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2.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

2. 讲解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4.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 热传递现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绘制热传递方式的概念图。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资源: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水、冷水和实验容器等。

3. 网络资源:关于热传递现象的视频和动画等。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差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3. 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4.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热传递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水传递实验,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发生的?”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递的概念,解释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 知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强调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的转移。

2. 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热传递?(A. 烧水时水温升高B. 放在阳光下的物体温度升高C. 冰块融化成水D. 用手触摸热水感觉烫)3. 简答题:请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选取一个热传递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

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

热传递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2. 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了解热传递的条件,知道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4. 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 热传递的条件4.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热传递的实质及两种方式2. 热传递的条件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出热传递的概念,如:“把一个热馒头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热度会逐渐传递给馒头。

”2.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3. 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1)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如:用手摸热锅,手会感到热。

2)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如:加热水时,水温会上升。

3)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如:太阳辐射的热量。

4.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5.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暖气片发热、夏天吹风扇等。

6.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热传递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7.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通过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科学《热传递》教案

科学《热传递》教案

科学《热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是物体间因温度差异而发生的能量传递过程。

3.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30分钟)。

3.1 传导,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传导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传导是在固体内部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3.2 对流,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对流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对流是在流体内部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3.3 辐射,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辐射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能的方式。

4. 热传递的应用(30分钟)。

通过案例和实例介绍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保温、制冷、加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验设计和展示(20分钟)。

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规律,并进行实验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7.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意图、实验、案例分析、讨论。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及反思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及反思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及反思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搞清楚热在金属中是咋传递的,顺便培养他们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过程,难点嘛,就是怎么让他们不捣乱好好学。
三、教学准备
各种金属小物件,加热工具啥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嘿,同学们,今天咱来研究个好玩的,看看热在金属里是怎么跑来跑去的!”
2. 实验环节
把金属小物件放那,开始加热,让学生瞪大眼睛瞧着。“哇,看热开始动起来啦!”
3. 小组讨论
让学生们叽叽喳喳讨论看到了啥,有啥想法。
4. 总结
“好啦,同学们,热就是这样在金属里溜达的哦!”
五、学反思
哎呀呀,这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呢!学生们都挺感兴趣的,一个个小眼睛瞪得圆圆的。不过呢,也有几个调皮鬼差点把实验器材给弄翻了,真是让我哭笑不得。下次得好好管管他们。还有啊,我发现有些学生理解得慢,以后得多照顾照顾这些孩子。总的来说,这堂课有收获也有不足,下次继续加油咯!我相信以后我的课会越来越好,让这些小家伙们都能爱上科学!嘿嘿,加油加油!
哎呀,这就是我热在金属中传递的教案和反思啦,虽然普通但都是大实话呀!希望能对大家有点用。

热力传递游戏教案中班

热力传递游戏教案中班

热力传递游戏教案中班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小道具,如冰块、热水袋、保温杯等。

2. 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热传导仪器、温度计等。

3. 准备一些问题和任务卡片,用于活动中的引导和讨论。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了解热力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冰块和热水袋,观察它们的变化,从而引发他们对热力传递的思考和讨论。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些问题和任务卡片,让他们就热力传递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

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游戏竞赛,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如传递热力、保温比赛等。

通过这些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热力传递的理解。

4. 总结讨论,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同时,可以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活动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内容,评价他们对热力传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活动设计。

3. 总结活动的效果和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和活动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活动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热力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2. 可以设计一些扩展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如节能环保、保温保冷等。

3.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老师进行讲座或讨论,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热力传递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的传递教案5篇

热的传递教案5篇

热的传递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总结报告、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热的传递教案5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和交流,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热的传递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热传递中班科学教案

热传递中班科学教案

热传递中班科学教案引言:热传递是物质之间能量交换的一种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案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和互动活动,引导幼儿了解热传递的概念,探索热传递的途径,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热传递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冰块、钥匙、塑料袋、铝箔、塑料杯、保温杯等;2. 实验器材:容器、温度计等;3. 显示器或黑板;4. 幼儿园教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热传递的概念(5分钟):- 向幼儿提问:“在夏天为什么会觉得热?”,引导幼儿思考与热有关的现象。

- 引导幼儿讲述他们平时所见到的热传递的例子,如太阳晒到的地面变热、冰块融化等。

2. 实验探索:热传递的途径(15分钟):- 将一块冰块放在黑板上,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

- 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周围是否有变化,帮助幼儿理解热的传递是如何发生的。

- 逐渐引导幼儿认识到,冰块的热量通过接触的方式传递给黑板。

-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操作,引导幼儿了解热的传递途径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3. 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热传递(20分钟):- 将一个冰块放在一个塑料杯中,并用保温杯装饰另一个冰块,观察两个冰块的融化速度。

-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为什么包在保温杯里的冰块融化得慢一些。

- 逐渐引导幼儿了解保温杯的内部有一层材料可以减少热传递,从而保持冷热的稳定。

4. 实践操作:隔热体验(15分钟):- 将一块冰块放在一个塑料袋中,再将塑料袋用铝箔包裹,观察冰块的融化速度。

-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为什么用铝箔包裹的冰块融化得比较慢。

- 通过此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不同材料对热传递的影响。

5. 总结讨论(10分钟):- 回顾今天的实验和观察,帮助幼儿总结热传递的概念和途径。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2.掌握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3.能够解决与热的传递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2.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3.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重点1.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2.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入热的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授(1)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教师讲解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教师讲解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的公式,以及它们的应用。

3. 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掌握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解决与热的传递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课件;2.实验器材;3.教材。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热的传递公式及其应用,通过实验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强实际案例的引入和练习的安排,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5.1热传导(教案)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5.1热传导(教案)

2.用冰袋冷敷时,人体的热量传递给冰袋。( )
3.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只有热传导现象。( )
4.热传导时,热可以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也可以从温度较
低处传到温度较高处。( )
5.热传导发生在固体中。( )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C 1.√ 2.√ 3.× 4.× 5.√
C.火源→铁锅→沙砾→板栗 D.火源→沙砾→板栗→铁锅
4.热传导的方向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温度低向温度高 B.由慢到快
C.匀速传递
D.由温度高向温度低
5.在金属片的中部加热,热传递的方向是 ( )
A.向前后方向传递 B.向一个方向传递
C.向四周传递
D.向左右方向传递
二、判断题
1.电熨斗熨衣服利用的是热传导。( )
五、整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 惯。
热传导
六、板 书设计
热传导
在固体中 温度高→温度低 沿着固体向四面八法
这是为什么呢?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三 、研讨 和交流 (预设
5分 钟)
1.提问:热在金属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2.提问:热沿着金属向哪个方向传递? 3.提问:热传导有哪些特点?
一、选择题
四、练 一练
1.下列事例可以用热传导解释的是 ( )
A.炒锅把子上缠布条 B.冰棍箱用棉被蒙住
C.热水倒入冷水中
D.晒太阳
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 《热的传递》单元 1.热传导 教学设计
单元
《热的传递》
课题
1.热传导
核心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概念
学习 内容 及要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5~6年级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热的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及其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辐射的传递方式及其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金属棒、火源、温度计、热水、冷水、热水瓶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热的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棒在不同热源作用下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热的传导现象。

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过程,发现热对流现象。

通过展示太阳辐射的热能,使学生了解热辐射的传递方式。

3. 总结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的传递现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热的三种传递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的传递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热交换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堂小结:1. 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 热的传递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3. 关注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热传递的示意图,巩固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 搜集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九、课后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能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传导与传输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导热性能的测量和比较。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热传导与传输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入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热传导条件与方式(25分钟)(1)实验一: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比较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实验装置:三根铁钉、三根铜钉和三根铝钉,火焰,计时器。

实验步骤:①将三根铁钉分别插入一块木板上,三根铜钉和三根铝钉也分别插入另一块木板上。

②分别用火焰加热每根钉的一端,并用计时器记录下加热后钉另一端的温度升高的时间。

③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2)课堂小结: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

3.热传导规律(40分钟)(1)实验二:热传导的规律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规律。

实验装置:一根热敏电阻,导线,电热器,温度计。

实验步骤:①将热敏电阻和温度计分别接到导线两端,一个端子与电热器相连,另一个端子用夹子固定在一根金属棒上。

②打开电热器,让电热器加热金属棒,观察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和温度计的温度变化。

③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导的规律。

(2)课堂小结: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规律。

4.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一些热传导的应用,如导热瓷砖、保温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背后的物理原理。

(2)交流讨论和展示,增加学生对热传导的实际应用的了解和兴趣。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热传递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现象2. 热传递的原理3. 热传递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

难点:热传递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热传递的现象。

2. 实验法:进行热传递的实验。

3. 讲授法: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法。

4. 讨论法:分组讨论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热是怎样传递的。

2. 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进行热传递的实验,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

4. 讨论:分组讨论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

5. 总结:归纳总结热传递的现象、原理和方法。

6. 练习:进行热传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判断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听学生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热传递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分析学生的练习答案,了解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热传递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热传递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实验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热传递现象?3.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遗漏或不足之处?九、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修改内容如下:1. 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优化实验安排,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热量传递 幼儿园 教案

热量传递 幼儿园 教案

热量传递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以及热量的传递方式;2.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热量传递现象,并能分辨与归纳;3.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实验手段探究热量传递;4.发展幼儿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其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热量的概念及传递方式;2.热传导实验;3.热对流实验;4.热辐射实验。

三、教学准备1.实验用具:铜板、电烙铁、冰块、冷却水、热水瓶、小铜壶、烧杯、头发丝等;2.实验器材:热像仪、热传导板等;3.讲解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热量的概念及传递方式1.教师向孩子们简单介绍热量的概念,如:热量是物态变化的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热量能量是一种基本的物质质量,能够引起物质的分子振动或位移。

2.学习热量的传递方式,如: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2. 热传导实验1.将一个铜板放在冰块上,让孩子们观察其变化。

2.让孩子们用电烙铁加热铜板,观察触感,体会热的传递是如何进行的。

3.通过实验图、动画等形式理解热传导的本质。

3. 热对流实验1.给孩子们准备一个烧杯,并将热水倒入其中。

2.让孩子们将另一个小铜壶放在热水中,孩子们应观察到小铜壶表面逐渐变热。

3.将小铜壶掏出,放置在冷却水中。

孩子们应观察到水中热量的传递。

4.通过实验图、动画等形式理解热对流的本质。

4. 热辐射实验1.将头发丝以与太阳相同的角度以便显露毛孔。

2.用热像仪观察头发丝周围温度的变化。

3.结合实验图、动画等形式理解热辐射的本质。

五、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验操作,孩子们能够了解热量的定义及其传递方式,知道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可以有很多方法来证明热量的存在与传递,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总结成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让幼儿在玩乐中学到新的知识,使用不同的实验工具,能够深入掌握热量传递的各种原理,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探究、思考、创造的能力。

热传递教案及反思

热传递教案及反思

1.1《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热传递》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制作活动的总引领,也是探究问题能力的第一次集中训练,同时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热传递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冰淇淋融化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的角度, 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然后通过利用生活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热传递现象,以及酒精灯加热铜棒、蜡环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探究热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传递;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通过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冷与热”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冷热现象的认识、温度计的使用、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概念。

但受日常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的影响,在热传递的方向、方式以及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等方面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室外的金属把手摸起来很凉,是因为金属把“冷”传递给了手;“热”可以传递,“冷”也可以传递;冷热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等等。

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温度与热传递现象的关系。

而且多数学生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

【教学目标】(1)能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2)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向。

(3)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火柴、试管夹、隔热手套、铜棒、圆铁片、蜡环、白凡士林、蜡烛等。

【教学过程】(1)导入师:(课件出示冰淇淋融化图片)现在外卖非常方便……炎热的夏天,冰淇淋外卖一定很受欢迎。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一、课题:热的传递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理解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实例,分析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热传递的概念和实质。

2、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2、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热量?什么是温度?什么是内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现象,那就是热的传递。

热传递是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它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1、实验一:传导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热源(如电热丝)放在一个金属板上,金属板上放一个小铁块。

观察小铁块是否会被加热。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金属板和小铁块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2、实验二:对流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杯热水放在一个容器中,容器上方放一个冷盘。

观察热水是否会上升,冷水是否会下降。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水的上升和冷水的下降现象。

3、实验三:辐射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用一个热源(如电热丝)照射一个黑色的物体,观察物体的加热情况。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和黑色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三)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2、教师讲解: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在固体中进行的,对流是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的,辐射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热的传递现象及其方式。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温度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热水袋加热,引发学生对热的传递的思考。

2. 探究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之间的热传递现象,分析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3. 总结热的传递方式: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4.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如暖气、防晒霜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热的传递现象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的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提问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测量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正确应用热传递的知识,提出有深度的思考问题。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个课后项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1.热传递实质的理解,尤其是内能的转移。
2.对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区分和应用。
3.实验操作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热量、比热容、热值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4.学会使用温度计、热像仪等实验器材,进行热传递实验,并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作为引入,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烤火取暖很舒服?太阳光为什么能让我们感到温暖?通过这些例子,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热传递的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热传递的相关知识,了解热传递的实质、方式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模拟演示:利用多媒体和实验器材,模拟热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5.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教案标题:热的传递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热的传递方式和原理。

2.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现象。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热传递过程。

教学重点:1. 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2. 热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热传递的相关知识、教材PPT、实验材料(如温度计、卡片、杯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入热的传递这个话题,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哪些与热有关的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解释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步骤二:讲解热的传递方式(20分钟)教师使用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讲解时可以配以图示或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物体,解释不同方式的应用情况。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以加深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的理解。

实验内容可如下:1. 实验一:热传导a.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杯子,一个装满热水,一个装满冷水。

b.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杯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c. 将一个塑料卡片放置在热水杯的一侧,然后用手紧紧地捂住卡片的另一侧。

d. 等待几分钟后,再使用温度计测量卡片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e. 将相同的卡片放置在冷水杯的一侧,用手紧紧地捂住卡片的另一侧。

f. 等待几分钟后,再使用温度计测量卡片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g.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热传导方式,并结合传导方式解释实验结果。

2. 实验二:热对流a. 准备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满冷水的杯子。

b. 在两个杯子中间放置一个铝箔纸屏障,使两边的水无法直接接触。

c. 要求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d.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热对流的方式,并解释实验现象。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通过问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热》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能量表现形式》部分“热现象”内容,课标中《能量的表现形式》所涉及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声(四上)、电(四下)、光(五上)的内容,这些能量的表现形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观察到的。

学生在认识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电荷的流动这些内容时经历了丰富的探究活动,使用了丰富的实验方法来感知这些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对象,这些经历如何帮助学生来学习有关热的内容,是确立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的一个主要依据。

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对热源和热传递的初步感知。

第二部分是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第三部分是第6~8课,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并通过传热比赛和设计制作保温杯的活动考察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掌握情况。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

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

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

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

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

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

由于能量部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

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热传导关于传导方向的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

此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第6课的研究题目“热是怎样传递的”。

关于这一课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情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前概念情况学生从本单元开始学习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

关于“热传导”的,学生的原有认知是:1)直觉认为热传向四面八方,但不知道热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温度差。

2)对于热在线性材料比较清楚,但热在面性材料和不规则材料的传递就不清楚了。

3)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法。

可见,学生对“热传导”的原有认知中包含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不够深刻的正确概念。

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都是非常感性的认识。

需要通过教学将这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概念。

(2)实验方法与技能情况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

这种研究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

在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

本课将利用凡士林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

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3)学生的情感态度情况热现象非常奇妙,因此学生们对热学问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落脚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学生脱离脚手架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4、技术准备教师设计、制作、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师准备适当的课件、视频;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

5、前期教学情况经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不断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

他们已经了解到加热可以使物体体积(热胀冷缩)和物体的形态(水的三态变化)发生变化。

6、问题与对策本课的问题是如何使热的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热传导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在同一物体中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认识在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形成。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1、多媒体材料:课件、火锅视频、炒菜视频。

2、教师演示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

3、分组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1、播放视频核心情节:吃火锅时金属勺忘记从锅里取出,再次握住勺时烫到手。

(学生观看视频)2、提问:这把勺是怎样变得烫手的?请学生将勺变热的过程画在记录单上。

(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学意图: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

画图是希望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视化,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第一次记录)二、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1、说明使用金属条的依据出示金属条,向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的简便,常常使用简单的或典型材料来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我们先来研究热在金属条这样的条形物体中怎样传递。

2、预测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学生预测)3、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1)提问: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2)提示:在本单元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学习过,对于肉眼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通过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殊性质来帮助观察。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冰块、蜡、黄油等物质遇热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的特点帮助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遇热会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3)师生讨论细化实验方案:加热点位置、金属棒怎样固定、记录内容、火柴棍掉落的顺序及间隔需等距等等。

(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4)根据加热点位置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端点组和中间组)(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在金属条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位逐步传向较冷的部位。

(注意:在汇报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注意金属条还将热传向了凡士林,为后续在形成概念作铺垫)(学生汇报描述热的传递过程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这个学期学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实验,但试教时发现完全放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使热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为了突破难点,本环节设计为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以往学习中具有相似特点的实验,进行实验方法上的迁移(搭建支架),目的为下一环节学生脱离支架,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示范。

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支架式教学原理: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个支架搭建的好,学生下一环节就会进行的顺利,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二次记录)三、研究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1、根据金属条的实验发现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学生推测并画图表示)2、根据金属条实验的启示,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3、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概念:在金属片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分逐渐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并梳理结论)教学意图:有了前一环节的支撑和引导,本环节的实验设计非常流畅,实验也较能顺利的进行。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导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对金属片中的热传导的认识比在金属条中模糊概念和错误概念要多。

(第三次记录)四、总结提升,形成概念1、引导思考:上述实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回答: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2、总结得出热传导的规律:同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到温度低的部分;不同物体(紧密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到温度低的物体,这个科学现象就叫热传导,它是热传递方式的一种。

(板书)(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意图:分析两次实验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当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其原有认知进行丰富和调整,最终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

达到了最近发展区。

五、分析与评价1、播放“炒菜”的视频,请学生分析炒菜过程中的热传导现象。

(学生分析汇报)2标出冰棍融化的过程。

(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学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又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分析炒菜过程侦测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传递理解的是否透彻。

标注冰棍融化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了线性和平面的材料后是否能对立体材料进行迁移。

(第四次记录)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热传导同一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不同物体: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直接接触)科学记录单:《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记录单班级小组热在金属勺的传递: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预测:实验结果: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预测:实验结果热在冰棒中的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