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教学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热》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能量表现形式》

部分“热现象”内容,课标中《能量的表现形式》所涉及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声(四上)、电(四下)、光(五上)的内容,这些能量的表现形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学生在认识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电荷的流动这些内容时经历了丰富的探究活动,使用了丰富的实验方法来感知这些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对象,这些经历如何帮助学生来学习有关热的内容,是确立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的一个主要依据。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对热源和热传递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第三部分是第6~8课,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并通过传热比赛和设计制作保温杯的活动考察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掌握情况。《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由于能量部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热传导关于传导方向的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此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第6课的研究题目“热是怎样传递的”。关于这一课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情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前概念情况学生从本单元开始学习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关于“热传导”的,学生的原有认知是:1)直觉认为热传向四面八方,但不知道热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温度差。2)对于热在线性材料比较清楚,但热在面性材料和不规则材料的传递就不清楚了。3)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法。可见,学生对“热传导”的原有认知中包含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不够深刻的正确概念。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都是非常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将这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概念。(2)实验方法与技能情况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这种研究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本课将利用凡士林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3)学生的情感态度情况热现象非常奇妙,因此学生们对热学问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落脚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学生脱离脚手架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4、技术准备教师设计、制作、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师准备适当的课件、视频;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

5、前期教学情况经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不断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他们已经了解到加热可以使物体体积(热胀冷缩)和物体的形态(水的三态变化)发生变化。

6、问题与对策本课的问题是如何使热的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热传导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在同一物体中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认识在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热传导。过程

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形成。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教学具准备1、多媒体材料:课件、火锅视频、炒菜视频。2、教师演示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3、分组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1、播放视频核心情节:吃火锅时金属勺忘记从锅里取出,再次握住勺时烫到手。(学生观看视频)2、提问:这把勺是怎样变得烫手的?请学生将勺变热的过程画在记录单上。(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学意图: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画图是希望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视化,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一次记录)二、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1、说明使用金属条的依据出示金属条,向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的简便,常常使用简单的或典型材料来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我们先来研究热在金属条这样的条形物体中怎样传递。2、预测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学生预测)3、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1)提问: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2)提示:在本单元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学习过,对于肉眼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通过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殊性质来帮助观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冰块、蜡、黄油等物质遇热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的特点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遇热会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3)师生讨论细化实验方案:加热点位置、金属棒怎样固定、记录内容、火柴棍掉落的顺序及间隔需等距等等。(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4)根据加热点位置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端点组和中间组)(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在金属条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位逐步传向较冷的部位。(注意:在汇报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注意金属条还将热传向了凡士林,为后续在形成概念作铺垫)(学生汇报描述热的传递过程并梳理结论。)教学意图:这个学期学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实验,但试教时发现完全放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使热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形成科学概念。为了突破难点,本环节设计为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以往学习中具有相似特点的实验,进行实验方法上的迁移(搭建支架),目的为下一环节学生脱离支架,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示范。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支架式教学原理: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支架搭建的好,学生下一环节就会进行的顺利,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二次记录)三、研究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1、根据金属条的实验发现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学生推测并画图表示)2、根据金属条实验的启示,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3、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概念:在金属片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分逐渐传递到较冷的部分。(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并梳理结论)教学意图:有了前一环节的支撑和引导,本环节的实验设计非常流畅,实验也较能顺利的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导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对金属片中的热传导的认识比在金属条中模糊概念和错误概念要多。(第三次记录)

四、总结提升,形成概念

1、引导思考:上述实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回答: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2、总结得出热传导的规律:同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到温度低的部分;不同物体(紧密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到温度低的物体,这个科学现象就叫热传导,它是热传递方式的一种。(板书)(学生理解和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