例如,如果要论述“阅读对人生有益”,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有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是提升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只有明确了具体的观点,后续的论证才有方向和目标。
有了明确的观点之后,充分的论据是支撑观点的重要力量。
论据可以是事实论据,比如具体的事例、真实的数据等;也可以是理论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定律等。
例如,为了论证“勤奋能够成就人生”这一观点,可以列举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实验才发明电灯的事例,也可以引用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名言。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有力地支持观点。
在运用论据时,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理性更加严密。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理论证则运用权威性的言论或科学原理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突出观点的正确性;比喻论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道理,使论证更加深入浅出。
比如,在论述“挫折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时,可以通过列举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最终完成《史记》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也可以引用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论证;还可以将挫折比作磨刀石,把人的意志比作刀刃,进行比喻论证,说明挫折能够使意志更加锋利。
除了上述几点,逻辑清晰的论证结构也是增强说理性的关键。
一般来说,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在总分总结构中,先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再总结升华观点。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作文2000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作文2000言语,为心声也。
心如其镜,真诚则言当其行。
言不必尽,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这里的义,就是指理性、明理。
《中庸》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仁、勇三者并重,这一思想有利于将学、问、行融合起来。
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作者在阐述观点的同时,多次使用“知”和“行”,对我们的认识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谓言语?言语为何?言语的本质又是什么?”显然,言语是指一切由口头或文字构成的话语形式。
通常,言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口头言谈;二是指文字书写。
我们往往会忽略第一种含义,即言语是一切由口头或文字构成的话语形式。
虽然,言语的实质就是“口头或文字的话语形式”,但却不能把它看做是毫无生气的东西,它还需要灵魂的支撑。
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只是向我自己证明,我只是像我自己已经做的那样去做。
”这句话道出了苏格拉底言语思维与逻辑推理的根本方法。
言语之本质就是思维,逻辑思维是言语的本质。
文章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既点明了作者的观点,又照应了全文的论述,十分完美。
言语,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一切创造力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难免将言语等同于文采和词藻。
事实上,在这里,言语与文采都是指言语,只不过一个侧重于文采,另一个侧重于言语。
前者强调的是言语的华丽、华美,而后者更加关注言语的朴素、自然。
言语并非越华丽、越漂亮越好,而是要以内容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的情感得到升华。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语。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被称为名言,并被无数人引用,其中,它至少传达出了两个信息:一是这句话的作者有着远大的抱负;二是作者很喜欢诗人屈原,认为他有着崇高的品德。
但是,作者似乎忘记了一件最基本的事情,那就是这句话的前半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典型的倒装句,即将定语移到主语的前面,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与追求。
引导学生在议论类文章中形象说理
有 的文 章空洞 、枯燥 ,有 的文 章却避 免 了抽象 说理 ,显得 收效甚微 ,甚 至使 学生更 感茫然 。 多从 学生作 文 中选取 文 形 象 具 体 ,读 了让 人 感 到津 津 有 味 。就 论 证 某 一个 分论 段 ,并进 行 比照分 析 ,对 写得不好 的加 以升格 指导 ,就 能 点 ,不少 学生 是泛泛 而谈 :有 的学 生却 能做到 感性 与理性 真 正提 高学生的说理水平 。 结合 ,读 来颇 有兴 味;有 的学 生 的话 则只 要换 一种表 达方 三 、仿写 热身 ,在 语用 训练 中不 断强化形 象说 理的技
理的技巧和文采 。
人们 怨声载 道 ?为什 么 “ 吾王庶 几无疾病 与 ,何 以能 鼓乐
重议论 ,会议 论 ,固然 是议论 文写作 之重 ,但空洞 的 也 ?”答案 只有 一个 :是否 “ 与 民 同乐” 。这 个答案 点 出 说理 苍 白无力 ,板着 面孔说 教令人 提不起 精神 。一篇 文章 了苛 政 的弊 害 ,得 出 了本 文 的结 论 : “ 今王 与民 同乐 ,则 全用 概念 、判 断和推 理等方 式 的抽 象思维 进行 ,单调 、枯 王矣 。 ”两 幅形象 描绘 的画面 ,却使抽象 的道 理形象 化 , 燥 。古今 中外许 多令人 折服 的说理 性文章往 往辞采 飞扬 , 意象 优美 。精 彩生动 的说理 语段 ,穿插某 个寓 言故事 , 比 喻修 辞 的恰 当运 用等 ,或 即物 明理 ,或借 象喻理 ,形象 中 蕴含抽象道理 ,增强可读性 ,富有感召力 。 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齐王欣然接受 。 不仅 是 古 文 ,哲 理 性 的诗 句 也 一样 。 《 长 歌 行 》为 了引出 “ 少 壮不努 力 ,老 大徒伤 悲 ”的慨 叹 ,作者用 了园 中翠 绿的葵 叶中 的朝 露易被 太 阳晒干作 比喻 ;春在万 物竞
形象化议论,让说理精彩动人
24所有的即兴演讲,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科学有效的沟通体系在支撑。
——戚泽明精彩的议论特别注重形象化,因为这种摈弃空洞枯燥的陈词滥调、讲求鲜活生动的思辨论析的形象说理技巧,可以使语言表达文质兼美,情理交融,从而大大增强演讲的说服效应。
借物象牛汉,我们尊敬的老诗人,他的腮边竟然长了好像是刺,又好像是剑一般的胡须,再一细看,原来是一只怒目而视的老虎,在四壁森然的水泥墙上,留下了带血的爪痕,他是一只活生生的为生命而呼喊的《华南虎》。
他也是《半棵树》,一棵被雷电击成半截的树,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牛汉先生从苦难中走出来,心中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他冷峻的目光直逼着我们,看我们如何对待过往的时代,如何对待现实的生活。
从牛汉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无比强大的生命的力量。
——谢冕演讲《感受生命强大的力量》为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演讲者往往采用借物象的手法,来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信服力,让听众从富有特征和内涵的物象中领悟深刻的主题。
谢冕评议老诗人牛汉的人生际遇和人格品质,就巧妙地借助了他的代表作《华南虎》和《半棵树》中的典型物象。
诗人形象和自然物象的象征性重合,大大强化了议论的形象色彩。
打比方一个人小时候讨厌某种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学龄前的阶段和成人后的阶段,对人生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我想打一个比方,毛毛虫长得很漂亮,它可能觉得自己活得挺好,并没有非要变成蝴蝶的想法。
它甚至可能很讨厌有翅膀的生物,因为对方可能对它造成威胁。
然而,它最终破茧成蝶。
毛毛虫最讨厌有翅膀生物的时候,它会想到自己也会长出翅膀吗?当蝴蝶发现自己变成了小时候讨厌的那种生物的时候,也许它不会觉得愧对毛毛虫,因为自己享受到了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的空间。
同一个生命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诉求,这个道理与人比起来,难道不是一样的吗?——蔡康永演讲《成为小时候讨厌的那种人,很惨吗?》打比方是一种常用的形象化议论方法。
作文理性语言
作文理性语言
理性是深思熟虑,感性是当机立断;理性是精心策划,感性是大展宏图;理性是精雕细琢,感性是大刀阔斧;理性是细腻温和;感性是豪爽奔放:理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感性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傲骨。
在生活中不要常常做正常的傻瓜,多做理性的决策者。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性的度过感性的一生,活得更加精彩!
理性使人行事严谨,心思慎密,理性使人处事不惊,不骄不躁,理性使人沉着稳重,温文尔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
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
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说理性文章语言的形象性
古今中外许多令人折服的说理性文章往往辞采飞扬,意象优美。
尤其是生动形象的说理语言,更使文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通篇几乎是比喻,把“学不可以已”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抽象的道理多方设喻论证,画面感强,赏心悦目。
贾谊《过秦论》表达秦孝公一统中国的勃勃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描述战争的残酷“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介绍陈涉之穷:“瓮牖绳枢之子”,起义一呼百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苏洵《六国论》写六国祖先创业艰难:“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子孙割地求和的后果:“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不仅是古文,哲理性的诗句也一样。
《长歌行》为了引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慨叹,作者用了园中翠绿的葵叶中的朝露易被太阳晒干作比喻;春在万物竞荣,唯恐秋日花叶枯萎;江河浩荡,一刻不停,可见青春易逝,岁月不再,定要珍惜大好的春光。
舒婷的《致橡树》通篇都是用橡树木棉的意象来透露现代人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马丁·路德·金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中有大量精彩优美的语句:“美国富裕的天堂与贫穷的孤岛”写出了美国贫富对立。
寓言,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几乎都是设计一个优美生动的故事,从中蕴含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
为了批评讳疾忌医,不愿接受他人的忠告,韩非子编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为了阐述应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道理,庄子讲述了一个一把刀用了19年,解牛数千,而刀刃依然锋利无比的庖丁的故事;叶圣陶通过《古代英雄的石像》形象地阐明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汉语中的大量成语,如井底之蛙、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龙点睛、雨后春笋、水中捞月、螳臂挡车等,都是一个个优美生动的意象。
可见,不管是精彩生动的部分说理语段,还是整个寓言故事,比喻性成语;不管是哲理诗,还是神话故事,都明显凸现出:生动形象中蕴含着一个抽象的道理。
这些生动形象的说理语言往往用比喻、拟人、夸张、故事等形式,常出现在议论文体里,也常常光顾叙事成分较大的寓言、童话、哲理诗、游记。
文章有了这些精彩生动的描述,就如同一望无际的水面飘扬的风帆,辽阔天空掠过的鸿雁,茫茫沙漠行进的骆驼,妙趣横生,光华灿烂,千姿竞秀;没有它,即使美文也必然黯然失色,面容枯槁。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说理苍白无力。
要改变这种状况,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并自觉地运用,是一条有效途径。
运用形象性语言,我认为,观察是前提,深思是核心,训练是手段。
用心感受生活,随时留意捕捉各种信息,并作出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反应,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形成一个生动、活跃、鲜明的形象境界,透过这些形象,认识其中蕴含的生活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会感知,善于透视,从平谈中洞出深邃,偶然中发现必然,细小中体悟人生,正如王安石说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然后在我们头脑中天地万物、花鸟虫鱼,都与人生息息相关,“物事”即“人事”,“物理”即“人理”。
自然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事万物,勾连串通,关联统一。
毛主席阐明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用了“地是要经常扫的,脸是要经常洗的”类比;他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对子来讥讽不脚踏实地的轻浮自吹者。
可从学写寓言、童话、哲理诗、游记等文体入手,提升学生的形象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从学写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入手。
而从同一抽象的理念出发,用不同的生动语言描述,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如要表达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向上这个抽象理念,可全方位、多角度,借用一系列意象。
“假如生命是花。
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假如生命是草。
要联合起所有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
”
“假如生命是船。
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假如生命是水。
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还可设想成云、原木、枯枝等。
借用“自然他物的形象,虽异彩比纷呈,却其理类似”。
如能常常体悟生活,感知事物,加强引导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必能意象纷呈,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