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及培训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监督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理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

四、三级管理制度1. 一级管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科室负责人应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2)科室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用药原因、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效果等。

(3)科室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二级管理: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1)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并监督执行。

(2)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组织抗菌药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3. 三级管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政策,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以确保手术部位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3.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4.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5. 特殊患者(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护理课件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护理课件

医护人员培训
01
培训目标
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认识,掌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合理使用原则和方法。
02 03
培训内容
介绍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讲解围 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包括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品种选 择、预防用药持续时间等。
培训方式
组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医护 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在围手术期,适应症是指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 型,如涉及消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的手术。禁 忌症则是指不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型,如无菌手 术等。
药物选择与剂量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剂量是关 键。
在围手术期,应根据手术部位、常见致病菌、耐药菌情况 等因素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 肝肾功能等因素,以确定合适的剂量。
患者及家属宣教
宣教目标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度 和依从性。
宣教内容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强调围手术 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宣教方式
通过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同时结合医护人员的口头宣教和解答,提 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持续质量改进与监管
质量改进目标
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的质量和效果。
质量改进内容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 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并监督实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然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应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制定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的制定原则、实施要点和监管措施。

二、制定原则1. 科学性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适宜性原则: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剂量和疗程。

3. 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4. 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手术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5. 综合预防原则:结合无菌操作、手卫生、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措施,全面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三、实施要点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感染风险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对手术部位常见感染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3. 给药时机:一般而言,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

对于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对于污染手术,可术前给药一次,术后根据需要追加一次。

4. 剂量和疗程:根据手术类型、患者体重和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合理确定剂量。

一般情况下,术后抗菌药物的疗程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和评估:对患者进行术后感染监测,评估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四、监管措施1. 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流程和监管措施。

2. 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3. 处方权限制: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实行处方权限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原则:(1)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剂量、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应遵循相关指南和规范。

(3)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制度1. 组织管理:医院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培训和考核: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处方权管理:具有处方权的医务人员方可开具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处方。

4. 用药指征:(1)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殊情况下(如手术时间长、患者年龄大、糖尿病控制不佳等)考虑使用。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污染手术:必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5. 用药方案: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病原菌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用药方案。

6. 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用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

7. 用药剂量和途径:根据患者体重和药物特性,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途径。

8.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9. 监测和评估: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评估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0. 记录和报告: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等,并定期向管理小组报告。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进行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术后感染的策略。

由于手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培训:第一,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以及细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与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皮肤消毒前的30分钟内开始。

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有选择性地延长使用时间。

同时,需要遵循“足量、足期、足间隔”的原则,即使用足量的抗菌药物、足够长的时间,并保持足够的间隔。

第三,注意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益生菌失调等副作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第四,监测细菌耐药性。

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需要进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策略,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第五,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和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方针和标准。

总之,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提高手术成功率。

同时,还可以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手术,或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范围及选择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许多医院在手术期间采用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个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范文,仅供参考。

一、制度概述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手术的患者,为预防手术后感染,规定在手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护人员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术后感染防治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人力损失。

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二、应用范围适用于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微创手术、传统手术等。

三、原则1.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化验诊断标准,精准地确定病原菌敏感制药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药物计划。

2.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药品过敏史等个人特征以及术前准备情况,制定每位患者的单独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必须符合以下原则:(1)只用于预防感染,不得滥用;(2)药品应用期间要确保稳定的药物浓度;(3)选用的抗菌药物应当尽量选择对手术、对患者某类菌体产生预防作用的专业抗菌药物,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新药物;(4)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需要确定;(5)药品的使用和设备的准备必须符合操作规范。

4.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预防用药选择不同的药物。

5.减少滥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并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的情况发生。

6.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周期。

四、实施步骤1.术前临床评估:手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严格的临床评估,了解患者病情、药物过敏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提供必要的说明和向患者告知抗菌药品的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2.术中用药:术前按照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选择抗生素药物,注意麻醉、温度、水电解质等维持患者生理水平,减少手术难度及时控制出血,并根据术中的药物使用情况,对用药情况进行记录。

3.术后管理:术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背景手术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增加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以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预期感染风险、局部菌群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2. 给药时间和途径: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并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则,保证药物在手术期间的有效浓度。

3. 给药持续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抗菌药物使用。

4.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5. 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6. 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积极推行相应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外科手术的临床科室。

三、基本原则1. 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遵循“早期、适量、针对性强、联合用药”的原则。

3. 严格掌握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用和用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应用。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器官手术,或存在明显污染的手术,如胆道手术、坏死性筋膜炎手术等,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1. 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等。

2. 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可选择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3. 特殊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其他适宜的抗生素。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1. 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最迟不超过麻醉开始时间。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3. 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原菌种类,决定是否继续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保障患者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手术的患者,包括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

三、抗菌药物选择1.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抗菌药物。

2. 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除非特殊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过敏试验: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确保使用安全。

四、用药时机1. 术前用药:对于需要预防用药的患者,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以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2.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术后可继续给予抗菌药物,一般不超过24-48小时。

五、用药剂量和疗程1. 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因素,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给药。

2. 疗程:一般不超过24-48小时,对于复杂手术或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宜超过7天。

六、用药监测1. 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监测药物浓度:对于特殊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监测药物浓度,调整用药剂量。

七、用药记录1. 详细记录患者用药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用药疗程等。

2. 定期对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用药效果和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八、培训与教育1. 对医护人员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2.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九、监督与检查1. 定期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课件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课件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 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对 有指征者未用抗生素预防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9
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3)
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长、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 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 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 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 液使用不良、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
3.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
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2
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 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 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 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围手工术期心抗菌药脏物合瓣理使膜用 、人工血管、人13工
➢ 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什么感染? ➢ 哪些情况需要抗菌药物预防? ➢ 怎样选择抗菌药物? ➢ 什么时候开始用药? ➢ 抗菌药物要用多长时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27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 选择相对广谱(能覆盖大多数SSI病原菌)、 有效(杀菌剂)、安全、价廉的药物
➢ 头孢菌素列为首选 ➢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首选一代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剂 量:头孢唑林1—2g,头孢拉定1—2g, 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
0.5g
3.对 -内酰胺酶过敏可选用林可霉素,
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预防革兰氏阴

医学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ppt培训课件

医学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ppt培训课件
1. 药物的有效性。 2.药物的毒副反应。 3.当地细菌耐药性动向:选用对药物细菌酶稳
定、诱酶能力小的药物。
4.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药 物优先。
5.其它:病情严重程度、感染发展规律及其与 基础病关系,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
态,抗菌药的后效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合理应用判断标准
给药方 案 适应症
骨、关节感染的病原治疗:①金葡菌感染:对甲氧西林敏 感者宜选用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可选头孢唑啉,头孢呋 辛,克林霉素药物治疗;对甲氧西林耐药者宜选用万古霉 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磷霉素或利福平,可选用复方磺胺 甲噁唑,氨基糖苷类。②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宜选用青霉 素,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类。③肠 球菌属感染:宜选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 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④肠杆菌科细菌 感染:宜选用喹诺酮类,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 拉维酸,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 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宜选用氟喹诺酮类或哌拉西林或抗 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可选用抗铜绿假单 胞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 类药物。⑥拟杆菌属等厌氧菌感染:宜选用甲硝唑,可选 用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有内植物的手术预防用药
需切开复位植入内植物的骨科手术,如克 氏针内固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椎弓根 钉系统内固定等手术,除术前30分钟予一组 广谱抗生素静滴,术后可予一联广谱抗生 素抗炎治疗,使用时间小于72小时,可根据 具体伤情延长至5-7天。如果术中有同时植 入异体骨,可选用二联抗生素治疗。
4开放性损伤预防用药
开放性骨折或关节的开放性损伤,属于潜在感染 的Ⅱ类或Ⅲ类伤口,治疗上可根据伤口的污染情 况及是否使用内植物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 前30分钟可予一组广谱抗生素静滴。术后对于伤 口较小、污染较轻、无内植物固定者,可选用一 组抗生素治疗3~7天;创口较大、污染较重者、有 内植物者,在彻底清创后可选用二联抗生素治疗 5~7天,根据伤口情况,可延长至10天。如伤口仍 有渗液等感染情况,须行伤口分泌物培养,根据 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及用量。对于动 物咬伤或枪弹伤造成的伤口,应加用抗厌氧菌类 的药物了治疗,如甲硝唑或替硝唑静滴。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3、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常见病原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SSI的病原菌主要来自病人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 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 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 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李超 熊杰 熊杰 朱丽 丹
1g BID 3g QD 3g QD 1# 口服 3g QD 静滴 1# 口服 3g QD 静滴
左斜疝高位结 扎术 左斜疝无张力 修补术 右斜疝无张力 修补术 腹腔镜下腹股 沟疝囊高位结 扎术 右斜疝高位结 扎术+包皮环 切术 腔镜下腹股沟 疝囊高位结扎 术 右侧直疝加左 侧复合疝无张 力修补术 左侧腹股沟复 发疝
术后 第2 天 是/ 否
术后 第3 天 是/ 否
术后 第4 天 是/ 否
术前 0.5~ 2h 是/ 否
预防 用药 指征 是/ 否
品种 合理
是/ 否
剂量 合理
是/ 否
疗程 合理
是/ 否
使用 品种
医嘱 医师
用法 用量
手术名称
201218 806 201218 900 201219 073 201219 210 201219 652 201219 815 201219 846 201219 867 201219 911 201220 118
二代头孢,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用曲松或噻肟, 可加甲硝唑
一、二代头孢,头孢曲松 一、二代头孢 一、二代头孢,环丙沙星 一、二代头孢 一、二代头孢,头孢曲松 一、二代头孢
一、二代头孢/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涉及阴道可加甲硝唑
一代头孢(结扎脐带后给药)
18
2. 使用方法
应在手术开始前0.5h—2h给药,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 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
屑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
防效果,不予提倡。
22
★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 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
钟至2小时 •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0
3. 预防SSI的其他措施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 人的机会 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 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传统的术前一日剃毛已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剃毛
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I的机会。在毛
23
某院现阶段预防用药各项指标情况
24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点评表(2012年07月)
住院号 手术 时间 术前 术 后 第1 天 是/ 否 0 1 1 1 1 术 后 第2 天 是/ 否 0 0 0 0 0 术 后 第3 天 是/ 否 1 0 0 0 0 术 后 第4 天 是/ 否 0 0 0 0 0 术前 0.5~2 h 预防 用药 指征 是/ 否 0 1 1 1 1 品 种 合 理 是/ 否 0 1 1 1 1 剂 量 合 理 是/ 否 0 1 1 1 1 疗程 合理 使用品种 用法用量 手术名称
11
《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
中明确规定,以下七种手术患者原则上 不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
乳腺疾病手术
关节镜检查手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颅骨肿物切除手术 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12
2. 其它类型切口用药指证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染-感染)切口
7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 清洁~污染切口为7%, 污染切口为20%, 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 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 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仅可用于泌尿系统手术) 大环内酯类属于抑菌剂,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
糖肽类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MRSA发生率高的医院进行人工材料 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碳青霉烯类不适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16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38号文件)
颅脑手术 一、二代头孢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依据手术野污染
或可能污染菌种选药
选择相对广谱、有效(杀菌剂)、能覆盖大多数SSI
病原菌、安全、价廉的药物
15
头孢菌素列为首选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38号文件) 二代头孢对G+球菌和G-杆菌都具有强效杀菌活性,适用清洁-污染手 术的预防
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不主张预防用药
6月25 日
6月25 日 7月 6日 6月26 日 6月27 日 6月27 日 6月28 日
3g QD 静 滴
3g QD 静 滴 3g QD 静 滴
201217965
201218008 201218138 201218235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1 1 1
6
2.手术切口分类
分类 I类(清洁)切口 标准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 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 条件者 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 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 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 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 心脏按压)者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 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1
0 1 1 0
1
0 1 1 0
1
0 0 1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0 0 1
头孢 西丁 钠
李波
朱丽 丹
1.5g BID 静滴
疝囊高位结扎 术 左隐睾松 解下降内膜内 固定术 左腹股沟疝囊 高位结扎术
头孢 替安 头孢 硫脒 头孢 硫脒 头孢 地尼 头孢 硫脒 头孢 地尼 头孢 硫脒 氨曲 南
泌尿 外科 综合 微创 综合 微创 肝胆 血管 肝胆 血管 肝胆 血管 肝胆 血管 综合 微创 肝胆 血管 综合 微创
7 月4 日 7 月4 日 7 月7 日 7 月9 日 7月 11日 7月 13日 7月 13日 7月 14日 7月 15日 7月 17日
1
0 0 0 1
1
0 1 1 0
1
0 1 1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0
头孢替安
头孢硫脒 头孢硫脒 头孢硫脒 头孢硫脒 (术前)/氨 曲南(术 后)
1.5g BID
2g QD静 滴 2g BID 1g BID
201218788
7月 4日
1
1
0
0
0
1
0
பைடு நூலகம்
0
0
0
1g QD静 滴
斜疝高位结扎 术
住院号
科室
手术 时间
术前 是/ 否
术后 第1 天 是/ 否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 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原则上最多不超过72小时,延 长用药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血和组织的 浓度,不宜采用 药物
结直肠手术前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应有手术前1天给,不宜连用3 天
•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9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指证
10
1. Ⅰ类清洁切口用药指证
Ⅰ类清洁切口大多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依靠无菌 技术和手术操作) 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1)手术范围大、出血多、时间长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3)有异物植入 (4)其他感染高危因素:年龄 多年糖尿病控制不佳 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免疫低下者 营养不良者
发稀疏部位无须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
21
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 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 腔等关系密切。 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
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臵引流
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证。 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
剖宫产手术应夹住脐带后给药
应静脉给药,20--30 min滴完 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为1~2h,若手术超过3 h,或失血量>1500ml,应术中给予第2剂。
19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4
手术切口相关知识
5
1.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SIs)
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 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 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 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 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 炎、尿路感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