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与接受

合集下载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作者:魏小璞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2期摘要:我们从郁达夫的早期作品,特别是《沉沦》可以发现,其早期的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经历了留样的青少年在发生人格性心理失调以后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对这种情绪调节失败最终导致了沉沦,这种现象其实与心理学当中的人格结构有所关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郁达夫早期作品必然受外国文学影响,也表现出来了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定渊源。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外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初期,我国在文学作品上百花齐发,出现了一大批至今影响深厚的作家以及诸多的文学作品,其中郁达夫就是著名的一位。

郁达夫主攻新体小说的创作,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以及带有浓厚的个人特色,在他的每一步作品当中都带有他一定程度的真情实感,也正是这种真导致他个人忧郁、哀愁的文字基调的形成,而他这种文学风格,一方面是自己性格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受到了外国伤感文学的影响。

一、《沉沦》的主要思想情感表达简介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还是着眼于刻画中国在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一个青年人的心理受到的冲击与产生的变化过程。

一个曾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青年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教育,然后在留洋的过程当中又接收到了西方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一个新鲜事物,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必然会对固有的传统思想产生冲击,在初期的亢奋感过去职工,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观念必然会在青年的心灵当中产生鹏创,而西方浪漫、改革的开放意识使他封闭的心扉得以打开,使他愿意热情的迎接这些全新的事物,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当中的保守观念,又使他对外界竖起围墙,最终使他形成一种孤冷的心境,而这种在特殊情境下形成的性格的苦闷,正是当时郁达夫对于人们真实心态的一种吐露,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沉沦》并不是一部苦闷的发泄日记,只是郁达夫勾勒出的一个在特殊的内心世界以及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之下对于人们特殊心理状态的一种把握。

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审美动机: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做接受心境。

文学创造过程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由内心积累得相当多的感性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分析评价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三度创作现象。

分析评价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三度创作现象。

分析评价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三度创作现象。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三度创作现象"是由中国文化学家余秋雨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读者在理解、接受、评价作品时,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和阅读体验,产生的与作者原意不完全一致的独特创作。

三度创作现象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第一度创作:读者通过分析、理解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尝试还原作者的本意,试图捕捉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这个阶段的创作是对作者作品的初步理解和解析。

2. 第二度创作:在第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读者主动引入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对作品进行补充和解读。

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理念与作品进行对话,甚至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或人物。

这个阶段的创作跳出了作者原意的界限,读者开始通过主观感受进行想象和创造。

3. 第三度创作:在第二度创作的基础上,读者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对话,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创作,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和创造力的聚集。

读者之间相互启发和触发,形成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和多样性的创作。

这个阶段的创作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超越个体的体验,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三度创作现象提醒我们,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的原意,读者的主观参与和主动创作同样重要。

这种多样性和活力让文学作品与读者产生更丰富的互动与对话,丰富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领域。

第五章文学接受

第五章文学接受

韦庄的《女冠子· 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将作 品中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在脑海中还原成 感性、具体的生活画面。

3、感知内涵
——指初步地掌握形象内含的某些思想。 ⑴把握了形象不一定就能把握形象的内涵。 ⑵把握内涵也是把握形象的要求。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 画面本身很容易把握:人体器官的组合。 但形象隐含的思想难以把握。 ⑶直观的、印象式的、感性的把握。内容提要)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
作用
有三种认识,反映了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 ⒈接受活动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活动。 ⒉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与 接受的关系具有互动性。 ⒊接受活动对文学本体具有规定性。
《列子·汤问》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专门讨论接受: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柏拉图讨论过‚对话体‛和‚独白体‛在 接受中的不同作用。 文学接受这个话题成为20世纪文学话语研 究的一个重点。

⑷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 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 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悟和欣赏。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是人类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创作,人们能够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个人思想与意识,从而达到共鸣与交流的目的。

而文学作品的欣赏,则是通过阅读、鉴赏和解读来感知、理解和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内涵。

一、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源于作家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体验。

文学作品是作家语言文字的艺术创造,在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艺术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常会借助各种艺术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与象征、情节安排等,来塑造作品的形象、情感和意义,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涉及到读者对于作品内容、形式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感知和解读。

欣赏文学作品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包括对文学基本概念的了解和对文学形式的熟悉。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需要通过品味作品的美感,感知作品所揭示的人生智慧与情感,以及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思考和价值观念。

三、创作与欣赏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家通过欣赏和消化前人的作品,汲取灵感和养料,进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

而读者通过欣赏作家的作品,不仅能够分享作家的情感与思想,还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需要互动,需要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总之,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是一种富有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活动。

通过作品的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文学作品才能够得以诞生和传播。

作家创作作品的初衷是为了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共鸣,而读者通过欣赏作品,则能够在感悟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才能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与读者接受

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与读者接受

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与读者接受网络文学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传播和阅读的文学作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它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创作特点和读者接受方式,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之一是互动性。

传统文学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后,通过出版社进行印刷发行,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读者进行实时交流、反馈和互动,使作品的内容和情节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进行调整和改编,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参与感和掌控感。

这种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学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和审美,提高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

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类型变得非常多样。

除了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之外,网络文学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作形式,例如微小说、小品文、长篇连载小说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给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网络文学还借助互联网平台丰富了创作手段,包括插图、音乐、漫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多样性使得网络文学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读者对多元化文化的追求。

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之三是即时性。

传统文学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出版流程,从创作到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读者需要等待才能看到最新的作品。

而网络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即时发布和传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和读者的需求及时更新文学作品。

这种即时性使得读者能够实时获取最新的文学作品,不再有等待时间的限制,满足了读者对阅读时效性的需求。

同时,即时性也增加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频率,加深了读者对作品和作者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网络文学的读者接受也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化形态,更加适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年轻人热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畅游和探索,网络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研究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研究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研究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创作是作者通过文字和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的过程,而接受则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从中获取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的过程。

在创作方面,一个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意、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炼的文字功底。

此外,创作者还需要考虑作品的受众和接受方式。

例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

在接受方面,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读者的个人背景、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等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其次,社会和文化环境也会对读者的接受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消费意识和媒介意识也会对文学接受产生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背后的资本者和网站往往使用各种策略来诱导读者进行消费。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的阅读审美需求被淡化,消费和享受的需求成为第一位。

在分析文学接受心理时,可以从接受动机和读者接受的心理图式两个方面入手。

接受动机通常包括审美动机、求知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等。

在网络原创文学的视角下,读者的接受动机主要是审美动机,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总之,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创作和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综合运用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创作 文学接受的理论来分析和评

综合运用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创作 文学接受的理论来分析和评

综合运用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理论来分析和评一、文学的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1、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1)文学价值及其生成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包含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两个环节。

文学价值首先来自作家的创造,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接受和再创造完成的。

2)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审美的变化,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2、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1)文学价值的多样性,是指文学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这既包括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多样性,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读者接受中所显示出的价值多样性与变化性。

文学价值可分为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交往价值、科学价值、商业价值。

文学价值的选择接受与评判尺度随着时代的文化变迁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文学的主导价值,是指文学作品多样性价值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反映,要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还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

3、文学的真、善、美价值一部作品是不是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做了近切而深刻的反应,看它是否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去表现现实的内容,看它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的@文栏灵魂。

同时还要看他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技巧上的创造、虚构想象上的开拓、情感体验上的推进。

不仅要看他是否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而且还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前瞻意识。

对于今天的文学来说,还要看他是否体现了人民本位观察是否呈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文学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欲望、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1)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了解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

文学接受史例子

文学接受史例子

文学接受史例子文学接受史是指文学作品在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内的接受与影响的历史记录。

以下是几个关于文学接受史的例子,展示了文学作品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中被接受和影响。

1. 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接受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16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赞赏。

他的作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这些戏剧在当时的剧院中上演,吸引了大量观众,被广泛传播。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受到当时的观众欢迎,而且对后来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影响深远。

2. 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接受19世纪末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对于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作品有着复杂的接受态度。

他的作品如《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温夫人的扇子》通过幽默和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道德双重标准。

然而,这些作品也因为涉及禁忌的主题和王尔德个人生活中的丑闻而引发了争议。

王尔德被控犯有“不道德行为”,被判入狱,并最终致使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受到了抑制。

3.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在美国的接受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愤怒的葡萄》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加州农民的艰难生活。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并获得了普利策奖。

然而,由于小说中反映了社会不公和工人权益的问题,他的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也引起了争议。

政府官员和保守派的批评声音使得斯坦贝克的作品受到了审查和限制。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的接受态度和影响程度的变化。

文学接受史不仅反映了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通过研究文学接受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并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历史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学接受史例子

文学接受史例子

文学接受史例子
文学接受史是指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接受、认可和影响的过程。

在文学接受史中,有许多例子可以展示作品如何从最初的创作到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和赞赏的过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尽管莎士比亚在他的时代并不是一位广为人知的剧作家,但他的作品却逐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在他生前,他的剧作被演出在伦敦的剧场,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戏剧迷。

然而,直到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里,他的作品才真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另一个例子是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在他的时代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和赞赏,直到他去世后,他的作品才开始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他的小说《变形记》和《城堡》等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续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一个例子是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本小说在出版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对种族和社会不公正的揭示而闻名,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如今,《杀死一只知更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必读书目,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文学的杰作。

这些例子都表明,文学作品的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一部作品可能会在最初时期被忽视或被诋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这也展示了文学的力量,它可以改变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在文学接受史中,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的。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一、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一)二度创造的意义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二)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文学活动的完成与待续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人。

二、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一)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共通性及其关系文学接受的共通性文学语言的把握,文学形象的把握,文学意蕴的诠释,具体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

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二)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互动(一)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1、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只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接受活动及其结果。

2、文学的创造性部分地来自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伪经典化”现象,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的活动。

(二)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三)对当前大众文化中某些戏仿经典和颠覆红色经典的现象的评析1、对于经典的关注(颠覆)传达出大众文化的一种焦虑。

2、在这种焦虑中,大众文化开始从经典谱系中寻找消费符号,以熟悉的人物讲述异类的故事,在故事中传达消解崇高、追求世俗幸福、反英雄、比“矮”的世俗精神。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接受者的意义生成
05
CHAPTER
文学接受的影响与意义
文学接受过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历史和传统。
文化传承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不公,能够唤起读者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社会意识觉醒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作者会将自己的构思付诸文字,并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品的发表与传播
作品完成后,作者会选择适当的发表途径,使作品得以传播给读者,实现作品的价值。
作品的反馈与评价
作品发表后,会收到来自读者的反馈和评价,这对作者来说是重要的激励和启示,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作品的完成与发表
意义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接受者通过与作品的互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生成独特的意义。这一过程既涉及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对作品形式、风格等方面的把握。
意义生成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意义生成在文学接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丰富作品的意义内涵,还能激发接受者的思考和创新精神,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跨文化交流
对社会的影响
审美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素养。
知识拓展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精神寄托
文学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对个人的意义
1
2
3
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03
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接受者对作品的评价和选择,还影响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021文学接受的审美再造与创作陌生化范文2

2021文学接受的审美再造与创作陌生化范文2

2021文学接受的审美再造与创作陌生化范文 为了使自己的文学作品新颖独特、别具一格、更有魅力,获得更多的读者,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运用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手法会使读者在审美接受活动中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进行审美再造时也会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文学陌生化理论是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 [1]陌生化手法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转变成审美对象,唤起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进而获得对事物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

陌生化手法不仅运用在语言上,还运用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

陌生化手法使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文学的再创造活动,使文学接受活动变得丰富而生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文学作品是为阅读而创作的,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就不可能实现。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作品,还会积极主动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与读者的阅读分不开。

克罗齐曾指出:“批评和认识某事物为美的那种判断的活动,与创造那美的活动是统一的,唯一的分别在情境不同,一个是审美的创造,一个是审美的再创造。

” [2]这就强调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审美再创造的重要性。

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陌生化手法进行创作,或打破日常语法结构规则,或词性活用,或巧用修辞,或省略句法成分,或用朦胧含蓄的语言,使语言陌生化;或在意象、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实现创新,在文本有限的语言篇幅中再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审美评价和理性思考,展现无穷无尽的生活意蕴。

由于文学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作者在作品中总是留下许多空白点、未定点,让读者去填空补充。

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在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补充和扩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深化和拓展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能动过程就叫做文学的审美再造。

文学创作心得体会(精选8篇)

文学创作心得体会(精选8篇)

文学创作心得体会(精选8篇)文学创作心得体会篇1我们的微电影拍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落下了帷幕。

成果已经向大家展示过了,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老师和同学对这部微电影的反映还不错,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那么多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教训,以后多多注意:第一,就是剧本创作,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翻拍网上反响比较好的微电影,这样就会省去创作剧本这一步,但是因为超越经典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弄不好就成了被人吐槽的狗血剧,所以我们不想铤而走险。

这部微电影的灵感________于网上很火的一个段子,名为《大四毕业前要做的三十件事》,我们选取了其中的几件事和关于校园爱情的片段,作为我们这部剧的剧本。

因为我们也即将面临毕业,毕业生的种种心情我们能够感同身受,这种类型的剧应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第二,关于影片的时长,很多刚接触微电影拍摄的编剧或者导演都会把故事想的很长,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时间越长,工程量越大,资金消耗也是成正比的,对于观众来说,如果剧情不够吸引人,那么时间越长观众反而会越排斥,所以,我们认为,刚开始在没有商业投资的情况下,最好是5-8分钟就可以了,最长也别超过10分钟。

我们这部剧就是控制在5-8分钟以内的,浓缩的才是精华。

第三,关于演员,人物,和角色,前期在研究剧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角色的设置,这个对于微电影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般电影里面,我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物都是很重要的,不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同时又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里面的,这些是需要大量的创作时间来进行研究的,那么我们在拍摄微电影的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各个人物个各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等,所以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那么就是尽量避免多余的角色,角色越精简,对于微电影的操控性来说越能实现,另外,对于独立制片来说,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请专业的演员,如果都是自己的朋友在演戏的话,那么都不是专业的,如果角色越多,风险就会越大,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可能就是因为演员表演不到位而浪费了好的剧本,到最后只能叫烂片了。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矛盾分析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矛盾分析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矛盾分析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中的两大关键环节。

文学创作是一个个独立的思想、情感、意志等表达的过程,文学接受则是读者对作品内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这两个环节本身就存在着矛盾,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与反思,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首先,文学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创作者需要借助自己的笔触、文体、手法等表达出内心所想所感所思,寻找作品与世界的形式与内在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所体现的个人经验、社会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因素会对作品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这些个人经验与观点并不一定与读者完全相同,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文学创作中的某些趋向或倾向也可能无法被所有读者所理解或接受,存在矛盾。

其次,文学接受的过程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读者对作品的了解与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其自身的认知、知识背景、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

在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读者的某些理解和意见可能与作者意图产生偏差,这也可能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读者对作品的认知和评价往往存在时间差,即作品初次面世的评价与人们后来对作品的认知和评价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这些不同之处,也可能会反映出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之间的矛盾。

那么,如何解决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矛盾呢?首先,文学创作者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保持独立的思考与表达,不把读者的口味和期望作为出发点,而是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来丰富作品内涵。

其次,创作者要倾听读者的反馈,加以修正与改进自己的文学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和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写作坊、文学评论、读者问答等方式,从而形成良性的作品改进和读者反馈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图,避免片面或主观地评价作品。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作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从而加强自身审美、文化和思考能力。

总之,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索,才能促进文学发展和繁荣。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矛盾分析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矛盾分析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作者;读者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创作的一方,作者在进行创作中时,具有将对读者启智开明的文学功能注入到其文学作品中的责任;作为接受的一方,读者也应具备从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中进行自我文化涵养续构的能力。

一.文学创作———“召唤结构”的产生阶段文学创作是文学文化内涵孕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作家构造文学艺术内涵的方式和手段是千差万别,不拘一格,从而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深邃的文学价值与涵养,这一独特深邃的文学涵养就架起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1]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涵养会抽象形成一种框架结构,起到一定的引领读者思绪和情感方向的作用,而框架之间的空白维面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则会激发读者去进行文学内涵的延伸,“召唤”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内心的想象,去填补符合自我内心世界观的精神与感情的空缺。

“召唤”的过程往往是开放的与未知的,即具有不确定性,但受到“召唤”的读者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这无可否认,对社会读者群来说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而是否寻得自己想要的精神归宿,则取决于读者内心对自我的文学价值追求有多高,这显然只有留给读者自己去进行判断了。

二.文学接受———“期待视野”的加工阶段“文学接受”一词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具体是指以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为基点,在此基点上读者主动的进行作品深层涵蕴的挖掘与把握的阅读活动。

文学创作完成并不意味文学活动的终止,当文学作品进入到的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接受这一环节时,文学活动会继续延伸,读者在进行文学接受之前,由于先前的个人生活与实践背景,往往会带有以自己内心感情和价值观为中心的“期待视野”。

[2]大致意思是读者在进行文学接受之前会在自己的审美经验、接受契机和阅读背景的基础上,在自己内心会形成属于自己感情世界的抽象图轴,即“既成图示”。

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又不仅仅止于自己的“期待视野”,他们往往还会对原有的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即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你对文学创作的体会和认识

你对文学创作的体会和认识

你对文学创作的体会和认识
文学创作的艺术之美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情感、追
寻真理的重要途径。

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更应该对此有更深刻
的认识和体会。

在我们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我们应该先了解文学
作品达到的目的,使我们更加透彻地知道如何写好一篇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通过语言、情节、人物塑
造等方面,去刻画一个个丰富的人性思想、情感状态、生活境遇。

文学创作者要卓越的创作技巧,才能展现出作品之中的艺术之美。

在我们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学尊重、爱青年、坚
持创新的信念,坚持文学原创,不断超越自我,丰富个人知识和
文学思想。

文学创作者应该追求深层次的人性意义。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感情和思想的重
要展示。

文学作品之中的情感、情绪和思考,都能够给人以思考
的启示,深层次的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人性的弱点,引领人们向
更加开阔的认知世界探索。

文学创作者应该注重思想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文学作品之中所具有的思想性,是其他创作难以企及的。

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既要探究人性,又要关注人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同时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我们不仅要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更要搜寻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次意义。

总之,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更是情感、思想和认知等方面的展现。

只有以真正尊重、认真倾听自己和读者的心声,积极创新,才能够创作出更为艺术精品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艺术之美。

文学创作实践与感悟

文学创作实践与感悟

文学创作实践与感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并分享一些对于文学创作的感悟。

一、创作灵感的来源文学创作的灵感可以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家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寻找灵感,或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生活细节来获得创作的素材。

此外,作家还可以从历史事件、社会问题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获取创作的灵感。

二、文学创作的写作技巧1. 描述细腻: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是引领读者进入作品世界的重要手段。

作家应该注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 人物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

作家要善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3. 情节安排: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

作家应该合理安排情节的起伏和发展,通过紧张的冲突和转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 语言运用: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工具。

作家要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以确保作品的表达准确、流畅。

三、文学创作的感悟1. 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文学创作,作家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化为文字,并与读者进行共鸣,这种情感交流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2. 文学创作是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

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往往会思考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作家本人以及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启发和思索。

3. 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的反思。

作家通过作品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等进行深度剖析,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本质。

4. 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作家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总结起来,文学创作实践对于作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努力实践,作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并从中获得思考人生、表达情感的满足感。

同时,作品也能够带给读者思考和启发,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因此,文学创作实践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意义的事业,值得每个热爱文学的人去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1.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1. 虚拟性。

2.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

3.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1. 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

2.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1. 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

2.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论述题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1. 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

2. 风格与词语的颁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1. 文采。

2. 情调。

3. 气势。

4. 氛围。

5. 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1. 独创性。

2. 稳定性。

3. 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1. 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2. 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

刚柔影响最大。

3. 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1. 与时代文化。

2. 与民族文化。

3. 与地域文化。

4. 与流派文化。

5. 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文学创作名词解释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

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

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

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简答题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1. 感物说。

2. 养气说。

3. “胸有成竹”说。

4. “镜子”说。

5. 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1. 文化修养。

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气质。

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

(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

2. 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

3. 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4. 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1. 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

2. 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

3. 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

4. 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2.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3. 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1. 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 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 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与创作目的。

2. 与选材。

3. 与构思过程。

4. 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3. 影响作品的风格。

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1.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2. 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

3. 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1. 原发性心理因素。

2. 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1. 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

2. 自觉寻找触发。

3. 自已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1.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2. 艺术构思。

3. 艺术传达。

4. 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1. 准确性。

恰如其分。

2. 透明性。

见“能指”知“所指”。

3. 独创性。

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 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

2. 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

3.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