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通论第一章
自考 学前教育游戏论 章节整理资料
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心理游戏视野中的游戏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前,游戏在后。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生常有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
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3,游戏是与探索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认知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2,语言促进游戏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大发展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辛格夫妇:1,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2,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途径3,创造性游戏行为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三,游戏与儿童问题的解决p31~322,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佩普勒和罗斯的研究证明:1,自由,自主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用途地解决问题。
2,儿童通过游戏及游戏的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
3,操作活动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建构范畴,这是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开始。
游戏第一单元绪论
建构游戏
搭积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培养幼儿空间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建构造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拼插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用沙堆
如:玩具积木、叠叠乐
科学游戏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如:磁铁、摩擦起电
第一单元 绪 论
单击添加副标题
幼 儿 园 游 戏
一、幼儿游戏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发展都离不开游戏,游戏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方面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生理方面: 1、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老鹰抓小鸡) 2、促进动作技能发展(丢沙包) 3、促进大脑发育(拼图) 认知方面: 1、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2、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3、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社会化方面: 1、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人际关系) 2、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人格方面: 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表演游戏 9、 音乐游戏
建构游戏 10、美术游戏
科学游戏 11、民间游戏
语言游戏 12、生活游戏
游戏的分类
体育游戏
走 跑 跳 钻爬 投掷 攀爬等基本动作能力
角色、表演游戏
角色 .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模仿或扮演 .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 表演 .根据故事童话、舞蹈等文艺作品 .在充分理解上依据作品情节 如:三只小猪、小红帽
幼儿游戏与儿童成长
第一节 游戏概述
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活 动。
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义 务,也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
9
(二)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
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中幼儿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非最 终目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佩勒、蒙尼格和埃 里克森
主要观点:
(一)游戏受“唯乐原则”的支配,满足 儿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二)游戏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与方式 (三)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四)游戏期是短暂的
.
29
弗洛伊德
.
30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
.
36
本章思考练习题
1.试述评经典游戏理论; 2.试述评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试述评历史文化学派的游戏理论; 4.试述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5.简述我国学者对于游戏特征的认识; 6.试分析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
37
本章拓展阅读
1.《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 观的建立》,丁海东,发表于《中华女子 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12月;
.
7
(五)鲁宾(Rubin)对游戏特征的概括与分 析 1.内部动机。 2.对手段的注意。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与虚构。 5.规则来自于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 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
8
二、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活动特征 的基本认识
(一)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将游戏特征概括 为四个方面
23
(二)松弛说
幼儿游戏活动指导课件 第1章 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含义
(二) 游戏的不同定义
1. 国外教育家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和完善, 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 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游戏=game+play+fun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一)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 精力过剩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 勒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他们认为, 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剩余的力量产生的。其主要 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等动 物在为了维持生存而耗费的精力之外,尚有剩余 精力,游戏便成了一种消耗剩余精力的出路。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7.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元交际理论是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交际”,是处 于交际过程中的双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对所传递信息“意义”的辨识与理解。元交 际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它是一种将“内隐的交际”所传达出来 的信息进行意义沟通的能力。
元交际是人类言语交际的基础。元交际能力是理解讽刺、反话、幽默、笑话的 基础。
游戏不是练习,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求解放的欲 望、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运用习得的欲望。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6. 生长说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阿普利登提出的,他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 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
另一位美国学者奇尔摩也认为,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 而生长。这一理论的观点与“成熟说”相近。
第一章儿童游戏发展的历史概述
2、劳动说 劳动说论证的是人的游戏。 首先,在劳动中人的手脚总是在活动的,劳动的动作
所产生的节奏能使劳动变得轻松。鲁迅说,最早的歌是劳 动号子,最早的音乐在老宋中产生。
游戏和劳动的结合,可能是原始人为了使劳动不再令 人感到讨厌,使劳动变得轻松愉快,采取了游戏的形式。
其次,人在劳动中会有一种深切的体验,体验到自己 的力量和智慧,体验到劳动收获的快乐和战斗胜利的喜悦。 这时游戏已经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劳动是一种纯粹的娱乐 消遣,用以宣泄情绪。
(二)游戏与艺术、体育的关系 1、模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 艺术就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模仿。从模仿中产生快感的 心理机能,越在童年期越明显。 2、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的形式和内容。 如埋葬舞和鬼魂舞,祷雨舞,战争舞等,这种原 始的巫 术歌舞形式,带有极大的游戏娱乐性。 3、游戏说 艺术发端于游戏,原始的艺术就是游戏。
(三)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手段
儿童游戏从户外走向户内,从完全自发的游 戏到组织起来的游戏,是在幼儿园诞生以后。
表现:儿童游戏的空间受到限制;儿童游戏 的时间也受到限制;游戏的内容更是受到加工和 筛选,通过教育者们的精心工作,游戏开始系统 化、正规化,使之服从于一定的目的。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根据儿童游戏主要是操 作物的特点,先后创造了一套操作材料,用于儿 童的游戏。
从游戏的发生以及游戏与劳动的关系、游戏与艺术体育 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游戏是生物进化论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2)游戏与艺术、体育原是同态的。
三者也是同源的,其共同根源于劳动,都是以劳动为 原型,都是以模仿为手段,再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劳动、斗 争的生活,从中得到愉快的享受。
(3)三者虽同源,但各自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第一章 游戏概论
体育游戏
• 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一种方法, 即以游戏的方式组织体育活动。 由教师根据体育目标编制的一种 有组织的游戏活动。
• 特点:健身性、竞技性、运动规 范性
智力游戏
• 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智力活动, 即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来达到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 育目标。
独自游戏
• 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 与周围其他儿童的不同。
• 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 做什么,也没有作出接近其他儿童的 尝试。
平行游戏
• 仍然是独自在玩,但他所玩的玩具同 周围儿童所玩的玩具是类似的。
• 他在同伴旁边玩,而不是与同伴一起 玩,也不和旁边幼儿交谈。
联合游戏
• 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但开始有较大的 兴趣与其他儿童一起玩,同处于一个集体 之中开展游戏。
• 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分为: • 角色游戏 • 结构游戏 • 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
• 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 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 是幼儿期特有的一种自然性游戏
结构游戏
• 是指运用各种玩具或材料进行 建构活动或造型活动的游戏
• 积木(积塑)游戏、泥沙造型 游戏、玩水游戏。
•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帮助 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 度看问题
• (二)游戏有利于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四、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一)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 极情绪的媒介。
• (二)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并 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如自豪感、美感、理 智感、道德感、自我认同感。
儿童游戏通论
“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学会了解决问题、合 作与竞争。”
这句话阐述了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快 乐和满足感,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技能。这些经验有助 于孩子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游戏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特性的现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会对 儿童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儿童游戏通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书中的“游戏的演变和文化特点”部分,让我对儿童游戏的历史与现状有了更 为深入的了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传统的户外游戏到现代的电子游戏,儿童游戏的载体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意义——即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始终未 变。
而书中的“现代玩具的发展”部分,则让我对现代玩具的设计和功能有了全新 的认识。现代玩具不仅仅是儿童的玩伴,更是教育和发展的工具。它们的设计 往往融合了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原理和教育理念,成为儿童成长的得力助手。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儿童游戏的本质。在游戏中,孩子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与 世界互动,通过游戏来感知、探索、理解周围的环境。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 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生活,也是儿童的课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全面作用。游戏不仅是儿童自由选择 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我 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
最后是“个案研究”部分,这一部分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儿童游戏案例,进行了 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作者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 游戏的实际操作和运用,提高对儿童游戏的实践指导能力。
游戏论第一章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中的游戏概念是: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一种活动。”
3.加维(Garvey,1986)提出 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 (1)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示出快乐,但游戏 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 •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 统性联系。
(三)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的观点是前苏联心理 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坚持游戏社会性 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 这在研究者们对游戏的概念的表述及确立中集 中体现出来。 •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 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 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 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 1.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 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 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 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深刻地揭 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 质特征。 • 3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游 戏发展儿童主体性,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 独特教育功能和全面发展价值。
从儿童游戏和成人游戏的对比中 概括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 方面
•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 2.游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 • 3.游戏的内容不同
游戏通论
游戏通论一古典游戏理论有哪几派别?观点代表人物及一句话评价。
一剩余精力说1.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这种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熊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换言之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剩余精力说,亦可称为席勒-斯宾塞说。
2.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3评价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
但在当时在游戏的研究了他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
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前练习说1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小动物游戏,是因为游戏在生存斗争中是有用的。
有些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2 代表人物,格鲁斯3 评价格鲁斯游戏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
把本能做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三复演说和松弛说复演说1 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
代表人物霍尔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游戏内容不同,但是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霍尔线自己没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但他却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趣。
松弛说1 游戏可以让人们解除身心的疲劳具有恢复精力,放松的功能。
柏屈克认为只有运动性游戏才有可能把人从某种心理压力导致的疲劳中解脱出来。
儿童之所以游戏是因为发达的文明所倚重的心理能力尚未在年幼的儿童身上形成。
代表人物柏屈克,拉察鲁斯评价这一理论更适合解释成人的工作与游戏或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适合解释儿童的游戏。
三.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观点:1.一些生物生存的基础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在动物界可以无所顾忌地以赤裸裸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
人需要为这些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找到出路,需要一个不受现实的原则支配的,自由,自主的个人天地和领域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 欲望的最好方式。 • 认知发展学派认为,游戏不是独立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 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 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活动教育学派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 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 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 游戏的觉醒理论学派认为,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 游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 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 的手段。 •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学派认为,人类的交际还有一种意义含 蓄的交际即元交际,元交际是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隐喻的 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 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
• 自由 • 幸福 • ……
• 规范 • 教育 • ……
游戏的界定
• • • • 一、词源学分析 二、关于游戏的多维视野研究 三、游戏的定义 四、游戏的本质
• 《尔雅》曰:“游,戏也。”其本意引 申为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 • 《说文解字》曰:“游,锦旗之流也。 ”其本意为“古代连缀旗帜正幅下面下 沿的垂饰”。 • 《诗经.邶风.古风》曰:“就其浅矣, 泳之游也。” • 引申为“虚浮不实”和“放纵”。如《 易.系辞下》曰:“诬善之人其辞游。 ”
游戏社会反映论
• 游戏社会反映论者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 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 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 反映活动,它具有社会性。 •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 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的行为,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 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 • 艾里康宁指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 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游戏论第一节
幼儿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快乐的
主要指游戏给予儿童的游戏性体验是快乐的。 儿童通过与游戏环境、游戏材料及角色之间的 互动,使他们建立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它满 足儿童强烈的身体活动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因 为需要的满足而获得快乐,游戏以不断重复有 趣的情节方式,将快乐一遍一遍重复、持续: 游戏是无任何心里负担而轻松快乐的;游戏也 会让儿童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所 以游戏是幼儿园的最基础课程。
四、游戏与生活密不可分
1、游戏来源于生活,又融入到生活。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儿童像妈妈一样照看宝宝、也可以像司机一样遵守交通规则。 2、在游戏中学习生活的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幼儿 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儿童就是在不断增长的社会 经验中,丰富着游戏内容、情节,角色,可以说没有社会经 验就没有儿童游戏的发展。 3、因此,我们在与幼儿相处中,既要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扩大幼儿的认知视野,又要让儿童的生活充满游戏般的快乐 与探索,这样才能让儿童真正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游戏是自愿的、自主的
自愿、自主是游戏的最基本属性,幼儿从事游戏, 是出于自 己的兴趣和愿望,可以通过游戏形式、材料 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 趣,主动去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几乎 没有什么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充分活动,从而得到快 乐并得到发展。在幼儿游戏中,自愿和自主是两个重 要条件,都应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意愿、体 力、智力来进行。
三、游戏是具有趣味性的
1、趣味性是游戏自身固有的特征,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 游戏的这一特征,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 欢游戏。2、游戏与其它活动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它 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以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 从事活动的力量。3、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趣味才吸 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展。在幼儿那里, 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 逐渐的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我们可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正确地 进行指导。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PPT课件
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 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8
二、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论述 及其应用
福禄贝尔: “恩物” ——为了是儿童得到知识和发
展各种能力,福禄贝尔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其中 “恩物”是一种合适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 戏和进行作业是用的玩具和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前教育从观念到实 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幼儿园教育改革
12
识记
第一节 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发展阶段; 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 第二节 1)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 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18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具” 乌申斯基 杜威
9
第二节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 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陈鹤琴的思想观点: 核心思想——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
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 儿童游戏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体力)和能
力(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 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 主张让儿童游戏。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 和道德的发展。 提出优等玩具的标准
阶段
;
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 注重游戏的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的?
;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 育基础的人是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
第一章 游戏的基本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分社
一、“游戏”的含义
另外,有些人提出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游戏是一种行为倾向, 有内部动机,它发生在可描述、可再造的环境中,他是一种形式多 样,可以观察的行为。这种行为倾向包括五个方面因素: ⑴ 作为一种行为倾向的游戏,它是一种内在的动机行为。游戏 不是外因的作用,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靠幼儿内部动机的 驱使,是内在动机的行为表现。 ⑵游戏的兴趣在于过程,而不是目的。 ⑶游戏与探索不同,探索的对象是陌生的,探索的目的是想获 得新的信息,探索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游戏的对象是熟悉的,游 戏是由本身的动机支配的。 ⑷游戏没有外界强力的规则。 ⑸游戏要求游戏者积极主动参加。
一、游戏的含义
一、“游戏”的含义
▲ 提问和讨论:假如让大家给 “游戏”定义,你们怎么去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分社
一、“游戏”的含义
有人说:“游戏像爱一样,无法描述。”爱情 是什么?像雾像雨又像风——解释其无法形容。 游戏充满了神秘,有多种多样的游戏定义,有 多种多样的游戏理论,每种理论都解释了游戏本质 的一部分,然而没有一种理论是完全的。它是以多 种姿态和多种形式出现的,它的结束又是那么微妙 ,难以捉摸,任何一种定义都将是部分的,让人觉 得不完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分社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1.精力过剩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 (F.Schiller)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分社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1.精力过剩说
观点: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 剩余的力量产生的。其主要 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 生存的能力,高等动物在为 了维持生存而耗费的精力之 外,尚有剩余精力,游戏便 成为了一种消耗剩余精力的 出路。
游戏论第一章
第1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模式,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
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现。
科学理解儿童游戏的概念,必须弄清游戏的基本特征,而且在实践中维持和加强这些特征,也是科学指导儿童游戏的基本保证。
分析和概括游戏的基本特征具有不同的侧面或角度,人们或立足于游戏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或着眼于游戏与其他活动(劳动、学习等)的区别,或注重游戏者的内心体验,或侧重于活动的外部情景。
一般而言,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分析游戏行为在动机、手段、目的等行为构成要素上的倾向性来概括游戏的特征。
迄今为止,关于游戏特征的分析,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和结论。
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结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
游戏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体力日趋健壮,骨骼和肌肉比较坚实,基本动作有一定发展,手的小肌肉也有了发展,能进行手的操作活动。
思维和想象有一定发展,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他们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活动有兴趣。
他们有活动的需要、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
游戏从心理方面而言,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适应儿童的需要,由儿童的直接需要而产生,由内部动机而产生,不是由外部强加的。
由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儿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特别是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兴奋强于抑制,高级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系统仍不健全,易于疲劳。
儿童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的特点。
游戏是具有形象的,游戏中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
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化,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地活动。
游戏设计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
游戏设计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第一章-对游戏本质的思考●第一节-游戏的基本性质初探●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人类历史上一切以娱乐为第一目的的交互性活动及因此而被创造的一切完整的、以交互为作用发挥前提的创造物;游戏同时以人类活动和作品的形式出现,其存在以规则为核心。
●一、娱乐第一性●游戏是以娱乐为第一目的的人类活动。
且游戏具有无功利或低功利的特点。
●有的活动虽然具有主观或客观娱乐性质,但并不算做游戏:●1)主观娱乐活动:在某一群体的主观概念中具有娱乐性,但在客观概念或另一群体的主观概念中,并不具有娱乐性的人类活动被称为主观娱乐活动。
这种活动往往由兴趣驱使,并且在无兴趣的人眼中并不具有娱乐性。
●2)竞技比赛与赌博:兼有娱乐性质,但不以娱乐为目的的娱乐活动,我们称它为客观性娱乐活动。
客观性娱乐活动同样不是游戏。
此类活动以各类竞技比赛及赌博活动为主。
在竞技比赛中,获得物质奖励以及精神荣誉的自我满足是主要的,娱乐性是次要的,对精神与物质资源的获取,才是他们的第一目的。
●二、交互性●游戏在本质上是一种交互性活动。
游戏的过程是若干交互形态的总和。
●交互,可以是对游戏样态的改变(从而实现游戏的各种目的),也可以是其他游戏者的各种交流。
●相比于文学作品,作品本身几乎不会因为读者和批评家的欣赏而发生改变;但是游戏与我们从一开始便是在互相影响的,游戏的样态也会因我们的介入而产生各种改变。
●一部文学或绘画作品完成后的形态几乎是固定的,而由于交互的存在,任何一个游戏作品都是充满变化的。
●所有的游戏作品都是开发结构的。
●游戏的交互性首先存在于游戏者与游戏之间,但是,在有两名以上的游戏者时,交互性也同样体现于游戏者之间。
●三、二象性●游戏既是人类的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活动,又是人类的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的创造物。
这两种特性可以在同一时空共存。
●这种共存集中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可观的、可视或可感的再创造。
●活动与作品这两种特性又可以互相转换,这种转换往往表现为一种动与静的交替。
游戏概论课件
第二章 世界电子游戏发展史
7
2.3 2D游戏时代
在电脑游戏发展之初,由于受计算机硬件的限制,电脑图像技术只能 用像素显示图形画面。因为计算机分辨率的限制,最初的像素画面在今天 看来或许更像一种意向图形,因为以如今的审美视觉来看这些画面实在很 难分辨出它们的外观,更多的只是用这些像素图形来象征一种事物。
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是IBM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Simon,它也是 世界上第一款使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使用ROM-DOS操作系统。
第三章 电子游戏的分类
12
3.1 按硬件平台分类
电脑 游戏
街机 游戏
硬件 平台
家用机 游戏
手机 游戏
掌机 游戏
第三章 电子游戏的分类
13
3.2 按存储载体分类
软盘 游戏
音乐 游戏
益智类 游戏
第四章 游戏公司运营及产品研发流程
16
4.1 游戏公司部门介绍
第四章 游戏公司运营及产品研发流程
17
4.2 游戏公司的运营模式
游戏公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的是游戏研发公司,有 的游戏公司可能并不参与游戏的研发,例如代理运营公司。虽然不同的游 戏公司的业务侧重点和运营模式各不相同,但都是紧紧围绕游戏产品而展 开各自的经营商业活动。如果以公司的运营模式来进行分类,游戏公司大 致可以分为:研发型公司、外包服务型公司、技术服务型公司以及代理运 营公司四类。
7.5 游戏引擎的定义
无论是2D游戏还是3D游戏,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游戏,哪怕是一个只 有1MB的桌面小游戏,都有这样一段起控制作用的代码,这段代码我们就 可以笼统的称为引擎。玩家所体验到的剧情、关卡、美工、音乐、操作等 内容都是由游戏的引擎直接控制的,它扮演着中场发动机的角色,把游戏 中的所有元素捆绑在一起,在后台指挥它们同步有序地工作。
儿童游戏通论
• (二)游戏活动的特点 • 游戏活动的特点是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 种“想象的情境”,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 西来代替另一个东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 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 维果茨基认为“想象的情境”的出现和导 致游戏发生的情感诱因有关。
• 游戏的发展的规律表现为由“明显的想象 情境”与“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 展到由“明显的规则”和“隐蔽的想象情 境”所构成的游戏。前者是角色游戏的特 征,后者是规则游戏的特征。
• 我们可以把“唤醒”调节的具体过程(参见 图2一1)描述如下。 • 1.对新异刺激的“唤醒”调节 • 2.对刺激缺乏的“唤醒”调节
(三)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 游戏的唤醒理论描述了机体不同性质的行 为(探究和游戏、或特殊性探究和多样性探 究)与不同性质的环境刺激之间的相互制约 关系,揭示了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交互 作用,也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园环境的 合理组织。
•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是在成人与儿童的协 同活动中出现的。 • 成人的教育影响对于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 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也就出现了角 色扮演活动。
• • • •
角色出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与成人协同活动掌握物品的用法 2.最初的动作概括化 3.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 角色萌芽出现。 • 艾里康宁认为,幼儿自己是不能够独立改 变动作的定向的。
第五节后皮亚杰理论
• 游戏的唤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是在皮亚杰 之后比较有影响的、系统性也比较强的游 戏理论。 • 一、游戏的唤醒理论 • (一)理论背景 • 游戏的唤醒理论是从学习的内驱力理论中 演化出来的。“内驱力”是由机体的需要 状态引起的,其功能在于引起、激起行为 或给予行为以动力。
• 如此种种现象使人们认为,机体不仅有食 物、睡眠、性等生理需要,还有探索、寻 求刺激和理解等非生理性的、认知的需要。 • 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这些认知需要可引 起活动内驱力、探究内驱力。游戏正是这 类驱力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期”社会文化适应功能功能 文化适应:亦称为“濡化”,是个体接受文化熏
陶影 响而“文化化”的基本过程,是文化对个体的同化, 同时也是个体学习文化,形成特定的社会生活能力 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广义的教育。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游戏的起源 第一,劳动或实用生活为游戏创造着前提并提供
丰富的原型和技能; 第二,“娱神”到“娱己”的转变标志着游戏从 劳动或 实用生活中脱胎而出; 第三,现代意义的游戏产生:具有事先约定的规 则(游戏是反映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赫伊津哈>)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劳动(实用生活)→游戏的原型和技能 目的/动机 转变为 娱神 娱己 对人自身力量的欣赏和愉悦的体验等新需要的产生
游戏(新的人类文化) 反映人类社会关系:事先约定游戏规则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 游戏的演变和文化特点
文化类型
低级
身体技能型 运气型 策略型
高级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结论:
有什么样的文化类型或特征,就有什么 样的游戏。反之,游戏类型折射文化类 型;换言之,游戏具有社会和生活的适 应功能。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2.游戏发生的生物学条件是动物有一个较长的不成熟期, 同时能受到年长者的照料和抚养,年幼动物的生存环境是 安全的。
“游戏期”自然适应功能功能
3.观察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年幼动物适应环境、获得知识经 验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游戏为年幼动物练习与掌握实际生 活所需要的技能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同时也为动作的目的 与手段的重新组合与连接提供了可能,增加了个体与种族 生存适应的机会,具有生存适应的功能。
“游戏期”社会文化适应功能功能 1.儿童在游戏中适应物质文化(人与物的关系)
学习掌握工具 成人教——自己观察、尝试、活动 ■创造与发明工具 多样性探究是儿童游戏的重要特征。如滑梯的多 种玩法
■
■
儿童在游戏中适应物质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一方面获得了适应人类文化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为成年后应付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 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可能出路三
亟需完成下述等式:
通过游戏来学+通过游戏来教(缺失)=儿童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背离的原因四
游戏的教育学研究匮乏。表现在对游戏进 入教育领域以后所必然会产生的一系列特 殊的“教育学上的问题”缺乏敏感性和深 入的探讨!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可能出路四
不在技术层面,即如何具体指导幼儿游戏!(特点+指导) 而在战术层面,即考虑本质上自由自发的活动在学前 教育领域存在的合目的性问题!(兴瑞)其“问题域” 包含如下内容: 1.原本自由自发的自然活动与教育目的是否相符; 2.如何处理自我建构的学习活动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3.如何处理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中的关系。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
前言
游戏研究的多维视野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和出路
游戏研究的多维视野
社会文化视野 儿童发展视野 教育学视野
游 戏 的 文 化 传 承 功 能
“ 游 戏 期 ” 的 文 化 成 因
游 戏 的 社 会 文 化 性 格
游 戏 的 起 源 与 演 变
游 戏 的 社 会 文 化 含 义
商品化:商品化玩具代替了自然材料,导致个体化、室
内化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新世纪儿歌:
恶作剧:
上学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 炸药包?我要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回头,我就跑,回 头一看,学校炸飞了。
调侃: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
带上倦容,带上心下的儿童游戏
第一章 游戏和玩具 的起源与演变
主要内容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学前期成为“游戏期”的原因 玩具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不同学科有不同看法: 人类学:游戏起源于原始戏剧、祭祀活动及社会 生产劳动等活动; 民俗学:游戏是早期先民风俗习惯的残留; 心理学:人类进化史的嬉戏性复演(动物也游戏) 不同点: 人类游戏的文明性、文化性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产物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可能出路一
卡根的建议 1.幼儿教育团体要坚持游戏的价值; 2.社会要能认同游戏的价值; 3.克服幼儿园课程本身存在的结构障碍; 4.在职前培训中让幼儿教师掌握游戏的理论与知识; 5.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得到研究人员的帮助与指导。
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背离的原因二
克拉哥曼和斯米兰斯基的观点:不正确理念 1.把游戏看作是幼儿个人的独特表现而反对 成人对游戏进行干预,从而把游戏“神圣化” 2.游戏和儿童认知发展无关; 3.游戏和儿童认知发展是对立的。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可能出路二
克拉哥曼和斯米兰斯基的观点: 1.向人们普及相关知识并给予时间; 2.幼儿教师培训中缺乏有深度的关于游戏 的培训内容; 3.缺乏可供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评估 分析幼儿游戏能力的工具。
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背离的原因三
对游戏与教学之间关系的偏狭认识和理解 1.游戏是娱乐; 2.游戏不要求产生任何实际的结果; 3.教师能做的就是“观察和等待”; 4.教师不能给家长提供幼儿学习的“证据” 和 “成绩”; 教学却与上述各点相反!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
理论上的“应然”: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背 离
实践中的“实然”:“早期教育热”+社会竞争 加剧
化”)
小学教育提前(幼儿教育“小学
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背离的原因一
卡根(美国)的观点 1.态度障碍:文化观念 2.结构障碍:幼儿园结构好的课程对游戏的限制 3.功能障碍:因待遇、培训不足导致的幼儿园教师 数量和质量问题
“游戏期” 功能
“游戏期”的自然适应功能 “游戏期”的社会文化适应功能
“游戏期”自然适应功能
1.游戏是小动物学习适应环境的方式。 2.游戏使小动物形成同伴群体,并获得了群 体生活的能力。
“游戏期”自然适应功能功能
人类与动物的游戏在发生条件、基本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 连续性和共同性: 1.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游戏是与发展和不成熟相联系 的现象。游戏是年幼动物的正常行为,并随年龄增长而减 少。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第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
独生子女缺乏游戏伙伴,亲子游戏 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家长保护意识 增强,儿童的冒险游戏受到限制。 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缩小。 可见,游戏是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 化而变化的。
第二节 “游戏期” 现象与功能
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了高等动物的“游戏期”。 格鲁斯:“幼年时代是为游戏而生存的。动物之所以 游戏,并不是因为它们年幼的缘故,它们之所以有幼 年期,是因为它们必须要游戏。……鉴于未来的生活 任务,它们必须要这样做,才能用个人经验来补充与 生俱来的不完善的机制。”(不成熟-游戏-幼年期)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了格鲁斯的观点。动物研究表 明,喜爱游戏的动物的大脑与身体之比例明显高于其 懒亲戚,而灵长类动物的脑容量与出生至成年期间玩 耍量成同步增长。
“游戏期”社会文化适应功能功能 2.儿童在亲子游戏中适应社会文化,奠定 了进入社会关系系统的最初基础(人与人的关系)
形成了基本的社会性交往的结构:共同参与、等 待与轮流以及重复。 ■形成了信任、依恋和合作的倾向。 ■延续了文化。
■
“游戏期”社会文化适应功能功能 3.儿童在伙伴游戏中适应社会文化,进一步 学习与体验社会文化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游戏活动脱胎于实用型
的生产劳动与军事活动,但逐 渐远离实用型生活活动; 第三,作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 组成部分,游戏活动具有鲜明 的文化“性格”。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我国儿童游戏的演变与特点
古代儿童游戏的特点:
与成人游戏相比,具有非制式 特点。即尚缺乏确定的游戏规 则与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共同点:
人和动物的游戏有共同前提: 生存、剩余时间和物质条件 游戏是“闲暇生活”: 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选择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游戏的历史起源之争议: 本能论:以人和动物游戏在进化中的连续性为依据 劳动起源说:劳动在时间上必先于游戏 享乐论:游戏以劳动为原型,并伴随劳动,劳动成 为一种享乐,而不只有物质目的
举例:中国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特点: 尚文轻武、以儒术文士治天下 中国古代游戏特点: 技巧型、博弈类游戏盛行
于是,中国足球: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游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和生产劳动的关系:
第一,游戏是在人类物质生活
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出现的娱 乐活动,依赖于生产效率提高 和物质条件的稳定;
儿 童 游 戏 的 发 展 价 值
影 响 儿 童 游 戏 的 因 素
儿 童 游 戏 的 特 点 和 分 类
游 戏 的 个 体 发 生 和 发 展
游 戏 材 料 的 选 择 和 利 用
游 戏 环 境 的 创 设
教 师 在 游 戏 中 的 地 位
游 戏 和 课 程 、 教 学 的 关 系
幼 儿 园 游 戏 的 性 质 和 特 点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我国现代儿童游戏的特点—以北京为例
第一,改革开放前,儿童游戏主要
具有政治性、自然性和群体性强的 特点;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