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理-部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合集下载

肾小球疾病1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肾小球疾病1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肾小球疾病1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作者:蔡璐白友为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22期[摘要]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成人肾小球疾病11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肾活检确诊为肾小球疾病,分析其肾脏病理类型,以及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结果 116例成人肾小球疾病患者中84例患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2.4%;32例患者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7.6%。

其中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占39.8%。

对于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的患者,不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患者与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患者相比,两组间尿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32-03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n 116 cases with glomerular diseaseCAI Lu BAI YouweiDepartment of Nephrology,Lu'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Lu'an 237005,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lomerular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6 cases with adult glomerular diseas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glomerular disease by renal biopsy.The type of renal path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116 cases with adult glomerular disease,there were 84 patients with 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 that accounted for72.4%,and 32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glomerular disease that accounted for 27.6%. Of which IgA nephropathy was a major pathological type of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 and accounted for 39.8%. For the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and nephritic syndrome,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urinary albumin,serum creatinine,blood uric acid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P[Key words] Glomerular disease;Clinical manifestations;Pathological features临床上对肾脏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是肾脏活组织检查技术,肾组织活检对诊断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肾组织活检也直接影响着对患者肾脏疾病的治疗和预后[1-2]。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 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血症。
• 结局: • 其预后与新月体性形成的数目有关; • (1)少于50%预后较好; • (2)50~80%可维持或缓解; • (3)80%以上则肾功能不能恢复。
•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果。 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 化,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部分有明显肾炎的病史; • (2)部分无明显肾炎的病史。
• 致病诱因:
• 1.尿路阻塞 • 2.医源性因素 • 3.先天性畸形 • 4.女性尿道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1. 下行性感染:较少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为主,两肾同时发病
• 肾皮质
肾小球 肾小管 肾间质 肾盂
2. 上行性感染:常见。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一
侧或双侧肾病变
肾盂
肾间质
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可伴血栓 形成。
4. 玻璃样变和硬化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底膜和增多的
系膜基质致玻璃样变。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出现由 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聚形成的管型。肾 间质可发生出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缩、 消失。间质可纤维化。
•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切 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是通过取得肾脏组织样本,经过病理学检查来诊断肾脏疾病的方法之一。

病理分型标准有多种,具体的分型方式可能根据疾病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1.肾小球疾病的分型:
•IgA肾病分型:
•Lee分类法:根据肾小球病变的轻重程度和伴随的
病变,分为IgA肾病I至IV期。

•Oxford分类法:根据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的程度和
系膜区电子密度,分为M1至M3三类。

•膜性肾病分型:
•骨架:根据系膜区电子密度,分为Ⅰ至Ⅳ型。

•表面:根据系膜区细胞的数量,分为Ⅰ至Ⅴ型。

•肾小球硬化症分型:
•FSGS分型: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分为典型型、
节段型、局灶节段型、弥漫型等。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病:
•WHO分型:根据系膜增生的特点,分为Ⅰ至Ⅳ型。

2.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分型:
•慢性间质性肾炎分型:
•根据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的
原发型、继发型等。

3.免疫荧光分型:
•免疫复合物性肾病:
•根据免疫荧光显微镜下的染色情况,可以分为IgA
沉积型、IgG沉积型、IgM沉积型等。

这只是一些肾脏活检病理分型的示例,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特征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在实践中,病理学家会综合考虑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等各个方面的病变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类。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

治疗
早期作出病因诊断和免疫病理分型
强化治疗
对症治疗
钠 水 潴 留 高 血 压 急 肾 衰
强化 血浆臵换 疗法
甲泼尼龙 冲击伴 环磷酰胺
感 染
预后
免疫病理类型: Ⅲ型较好,Ⅰ型差,Ⅱ型居中 强化治疗是否及时: 临床无少尿、Scr<530μmol/L,病理尚 未显示广泛不可逆病变时即开始治疗者预后 好,否则预后差 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本病缓解后的长期转归,以逐渐转为慢性病 变并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较为常见。
2.仅少数由急性肾炎而来
3.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4.非免疫非炎症因素(高血压、大量蛋白尿、 高血脂等)促进病程慢性化
病理
多种病理类型:
系膜增生性(IgA及非IgA)
系膜毛细血管性
膜性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最终均可转化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异误诊 基本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 常见症状:乏力、疲倦、腰酸痛、纳差,水肿、 贫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 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 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 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 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疾病表现多样化:病理类型不同、病期不同、 主要临床表现不同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由多种病因、不同病理的原发肾炎构成
一、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or glomerular abnormalities 二、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focal segmental lesions 三、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diffuse glomerulonephritis 1、 膜性肾病 MN membranous nephropathy 2、 增生性肾炎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4)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3、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 四、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unclassified glomerulonephritis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了解肾脏病的病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肾脏病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间质性肾病等方面。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过滤单位,包括毛细血管团和肾小球囊,起到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保留有益物质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通常包括增殖、纤维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肾小球增殖性疾病肾小球增殖性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的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的疾病。

典型的增殖性疾病包括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病理表现为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

2. 肾小球纤维化疾病肾小球纤维化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常见的纤维化疾病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加、基底膜增厚、肾小球体积缩小以及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等变化。

3. 免疫反应相关疾病免疫反应相关疾病是指肾小球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IgA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病理改变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慢性炎症反应。

在病理检查中,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

二、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排泄单位,主要负责尿液的浓缩和废物的排泄。

肾小管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1.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是指肾小管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异常,导致酸中毒的疾病。

病理上可见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常见的肾小管酸中毒分为远曲小管型和近曲小管型。

2. 肾小管间质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是指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减退和慢性肾脏病。

病理改变通常包括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

肾小球疾病概述

肾小球疾病概述

蛋白尿:
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若尿常规检查蛋白定性为阳性, 尿蛋白定量>150mg/24hr称为蛋 白尿。
少量蛋白尿: 尿蛋白定量<1000mg/24hr(<1500mg/24hr)
中等量蛋白尿: 尿蛋白在1500-3000mg/24hr
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 >3500mg/24hr
蛋白尿发生机制: 肾小球滤过:正常的肾小球 滤过膜可允许分子量<2-4万道 尔顿的蛋白质自由通过肾小球 滤过膜。
肾小管重吸收:
经肾小球滤过的原尿中95%以上 的蛋白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和髓攀升支分泌的蛋白质, 如T-H蛋白。
尿道组织蛋白:如分泌型IgA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基底膜 3、脏层上皮细胞
生物活性酯:前列腺素类、活化因 子
血管活性胺:组织胺、5-羟色胺、 儿茶酚胺
补体 酶
凝血及纤溶系统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 活性氧 活性氮
非免疫机制的作用 高血压 高脂血症 蛋白尿
肾小球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蛋白尿 血尿 水肿 高血压 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疾病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影 像学检查
尿常规 尿蛋白定量测定 尿蛋白电泳 尿沉渣定量分析 尿红细胞形态观察 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 尿液特殊蛋白质的测定
性血尿或/和蛋白尿) 5.肾病综合症
原发性肾小球病病理分型
(WHO1982年分类标准)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微小病变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膜性肾病 2.增生性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致密沉积物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肾脏病理评分标准

肾脏病理评分标准

肾脏病理评分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和判断肾脏疾病进展的评分系统。

以下是常见的肾脏病理评分标准: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根据肾小球损伤程度,将肾脏病理分为Ⅰ-Ⅳ级。

其中,Ⅰ级为正常肾小球,Ⅱ级为轻度病变,Ⅲ级为中度病变,Ⅳ级为重度病变。

2.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评分系统:根据肾小球损伤程度、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以及血管病变程度,对肾脏病理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将肾脏病理分为1-3级,其中1级为正常或轻微病变,2级为轻度至中度病变,3级为重度病变。

3. 肾脏病理指数(RPI):根据肾小球硬化程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程度,对肾脏病理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将肾脏病理分为1-3级,其中1级为正常或轻微病变,2级为轻度至中度病变,3级为重度病变。

4. 肾小球滤过率(GFR)分级标准:根据GFR值对肾脏功能进行分级。

通常将GFR大于90mL/min的肾脏功能评为1级,GFR在60-89mL/min之间评为2级,GFR在30-59mL/min之间评为3级,GFR在15-29mL/min之间评为4级,GFR小于15mL/min评为5级。

这些肾脏病理评分标准都是为了更好地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监测病情进展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然而,每个评分系统都有其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分标准。

同时,肾脏病理评分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肾脏病理评分标准是评估肾脏疾病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肾脏疾病。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肾功能逐渐减退的疾病,具有隐匿性、缓慢进展的特点。

肾穿刺活检是CKD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病理学诊断和预后评估。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1. 确定CKD的类型和病因CKD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CKD包括肾小球疾病(nephritic syndrome)和肾小管间质疾病(tubulointerstitial disease),继发性CKD主要由其他疾病所致,如糖尿病、高血压、风湿性疾病等。

肾穿刺活检可以通过病理学观察来确定CKD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2. 判断肾功能的程度和预后CKD的进展速度和预后与病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肾穿刺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和肾小管的病变情况,以此来评估肾功能的程度和预后。

3. 指导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CKD的病变特点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和症状的缓解。

肾穿刺活检可以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导致的不良后果。

1. 肾小球病变常见的肾小球病变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

其中,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IgA沉积和系膜增生。

膜性肾病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电子致密物沉积,常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轻微病变和系膜区域增生。

常见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等。

其中,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

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

3. 其他病变除以上病变外,肾穿刺活检还可以发现其他不常见的病变,如肾小球硬化症、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bry病等。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 GFR增高或正常约130~150ml/min • 肾小球基底膜(GBM)开始增厚和系膜
基质增加
III期:早期DN,微量白蛋白尿期
• UAE≥20ug/min或≥30mg/24h • GFR大致正常约130ml/min • 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明显,部分小球
结节性硬化
IV期:临床DN,大量白蛋白尿期
• 控制血糖 • 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和全身高血压
– ACEI、ARB,降压靶目标:130/80mmHg
• 饮食控制
– 蛋白摄入量:0.6~0.8g/kg/d
• 其他综合因素调整 • 肾衰期DN的治疗
– 血透、腹透、肾移植
狼疮性肾炎(LN)
是SLE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肾脏受累在SLE中约占 1/4~ 2/3 – 病理光镜,肾脏受累者 >90% – 结合电镜和免疫荧光,肾脏受累近 100%
勿盲目加大药量。
DN合并的其他肾脏病变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肾乳头坏死 • 肾血管病变 • 急性肾盂肾炎 • 肾结核 • 药物肾毒性
– 造影剂
DN诊断与鉴别诊断
• 确诊糖尿病 • 临床特点符合DN • 存在DN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底病变) • 肾脏体积正常或增大,与肾功能状态不平行 • 肾活检
预防和治疗
– 冲击滴注时间>30分钟(防猝死)。
– 静脉H2 受体阻滞剂、抗菌素保护。
激素应用注意事项:
低盐、低糖、低脂饮食; 合并使用H2受体阻滞剂; 控制高血压和/或高血糖; 尽早使用活性VitD衍化物,补钙; TB史合并预防性抗痨; 定期痰、尿细菌和霉菌培养; 肝功能损害,强的松 强的松龙
ISN/RPS 2003年LN分型简化版

规培题库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规培题库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26.【A1型题】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是A.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B.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C.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D.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升高E.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升高查看答案:答案:A 解析:无2/26.【A1型题】Goodpasture综合征的定义是A.硅沉着病(原称砂肺)伴类风湿性关节炎B.肾小球肾炎伴肺出血0吸入胃液所引起的肺浸润D.一过性嗜酸性肺部浸润E.硅沉着病伴有多发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及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查看答案:答案:B 解析:无3/26.【A1型题】Good-pasture综合征,哪项不正确)A.有肺出血)B.有肾小球肾炎C.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D.肾脏受累均表现为新月体性肾炎,预后差E.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和ANCA可同时阳性查看答案:答案:D 解析:无4/26.【A1型题】下述哪项不是肝硬化病人肝肾综合征的特点A.氮质血症B.自发性少尿或无尿C.伴有肾脏的病理性改变D.稀释性低钠血症E.低尿钠查看答案:答案:C 解析:无5/26.【A1型题】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最常见为肾脏病理类型为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微小病变型肾病C.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D.膜性肾病E.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查看答案:答案:D解析:无6/26.【A1型题】对肝肾综合征的治疗,下列哪项不正确A.避免强利尿,单纯大量放腹水B.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减少循环血容量C.避免服用损害肾功能药物D.迅速控制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等诱发因素E.在扩容基础上应用利尿剂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无7/26.【A1型题】下列不会继发肾病综合征的是A.多发性骨髓瘤B.慢性乙型肝炎C.过敏性紫瘢D.糖尿病E.慢性肾孟肾炎查看答案:答案:E解析:慢性肾孟肾炎可导致慢性肾衰,但不会继发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概述(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

肾小球疾病概述(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
肾脏固有成分作为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管上皮细胞 抗原等。
种植抗原—溶血性链球菌胞浆蛋白中的内链素;SLE患者被破 坏的细胞中释放的DNA等。
2.细胞免疫
近年来发现急进性肾炎有T细胞浸润, 提示T细胞活化可能在疾病早期起启动 作用。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反作用于炎症细胞,炎症介质之 间相互作用。
➢ 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 小板、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上皮 细胞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具有炎症细胞作 用。
➢ 炎症介质:以前着重研究补体成分、凝血因子、
血管活性胺、激肽等,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发现了 许多活性物质,如生物活性肽、活性酯、活性氮、 活性氧等。
(1)炎症介质对自身细胞可起作用;
4.高血压:慢性肾衰患者90%出现高血压 发生机制:水钠潴留,RA分泌增多,肾 内降压物质分泌减少。
5.肾功能损害:GFR降低,肾小管功能损害。
五、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
临床分型:根据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
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
病理分型:根据1995年WHO分类标准
病理分型还可以根据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结果进 行免疫病理分型。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
遗传性免疫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三、发病机制
主要由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慢性进展病程 中有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参与。
免疫发病机理: 1.体液免疫 (1)抗原—内源性(肾小球基底膜、细胞核、胞浆、
肿瘤抗原等)。外源性(药物、细菌、病毒、寄生 虫等) (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原因:(1)孔径屏障的破坏; (2)电荷屏障破坏。

继发性肾脏病的病理特点

继发性肾脏病的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1、病理诊断与血清学检查指标的关系 LN LN的病理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血清学 指标方能确诊,不能单凭病理形态改变下 诊断。当血清学结果不支持狼疮性肾炎, 而病理形态指标支持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时,
鉴别诊断
2、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鉴别 与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在病理形态上与LN 有许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血清学检查的 证据。
少,因此需要结合临床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LN具有多种自身抗原,诱发多种自 身抗体,可以 形成分子量不同、性状不同的免疫复合物。
大分子量的免疫复合物多沉积在系膜区 中分子量的免疫复合物多沉积在上皮下 小分子量和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
LN 患者的皮肤红斑处可见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有IgG状沉积,称为:
(2)结节性病变:由于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在毛细血管
襻中心区形成均质红染的少细胞或无细胞性结节,称K-W结节。这一
结节PASM染色下为同心圆排列的层状结构,结节周边可见一层或数层
同心圆排列的层状结构。随着病情的进展,K-W结节的体积增大,对
外周襻毛细血管腔造成挤压,基底膜与系膜分离。外周攀融合,形成
主,附加一些其他病变,因此病变具有 “不典型性”。
2、较特殊的形态
(1)内皮下大量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下大量免疫复合物呈条带状沉积,使血管壁严 重增厚和僵硬,有如铁丝环或白金耳(wire loop)样改变
白金耳
(2)易见微血栓:系统性红斑狼疮常有血 液凝固障碍,容易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 微血栓
电镜特点
电镜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系膜区不同程度扩大,系膜细胞和系膜基 质增生,系膜区及系膜旁区可见多少不等、形态不同的块状高电子致 密物沉积。

肾小球病理介绍

肾小球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肾小球病理介绍
导语:肾小球病理可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我们都知道,这其实就是肾的一种炎症,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就需要观察和了解,肾小球的病
肾小球病理可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我们都知道,这其实就是肾的一种炎症,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就需要观察和了解,肾小球的病理机制,以及它的病理变化问题,这样子才能够帮助自己根据病情的因素,去找到最科学有效的治疗和应对方法,减少因为肾小球肾炎而产生的伤害。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变化病变为弥漫性,累及双侧肾脏大多数肾小球。

镜下见: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引起肾小球缺血。

②肾小球的病变引起所属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含有从肾小球滤出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这些成分可在管腔内凝集成各种管型。

③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肉眼观,两侧肾脏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称为“大红肾”。

有时,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蚤咬肾”。

2.病理临床联系①少尿: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使管腔狭窄,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正常,导致球一管失衡而引起少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

②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所致。

③水肿:主要原因为少尿引起钠水潴留。

④高血压:主要由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肾穿刺指南规范最新

肾穿刺指南规范最新

肾穿刺指南规范最新一、肾穿刺的适应证。

1.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急性肾炎综合征:当肾功能急剧恶化、怀疑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时,肾穿刺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如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有很大差异。

例如,Ⅰ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强化血浆置换等特殊治疗,而Ⅲ型可能主要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 肾病综合征:对于成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可以明确是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反应不同,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较为敏感,而膜性肾病单用糖皮质激素往往无效,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

-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持续的血尿和(或)蛋白尿,尤其是蛋白尿定量超过1g/d时,肾穿刺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肾小球疾病以及具体的病理改变,为是否需要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2.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穿刺能够准确判断肾脏受累的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型、局灶型、弥漫增生型等。

不同病理类型的狼疮性肾炎,其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和疗程有所不同。

准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糖尿病肾病:虽然糖尿病肾病有典型的临床病程,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而糖尿病病程较短、或伴有血尿、肾功能快速下降等不典型表现时,肾穿刺可以鉴别是否合并其他肾小球疾病,如合并膜性肾病等,这对于调整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穿刺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类型,如轻微病变型、新月体性肾炎型等。

病理类型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严重病理类型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3. 遗传性肾脏病。

- 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遗传性肾脏病,如Alport综合征,肾穿刺可以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的病理改变,如基底膜增厚、变薄或分层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摘要目的:研究温州地区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状况。

方法:分析浙南地区1984~1999年的十五年间经肾活检诊断的肾小球疾病(资料完整者)1014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1993~1999年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的分布状况。

结果:1014例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1.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16.0%。

二者高发年龄段均为 15~24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1.5∶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1∶1.5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

1993~1999年5月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以IgA肾病(IgAN)最常见,占36.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LN)最常见,占48.8%。

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温州地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青年男性多发。

在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IgAN最常见。

LN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青年女性多发。

14~24岁年龄段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疾病的高发人群关键词:肾小球;病理类型;肾活检;流行病学肾小球疾病是我国常见的肾脏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影响。

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一大组原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包括多种病理类型。

来自肾活检的文献资料表明,一些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受到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1~4]。

因此,研究不同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其发病因素,而且在预防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我们曾对浙南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分布状况做了初步观察[5]。

近年来,随着免疫病理和超微病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以往未诊断的原发、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或遗传性肾病相继被发现,使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分布特点已有明显变化。

本文报告1984~1999年间温州地区1014例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着重在免疫病理水平上分析1993~1999年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的分布状况。

肾脏病理生理学

肾脏病理生理学

肾脏病理生理学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其正常功能对于维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肾脏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肾脏病的发生。

肾脏病理生理学是研究肾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通过深入理解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一、肾脏病理变化肾脏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肾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改变。

不同的肾脏疾病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常见的包括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间质病变等。

1. 肾小球病变:肾小球是肾脏的主要过滤单位,其病理变化常见的有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从而引起尿蛋白、血尿等症状。

2. 肾小管病变: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重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病变可以表现为肾小管坏死、萎缩、变性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肾小管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尿液的成分和浓度调节。

3. 间质病变:肾脏的间质是指肾小球和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肾脏的支持和修复。

间质病变常见的有间质纤维化、炎症及肿瘤浸润等。

这些变化会引起肾脏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受损。

二、肾脏病理生理机制肾脏病理生理机制是指肾脏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学过程。

了解肾脏病理生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肾脏疾病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1. 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肾小球滤过的功能下降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现象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系膜和内皮细胞的损伤等因素导致的。

滤过功能下降会引起体内废物和水分潴留,导致尿量减少和毒素累积。

2. 肾小管功能受损:肾小管病变会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包括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减退。

肾小管功能受损会导致尿液成分和浓度调节的紊乱,进一步加重尿毒症的症状。

3. 肾小管间质炎症反应:间质病变引起的炎症反应是肾脏疾病中常见的现象。

炎症反应的发生会导致肾脏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从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不一,位于毛细血管袢外周,PAS染色阳性。基膜增厚。 IF:基膜(主要)、结节中心IgG(为主)、IgM、FIB连续线状沉
积。 EM:同上 “帽状物”:位于毛细血管袢外周的渗出性纤维蛋白,非特异性嗜
酸性半月体 “滴状物”:位于球囊壁层的小圆形嗜酸性物质,有诊断参考价值。
DN-PAS
DN-HE
形成50-75% V:局灶(a)、弥漫(b)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新月体
形成>75% VI: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HSPN-PASM
糖尿病肾病
1/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大多数可见到(EM异常占90%以上) LM: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弥漫性增生;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呈玻璃样变 EM:同LM
2/结节性肾小球硬化:50%可见到。为特征性改变 LM:系膜区均质圆形结节(部分结节中心可发展为微血管瘤),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各种临床综合征均有 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会(ISKDC,主要根据系膜和新月
体病变分类) I:微小病变 II:系膜增生 Ilt;50% IV:局灶(a)、弥漫(b)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新月体
DN-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