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0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
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
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X〕61号)精神,确保完成全省“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确保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性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X年下降20.5%,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框架,气候变化相关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
二、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一)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
逐级分解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指标,每年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并严格奖惩。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监察,建立健全用能权、用煤权市场交易制度,实施锅(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变压器)节能、智慧节能、节能产品推广、建筑能效提升等六大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六大领域和千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确保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2785万吨标准煤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X年下降17%。
(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二)大力压减煤炭消费。
以压减工业燃煤、治理分散燃煤为重点,多措并举、加快进程,确保201X年煤炭消费总量较201X年减少4000万吨,2020年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以内。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务院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
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
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
陕西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
陕西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排放强度分解目标: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韩城市、神木市和府谷县分别下降19%;延安市、汉中市分别下降18%;铜川市、安康市、商洛市分别下降17%;杨凌示范区下降15%。
二、推进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一)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39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3%。
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等负责)(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
(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统计局等负责)(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积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鼓励利用秸秆、沼气、垃圾等生物质发电。
实施农光互补和城市建筑屋顶光伏计划,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
(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负责)(四)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
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
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控制在70%以内,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3%。
(省发展改革委、省环境保护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负责)三、加快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一)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
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河北省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精神,确保完成全省“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确保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性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0.5%,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框架,气候变化相关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
二、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一)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
逐级分解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指标,每年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并严格奖惩。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监察,建立健全用能权、用煤权市场交易制度,实施锅(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变压器)节能、智慧节能、节能产品推广、建筑能效提升等六大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六大领域和千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确保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2785万吨标准煤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
(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二)大力压减煤炭消费。
以压减工业燃煤、治理分散燃煤为重点,多措并举、加快进程,确保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较2012年减少4000万吨,2020年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以内。
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充分发挥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全国唯一省域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把培育低碳清洁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
坚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局工作,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生态立省与传统发展方式、绿色能源与传统能源、绿色生产生活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三大突出矛盾。
坚持历史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控增量减存量,优结构促绿色,压责任强考核,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实施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十二大重点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2%,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明显加大。
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低碳产业及评估核算指标体系基本建立,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
水泥、石油、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按照国家要求尽早实现达峰目标,为2030年前全省达峰奠定基础。
建立并完善全面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
安徽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安徽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嘿,咱们得先聊聊这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承担着减排重任。
安徽,作为我国东部的一个重要省份,发展速度快,但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
所以,咱们这个方案就是为了在“十三五”期间,让安徽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得更稳、更准、更狠!二、重点领域与措施1.优化能源结构这招儿咱们得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争取到202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
优化化石能源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
2.工业减排工业是排放大户,咱们得好好管管。
一是加强工业排放源头控制,推广低碳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实施重点污染源减排,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进行改造升级,减少排放。
三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交通减排交通排放也不容忽视。
一是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二是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
三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减少拥堵,降低排放。
4.建筑减排建筑领域也要下功夫。
一是推进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二是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5.农业减排农业减排也不容忽视。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排放。
6.控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是排放的重要来源。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二是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碳汇能力。
三是推广低碳城市生活方式,减少居民生活排放。
三、政策保障与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省、市、县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2.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排放控制要求,建立健全排放控制政策体系。
3.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领域。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紧迫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因此,制定“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到2024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内,与国际社会共同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二、政策和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1)制定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管理和交易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监测体系,实现精确统计和监测。
(2)推行碳排放权市场,建立有效的碳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碳交易激励企业进行低碳转型。
2.加强行业标准和技术支持(1)制定行业排放标准,对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实施严格的排放限制,并制定减排指标,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2)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减少依赖传统煤炭等高碳能源。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强宣传教育和意识提升(1)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加强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鼓励公众减少碳排放。
三、实施机制和监测评估1.实施机制(1)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和控制,组织制定政策和措施,协调各部门的配合和合作。
(2)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推动各地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监测评估(1)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评估体系,对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和统计。
(2)制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目标,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查,对达不到减排目标的单位进行问责。
(3)配合国际社会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国际组织报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豫政办[2017]52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7.04.01【实施日期】2017.04.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52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4月1日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和任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低碳发展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能源节约、增加碳汇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作用,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有效控制全省温室气体排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9.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甲烷、氧化亚氮等重点领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低碳试点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
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
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八大重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八大重点——《“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解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李俊峰刘强陈怡2016 年11 月4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全面部署2020 年之前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工作任务。
《方案》的制订发布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构建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客观需求,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总结“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基础上,《方案》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能源发展新形势,确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八大重点领域,并对各领域的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做了细化安排。
一是通过能源革命推动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
《方案》对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节约能源、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利用化石能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除“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提出的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 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控制在42 亿吨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较2015 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 以及非化石能源装机等目标外,《方案》进一步提出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 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的目标,体现了在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和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大形势下,强化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思路。
二是通过打造低碳产业促进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
《方案》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增加生态系统碳汇作为主要抓手。
除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提出的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达到56%和15% 等目标外,《方案》进一步提出2020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 年下降22%、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达峰和2020 年左右部分重化工业率先达峰等量化目标,首次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提出了相关要求。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特制 订本 工 作 方 案 重 化 工 业
2020
年 左 右 实 现 率 先达 峰
,
能 源体系
。
、
、
总 体 要 求 产 业 体 系 和 消 费 领 域低 碳转 型 取 得 积 极 成 效
)
全
一
(
指 导 思想
、
。
全面 贯 彻 党 的 十 八 大 和 十 八 国 碳 排放 权 交 易 市 场 启 动 运 行
)
烷
,
基本实现达标排 放
1 1
“
,
十三
,
三
。
积 极 有 序 推 进五
”
期 间 累计 减排二氧化碳 当 量
一
亿吨
以上
水 电 开发
,
安 全 高 效 发展 核 电
,
,
稳 步 发展 风 电
、
,
逐 步减 少二 氟
2020
35
氯甲
烷受控用 途的生 产和 使用
(
,
加 快 发 展 太 阳 能发 电 能 和 海洋 能
务 院文件
20
1
6
.
2
1
^分政 权
,
和服务
,
实施 能 效 领跑 者 引 领 行 动
加 快 发展 非 化 石 能 源
。
推 行 合 同 能 放
。
,
制 定 实施 控 制 氢 氟 碳化 物 排 放 行 动 方 案
有
源管 理
(
,
推 动 节能 服务产 业 健 康 发 展 效控 制 三 氟 甲
低 碳试 点 示 范 不断
,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精神,深入推进全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为契机,把低碳发展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责任,调动企业、中介组织及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统筹经济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稳妥有序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体现特色,突出重点。
围绕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的实施,针对各市和各重点领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形成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科技支撑,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和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
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
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
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
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积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
(四)优化利用化石能源。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0年控制在42亿吨左右。
推动雾霾严重地区和城市在2017年后继续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幅削减散煤利用。
加快推进居民采暖用煤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工业窑炉、采暖锅炉“煤改气”,大力推进天然气、电力替代交通燃油,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
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控制煤化工等行业碳排放。
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加强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三、打造低碳产业体系(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依法依规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
转变出口模式,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着力优化出口结构。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
(二)控制工业领域排放。
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碳排放管理,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
积极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实施控制氢氟碳化物排放行动方案,有效控制三氟甲烷,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十三五”期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1亿吨以上,逐步减少二氟一氯甲烷受控用途的生产和使用,到2020年在基准线水平(2010年产量)上产量减少35%。
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并做好环境风险评价。
(三)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坚持减缓与适应协同,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到2020年实现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达到峰值。
控制农田甲烷排放,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控制畜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开展低碳农业试点示范。
(四)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着力增加森林碳汇。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灾害防控,减少森林碳排放。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稳定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
推进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草原灾害防治,积极增加草原碳汇,到2020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探索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
四、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一)加强城乡低碳化建设和管理。
在城乡规划中落实低碳理念和要求,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开展城市碳排放精细化管理,鼓励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
提高基础设施和建筑质量,防止大拆大建。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
强化宾馆、办公楼、商场等商业和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营管理。
在农村地区推动建筑节能,引导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低碳转变,建设绿色低碳村镇。
因地制宜推广余热利用、高效热泵、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绿色建材、绿色照明、屋顶墙体绿化等低碳技术。
推广绿色施工和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
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和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
(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铁路、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推动航空、航海、公路运输低碳发展,发展低碳物流,到2020年,营运货车、营运客车、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别下降8%、2.6%、7%,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2.5%。
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行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鼓励使用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提高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研究新车碳排放标准。
深入实施低碳交通示范工程。
(三)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
创新城乡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理念,合理布局便捷回收设施,科学配置社区垃圾收集系统,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智能型自动回收机,鼓励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在社区建立分支机构。
建设餐厨垃圾等社区化处理设施,提高垃圾社区化处理率。
鼓励垃圾分类和生活用品的回收再利用。
推进工业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等多种处理利用方式,有效减少全社会的物耗和碳排放。
开展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甲烷收集利用及与常规污染物协同处理工作。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
积极践行低碳理念,鼓励使用节能低碳节水产品,反对过度包装。
提倡低碳餐饮,推行“光盘行动”,遏制食品浪费。
倡导低碳居住,推广普及节水器具。
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五、加快区域低碳发展(一)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
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
“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0.5%,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分别下降19.5%,山西、辽宁、吉林、安徽、湖南、贵州、云南、陕西分别下降18%,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甘肃、宁夏分别下降17%,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分别下降12%。
(二)推动部分区域率先达峰。
支持优化开发区域在2020年前实现碳排放率先达峰。
鼓励其他区域提出峰值目标,明确达峰路线图,在部分发达省市研究探索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
鼓励“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城市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加大减排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力争提前完成达峰目标。
(三)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
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
以碳排放峰值和碳排放总量控制为重点,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扩大到100个城市。
探索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将国家低碳城(镇)试点扩大到30个城(镇)。
深化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将试点扩大到80个园区,组织创建20个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
推动开展1000个左右低碳社区试点,组织创建100个国家低碳示范社区。
组织开展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
以投资政策引导、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做好各类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四)支持贫困地区低碳发展。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确立不同地区扶贫开发思路。
将低碳发展纳入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体系,制定支持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适合不同地区的差异化低碳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